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遭遇觀眾鬨笑引發的思考
對經典豈能一笑而過 |
日期:2014-08-01 10:13:00 作者: 來源:光明日報 |
——《雷雨》遭遇觀眾鬨笑引發的思考2014年07月31日 10:03:09 來源: 光明日報 作者: 韓業庭 黃穎 公益版《雷雨》劇照。資料照片 為推動話劇藝術普及,近日北京人藝推出經典話劇《雷雨》公益場。可是,這一經典劇目的演出,卻遭遇了年輕觀眾的鬨笑。「觀眾鬨笑事件」,折射出經典藝術作品和當下年輕觀眾之間的隔閡。 「觀劇發笑,是常識性錯誤」 遭遇笑場的不僅有《雷雨》,近年來話劇演出「觀眾鬨笑事件」頻發。 去年北京大學生戲劇節期間,北京語言大學話劇社演出了蘇聯經典話劇《青春禁忌遊戲》。當演出推進到一段與強姦有關的劇情時,台下爆出一陣鬨笑。 「我們在其他時間的演出,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觀眾鬨笑。」北京語言大學話劇社副社長歐陽冠男說。 北京一位資深戲劇媒體人也告訴記者,《天之驕子》《吳王金戈越王劍》《小井衚衕》等經典話劇演出時,也遭遇過年輕觀眾鬨笑。 「不管舞台上演出什麼內容,觀眾在劇場中發笑都是不文明的行為,這是觀劇的一個常識。因為觀眾的鬨笑不僅會影響演員的表演情緒,還會影響其他觀眾的觀劇氛圍。」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平說,「很多年輕觀眾,可能把劇場當成影院了,想笑就笑,其實他們沒弄明白,不同的藝術形式對觀賞行為的要求是不同的。」 歐陽冠男回憶,那一次《青春禁忌遊戲》的演員,因為遭遇觀眾鬨笑,演出結束時拒絕謝幕,最後在老師的再三勸說下,演員們才走到台前,向台下鞠了一躬。 「在劇場不能鬨笑,並不是說對演出不可以有不同意見。走齣劇場,可以提意見,可以批評,可以寫成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唯獨在劇場中要保持安靜,因為這是最基本的觀劇禮儀。」劉平說。 在劉平看來,屢屢發生鬨笑事件,反映了當下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觀劇禮儀的普遍缺乏。 對經典,為何看不下去? 「《雷雨》到底哪些地方好笑?」記者就此採訪了幾位年輕的話劇觀眾。 有的觀眾說,台詞搞笑;有的觀眾覺得表演誇張,不太真實。一位初中生看完《雷雨》後甚至大呼「雷人」,認為「劇情編得太離奇了」。 有文化界人士認為,「這反映了當下年輕觀眾的淺薄、無知」。 「鬨笑事件雖然是一種不文明的行為,但我不想簡單地用『淺薄』『無知』來指責年輕觀眾。因為這些人只是年輕觀眾中的一小部分。他們對經典作品的不理解甚至誤讀,很大程度上緣於對作品的時代背景缺乏了解。因此,幫助他們提高欣賞水平才是比較實際的。」劉平說。 「比如,《雷雨》創作於80年前,它的故事、它所表達的思想、它的台詞,與今天的時代生活必然有一定距離,因此,今天的年輕觀眾欣賞起來,可能存在些隔膜。」劉平告訴記者,他給學生講解傳統經典作品之前,總會把作品的時代背景給他們講清楚,這樣學生們對作品也就慢慢理解了。 在青年劇作家余青峰看來,不同時代文化背景下的觀眾具有不同的審美標準,持有不同審美標準的觀眾必然會對同樣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評判。看著《泰囧》《小時代》成長起來的觀眾去評判80年前的《雷雨》,也會以《泰囧》《小時代》為標準。正是受到這些流行文化的衝擊,經典戲劇才被迫棲身於社會的角落,難以喘息、步履蹣跚。 那麼,傳統的經典作品該如何跟現代年輕觀眾溝通? 有人提出,傳統經典作品應該「與時俱進」,對故事、台詞、視角等方面進行修改,以適應當下年輕觀眾的口味。 劉平認為,「不能用經典去適應觀眾,而是要觀眾去向經典學習」。 「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它是經過了時間檢驗的一個時代的文化標誌、是一座豐碑。透過它,我們可以窺探那個時代的環境背景、社會心理、人際關係等。如果把故事改了,台詞改了,主題思想也改了,那它就不是經典了。」劉平進而反問道,「為了迎合『90後』觀眾的口味,我們把經典作品改一次,再過十年,為了迎合『00後』觀眾的口味,我們是不是再改一次?」 劉平介紹說,從世界範圍內看,《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萬尼亞舅舅》等世界級經典之作,之所以歷經百年甚至幾百年而不衰,不在於「與時俱進」的改動,而在於保持「原汁原味」。 「要使經典作品更好地傳承下去,需要藝術家做扎紮實實的工作。白先勇主持創作的青春版崑曲《牡丹亭》取得巨大成功,散發出青春的氣息,深受年輕人喜愛,就為經典作品的傳承做出了成功的示範。」劉平說。 一些經典作品難以引起觀眾關注,也反映齣戲劇人自身的問題。在余青峰看來,戲劇與電影一樣,都應是給當下人看的,因此要與時代共鳴。遺憾的是,當代戲劇一直在自娛自樂、自我陶醉,台上發生的事及其映射出的思想觀念基本與台下人無關,因此很難贏得觀眾的青睞。 藝術教育要從小培養 余青峰向記者講述了在英國的見聞:英國很多劇場甚至大街上都能看到有人在演莎士比亞的劇,演出的廣告牌比一般的商業廣告都大,而且不乏觀眾。 為什麼英國觀眾對他們的經典有如此熱情,而我們對自己的經典卻百般挑剔、看不下去呢? 余青峰認為,從根本上講,這跟社會整體的藝術素養高不高有關。 劉平對此深表認同。在他看來,這些年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飛速發展,人們的知識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然而對藝術教育卻不夠重視,導致大眾的藝術素養仍處於較低水平,「《雷雨》這樣經典的作品,遭遇大學生鬨笑,便是例證」。 「因此,打破經典作品和觀眾之間的隔閡,關鍵要提高觀眾的藝術素養,而且藝術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劉平說。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觀眾,很多人兒時看過兒童劇《馬蘭花》,由此受益終生,有人甚至因此走上文藝創作之路。 「這其實是給孩子們提供有營養的藝術食糧,孩子們只有吃了有營養的藝術食糧,才能逐漸形成較高的藝術鑒賞力。」劉平說。 近些年,有關部門逐漸認識到藝術教育的重要性,並開展了各種藝術教育和藝術普及活動,比如高雅藝術進校園、去邊遠農村演出、舉辦大學生戲劇節等。 藝術院團如國家大劇院、北京人藝等,每年都推出各種公益場,來吸引年輕觀眾觀看演出,進行藝術普及。 此外,劉平還建議發揮文藝院團退休文藝工作者的餘熱,深入社區、學校,舉辦藝術講座,幫助社區和學校的文藝工作者排練劇目,從公共文化服務層面,提高市民的藝術素養。 |
推薦閱讀: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晉靈公:用彈弓彈射園外的觀眾
※25歲走紅,為母親跑8年龍套,拒絕潛規則,演技好卻被觀眾遺忘
※挑戰韓紅不知天高地厚?唱哭全場觀眾是她的回答,太震撼了!
※祁同偉自殺觀眾淚崩 觀眾哭的不是祁同偉,而是這個社會和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