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筒子河的美好回憶
故宮筒子河是北京城環境最美麗的地方。上圖照片拍攝於1921年,是美國記者甘博拍攝的。明永樂年間改建北京城時,在紫禁城外開鑿了護城河。明代,外筒子河只圍繞紫禁城東、北、西三面,分別稱為東華門筒子河、神武門北筒子河、西華門筒子河。作為紫禁城的第一道防線,起保衛四面城垣的作用,使敵人無法涉河攻城。即人們常說的「金城湯池、深溝高壘」的意思。既然作為護城河,就應該四面環繞,而不能南面無河。所以,到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下令工部將午門右邊的紫禁城河水,從西闕門外右板橋下面的暗溝引入西闕門,由午門前面石板道下的暗溝引向東流,經東闕門石板道下面暗溝流入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這條長七十丈九尺九寸的暗溝定名為午門暗筒子河。至此,紫禁城護城河才形成今天的模樣。明代「護城河的河池距城牆20米,河面寬52米,河底距地面深5米,周長3840米。兩岸河幫均用厚50厘米,寬70厘米的花崗岩灌白灰漿碼砌,河幫呈垂直狀,背後1.5米寬的金剛牆用長44厘米、寬22厘米、厚11厘米的城磚鋪漿做法砌築而成。河幫上砌有平均高1.5米、寬0.5米的攔護用的矮河牆,用長44厘米、寬22厘米、厚11厘米的城磚糙淌白十字縫做法砌築。護城河的河底用灰土夯實」。下面4張照片拍攝於上世紀40年代北平時期。第一張拍攝於1942年,是日本記者拍的,騎自行車女郎可能是日本僑民。剩下三張是美國記者拍攝於1948年年底,是解放前夕安靜的北平城在迎接解放的照片。
1970年那個動蕩的年代,哥們我(曉年)從位於東華門的二十七中初中畢業,分配到東華門文教用品廠當工人。工廠坐落在幽靜的北池子大街。走進路西一個破舊的紅漆大門,依稀可見大宅院昨日輝煌。其中東西並列著兩座四合院,高大的正房建在幾層石階上,院內迴廊相連,屋與屋有門相通。木牆裙、老花磚地、磚雕、鏤花隔扇猶存。西院正房前臉一拆到底,與四合院搭的大棚連成一片,做了全廠最大的衝壓車間。西屋的後房山緊挨著筒子河。由北向南一溜九間房依次是廠長辦公室、黨支部、機修組、鉗工組、小食堂。推開西窗,碧波蕩漾的筒子河就在眼前,河對岸是故宮厚重的城牆,往北看,角樓巍然屹立在藍天白雲下。那時候青春躁動,幹了一上午活兒,年輕人依舊不知疲倦,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每天中午我們幾個愣頭小子買完飯顧不上吃,先沖向廠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平板三輪車。一個人在前邊蹬車,後面坐著的七、八個人穿著油漬麻花的工作服,邊吃邊聊,一路生風,從廠里出來向南奔東華門穿午門到神武門圍著故宮筒子河繞圈。中途幾次更換「司機」,誰也不落空。工廠不大的食堂與鉗工組並排緊挨著筒子河。時近中午,從食堂飄出陣陣飯菜的香味。這時也是筒子河裡魚兒最忙的時候,它們奔走相告,從遠處向食堂後的水面集結。食堂的洗米水、食物渣子、菜葉往河中傾瀉,尺余長的魚兒翻滾著、嬉戲著、爭搶著。金秋的十月,身穿橡膠連腳筒褲的工人從神武門筒子河沿河撒下大網,人站在河內牆半尺寬的河沿上拽網。網後邊跟著兩條木船,船工手執竹竿拍打著跌出水面的大魚。河面上一條白線由遠而近。我們停下手裡的工作,從窗戶探出身子觀看每年一次的盛況。大網拉到眼前,網的一邊已經聚集了成百上千條魚。魚在網前翻滾著躍出水面。有的魚借勢翻到網的另一側,本可以逃過一劫,卻不知為什麼又高高躍起翻了回去。魚在前網在後,一行緩慢歡快地來到東華門橋前,早有大卡車等在岸上。車上放著盛魚的大帆布槽子。聽說這魚上岸直接送到東單、西單、朝內等大菜市場。我忽然心生感慨,吃過我們飯菜的魚兒,你們走好啊。八十年代開始興辦早市,方便群眾買菜。在東華門橋頭往南一直到筒子河拐角的角樓處,是熱鬧的東華門早市,說是早市,其實到了中午十二點還有賣東西的,這個早市比東安門夜市早多了。大概1998年才撤銷東華門早市,為的是迎接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故宮筒子河沿岸要建綠地公園。
清代為了加強皇宮的警衛,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對於守護宮門的侍衛,皇太極曾明確指示:「其內門(指後宮門)、兩翼門及大清門,設守門人役,命嚴加看守,稽察出入人等。門內止許守門人役當值,勿容閑人。值日官稽察之。」為了維護皇帝的尊嚴和皇宮的地位,皇太極還指示:「各官及侍衛、護軍,晨夕入朝,皆集於大清門門內外或坐或立,不許對闕背闕;不許坐立御道中,惟於御道左右相向坐立;自大貝勒以下,出入由左右兩階,不許由御道行」。從清太祖設立的侍衛御門、值班制度,到清太宗進一步明確侍衛職責,以及初步確立在宮中的禮儀,都標誌著清代侍衛制度已向正規化、典制化過渡,並在不斷的完善之中。清朝的內廷宿衛由侍衛處掌管。在清初的時候,其實沒有侍衛處這個名字,皇帝的警衛,選的是三旗子弟中才武出眾者入宮,分班入值,以充侍衛,由領侍衛內大臣統之。