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04《法華三昧懺儀》研究

一、前百《法肀三昧懺儀》是大台四大懺法之一,是智者大師繼承 慧思「法華二昧」之精髓,擷取《法華經》、《普賢觀經》等諸大乘 經典之精義,所揭示之「法華三昧」的修習方便及正修行儀。《法華三昧懺儀》,又可以稱為《法華二昧》、《法華三昧 儀》、《法華三昧行法》、《行法華懺法》、《妙法蓮屮經懺法》、《法 華懺法》等。在智者大師所制定的四大懺法之中,《法華三昧 懺儀》以智者大師親自撰述的可靠性及其對後世懺法的深遠 影響"不僅在天台懺法體系乃至整個中國佛教懺法中都具 有核心地位。①灌?在<摩河止觀》卷二,記載r別有一卷名法肀一_昧,筵天台師所甚, 流傳於世,行者宗之,此則兼於說默,不復別論,《大IK藏》第46卷,第14頁上。 <陏天台智者大師別傳》亦說法華二昧行法一卷"《大正藏》第50卷,第197貞 中。②③這部懺悔、證三昧的重要行法,在現存文獻中,除了《摩訶 止觀》卷二上中保存了「法華三昧」的「意止觀」部分,其完整儀 軌保存於宋代遵式所勘定《法華三味懺儀》。但足,從陳、隋時 代至宋代,畢竟歷經時間久遠,文句錯失在所難免,如遵式所 說「復輒引經文系乎卷末,濫回粗注錯其篇內」的這種「細碎之 失」是極其可能的。?另外,因為寫本的不同,一些差別會引 起研究者不同的判斷U智者大師在光州大蘇山慧思處,修習「法華二昧」而而得 悟。《續高僧傳》「智諷傳」說:思每嘆曰:昔在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 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頷乃於此山行 法華三昧,始經三夕,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至是真 精進句,瓣悟便發。見共思師處靈鷲山七寶凈土,聽 佛說法。故思云:非爾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三昧 前方便也。?「法華:£昧」素來為慧思所重視,智者大師更加以發展,制 作《法華三昧懺儀》,納人「四種三昧」的止觀修證體系之中,從 而使「法華三昧」成為天台宗重要的行法。一種行法的制定,必有其經典依據,有其歷史源流,《法肀 三昧懺儀》的製作也不例外。智者大師在製作《法華三昧懺 儀》時,以《法肀經》、《普賢觀經》為依據,那麼這兩部經的哪些 思想影響r該懺儀的製作?問時/『法華三昧」的歷史流行乃 至慧思的思想,都是智者大師製作該懺儀的重要背景D其次,①《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X《大正戴》第46卷,第與9頁上-中。②《續髙僧傳》卷十七,《大正藏》第50卷,第564頁中。③④《法華三昧懺儀》的懺法結構與主要內容又是如何?其懺法思 想有什麼特色?最後,後世奉行《法華三昧行儀》的情況,如補 助儀等的製作、實行者的形態,其對後世懺法製作的影響&我 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法華三昧懺儀》的思想歷史背景、 結構內容、後世影響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二、以《法華經》為中心的 修行法門及其流行情況《法華三昧懺儀》以證得「法華三昧」為中心,但是其經典 依據來源於《法華經》、《普賢觀經》、《思惟略要法》。遵式說: 「輒采《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傳後 代」 ?,是有其根據的。因為這些經典中有豐富的三昧思想、 懺悔思想,這是製作懺儀的重要根據。1、《法華經》的三昧思想《法華經》的漢譯本,根據智昇《開元釋教錄》的記載t 「前 後六譯,£存二缺,現存有如下三種譯本:①竺法護譯《正法華經:K十卷二十七品,公元286年。①《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46卷,第949頁中。②《開元釋教錄>卷十四,《大正藏》第55卷,第629頁丨、"二缺」為支強梁 接譯《法華z£昧經》六卷,256年;竺法護譯《薩芸芬陀利經》六卷,265年;支道根譯 《方等法華經》五卷,335年。有關《法華經》的漢譯本、藏譯本、英譯本、日譯本等 各種情況,見矢崎正見《法華經傳譯t兮。形態坂本幸男編{法華經D思想t 文化》,京都平樂導書店1974年第4刷,第227 - 248頁:髙振農法華經>在中國 的流傳》,《光山凈屜孕與天台宗研究》,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年第1版,第 25-40 頁。③④②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八品,公兀406 年。③闍那梅多、達摩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七卷二十 七品,公元601年。智者大師(538 - 597)為解釋《法華經》不遺佘力,著成《法 華文句》、《法華玄義》,其所依譯本即為鳩摩羅什所譯《妙法蓮 華經》。?在《法華經妙音菩薩品》中說:爾時一切凈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 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蕁!是妙音菩薩深種 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眛,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 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 生。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 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在《妙法蓮華經》中法華三昧」為一種綜合性的修行方 法。?提出「法華三昧」之名,並且稱此三昧為「現一切色身」, 但是具體修行方法並沒有加以說明。經中總共提到三處「法①楊惠南《智頡對秦譯《法華經》的判釋X《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 1997 年,第 1,24史②<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藏》第7卷,第55頁上、56頁中。③有關《法華鈴》的修行方法,見釋聖嚴《中國佛教以〈法華經> 為基礎的修 行方法X《中華佛學學報》第7期,1994年了第2 - 14頁。聖嚴法師提出,在《法華 經》中最奇特的修行方法,是「藥王#薩本事品」中介紹的燒身、燒指供佛的捨身 法門,可為難行能行的的大苦行。其次竒特的行方法則為「常不輕菩薩品」的見 到四眾皆f禮拜,並稱「我不敢輕於汝等,如等皆當作佛」。華三昧」夂由此可知法華三昧的獲得,可依兩個條件:一是已 經成就了「甚深智慧」,二是「受持《法華經》」。因此,在尚未得 甚深智慧的時候,如要得到「法華三昧"主要的修行方法,便 g 是受持讀誦《法華經》了。佛 但是,在《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提到修習「法華三教 昧」的方法:欲修學是《法華經》,於三七Ef t,應一心精進。 滿三七g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 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②這裡提到應在三七日,一心精進修學,普賢菩薩乘六牙內 象與無量菩薩現其人前,這就是「現一切色身」,即是「法華三吐」 ryN 〇在《法華經》中,出現修行法門最多的為「安樂行品」,幾乎 像是《梵綱菩薩戒》及《瑜伽菩薩戒本》,對於修行者在身、口、 意、誓願,四個範圍的行為規定,極其嚴格。?後來,慧思依 《法華經『安樂行品》撰《安樂行義》,對修習「法華三昧」的方法 進一步具體化,成為傳授弟子的重要法門。平川彰先生認為《法華經》的主體部分,分為從第一品「序 品」到第九品「授學無學人記品」與從第十品「法師品」到第二 十二品「囑累品」兩部分,第二十三品「藥王菩薩本事品」以下①另外兩處為「妙音¥薩品」中說,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妙法蓮笮 經>卷七,《大正藏》第7卷,第556頁中,妙莊嚴玉本亊品」中說,受持是《法華 經凈眼菩薩,於法華二昧久已通達",《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藏》笫7卷,第 60頁屮。②《妙法蓮華經>卷七,《大正藏>第7卷,第6i頁中。③釋聖嚴前揭文,第4頁。④⑤六品是以後增廣。作為主體部分的二十二品特別引人注目, 前半九品重視「佛塔信仰」,後半十三品強調「經卷受持」。但 是,後半十三品中「見寶塔品」也重視「佛塔信仰」,所以佛塔與 經卷二者不能分開依《法華經》卷四「見寶塔品」的記載,多寶佛為東方寶凈 世界的教主,往昔行菩薩道時,立誓在成佛滅度之後,凡十方 世界有宣說《法華經》之處,必定湧現於前,以證明此經的真 義。所以釋尊說《法華經》時,有七寶塔從地中湧出,聳立於空 中,塔內即有多寶如來坐師子座,其全身姿態如入禪定狀,並 分半座與釋尊。所以慧觀在《法華宗要序》指出:「經以真慧為 體,妙一為稱。