[移動]中醫辨證論治—糖尿病證治發微[中醫之家]

中醫辨證論治—糖尿病證治發微<$2><$2>

  糖尿病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即所謂「三多一少」為特徵,小便或濁或甘,中醫稱之為「消渴」、「三消」等。先人多以陰虛燥熱論其病機,鄒滋九所言:「三消一症,……其實不越陰虧陽亢,津涸熱淫而已。」此類觀點對後人影響頗深,致使滋陰清熱成為消渴證治中的根本之法,然而實際上往往如桑景武老先生所言:「久施養陰清燥之品罔效。」結合臨床與先哲的觀點,筆者認為糖尿病辨證以陽虛為本,陽損及陰,而導致百病叢生,故對糖尿病病機、證治作如下探討,以冀拋磚引玉。  1 病機總論  1.1 氣不攝津致使小便頻多 臨證中追訴病史,多數糖尿病患者素食肥甘厚味,而致體態臃腫,平日動則易汗、易喘。病之初多見舌淡胖嫩、舌邊有齒痕,小便量多且清長,口渴不需涼飲,而燥熱之象難見。仲景《金匱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綜觀腎氣丸其方,有溫補腎陽之功。陽虛,氣化無力,清陽不升,則上無以蒸騰津液,下無力攝水,致由胃入之水液,難以氣化成津,而排出體外,成為尿液,故小便反多。腎陽虛,諸陽皆虧,致脾虛,精不能散,復因腎虛,固攝無權,精微隨小便而出,故尿甘。脾虛,肌肉久失所養,使人消瘦。由於津丟液失,體內精微不足,反饋性地引起多飲、多食。  1.2 小便反多致使津液乾涸 由於腎氣虧虛,固攝無權,膀胱失約,清陽下陷,小便頻數清長,水液頻失,脾腎兩虛,津液無以從生,導致體內津液乾涸,臟腑、組織器官失去津液的濡潤滋養,內燥證由此而成。內燥之證,既有脾腎陽虛所致的津液生成不足,又有氣虛固攝無權失液過多形成。燥證既成,水虧於下,則火升於上,津液再傷,如此循環,津液日益乾涸。  1.3 津涸液干致使氣滯血瘀 津載氣而行,津涸則氣虛而行氣難;津液乾涸,臟腑、組織器官皆失滋養,氣機轉運失司,使氣機升降出入失常。津虧則血澀、氣虛而瘀生,氣滯則血難行。由於津液的乾涸,從而導致全身性的氣滯血瘀癥狀。《血證論·發渴》云:「瘀血在里,則口渴,所以然者,血與氣本不相離,內有瘀血,故不相通,不能載水津上升,是以發渴,名曰血渴。」血渴雖不完全等同於消渴,但說明了因瘀致渴的病機。  1.4 氣滯血瘀,變證百出 《素問·舉痛論》說「百病生於氣」,此氣雖有陰氣、陽氣之別,但不管是陰氣或陽氣,一旦發病,無不反映為氣機的出入升降失調。津液不足,百臟乾涸,諸腑氣機難暢,血脈難行,百病莫不由此變生:津液不足,燥證內成,燥易傷肺,《儒門事親·劉河間三消論》:「夫消渴者,……或蒸熱虛汗,肺痿勞嗽。」津液不足,血液化生隨之而少,陰血虛,內熱成;津液不足,氣機不暢,氣滯於內,則濕聚成痰,或鬱熱內生;氣滯血瘀,血脈阻滯與痰結則為疽,痰瘀熱結,則為癰,如《聖濟總錄·消渴門》所言:「消渴者……久不治,則經絡壅澀,留於肌肉,變為癰疽。」津液不足,陰血自虧,筋失所養,則虛風內生;肝失所養,則目盲;腎失所養,則耳聾等等,足以百而論。  1.5 陽損及陰,陰陽俱虛 陰陽雙方是互為存在的前提和條件,陽根於陰,陰本於陽;陽為陰之用,陰為陽之基。本病的陽氣虛損,使陰精失於統攝,而大量丟失,陽虛同時不能化生陰液,造成嚴重陰虧,稱之為「獨陰難生」;陰虧,使陽氣失於依附,陽氣不得化生,進一步損耗陽氣,稱為「孤陽難長」。如此往複,機體必陰陽皆挫,而致陰陽俱虛。  如上所論,腎陽虛衰是糖尿病的基本病理,若把它作為第一階段,那麼,津涸液乾的內燥證,便是本病的第二階段,由此所引發的氣滯血瘀則是本病的第三階段,變證的出現,成為糖尿病發展中的第四階段,陰陽俱虛則是該病發展中的最後階段。  