到雍正三年(1725年)增設了四等侍衛(從五品)。侍衛處下轄親軍營,於上三旗滿洲、蒙古每佐領下選2名親軍,共1770人。侍衛處負責皇帝的翊衛扈從和營衛禁廷、更番侍值等任務。此外,鑾儀衛、內務府、尚虞備用處等也兼有內廷警衛的職責。清朝的皇城守衛,由八旗護軍營、前鋒營、內府三旗包衣營和八旗滿洲步軍營共同負責。護軍營是由八旗滿洲、蒙古每佐領下挑選17名護軍組成的精銳警衛部隊,共15000人。前鋒營是由八旗滿洲、蒙古每佐領下挑選2名前鋒組成的精銳部隊,共1770人,分左、右兩翼。內務府三旗包衣營,是由上三旗包衣組成的警衛部隊,分為三旗包衣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擔負紫禁內外守衛的官兵,白天輪班守衛啟閉禁衛,稽察出入。而夜間須巡更傳籌。清朝末期,因為禁旅八旗久歸無用,清廷不得不改用新軍擔負宮廷警衛。開始調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入值宿衛,嗣武衛右軍編為陸軍第6鎮,與陸軍第1鎮輪流宿衛。宣統元年(1909年),清廷改革軍制,按新式陸軍營制編練禁軍作為宮廷警衛部隊,但已無濟於事。隨著辛亥革命的炮聲,清王朝終難逃脫覆滅的命運。筒子河與紫禁城城牆之間的房子,叫「圍房」。清乾隆帝在紫禁城東西北三面城牆與筒子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建造了732間連檐通脊圍房,供守城士兵值守時居住或作為庫房用。
清代禁衛軍夜裡圍著紫禁城城牆轉圈傳更,喊不喊「平安無事嘍」不知道,敲不敲梆子也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有記載的,那就是「值牌」,都編有號碼,從神武門往東一直傳到午門,再往西往北傳回神武門,四種顏色需要傳四圈,不能錯號,錯號就是有人偷懶沒出來巡邏,那時要殺頭的。管理值房的是四品武官,直屬一品大員內務府總管。解放後的1952年前後,東華門以北和西華門以北的圍房變成小衚衕,各住進幾百戶戶居民。由於這裡沒有地下市政設施,居民只好將生活污水拋灑倒進筒子河裡,垃圾、廢棄物等也不時丟入河中,使筒子河污染日重。北京的故宮,是我國歷史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代表中國古代建築藝術最高水平的建築群。但時至新世紀即將來臨,在輝煌的表象之下,故宮磚瓦殘破,漆畫斑駁,周邊環境雜亂破敗。護城河內側的原有圍房和古建,多年來一直為居民和單位所佔用。這種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對故宮城牆和古建築的損壞日趨嚴重。兩岸居民和單位排放的生活污水和複合污水對護城河水造成嚴重污染;河內堆積著沿岸居民多年來傾倒的大量生活垃圾。筒子河內側與城牆之間,高大樹木遮擋成牆,也危及故宮安全,影響故宮的景觀環境。河牆與城牆上的雜樹破壞牆體,加上筒子河外側超高房屋和過於現代化的建築,損害了故宮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景觀環境。1998年筒子河內側共有居民667戶,兩個街道小廠、一家公司和一個居委會,私搭亂建簡易房400多間。主要集中在東、西華門以北的筒子河內側與城牆之間,幾乎佔滿了筒子河與城牆之間的全部空間。從整體上破壞了故宮周圍的自然景觀環境與人文環境。1998年4月,在市政府的統一指揮下,市文物、市政、水利、園林和故宮博物院等部門聯合開展綜合治理,投資達6億元。東城區和西城區政府首先分別完成了護城河內外側東北角和西北角614戶居民和16個單位的拆遷。清乾隆帝在紫禁城東西北三面城牆與筒子河之間的狹長地帶建造了732間連檐通脊圍房,供守城士兵值守時居住或作為庫房用。經過幾十年的變遷,東華門外的圍房成了故宮職工宿舍,西華門外的圍房則成了車庫。整治期間,所有居民和單位都順利搬遷。違章建築被拆除後,所有的古建圍房都按原樣得以修復。隨後,市政部門對護城河進行污水截流和排污幹線建設,市水利局最後進行清淤和河水換清。1998年8月29日上午,西華門外北側佔地 1萬多平方米的平房建築被西城區政府及有關部門拆除。在這裡已居住了 253戶、近千名居民。居民平房拆除完後,沿故宮護城河兩側建立綠化帶及污水截流工程,修築河牆,變成了紫禁城環城綠地公園。2001年張藝謀拍攝的申奧片中那個在皇城根下逗一個小女孩笑的老人,可惜老人已經在1998年就走了,沒有趕上分享北京成功的喜悅。老人叫左郁文,退休前是絨線衚衕小學的老師,特別喜歡孩子,也很愛運動,游泳、釣魚都不錯。老人當年工作特別努力,是一級教師,1959年還參加過北京市的群英會。退休後,老人喜歡到故宮筒子河邊下棋,申奧片中的鏡頭就是在那裡拍的。
推薦閱讀:
※愛國是一種美好的情操,但不能脫離法制軌道
※善良仁厚美好的人,更能健康、長壽
※星座專家Kallen推薦2011年十二星座開運裝:用美好時裝為自己招來幸福和好運吧!-休閑...
※冬日那憶最美好的十年:我是劉翔的一部分
※活出個性,活出精彩,活出美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