是以釋迦玄音始發,贊佛智甚深;多寶稱善,嘆 平等大慧,@過去與現在二佛間時說明《法華經》的真實;表 明從過去到未來「正法」的永遠性;同時,二佛分半座而結跏趺 坐,表明「正法」的永遠性是基於佛塔信仰《法華經》說:於當來世t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 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 由旬,皆以金、銀、琉璃、車磲、瑪瑙、真珠、玫瑰七寶 合成,眾花硬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 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D供養①平川彰《初期大乘t法華思想>,《平川彰著作集》第6卷,東京春秋社 1997午第3刷,笫327頁。②《出2藏記集》卷八,《大正藏》第55卷,第57見.匕③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〇研究nh Of川彰著作集》第4卷,東京春秋社 1997年第3刷,第207頁。印顒法師認為釋尊與多寶佛分半座並坐來源於摩訶迦 葉的放事,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灣正聞出版社1992年第7版,第 L185 III,④⑤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①《法華經》將「佛塔供養」的地位提升到成佛之行的高度, 這樣無疑激勵佛弟子對佛塔信仰的熱情。同時,《法華經》強 調「經卷受持」的功德,將二者密切地結合起來,由此二種行法 表現出「一乘」和「佛身常住」的思想。同時,「見寶塔品」還表現出「多佛」的思想,佛放光召集十 方分身的諸佛,多得難以數計,「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 (分身)諸佛如來遍滿其中這表明十方世界這麼多的佛, 都是釋尊分化示現出來。僧睿《法華經後序》中說:雲佛壽無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無數, 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 其無實,普賢顯其無成,多寶照其不天。夫邁玄古以 期今,則萬世同一日;即百化以悟玄,則千途無異轍。夫如是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天 矣,僧睿對「多佛」與「二佛並坐」思想進行闡發,指出佛壽無 量,但是不能稱為時間久遠,因為壽量非有定數;釋迦雖然分 身無數,但是無數分身不會與其體有差別,因為分身非實有, 這是有而非有;普賢菩薩成就廣大行願,但實無所成;多寶佛 雖然已是過去佛,但實際上卻常住不滅,這是無而非無。現存《法華經》最早注釋,竺道生《法華經疏》在解釋「見寶 塔品」時,對多寶塔^出現以及二佛並坐像進行義理上的闡①《妙法蓮華經》卷二,{大正驀》第46卷,第21覓中。②《妙法蓮華經>卷四X大正藏>第46卷,第33頁中。 ? <出三藏記集》卷八,《大正驀》第55卷,第57貝下。③④發:所以現塔者,證說《法華>,理必明當。一以塔 證,二以所出聲證。......夫人情昧理,不能不以神奇致信,欲因茲顯證,故理寶塔U分半坐,所以分半蚩共坐者,表亡不必亡,存不 必存。存亡之異,出自群品,豈聖然耶?亦示泥洹不 久相也,使企法情切矣。?鳩摩羅什師徒指出現在與過去之佛在般若「非有"「非 無」之中,0在無礙,故能同坐一寶塔,相互問訊,共同說法,成 功地解開了「見寶塔」一品的奧秘,不但令《法華經》的「釋迦多 寶並坐」成為關河義學重要的一支,十六國以來的《法華經》造 像可說瀰漫天下,其中最主要的便是「二佛並坐」像^?2、《思惟略要法》的「法華三昧」觀法 鳩摩羅什於弘始八年(406)在長安譯出《妙法蓮華經》後, 同時還傳出禪法要訣——《思惟略要法》,其中「法華三昧觀 法」主要是依《法華經·見寶塔品》而展開的禪觀修行方法,三七曰一心精進,如說修行,正憶念《法華經》①《法華經疏》卷下,《卍續葳經>第150冊,第823頁下、824執下。②賴鸝舉(關河的5世學與河西的千佛思想>,《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 1994年,第236頁。③賴鸝舉先生認為《思惟略要法>乃由什本《妙法蓮乍經>中抄撰而出,撰 者即為羅什,而時間當稍後於本經譯出之後秦弘始八年(公元406)。羅什由大乘 經典整理出大乘禪法,"法年H昧觀法」也不是第一次。羅什曾依所譯出的《持世 經》第五卷「十二因緣品"增補(坐禪三昧經 > 中的「菩薩十二因緣觀"而另成一部 禪經。另羅什亦用其譯出的《大智度論納容鼐補《坐禪-:昧經》中的禪定及神 通部分,而形成《禪法要解》之新禪經。見(後秦偺架的「法華三昧」禪法與隴東南 北石窟寺的七佛造像《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2期,第212頁。④⑤者,當念釋迦牟尼佛於考闍崛山與多寶佛在七寶塔 共坐,十方分身化佛遍滿所移眾生國土之申,一切諸 佛各有一生補處菩薩一人為侍,如釋迦牟尼佛以彌 勒為侍。一切諸佛現神通力,光明遍照無量國土,欲 證實法出其舌相,音聲滿於十方世界。所說《法華 經》者,所謂十方三世眾生,若大若小,乃至一稱南無 佛者5皆當作佛。惟一大乘,無二無三。一切諸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唯有此大乘, 無有二也。習如是觀者,五欲自斷,五蓋自除,五根 增長,即得禪定D住此定十,深愛於佛。又當入是甚 深微妙一相一門清凈之法,當恭敬普賢、藥王、大樂 說、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彌勒等大菩薩眾,是名一 心精進如說修行正憶念《法華經》也。此謂與禪定和 合,令心堅固。如是三七日f,則普賢菩薩乘六牙白 象,來至其所,如經f說。①從「法華三昧觀法」的內容我們町以看出,其依《法華經》 的「寶塔品」、「湧出品」、「方便品」、「普賢勸發品」,特別是「普 賢勸發品」的三七日行法。「法華三昧觀法」已經提出觀法的 簡單方法,恭敬普賢、藥王、觀世音等諸大菩薩,於三七日一心 精進,正憶念《法華經》,觀想釋迦與多寶佛於七寶塔內共坐, 然後與禪定合行,令心堅固。其觀法的主要內容是「一切諸 法,一相一門,所謂無生無滅,畢竟空相」,這是實相觀的特點, 過去、現在、未來諸法於實相中,平等無差別,不生不滅^通過 修觀,能夠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來至其前,如「普賢勸發品」①《思惟略要法》,<大正藏》第15卷,第300頁中-下。②③中所說,而且能夠斷除五欲、五蓋,增民五根。「法華三昧觀 法」基本上已經指出,修行的時間、方便、行法、觀法以及修行 後的證相與功德。「法華三昧觀法」傳出後,隨著《法華經》信仰在中國的流 行,促使禪窟、造像的發展,而且成為僧人修行的重要法門。3、《普賢觀經》的懺悔思想《普賢觀經》被稱為《法屮經》的結經,成為大台宗所依的 三部經典之一D此經將《法華經》的末品「普賢菩薩勸發品」三 七日行法,更進一步,作了詳細的說明,特別一層又一層地增 加了懺悔法門,最特殊的是為了求得六根清靜,而逐條懺悔六 根罪業《普賢觀經》懺悔思想的特色在於「六根懺悔」、「無生懺 悔"《普賢觀經》說: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一 切眾生,誦大乘經者,修大乘者,發大乘意者,樂見普 賢菩薩色身者,樂見多寶佛塔者,樂見釋迦牟尼佛及 分身諸佛者,樂得六根清凈者,蠱學是觀。此觀功德 除諸障礙,見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誦持故,專心修 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t 一日至三七日,得見普 賢。②從《普賢觀經》提出的修觀H的與《法華經》「普賢菩薩勸 發品」相比,明顯著重在於「六根清凈」,而且強調誦持的功德。①釋聖嚴《中W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7 期,19W年,第8炅。②《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JH藏》第9卷,第389頁下。③④在《普賢觀經》中,敘述了大量有關「六根懺悔」的文句,後來為 《法華三昧懺儀》所引用,《普賢觀經》對後世懺法思想影響最大在於「無生懺悔」及 「實相正觀"經中說: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滅,何者是 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心,法不住法中,諸法 解脫,滅諦寂靜D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 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行此懺悔者,身心清凈 不住法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見普賢菩薩及十 方佛,《普賢觀經》以「觀心無心」、「.罪福無主」的思想,體現通過 對諸法的理觀,觀罪性本空,從而達到懺罪清凈,這就是經中 所說的「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③《普賢觀經》以觀罪性空的實相正觀、六根懺悔及強調見 普賢菩薩色身的思想,深受天台宗的重視,尤其成為後來懺儀 製作的重要思想依據①《法華H昧懺儀》說:「……F所說懺悔章句,多用《荇賢觀經》意,若欲廣 知懺悔方法,譯經自見;若不能廣尋,今取意略說以成行法。」{大正藏》第46卷, 第952頁中。