2 治療原則  前人常把該病分為主、中、下三消論治,然如上述,無論上消、中消還是下消,它們的病機緊密相連,環環相扣,癥狀雖有差異,但只是表現於疾病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因此在治療上要依據疾病表現的不同情況,辨其病機,制訂相應的治療原則。  2.1 小便頻多,治宜溫補腎陽,固精攝津 《景岳全書》云:「若陽虛而陰無以生,氣虛而精無以化者,使非水火併濟,何益之有。」又云:「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該階段的主要矛盾是脾腎陽虛,水液不攝,精微不散,致使津精流失。治以溫通脾腎,斂津止遺,方用十補丸加黃芪、蒼朮、桑螵蛸等。  2.2 津液乾涸,治宜益氣斂陰,生津潤燥 該階段的主要矛盾是臟腑組織器官失於滋養而成內燥證,治以益氣養陰潤燥,方用生脈飲合沙參麥冬湯加葛根、烏梅。二方共奏益氣養津之效,葛根生津除煩止渴,烏梅斂陰生津,使邪熱得清,清陽得升。《侶山堂類辨·消渴說》記載:「有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調水道,而為消渴者……以燥脾之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也。」這一階段既要解決津液生成不足,又要設法緩解人體水液內存不足,同時需要防止體液的繼續流失。  2.3 氣滯血瘀,治宜理氣解郁,活血養血 這一階段主要矛盾在於全身組織由於缺少津液的潤澤,而使氣機處於澀滯狀態,或病久不治導致瘀血內滯。前者,治以行氣解郁,佐益氣斂津,方用芎術丸合生脈飲加減;後者,治以補氣行血,方用補陽還五湯加玄參。  2.4 變生百證,治宜隨證加減 糖尿病的併發症出現決不是孤立的,它們是在上述病理變化的基礎上發生、發展而成的,因而在治療時,根據其原有的病理及癥狀加減運用,如氣鬱化火者,在解郁基礎上加用丹皮、山梔、赤芍等,降氣瀉火而不傷陰;血瘀重者,加桃仁、紅花、白茅根、丹參、血竭等活血養血之品;目盲加枸杞子、杭菊花、石斛等以養肝明目;肢體麻木加雞血藤、豨簽草等以養血活絡;陰虛內熱加地骨皮、銀柴胡、知母、玄參等養陰清熱;虛風內動,用地黃飲子加減;血糖不降重用白朮、附子以補脾土助化源,使氣復津還;尿糖不降加知母、山藥、黃芪運脾氣,散精微;見酮症者加乾薑、細辛等通陽之品,隨症而治。  2.5 陰陽俱虛,治宜滋補陰陽 本階段的主要矛盾表現為正氣嚴重受損,病情由陽損及陰,復因陰損及陽,從而表現為陰陽俱虛,治宜溫腎壯陽、填精補血,方用右歸丸加減。  3 結語  糖尿病以陽虛為本,以陰虛、氣滯、血瘀為標,所謂本一而標三。發作時,虛實交錯,病機不外乎陽氣不足,脾陽不振,精微不散,中氣下陷,精氣下泄;腎陽虛,膀胱失約,使小便頻數,津精遺失,導致機體津涸液少,臟腑、經絡、組織、器官失去津血滋養,而成內燥證,使氣機失暢,誘發氣血瘀滯,百病由此引發,最終致陰陽俱虛。在治療時以調運氣機為主,慎用苦寒、甘寒以滋陰降火,避免影響脾的運化功能。早期以補氣運氣為主,正確運用酸甘斂陰、化陰,以冀陰中求陽,水火併濟,並要注意保護肝的疏泄功能和藏血功能,充分發揮肝的氣血調節中心的作用。


推薦閱讀:

中醫看膽汁反流性胃炎
中醫失眠薈萃
中醫里根本沒有「排毒」說
中醫辨證血虛

TAG:中醫 | 糖尿病 | 發微 | 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