大眘法師曾將—者的文句做成表格進彳』對照,見<夭台懺法之研 究>,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2000年,第113-116頁。②《佛說現普賢菩薩行法經>,《大藏》第9卷,第392頁下-393頁上。③C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大正藏》第9卷,第於3頁中。@見《智覬t普賢現經>,《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3卷,第1號,1974年,第 360-3記頁。4、《法華經》信仰的流行情況鳩摩羅什譯出《法華經》並傳出「法華三昧觀法」後,在《法 華經》佛塔信仰及經卷受持功德的促進>_,以《法華經》為中心 形成各種信仰形態。聖嚴法師綜合《法華經》的修行方法,指出用得最多的是 受持、讀誦,其次是講解、為他人說。至於禪觀的三昧行法,則 極少有人修持。他綜合唐朝惠詳撰《弘贊法華傳》以及僧祥撰 的《法華傳記》中的修行者數字氣列成表格如下:《法華三昧懺儀》研究①釋聖嚴《中M佛教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修行方法》,<中華佛學學報>第7 期,1W4年,第9頁□坂本幸男先生曾利用僧傳的資料,撰成(屮國佛教J:法華思 想^連關 > 一文,列舉出< 高偺傳>、<續髙僧傳》、《宋髙僧傳>、{大明高憎傳》中歷 代《法華經》的鑽仰者,見坂本幸男編<法華經C0思想t文化》,第②③綜合以上撰於唐朝的兩種史料,合汁人數是4m人,僅3 人是修習禪觀的,比例最高的仍是持誦及轉讀《法華經》,相加 共得226人。此外便是講解、書寫及捨身燒身的法門,歷代都有人行持。但是,史料文獻的記載畢竟是有限,石窟、造像、寫經及其 題記的挖掘,則為研究《法華經》信仰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鳩 摩羅什譯出《法華經》後,在北方迅速傳幵,對北方佛教的發展 起了重要的影響。@隨著南北朝時期法華信仰的盛行,修習 「法肀三昧」的增多,而「法華三眛觀」以釋迦、多寶二佛並坐為 觀想對象;同時,造像的功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促進釋迦、 多寶並坐造像的增多,而且與彌勒造在一起,組成三世佛,廣 泛流行於南北朝石窟造像中釋迦、多寶二佛造像最早見於北燕太平二年(410)李普造 小鋦像,髙四寸五分,正面造二佛並坐,背面有發願文:「太平 二年九月十一日李普為父母造像一軀供養。」?面有釋迦、多 寶榜題的造像最早見於炳靈寺第169窟,此窟有西秦建弘元 年(420)造像發願文。窟內第11號龕內畫一塔形龕,龕內並 列畫二怫,均倚坐,右側佛旁墨書榜題「釋迦牟尼怫」,左側佛①如賈應逸《鳩摩穸什譯經與北涼時期的·晶佛教》,{敦煌研究》1999年 第1期,第146-158頁。②侯旭東先生曾對400-580年間多方多寶造橡進行研究,指出多寶造橡 及崇拜經歷了由無至有<400 - 479),由少至多(480-職9)及由盛漸衰(48^569 年)的漫長過程;多寶造橡與崇拜在平民中影響時間最氐,幅度最大,僧尼次之, 官史最小;造像者明確者多見於今河北、河南及山東、山閌地區。見<五、六世紀 北方民眾佛教信仰>,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18- 120頁。③大村西崖<中國美術史,雕塑箱>,國節刊行會,〖980年,第174貞。轉引 冉賀坦:哲<敦燒壁睡中的法華經變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經 變篇>,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版,第129頁。④⑤旁墨書榜題「多寶佛□口」。第13號龕內也畫釋迦、多寶二佛 並坐,並有墨書榜題另外,第12號龕與第24號龕兩鋪千 佛造像都具有「多寶釋迦並坐像%?在炳靈寺第126窟,西壁(lE壁)造釋迦、多寶二佛並坐, 左右各造一身脅侍菩薩,該窟外門頂崖面1:有延昌二年(513年)六月十五日曹子元造窟發願文。炳靈寺第132窟、第1況窟(北魏),窟形都同第126窟,都在西窟造釋迦、多寶二佛並 坐及二脅侍菩薩。炳靈寺第144窟(北魏),西壁造釋迦、多寶 二佛並坐及二脅侍菩薩。鞏縣石窟第1窟東壁下部並列開四龕,南起第一龕造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及二脅侍菩薩。天龍山 第10窟(北齊),平面方形,主室三壁開三龕,北壁(正壁)龕內 造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另外,在雲岡早期石窟,釋迦、多寶 二佛並坐像比比皆是,據賀世哲先生統計,僅曇曜五窟就多達 120餘鋪&在龍門石窟中,也出現多寶佛的造像[^在敦煌莫 髙窟北朝石窟中,現存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4鋪,其巾北魏 彩塑一鋪,塑於第259窟西壁塔柱龕內;西魏壁畫2鋪,繪於 第285窟南壁、第461窟西壁;北周一鋪,繪於第428窟西壁。①張寶璽< 炳靈寺的西秦石窟》,《中國石窟永靖炳靈奪 >,文鈞出版社、平 凡社1989年,第]88頁。有關炳靈寺第169窟的研究,可以參考賴鵬舉(炳靈寺 169窟無置壽佛龕所涉之義學與禪學東方宗教研究》第2期,1990年,第S2 貞;杜斗城{西秦佛教述論乂《中華佛學學報》第13期卷h 中文篇,2000年,第 207-226 頁。②賴鸝舉《關M的三IU:學與河四的千佛思想>,<東方宗教研究>第4期, 1994年,第250炎。③賀世背《關於f六國北朝時期的4徂佛與三佛造像諸問敗(--)》乂教煌 研究>1敗年第4期,第12-13頁£.④ 坂輪宣敬(中國〇石窟仁掃丨法華經O造形表現仁。V、T》,野村鱷 昌編《法華經信仰D諸形態},平樂寺書店,1976年,第293頁。⑤⑥西千佛洞第8窟北壁也有北周繪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一 鋪。?從隋代開始,敦煌壁畫開始出現法華經變,一直到歸義 軍時期,每個時期都出現$ 這些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的出現,一方面是修習「法華^ 三昧」禪觀的需要,這主要局限於僧尼階層,尤其是一些禪窟教 的開鑿,是為了滿足修觀的需要;但是,石窟、造像很大程度上是出於功德的目的,來自於現實、世俗的利益祈求。如雲岡 1 17洞銘文:大代太和十二年(489),歲在己已,九月壬寅朔 十九日庚申f比丘尼惠定,身遇重患,發願造釋迦、多 寶、彌勒像三區。願患消除,願現世安穩,戒行福利,道心日增,誓不退轉D以此造像功德,逮及七世父 母,累劫諸師,無邊眾生,咸同斯慶。③上面的銘文十分強調造像的功行,這就如「我因造像而積 德,請實現我的願望"這樣尊像是什麼佛並不重要。?無論 如何,這是通過功德的因果報應,表達了對佛的法力的信仰。隨著法華信仰在古代中國社會的流傳,出現了以法華信 仰為核心的團體——法華邑義組織。如東魏興和四年(542) 《李氏合邑造像碑》碑額正面佛龕兩緣題名為「都唯那大像碑①賀世哲< 敦煌壁畫中的法華經變》,敦煌研究院饑《敦煌研究文集*敦煌 石窟經變篇》,第129-】30頁。②有關法華經變,可以#考焚世哲先生前文。另外,野村耀禺(屮國義化 法華鈷仰史〇連關》,坂本幸男編<法華經O思想t文化》,第97-128頁。③水野淸?、長廣敏雄合著《雲崗石窟》第二卷《雲崗金石錄>,京都大學人 文科學研究所,第16貞。④佐藤智水《北朝造像銘考>,{H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X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明頁。⑤⑥主李顯族、幵二佛光明主洛州從事李U」,碑左側第四列第五 行題名為「法華經主連景嵩」,碑正面有記文及銘文近六百字 ,全篇充滿法華思想。尤其第四行有「開三為級小之心t演 一為接大之則」文句,突顯《法華經》「幵三顯一」的「開會」思 想。碑額正面的「開二佛光明主洛州從事李口」顯示李口為 「二佛並坐」的佛像開光者,「二佛並坐」是《法華經》流傳中所 形成的獨特造像型式。①李氏邑義組織在職務上有「寺主」1人、「講堂主」1人、「天 宮主」2人、「供養主」1人、「行道主」1人、「道場主」1人、「清凈 主」1人、「行道四面像主人□顏尚文先生指出,依照職位的 內涵,李氏法華邑義組織應當在寺院、講堂、道場等神聖設施 內擔任供養、行道、清凈等工作。智頡《法華三昧懺儀》系從 《法華經》屮採錄訂定的實踐辦法,其中有清凈道場,行道、誦 經等活動,可見此法華邑義組織的活動,與後世形成的天台宗 有淵源關係《法華經》的信仰以「佛塔信仰」與「經卷受持」為中心,所 以除了修習「法華二 +昧」、造像、開窟以外,便是寫經、讀誦等信 仰形式,敦煌遺書保留了大量《法華經》寫本,為我們研究法華 信仰的「經卷受持」形式提供了實例。敦煌遺書中三種《法華 經》均有保存,也以羅什修訂本為最多,北圖藏有菜n號、新 16號等約二千號,英、法、俄、日等國所藏數量亦較多,總數約①顏尚文<北朝佛教社區共同體的法華色義組織與活動——以東魏〈李氏 含邑造像碑>為例》乂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期,1996年,第167-184炎。另外, 卜]氏《法華思想與佛教社區共同體——以東魏〈肀氏合B造像碑〉為例》X中華佛 學學報>第]0期,1997年,第233 - 247頁a②顏尚文《北朝佛教社區共同體的法華邑義組織與活動一^以東魏〈李氏 fV邑造像碑〉為例》,《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期,1996年,第180頁。③④在五千號以上如此多的寫經,留下大量的寫經題記,如日本書道博物館 所藏卷4題記謂:元年(552,西魏元年)歲次壬申正月庚午朔二 十五曰甲午成,弟子辛興升南無一切三世常住三寶,弟子興升自惟宿行不純,等類有識,稟受風末塵穢之 形,重昏迷俗,沉溺有流,無明所蓋D竊聞經云:大覺 玄鑒,信敬大乘,果報無極。以是弟子興升,國遣使 向突貴,兒女在東,即率單情。咸(減)割身分之餘,為七世父母、妻子親眷,敬寫《法華經》一部、《無量 壽》一部、《藥師》一部、《護身命經》一部,願持之功,一豪之善,使弟子超纏群俗,形升無礙c托生紫宮,登階十住。辯才無滯(如)舍利弗,不思議力如維摩 詰,行如文殊,得道咸佛D又願弟子,兒女相見,現家 眷、兄弟、知識、子佳、中表,普及弟子興升兒女得還 家。慶會值佛聞法,含生等同斯契,寫經的目的既佛教信仰上的要求,成就佛道;但是,更表 現出世俗現實的願望,如兒女相見等。這是希望通過信仰的 力暈,來達到其世俗的目的。《法華經》強調受持、讀誦、書寫、為他人說的功行f這些都 是相同的目的,即是在得到經典之後,應當受持;受持之後,應 當經常讀誦;讀誦的時候,應當理解其經義;理解明白經義之①方廣鎇(敦煌遺書的〈妙法蓮華經〉及有關文獻>,《中華佛學學報>第U) 期,1997 年,第 211-232 頁,?轉引自方廣錯前揭文,《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W7年,第218頁。後,應當廣為人說。同時,為了使得經典流佈於廣大的人間, 在印刷技術尚未發明之時,用手抄寫是最佳的傳播方式,所以 鼓勵親自書寫,或者使人書寫,均有無量功德。所以,自從鳩摩羅什譯出《法華經》後,以佛塔信仰與經卷 受持為信仰中心,出現了以《法華經》為基礎的信仰形態,如翻 譯、講解、修禪觀、捨身、持誦、轉讀、書寫、聽聞、供養等修行法 門;為了修習「法華三昧」及積累功徳的需要,出現了修窟、造 「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同時,形成了以《法華經》為核心的 「法華邑義組織」,從事有關的佛教活動及社會公益事業。5、慧思的《法華經安樂行義》法華信仰可以分為「向上門」的提升與「向下門」的滲透, 「向上門」即表現為經典義理的理解及禪法的實踐。鳩摩羅什 譯出《法華經》後,其門下弟子道生即作《法華經疏》,其後注釋 者絡繹不絕。佴是,專門闡揚《法華經》禪法的著述,則所見不 多,影響最大者當為慧思的《法華經安樂行義》。慧思早年出 家時,「誦《法華經》及諾大乘,精進苫行^《續髙僧傳.慧思 傳》記載,慧思受具足戒後,以坐禪為務,每日「誦《法華》等經 5十餘卷,數年之間,千遍便滿」。後來,因感夢而「勤務更深, 克念翹專,無棄昏曉" 以坐禪和持誦《法華經》為日常功課。①《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義>,<大正蒙》第46卷,第787頁上。《立筲願文》 因《續髙僧傳》未曾載錄,故曾認為屬於偽作。但是,經過中外學者研究,大部分 觀點仍然認為該文是葸思的著作。如潘桂明《宵顗評傳>,1996年第I版,第85 頁;佐藤哲英認為《立替思文》是蕙思在北齊天保九年(558)執筆完成大部分,何 第二十七願屮的第九願以後,形式與餐應不同,可能是M於後來追加。同氏《續. 天台大師乃研究>,再花苑,京都,1981年,第166- i耵頁。有關慧思的研究,見神 達知純《日本對南嶽想思研究之現狀>,{光山凈居寺與天台宗研究>,第289,294見到慧文之後,因受慧文禪師影響,「性樂苦節,營僧為業,冬 夏供養,不憚勞苦,晝夜攝心,理事籌度。」後來,放身倚壁,背 未至壁的瞬間,「霍爾開悟,法華三昧,大乘法門,一念明達 十六特勝,背舍陰入;便自通徹,不由他悟慧思在開悟前所修禪法甚多,如四靜慮、四空定、十六特 勝、八背舍等,但是後來他能夠「以人小乘中定意等法,敷揚引 喻,用攝自他」"成為道宣所敬重的大禪師?其禪法獨盛江 南。?他在臨終前曾經對弟子說:若有十人,不惜身命,常修法華、般舟、念佛三 昧、方等懺悔、常坐苦行者,隨有所須,吾自供給,必 相利益。如無此人,吾當遠去。⑤《續髙僧傳》列出法華、般舟、念佛、常坐三昧及方等懺悔 等,這些是意思禪法的主要內容,後來成為天台智者《摩訶止 觀》的四種三昧慧思佛教思想的經典依據主要是《大品般若經》和《法華 經》,他視《大品般若經》為次第義,而視《法華經》為圓頓義。 所以,在修行實踐上,《隨自意三昧》、《諸法無爭三昧法門》以①《續髙僧傳》卷十七乂大正藏》第50卷,第562頁下-563頁h②《續高僧傳>卷十七X大止:藏》第50卷,第563頁上。③道宣稱讚「思遠振於淸風」,《續髙憎傳》卷二十,《大市藏》第50卷,第 597頁中p④冉雲華{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葸皎、道宣所著「習禪篇」研 究>,《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1984年,第63-99負。⑤《續髙悄傳》卷I七,<大正藏}第50卷,第563頁下。⑥村中祐生先生認為,從《慧思傳》所見諸神二昧名推測,多神修行形態可 能性較多,天台大師僅僅整理為四神。見<北齊O奉佛t菩薩O修行法O形成》, <大正大學研究紀要》第76輯,1991年,42頁。⑦⑧般若空觀的實踐為中心,而《安樂行義》則說《法華經》的實踐 道。Q《安樂行義》是慧思通過苦修悟得「法華三昧」後的經驗 總結,開頭便說:《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 切世間,難信法門。凡是一切新學菩防,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 修禪定,專心勤學法華三昧。②慧思在《安樂行義》中說明f修行應該如《法華經·常不輕 菩薩品》中觀一切眾生如佛想,如《安樂行品》中勤修禪定。這 實際上是他通過修習《法華經》而獲得「無師自悟」的寫照,他 由《法華經》而悟「法華三昧」,所以一切修行者求學大乘,疾成 佛道,也應該以《法華經》為中心而修習「法華三昧」。《安樂行義》對「法華三昧」行法的主要內容概括如下:欲求無上道,修學《法華經:K身心證甘露,清凈 妙法門。持戒行忍辱,修習諸禪定t得諸佛三昧,六 根性清凈。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 行,二者有相行,慧思認為《法華經》是利根菩薩的修行法門,其特色在於 「頓覺"「疾成佛道」,而修行的基礎在於眾生本來六根清凈, 修行只是回歸此「本來清凈」,《安樂行義》不斷強調這一點,其①佐藤哲英《續·天台大師D研究》,第284頁。這二種著作中,其時N先後 為《隨自意二昧>、<諸法無爭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見同書第2G7-263 頁。②{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第46卷,第697頁下。③《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第46卷,第698貝上。④⑤理論即是如來藏清凈心:「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 根,諸法本來凈,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凈,不修對治行,自然 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解與諸佛同,妙覺湛然 性。」①而兌,慧思在解釋經題時,將「妙」解釋成「眾生妙, 「法」解釋成「眾生法」,而「眾生妙」即是「一切人身六種相妙」、 「六自在王性清凈」,這即是基於如來藏、一乘思想的「本來六 根清凈」,最後達到「人身即是眾生身,眾生身即是如來身」。但是,回歸此「本來清凈」必須修習「四安樂行」,即第一、 正慧離著安樂行,第二、無輕贊毀安樂行(亦名轉諸聲聞令得 佛智安樂行),第三、無惱平等安樂行(亦名敬善知識安樂行), 第四、慈悲接引安樂行(亦名夢中具足成就神通智慧佛道涅頻 安樂行)。「四安樂行」在《法華經·安樂行品》中出現,慧思依 「安樂行品」而闡釋「無相安樂行無相行者,即是安樂行D —切諸法中,心相寂滅 畢竟不生,故名為無相行也D常在一切深妙禪定,行 住坐卧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安樂行 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何以故?不依止欲界,不住 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 名無想(相)行。②慧思依《安樂行品》的思想"將「諸法實相」的般若空義①《法華經安樂彳?義》,《大正藏》第46卷,第69B頁上。緊接著舫文偈了後 面,引用H央掮廒羅經M南本涅槃經》的如來藏、一乘思想,見菅野博史{中國 法華思想D研究X東京春秋社1994年第i刷,第251頁。⑤《法華經安樂行義》,《大TK藏》第46卷,第700頁上。⑤《法蘋經安樂行品 >說,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如虛空,無所也性,一切語言道斷。」卷五X大正藏>第9卷,第37頁中。⑥⑦理,貫徹於禪觀實踐中,由於認識到一切法的空性,因此能對 三界諸法X諸執著,不為受陰等一切法所動,所以丁一切威儀 中心常住於禪定的境界D慧思用「三忍」來說明無相行的具體 內容,即「眾生忍」、「法性忍」、「法界海神通忍」 D慧思依《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立「有相行」,相對於 「無相行」專明禪定,而「有相行」則不是專明禪定,強調散心讀 誦《法華經》:複次有相行,此是《普賢勸發品》中,誦《法華 經》,散心精進。如是等人,不修禪定,不入三昧,若 坐、若立、若行,一心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g卜,如 救頭然(燃),是名文字有相行。此行者不顧身命,若 行成就,即見普賢金剛色身,乘六牙象王住其人前,以金剛杵擬行者眼,障道罪滅,眼根清凈得見釋迦,及見七佛。復見十方三世諸佛,至心懺悔,在諸佛前 五體投地,起合掌立,得三種陀羅尼門。……若顧身 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是故名為有相 也C①慧思用「有相行」來普攝鈍根眾生,由修習「有相行」而人 「無相行」,是其提倡「有相行」的目的D雖然「有相行」強調散 心讀誦《法華經》,但是要求不顧身命,精進努力,一心專念《法 華經》;如果顧惜身命、貪求四事供養,不能精進修行,則「有相 行」亦能以成就。成就「有相行」,便能見普賢菩薩乘六牙內 象,來到修行者之前,同時見釋尊、過去七佛及十方三世佛,得 三種陀羅尼門。而且,慧思提到「至心懺海,在諸佛前,五體投①《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第46卷,第7〇〇頁中。地」,這是《法華經》中所沒有的D三種陀羅尼門分別為:①總持陀羅尼,肉眼天眼菩薩道慧。②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具足菩薩道種慧,法眼清凈。③法音方便陀羅尼,具足菩薩一切種慧佛眼清凈。這三種陀羅尼名稱,除了「總持陀羅尼」,《法華經》中沒有明確說明以外,但是提到「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法音方便陀羅尼」三種陀羅尼慧思將「旋陀羅尼」替換為 「總持陀羅尼」,可能因為「旋陀羅尼」與「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有重複的嫌疑,而且《法華經》中說到,萬億旋總持」氣所以 才別立這三種陀羅尼門。同時,智者大師在慧思n下修學時,誦《法華經》「葯壬菩 薩本事品」,心緣菩薩的燒身供佛的苦行,而讀至「是真精進, 是名真法供養如來」句,便悟見與思禪帥處於靈山法華盛會, 他將此經驗請示思禪師,而慧思感嘆說「非爾弗證,非我莫 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也,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 也」。?這裡所謂「初旋陀羅尼」,即是慧思《安樂行義》中所說 「總持陀羅尼"《安樂行義》最後提到禪觀的最髙行門一-渚法實相觀:①《法華經+蒈賢菩薩勸發品>,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 牙甴象王大菩薩眾俱詣艽所,而自現身a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 <法 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T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 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 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 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D」《法華經》卷五,< 大正 藏》第&卷,第6i頁丨中。②《法華經}卷五,《大正藏》第9卷,第44頁中。③《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50卷,第192覓上。④⑤觀諸法如實相者,五陰、十八界、十二因緣,皆是 真如實性。無本末、無生滅,無煩惱、無解脫;亦不行 不分別者,生死涅螌無一無異,凡夫及佛無二法界,故不可分別。亦不見不二,故言不行不分別,不分別 相不可得。故菩聲住此無名三昧,雖無所住而能發 一切神通,不假方便,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初入聖 位即與等,此是不動真常法身,非是方便緣合法身。 亦得名為證如來藏乃至意藏。①「渚法如實相」是《法華經·安樂行品》的內容。但是慧思 用般若空觀進行了 S己的解釋,提出「渚法如實相」是不分別, 但又不行不分別,因為不分別相不可得,即是般若空,空亦復所以,慧思的禪法重視「法華三昧」等三昧,在禪觀上重視 「諸法實相」,成為後來智者大師止觀學說的雛型。而且,智者 大師吸收「無相行」與「有相行」有相行」即是後來的六根懺 悔;「無相行」即是後來的觀X生懺悔。智者大帥在製作《法平 昧懺儀》時,繼承了慧思的禪法思想,同時也吸收了其禪法 行儀,主要是《安樂行義》。《法華三昧懺儀》說:「行法相貌,多 出《普賢觀經》中,及《四安樂行》中。行者若欲精進修三昧,令 行無過失,當熟看二處經文。」②而且,最主要的是《法華三昧 懺儀》的「實相正觀法」及「修證相」來源於《安樂行義>。我們考察:r《法華經》「法華三昧」思想,指出了「佛塔信 仰」與「經卷受持」在法華信仰中的核心地位,強調鳩摩羅什師①《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止藏}第46卷,第701臾中-下, ? <法半2昧懺儀》,《大IF_藏》第46卷,第954頁中。徒《法華經》的解釋對屮國法華信仰的影響,尤其是「二佛並 坐」造像。同時,考察了《思惟略要法》的「法華三昧觀法」對禪 窟、造像的影響,《普賢觀經》以觀罪性空的實相正觀、六根懺 悔及強調見普賢菩薩色身的思想,對後來天台懺儀的製作提 供了思想依據。另外,我們闡述了十六國、南北朝以來法華信 仰的各種形態,尤其對石窟、造像及敦煌寫經進行考察,試圖 揭示法華信仰的禪觀修習「向上門」以及追求功德的世俗、現 實層面。最後,我們著重研究了慧思的《安樂行義:K強調了 《安樂行義》對《法華二昧懺儀》的影響。應該說,《法華三昧懺 儀》是在十六國、南北朝法華信仰的強大背景下,以《安樂行 義》為模型,吸收了當時修習「法華三昧」的方法,組織成一部 完整的懺悔、禪觀體系138三、《法華三昧懺儀》的組織結構及其內容智者大師於光州大蘇山參訪慧思,專心誦《法華經》而開 悟,得「法華三昧」前方便。後來,慧思命智者大師代講《大品 般若》,至「一心具萬行」處,智者大師產生疑問,慧思解釋說: 「汝向所疑,此乃《大品》次第耳,未是《法華》圓頓旨也。」於是, 「頡即咨受法華行法,三七境界難卒載敘。」①智者大師在慧 思門下八年間,一直接受慧思的指導修習「法華三昧」,慧思應 當傳授修習「法華三昧」的「法華行法」,將《法華經安樂行義》 與《法華三昧懺儀》進行對照可以了解二者的師承關係。但③《續髙僧傳》卷十七,《大正藏》第30卷,第563頁中。④⑤是,智者大師繼承其師父的禪法體系,結合自己的修行體驗, 在後來自己教化生活中不斷完善此體系,終於製作成修習「法 華三昧」的完整組織與體系的行法。慧思在《安樂行義》中提出「無相行」與「有相行」,這是基 於《法華經》而提出的禪法體系。怛是,到了智者大師,特別重 視《普賢觀經》,構建了以修習「法華三昧」為中心,以禮拜、懺 悔、行道、誦經、坐禪相結全的三七日半行半坐的行法。《法華 .1:昧懺儀》卷首便說采《法華》、《普賢觀經》及諸大乘經意, 撰此法N,流行後代。慧思依《法笮經*普賢勸發品》提出 「有相行」,其「無相行」與「有相行」不能得到很好的統一。但 是智者大師則將「法華三昧」的修行分為「久行」與「初行"初 行者依《法華三昧懺儀》而行,久行者則依《法華經·安樂行 品》。因此,巧妙地將「無相行」與「有相行」統一起來,同時將 《普賢觀經》「端坐念實相」與懺悔相結合,形成了極具系統的 行法組織。《法華三昧懺儀》現行本是宋代慈雲遵式的勘定本,遵式 指出「十科行軌,理觀為主〃氣說明此懺儀的結構及其特色。 此懺儀以五法為儀軌坦織,在第四「正修行方法」下細分十科, 其整個結構如下:①《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奶卷,第W9見中r②《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M大正藏》第46卷,第撕頁上。昧觀法」的痕迹。因此,智者大師以《法華經》、《普賢觀經》及 《思惟略要法*法華二昧觀法》等經為根據,制定此懺儀。天台智者大師將懺悔攝人其止觀體系,首先將懺悔置於 「持戒清凈」的方便門中,最終在於成就止觀,三昧現前。天台 懺法的殊勝之處在於,理懺與事懺並重,上根與下根普攝,因 此勸誡修行者發心修持。2、 明三七日行法前方便「前方便」是指正修行的準備階段,主要是為了初行者,在 正修行前的一七H,調伏身心,息諸外緣,生重慚愧,然後禮 佛、懺悔、行道、誦經、坐禪觀行等,使在修行法華三昧時身心 清凈,無有障礙。如果,久修者則不須此前方便,直接依據《法 華經*安樂行品》,觀諸法實相^「前方便」的主要修行內容,應該是熟悉整個懺法儀軌,能 夠流利通達奉請、讚歎、懺悔等文句,能夠熟悉懺悔、行道、誦 經、坐禪等方法,因為這裡所要求的「供養三寶,嚴飾道場,凈 諸衣服,一心繫念」,與後面「嚴凈道場」、「凈身方法」有重複之 處。3、 明正人道場三七日修行一心精進方法《法華三昧懺儀》要求人道場的日期選在六齋日,因為太 子四天王使者等,諸天善神下來人間,檢査善惡,看見修善者, 即記人善簿中,將會守護善者,使修行者心生歡喜,增長善根。 智者大師在《請觀音懺法》中,亦強調應陔在六齋日舉行懺法,關於六齋日,在《卜誦律》、《阿含經》中記載,印度謂此六 H是鬼神惱怒害人的R子,面有沐浴斷食的習慣。?但是,①《1-誦律》卷五十七乂大正藏》第23卷,第420頁下。《大智度論》則說明惡鬼惱亂眾生外,善神則下來人間,提倡在 六齋日持戒、布施等。0後來,曇靖在製作《提謂波利經》時, 將此六齋日編人此經,而此經是智者大師《法華玄義》、《仁乇 護國般若經疏》、《法界次第初門》經常引用,可見六齋日信仰 在智者大師思想中的地位「一心精進」是指人道場後於三七日期間,不惜身命,精進 修行。所謂「一心精進」有二,即「事中修一心」和「理中修一 心」。「事中修一心」即是:事中修一心者,如行者初入道場時,即作是念: 我於三七曰中,若禮佛時,當一心禮佛,心不異緣;乃 至懺悔、行道、誦經、坐禪,悉皆一心,在行法中無分 散意。如是經三七日,是名事中修一心精進「事中修一心」,要求在修行過程中,前後三七日,專心不 分散,心不異緣,其目的在於「止"「理中修一心」即是:二者理中修一心精進,行者初入道場時,應作是 念:我從今時乃至三七曰滿,於其中間,諸有所作,常 自照了,所作之心,心性不二。所以者何?如禮佛 時,心性不生不滅:當知一切所作種種之事,心性悉 不生不滅。如是觀時,見一切心悉是一心,以心性從 本已來,常一相故。行者能如是反觀心源,心心相①C大智度論》卷十三,《大正栽》第25卷,第106頁上-屮。②鐮田茂雄《中國佛教通史》第四卷,佛光出版社譯,台灣佛光出版社1993 年第1版,第197頁。③《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46卷,第950頁匕④⑤續,滿三七曰,不得心相,是名理中修一心精進法。①「理中修一心」其實是指在三七日中,於一切行事中,應該 具有的智慧觀照,其目的在於「觀"這裡所說的「修一心"表現出智者大師的修證論特色在 於理事圓融、止觀並運,其修證要求行、智有機的統一。?但 是,在「修行一心精進」中並沒有說明理事二者的關係,在「第 十坐禪實相正觀方法」中,則闡釋理、事二者的關係:行——法時,皆修此觀。六時之中,—時中,不得於事理有缺,是名三七3中一心精進D複次,行 者於三七日中,修懺悔時,若行、若坐、若住、若出入,大小便利,掃灑洗#,運為舉動,視珣俯仰,應當心心 存念三寶,觀心性空。……若能如是心心相續,不離 實相,不惜身命,為一切眾生行懺悔法,是名三七日 中真實一心精進修也,在智者大師以前,慧文、慧思二師基本上都是禪師,他們 走的是由定發慧的「證悟」之路。到了智者大師,學風為之一 變,雖仍依一定的禪觀行持,但基本上走的是「解悟」之路,以 聞思修而人,依淺定而發深解,多在哲學思辨上下工夫,表現 出以髙度的玄學思辨概括組織佛學傳統思想的能力。?因 此,在懺法修行中,強調事必須契人理,理肖落實於事,事理相①〈法華三昧懺儀h(大正藏》第妨卷,第950頁上。②新田雅章(哲_0禪定思想^構造t形成 >,關口真大_(佛教《實踐原 理X東京山喜佛書林1977年第1刷,第269-284頁。③《法華」昧懺儀X《大正藏>第46卷,第954頁屮。④王雷泉<天台宗止觀學說發展的歷史過程》,《法音》1985年第5期。⑤⑥即相融,貫徹於整個懺法中D4、明初人道場正修行方法前面三門,只是屬於修行的前方便或說明修行的要求,這 里才是「正修行」。在二卜一日中,晝夜六時修行十法,這是 《法華三昧懺儀》的中心。修行者初人道場,第一時(指第一天 的第一時)應當具足修習十法,往耵六時的一一時中,「請佛」 一法可以省略,而其餘九法全部實行沒有差別。「TH修行方 法」下面有一段小註:明此十法之中,有但說施為方法,有教運心作念,有教誦文章句、口自宣說,行者當好善取意而用,未必並須誦此文也。①這是指每一法下而的註解小宇,這些註解是說明布施的 方法,或教修行者如何觀想,或者教如何讀誦、宣說文句,所以 不需要誦這些小宇D①嚴凈道場:選取一閑靜處,布置莊嚴為道場,離道場不 遠處為修行起居之所。在道場中間設髙座,安置《法華經》一 部。清晨人道場,應當清掃道場,香湯灌灑,香泥塗地,燃種種 香油供養三寶,誠心嚴凈道場。②凈身方法:這是對修行者自身的要求,人道場前應以 香湯沐浴凈峰,穿著乾淨衣服;出道場或至不凈處時,應當脫 去凈衣換上舊衣;回道場時,仍然穿凈衣。③三業供養:修行者人道場後,至法座前,敷尼師壇(即 是「具」),正身直立,觀想慈念一切眾生,觀想一切三寶影現道 場中。於是手執香爐,燒香散花,供養三寶,口唱「一心敬禮十①《法華三昧懺儀 大正藏>第46卷,第950頁上。方常住佛、法、僧 "五體投地;然後端身正意,唱供養文D①請三寶方法:行者H業供養後,一心正念,以供養心奉 請三寶,口唱「一心奉請釋迦牟尼佛」,觀想釋尊從耆闍崛山, 與大眾圍繞來到道場。然後,依次奉請{法華經 > 所說的佛法 僧三寶。②讚歎三寶方法:行者奉請三寶後,五體投地,面向法 座,燒香散花,心念三寶功德,口唱《法華經·藥王品》「容顏甚 奇妙」偈頌及《化城喻品》「聖主天中王」偈頌,讚歎三寶。③禮佛方法:行者讚歎三寶後,一心正身威儀唱「一心敬 禮本師釋迦牟尼佛"次第禮佛。普賢菩薩為法華懺悔主,所 以二:唱「一心敬禮普賢菩薩摩河薩」,在菩薩前,胡跪說罪懺 悔、發願。④懺悔六根及勸請、隨喜、迴向、發願方法:六根懺悔分 眼、耳、鼻、舌、身、意六段懺悔文進行,這些懺悔文句多來自 《普賢觀經》。觀想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f無量眷屬圍繞,如對 行者目前,向普賢菩薩發露懺悔。特別是在「發願」,願臨終住 正念,往生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⑤行道法:行者禮佛後,一心正身威儀,右繞法座,燒香 散花,心念三寶,口誦《法華經》,行道三匝乃至百匝。行道後, 還木座,唱三歸文。⑥重明誦經方法:誦經與行道同時進行,誦經分為具足 誦與不具足誦。具足誦即是誦《法華經》一卷,如果誦經疲勞 可以暫時攝念,然後再誦;不具足誦,就是誦《安樂行品》一品。 但是,《法華二昧懺儀》強調坐禪,「四時坐禪,不得全廢,事須 久坐"如果行者不習慣坐禪,可以一直誦經,亦可見普賢妙色 身。⑦⑧⑨坐禪實相正觀方法:行者行道誦經後,還歸本座,然 後坐禪,思惟一實境界。實相正觀的方法,觀一切法空、如、實 相,行者觀現前一念妄心,用四句推檢不可得,觀一切法空。 有關四句推檢的問題,下文再作研究。由於心觀罪福亦空,即 是實相懺悔,這就是《普賢觀涇》所說的「大懺悔、莊嚴ff悔、無 罪相懺悔、破壞心識懺悔」。在二十一日中,一一行法中,念三 寶功德,觀心性空,不離實相,不惜身命,為一切眾生行懺悔 法,這才是真實一心精進修行。《摩訶止觀》在說明修習「法華三昧」的方法時,也是十法 修行,其中專門闡述坐禪止觀的方法:意止觀者,《普賢觀》云:專誦大乘,不入三昧,曰 夜六時,懺六根罪《《安樂行品》云:於諸法無所行, 亦不行不分別,二經本為相成,豈可執文拒競?蓋乃 為緣,前後互出,非碩異也。《安樂行品》護持讀誦、解說、深心禮拜等,包非事耶;《觀經》明無相懺悔,我 心自空,罪福無主,慧H能消除,豈非理耶?南嶽師 云:有相安樂行、無相安樂行,豈非就事理得如是名。持是行人,涉事修六根懺,為悟入弄引,故名有相;若 直觀一切法空為方便者,故言無相。妙證之時,悉皆 兩舍。若得此意,於二經無疑。今歷文修觀。?《摩訶止觀》主要對《普賢觀經》與《法華經·安樂行品》進 行會通,闡明理事兼修的懺法修習,同時,引用慧思的《安樂行 義》進行論證,指出有相與無相只是方法上的差別,證人圓頓 止觀時,於此同時捨棄。①(摩訶止觀》卷二上,(大正藏》第46卷,第W頁匕②③對於正修行十法,大睿法師指出在智者大師以前即有依 《請觀音經》製成十科的儀軌,而且是常用之法。?在智者大 師所著《請觀音經疏》中說:舊約此經文為懺悔方法,製為十意,常所行用。八意出在經文, 檢取。一、莊嚴道場,二、作禮,三、燒香散華,四、繫念,五、具楊枝,六、請三寶,七、誦咒,八、披陳,九、禮拜,十、坐禪,釋此十意,備作事理。②根據宋代智圓所著《請觀音疏闡義鈔》,指出十意有「古 師」與「今家」的儀軌差別,「今家」即是智者大師所制定的天台 懺法,而「古師」乃是指智者大師之前,經常所用的「請觀音懺法③5、略明修證相這是說明修「法華II昧」的行者,下根、中根、上根行者的 證相分三種,分別配合戒、定、慧三學,即下根行者得戒根清 凈,分為下、屮、上三品;中根行者得定根清凈,分下、中、上三 品;上根行者得慧根清凈,也分為=品詳細敘述。從上面的「五法十科」可以看出,《法華三昧懺儀》是以三 七曰為一期,強調修習「法華三昧"諦觀實相中道之理。但 是,此懺儀能夠普攝下、中、上根機行者,除了懺儀中的前方 便、三業供養法、請三寶方法、讚歎三寶方法等行儀,基本上是?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法麩文化事業股份奮限公司,台北,2000年, 第 103- 104 頁。④《請觀音經疏>,C大正廉>第39卷,第973頁上。⑤《請觀音疏闡義鈔》卷三,《大正藏}第39頁,第992頁上。⑥⑦人人實行;另外,對於下根行者,亦不反對一直念誦《法華經》, 不人禪定。同時,可以從懺儀中看出,智者大師對《普賢觀經》 的重視,《普賢觀經》的六根懺悔、觀無生懺悔思想都成為懺法 的基本原理。四、《法華三昧懺儀》成立的相關問題《法華二昧懺儀》,在不同的記載中f稱為《法華三昧行法》 (《天台智者大師別傳》)、《法華三昧 >(《觀心論疏》)、《妙法蓮 華經懺法》或名《三昧行法》(《台州錄》)、《天台法花三昧行法》 (《人唐求法巡禮行記》)、《法華三昧行法》(《觀普賢菩薩行法 經記》)、《法華三昧行儀 >)等。由於記載的詳略不同,以及後 世流傳形態有差別,從而對《法華三昧懺儀》的成立產生種種 疑問,如智者大師於何時何地製作此懺儀?後世流傳形態如 何?如何處理《大正藏》中《法華三昧懺儀》、《法華三昧行事運 想補助儀》、《略法華三昧補助儀》、《禮法肀經儀式》等問題。1、《法華三昧懺儀》的成立時期《法華三昧懺儀》是智者大師親自撰述,最早記載來自《摩 訶止觀《摩訶止觀》說別有一卷名《法華三昧》,是天台師 所著,流傳於世,行者宗之,?灌頂已經指出,《法華三昧懺 儀》很早便開始別行,與現存本係為同本。《隋天台智者大師 別傳》只提到「《法華三昧行法》一卷」 ?,道宣《大唐內典錄》也⑴《摩吋止觀}卷_卜,《大正載>第46卷,第14頁上p ②《陏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50卷,第]97頁中p提到「法華三昧」 ?,都未提到何時何地撰此懺儀。但是,此十千 儀確實為智者大師所撰,從早期文獻看來是無有疑義的D 關於《法華三昧懺儀》的成立時間及地點,宋代遵式在其 《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中說法華三昧儀者,夭台大師 瓦官親筆,蓋止觀第三三昧所指別行,即其文也。」^同時,又 在懺儀卷首有如下小註:隋瓦官寺沙門釋智頷輒采《法華》、《普賢觀經》 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流行後代。③遵式指出,《法華三昧懺儀》是智者大師於瓦官寺時期,根 據《法華經》、《普賢觀經》等大乘經典的義理,撰述、製作而成^ 遵式的這一說法,成為後來佛教界通行的看法。但是,遵式看到當時流行本,或「引經文系乎卷末」,或「濫 回粗注,錯其篇內」,可見當時流行本的混亂狀態,於是才勘定 眾本,成為現存的通行本。同時,智者大師在瓦官寺的時間為 陳光大二年(568)到大建七年(575)總共八年時間,這與「隋瓦 官寺沙門」在年代上有明顯的矛盾。日本《金澤文庫》中所保存鎌倉時代書寫的二種古抄本 中?,有如下一段小字:天台山修禪寺沙門智頷,輒采《法花》、《普賢觀》 及諸大乘經意,撰此法門,傳示行者D①《大唐內典錄》卷五彳大正載》第55卷,第284 A丄。②《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X《大正藏>第46卷,第949頁卜③<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46卷,第945頁中。?—本題記為"弘安九年(丙戌)(1286)八月十四日於常樂寺一校了,靜 楚」;另外一本為"文保元年(丁已)(B17)十月十三日於金澤寺書寫畢,劍海" 見佐藤哲英《天台大師D研究>,百花苑,京都1979年第2刷.第142頁。天台山修禪寺是在陳大建九年(577)落成,智者大師於太 建七年(575)與慧辯等二十餘人,人天台山隱居後所建。智者 大師通過天台山長期止觀實修,有機會總結慧思定薏並重的 佛教思想,經過改造和發展,完成自己的理論及止觀體系。這樣,《法華三昧懺儀》的撰述時間便有兩種說法:日本學 者佐藤哲英及小林正美兩位先生認為《金澤文庫》本的「修禪 寺撰述」說為正確。?但是,台灣大眷法師只是根據《法華= 昧懺儀》「坐禪實相正觀方法」中提到:「寬放身心,一一如坐禪 前方便中說」"說明此懺儀是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之 後。?智者大師的止觀體系為漸次、不定、圓頓等二種止觀, 分別以《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六妙法門》、《摩訶止觀》為代 表。雖然「法華三昧」在《摩訶止觀》中被納人「半行半坐三 昧」,但是《法華三昧懺儀》中並沒有圓頓止觀、三諦三觀等思 想。所以從止觀體系來說,《法華三昧懺儀》的撰述應在《釋禪 波羅蜜次第法門》與《摩訶止觀》之問。但是,一種懺儀的完成不是一時所能成就的,尤其對於初 創的過程來說,總是在不斷完善中。所以,《法華三昧懺儀》的 撰述應該開始於瓦官寺時代,因為智者大師在瓦官寺的弘法 活動,除了宣講《法華經》和《大智度論》,還有意「創宏禪法」, 完成《釋禪放羅蜜次第法門》的講說。《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說:其四方衿袖*萬里來者,不惜無貲之軀,以希一句⑴佐#哲奐前揭書,第138頁;小林止美《六朝佛教思想^研究>,創文社, 東京,1993年第1刷,第342①《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第46卷,第954頁上。②釋大窨《天台懺法之研究>,第95頁。③④之益,伏膺至教,餐和妙道,堆禪唯慧,忘寢忘餐。先 師善於將眾調御得所,停瓦官八栽,講《大智度論》,說《次第禪門》,蒙語默之益者,略難稱紀D雖動靜合 道,而能露疵藏寶,恩被一切。草知我誰,昔浮頭玄 高,雙弘定慧,展後沉喪,單輪只翼而已。逮南嶽挺 振,至斯為盛者也。①智者大師在金陵弘法時期,加強禪法實踐的引導,將原有 各類禪門實踐方法,根據由淺人深的次第,組織成為嚴密的禪 觀體系。同時,智者大師根據自己修持「法華三昧」的體驗,繼 承慧思的實踐方法,撰述《法華三昧懺儀》作為大眾修行的儀 軌,並非不可能。至於「隋瓦官寺」年代上的矛盾,可能主要是 因為真正開始流行是在隋代流行的緣故。但是,天台隱棲時期是智者止觀體系完成的重要時期, 「天台三大部」便是在天台隱居之後,但實際醞釀成熟於天台 隱居期間。?九年的實修,使智者大師有機會根據大眾修持 「法華三昧」的體會,不斷完善《法華三昧懺儀》D因此,懺儀的製作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我們認為《法 華三昧懺儀》的撰述開始於瓦官寺時代,最終完成於修禪寺時 期。2、《法華三昧汗儀》的流行狀況 因為現行《法華三昧懺儀》為宋代遵式勘定本,遵式所見 流行本頗多,因此才勘定眾本,刻板印行。如遵式《法華三昧 懺儀勘定元本序》說:①<陏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50卷,第〗92頁下。 ③潘桂明<智親評傳>,南京人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37頁。②③有於坐禪觀法加成五句者,今列示之。文雲:為 因心故心,為不因心故心,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心,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元文h為非非因心非非不 因心故心(近加)D且山家凡約句法、用現^只但至 四,未知五句出自何文D又當推檢之際,第五句下准 何為境?如何用觀?《輔行》自雲,彼別行文但推四 句,故今文中廣修象現,以廣於彼(輔行正文>D沈彼 象觀猶是歷事,而正觀一門全今四句。①當時流行本中出現「五句觀心"而天枱曆來傳承只有四 句觀心,遵式引用了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作為證明^? 《金澤文庫》本中便出現「五句觀心」,可見「五句觀心」在 當時流行本中確實存在。我們將《大正藏》本與《金澤文庫》本 對照如下;因此,可以看出遵式時代《法華三:昧懺儀》存在多種流行 本。另外,令人不解的是,作為隋代天台宗文集的《國清百錄》 收錄了智者大師所制賓的行法中,竟然沒有《法華三昧懺儀》。 但是,我們在《佛祖統紀》卷H十三中發現一段記載:「智者制①《法華三昧懺儀勘定元本序X (大正藏>第46卷,第949頁上-中。 ?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二之二,<大正藏>第46#^第192頁中。②③《法華三昧儀》(《國清百錄》載),荊溪述《補助儀》以資觀 想,?志磐認為《國清百錄》記載有《法華三昧儀》,可能他所 見《國清百錄》與現行豐有所不同。經過池田魯彥先生的研 究,《國清百錄》除了現行本以外,確實還存在《廣百錄》因 此,我們需要藉助唐代各種懺法以及《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考察《法華三昧懺儀》的流傳狀態。自從智者大師制定《法華三昧懺儀》後,成為唐代宗派制 作各自懺法的典範,而且成為當時僧團修行的重要法門。但 是,《續高僧傳》、《宋髙僧傳》等僧傳資料只留下一些修懺的記載,對於懺儀實踐的具體形態則缺乏明確說明。灌頂《觀心論 疏》曾對「四種三昧」進行解釋,但其文全同於《摩訶止觀》,因 此無法說明《法華三昧懺儀》原本的形態。另外,題為湛然所 作《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下面簡稱《補助儀》),則是對 《法華三昧懺儀》的觀想方法,進行詳細補註,以幫助修習者能 夠如法修習法華三昧。另外,《大正藏》中還保存有《略法華三 昧補助儀並序K簡稱《略補助儀:H,這樣提供了懺儀的流傳形《大正藏》所收錄《法華三昧懺儀》為康熙六年(1667)刊增 # 上寺報恩藏本,其題注下有「《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禮 S 法華經儀式》」。③現存《大正藏》中《法華三昧懺儀》與《補助 f 儀》的組織結構比較如下:①<佛祖統紀>卷三十三,{大正藏》第49卷,第319頁上。②池W魯彥偶清百錄〇研究>,東京大藏出版社1982年第]廒,第15- 16頁。 153③《法華昧懺儀》,<大正歎》笫46卷,第949頁中。④⑤從以上兩種組織結構比較,可以知道《補助儀》並非對《法 華三昧懺儀》之十法完全注釋^但是,如果我們從《補助儀》的 名稱來理解,既然是「行事運想補助」,應該在儀軌及觀想方法 上有詳細補充說明,但是比較二者的文字,《補助儀》的文意基 本上與《法華三昧懺儀》相同,而且沒有《法華三昧懺儀》中本 身注釋詳細。所以,《補助儀》應該是《法華三昧懺儀》的略本, 將懺儀中的觀想方法總結成偈頌,以便於隨文觀想。《略補助 儀》則是《補助儀》的咯本,十分簡單。在《補助儀》前面有一段序文:夫禮懺法世繭同效,事儀運想多不周旋。或粗 讀懺文半不通利,或推力前拒理觀,一尤效精進之 風,缺入門之緒。故言勤修苦行,非涅架因。但禮念 軌儀,文非不委,以散情昏重,想運難成。予因天台 再有評補,撮覽樞總,使隨言作念,隨念成想,一一^瞻 視,如對目前。庶時刻不虛,事法成辦。依本文總歷 十法,結要事理。①懺儀的修習強調事理並重,不但需要如法遵照事儀,更需 要理觀的修習。但是,理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需要總 結概括懺儀觀法的精髄,對理觀的方法進行一些補充,以有利 於修習懺法時觀想。現存《大正藏》所保存《補助儀》下,題名「唐國清沙門湛然 撰」。但是,我們發現《全唐文》卷九百三收錄法琳(572-640) 所撰《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序》,其文全同於《大正藏》中 《補助儀》的序文這樣,便給我們確定《補助儀》的作者帶 來困惑。法琳為唐初「佛道之爭」中有名的護法沙門,他與智者大 師的關係歷來不被重在《續髙僧傳·枒額傳》後面附有「法 琳傳、終南山龍田寺沙門法琳,夙頇宗門,觀傳戒法。以德音速遠,拱木俄森,為之行傳,廣流於世。隋煬 末歲巡幸江都,夢感智者言及遺寄。帝自製碑,文極①{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K(大正藏}第46卷,第955頁下D②《全唐文》卷九百三,第4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I版,第4HS頁。宏麗,未及鐫勒,值亂便失按照道宣的記載,法琳應該曾經受學於智者大師門下,而 且為智者大師作傳,但是後來因戰亂而遺失了。《佛祖統紀》 把法琳作為「智者旁出世家」,同時也記載了法琳為智者作傳 的事實但是,彥琮《唐護法沙門法琳別傳》及道宣的《續高 僧傳*法琳傳》都沒有明確記載法琳受學於智者大師,道宣說: 「少出家,遊獵儒釋,博綜詞義,金陵楚郢,從道問津」 A法琳 可能在金陵時在智者大師座下參學問道。?由此看來,法琳為《法華三昧懺儀》作《補助儀》並非不可 能,村中祐生先生便認為《補助儀》為法琳所撰。?但是,法琳 (572-632)與灌頂(561 -632)是同時代人物,或許法琳真的 撰有《補助儀》,但是歷代記載皆不曾提及,應該像他為智者大 師所作的傳記一樣,已經佚失了。另外,根據《補助儀》的序及 內容來看,應該出自精通犬台教觀及懺儀者之手,非法琳所 撰。最澄《台州錄》記載「妙法蓮華經三昧補助儀一卷(荊撰和①《續髙憎傳》卷十七,《大正藏》第50卷,第568頁上。②這件事情在 < 佛祖統紀>有所記載乂佛祖統紀}卷九說,禪師法論,依玉 泉學,與會稽智果、終南龍田法琳,皆同學智者t並與智者作傳,皆不復存。章安 所撰<別傳X用國清智寂禪師本,稍加增益,遂行此四師雖無事迹可奪,亦 皆當時得道英器(見《百錄序>及<別傳注《大正藏》第49卷,第貞下&③ 《續離偺傳>卷二十四,《大正藏》笫50卷,第頁中。④這種情況特別多,如法論、智果等人,自身列傳並沒有匕載其受學於智 者,但是(國清再錄:K(陏天台智者大帥別傳>等卻有所提及n見池田魯彥《胷頡 滅後^天台教團包動向>,{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1卷,第1號,1972年;池田魯 彥《閏清fT錄乃研究},第37-6S頁。⑤村中柘生《天台初期O行法刃集成C〇UT>,《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 23卷,第2號,1975年,第566頁。大眘法師則認為<補助儀》為湛然法師所撰, <天台懺法之研究乂第263 -267頁。上撰)(三紙廣?,《宋髙僧傳?湛然傳》記載湛然曾撰「《法華三 昧補助儀》一卷」?。因此,可以確認《補助儀》應該是湛然所 撰。與《法華三昧懺儀》相比,《補助儀》雖然在懺儀組織與結 構上大體相同,但在思想上仍然表現出自己的特色。第一、在 「懺悔六根」上加上「應運順逆十心」,這是智者大師懺悔思想 最具特色之處天台懺法重視事理圓融,懺儀只是外在的 事相,內在的「順逆十心」才是心要,H有內在的理觀才能使事 相產生真正的作用。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中說,若運十 心,窮於無始無明顛倒,何罪不消?然後,詳細闡述從細至 粗的順生死流十心,以及從粗到細的逆流十心。第二、雖然省 略有關坐禪的敘述,但是提出「應如止觀十法成乘等」"這說 明將天台圓頓止觀的「十境十乘觀」作為修懺時的觀心。?可以明顯看出,《補助儀》十分強調理觀的重要性,尤其是 天台圓頓止觀的觀法,這是因為天台素來以「十境卜乘為正 修」,以圓頓止觀作為一切修行法門的最後歸宿,因此《補助 儀》才會作出如此補充。《法華三昧懺儀》是智者大師早期所 撰的著作,其坐禪修觀是依《次第禪門》而行,因此沒有圓頓止0)《傳教大師將來台州錄>,(大正藏>第55卷,第肪5頁中,? <宋髙僧傳》卷六,(大正藏>第50卷,第739頁下。③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四上說若欲懺悔二世重癉,行四種::昧者, 當識順流十心明知過失;當運逆流十心,以為對治,此二十種心通為諸懺之本。」 《大正藏》第46卷,第39頁下P④《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四之二,《大正藏》第46卷,第259頁上。⑤(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大正藏》第46卷,第956頁中。⑥湛然對於「十境十乘觀」的理解,並未依何止觀 > 的規定,這是由於禪 宗一枝獨秀的情勢下,而特別加以發揮。見安藤俊雄 < 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 開展》T蘇榮焜譯,慧炬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345 - 348頁。⑦⑧觀的觀法。到了《補助儀:K增加圓頓止觀的內容也是理所當 然D隨著懺儀的流傳,逐漸失去內在的生命力,其主要表現在 次第形式化。《補助儀》雖然強調圓頓止觀的觀法,但是明顯 表現出省略的跡象,如缺乏誦經、行道等。而且,增添在黃昏 五更實行法華懺法時讀一段懺悔文,這種懺悔文是根據《法華 三昧懺儀》的意根懺悔文加以更改而形成。到了《略補助儀》, 只剰下運香花、請佛、禮佛、懺悔四種儀軌,僅僅闡述實修法華 三昧的具體行儀,全然不提坐禪之事。最後,徹底的儀禮化、形式化是《禮法華經儀式K本書的 作者據說為四明知禮,但是缺少確切的證據。?此儀式是以 禮拜《法華經》為中心,以達到懺悔罪業的目的n其內容可以 分為六部分:(1)香花供養,(2)讚歎《法華》,(3)頂禮三寶,(4) 修行五悔,(5)稱名行道,(6)三歸依等。此儀式的特色,主要 在於一字一禮《法華經》經文。②其禮拜方法是「一心頂禮妙 法蓮華經妙字法寶」,下則有題注說明,下去每字准此一拜一 唱因此,可以類推:一心頂禮妙法蓮華經法字法寶、一心 頂禮妙法蓮華經蓮字法寶……等。《禮法華經儀式》中完全沒 有敘述坐禪,只有形式上讀讀懺悔文,文中提到:「冋向菩提證 常樂果,命終之日正念現前,面奉彌陀及諸聖眾,剎那頃生①(閱藏知津》記栽此儀式為知禮所作,大#法師亦認為此朽是知禮的作 品。見《夭台懺法之研究>,第301頁,②此儀式理代佛教仍然實行,本人曾親見師祖丨:人上世下行老法師用此 方法禮拜<法華經>,在佛龕前掛一條白布,上面寫著「南無妙法蓮華經法華會h 菩薩摩訶薩"然後依經文,每念一字?拜。③(禮法華經儀式>,<大正藏>第妨#,第957頁上?蓮花中,普願眾生俱成佛道。」?這是將禮拜《法華經》、懺悔 與往牛凈土結合起來,體現出宋代信仰融合的特點。此儀式 未談坐禪理觀方法,宋代夭台學人傳記中,亦未見此修行方 式。因此,或許可以判斷此禮拜儀式,是知禮大師為一般庶民 大眾,所制定簡易的修行法門五、結語我們考察;r《法華經r法華三昧」思想,指出了「佛塔信g 仰」與「經卷受持」在法華信仰中的核心地位,強調鳩摩羅什師_ 徒《法華經》的解釋對中國法華信仰的影響,尤其是「二佛並^ 坐」造像。同時,考察了《思惟略要法》的「法華三昧觀法」對禪H 窟、造像的影響,《普賢觀經》以觀罪性空的實相正觀、六根懺關 悔及強調見普賢菩薩色身的思想,對後來夭台懺儀的製作提^ 供了思想依據。另外,我們闡述了十六國、南$朝以來法華信零 仰的各種形態,尤其對石窟、造像及敦煌寫經&行考察,試圖 f 揭示法華信仰的禪觀修習「向上門」以及追求功德的世俗、現 g 實層面。最後,我們著重研究了慧思的C安樂行義》,強調了 賽 《安樂行義》對《法華三味懺儀》的影響。應該說,《法華三昧懺良 儀》是在十六國、南北朝法華信仰的強大背景下,以《安樂行 義》為模型,吸收了當時修習「法華三昧」的方法,組織成一部 完整的懺悔、禪觀體系。(21)同上。①釋大#《天台懺法之研究第302頁^②③《法華三昧懺儀》的懺法結構為「五法十科」。《法華三昧 懺儀》是以三七日為一期,強調修習「法華三昧」,詩觀實相中 道之理。但是,此懺儀能夠普攝下、中、上根機行者,除了懺儀 中的前方便、三業供養法、請三寶方法、讚歎三寶方法等行儀, 基本上是人人實行;另外,對於下根行者,亦不反對一直念涌 《法華經》,不人禪定D同時,可以從懺儀中看出,智者大師對 《普賢觀經》的重視,《普賢觀經》的六根懺悔、觀無生懺悔思想 都成為懺法的基本原理。《法華二昧懺儀》的成立時期,學界歷來有「瓦官寺時代」 與「修禪寺時代」二說。我們綜合二說,提出懺儀的製作是一 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法華三昧懺儀》的撰述開始於瓦官寺時 代,最終完成於修禪寺時期。我們考察了《法華三昧懺儀》的流行形態,至少宋代遵式 時期便有「四句觀心」與「五句觀心」的兩種傳本D而《補助儀》 的撰述者,從文獻來看亦有二人一"法琳與湛然,我們通過考 察,確定其作者為湛然。《補助儀》從思想來看,強調理觀的重 要性。但是,到了《略補助儀》、《禮法華經儀式》,其儀軌則更 趨簡易,並且全不提坐禪理觀。可見,這是懺法流行的民眾化 的一種反映。
推薦閱讀:

最新研究(SAMMPRIS)證明:顱內動脈狹窄的藥物治療優於支架治療
風水學研究與應用第11章 風水學派知多少
漳州族譜研究一:黃氏源流
性學研究僧:她上過的11個男人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一般原理

TAG: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