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近代建築之54——商業聯合建築(一) 

行會:

商業聯合是由社會生產、商品流動高度發達所需應運而生的。在中國封建社會末期,同處於同一城鎮中的從事同一或相仿職業的人為聯結同業,增強自衛能力,避免同業競爭就成立了某種協會性質的組織,這就是早期商業聯合的形式——行會。行會的名稱和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名稱以會館和公所居多,此外還有公會、堂、宮、殿、廟等等,組織形式上以同鄉性和同業性為代表,同鄉性行會是指加入的成員是來自同一地區的手工業者和商人,不限他們所從事的行業,非同鄉的商業者禁止加入,成為其最大的弊病,因而這種形式相對落後一些,是一種人合,而非物合。同業性行會的專業性要更強一些,它的成員以本地區內全體同業者為對象,是以經濟關係為連接紐帶,封建性的東西要少一些。鴉片戰爭之前,同鄉性的行會佔有很大比例,但是這自願組成的會館很難做到鞏固商人的利益和力量的程度。相反由於這些行會分屬於不同的行業,代表不同的經商地點,就使得它們仍然是各自為戰。

鴉片戰爭之後,隨著一些新興行業的產生,同業性質的行會比例開始上升。隨著資本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傳統的經濟形態開始瓦解,而以早期商品經濟發展程度為載體的行會也逐漸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洪流猛烈地衝擊著行會傳統的經營之道。一些有實力的行會成員開始投資興辦近代新式企業而轉變成民族資本家,他們的轉變也在悄然影響著行會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行會不再強調壟斷性和限制競爭,而是希望同業聯合,行會逐漸由封閉性走向開放性,放低了入會的門檻,只要承認會規,繳納會費就可以入會。後來的商會成立後,行會也在商會的影響下逐漸採用了一些類似商會的組織模式。行會成為商會的主要成員,在商會中起到了基層組織的作用,也是商會連接廣大成員的中間環節。1904年,北京的匯兌庄和金銀號行會成立了匯兌庄金銀號商會,開舊式行會改行業商會的先河。商會出現後不久,一些舊式行會也改組成新式的同業公會,同業公會雖然並未直接按照商會的組織原則組建,但也顯然比舊式行會的組織形式前進了一步,並具有了與商會相似的性質。

近代行會雖然有了一些新的改變,但其依然具有獨立性,一些傳統的東西還是保存下來。而這也決定了其歷史地位必然要被代表更高生產力水平的商會所取代。

目前我國近代公所類建築多分布於手工業、商業發達的江南地區。

上海四明公所:

四明公所是旅滬的寧波商人成立的同鄉會。創辦於1797年,1803年正式定名為四明公所。寧波商人是上海最大的外來商幫,在上海的近代工商業發展史上佔據重要地位。而四明公所也成為當時最知名的同鄉性公所。

會所位於上海縣城西北,緊鄰護城河處。佔地三十多畝,建歇山頂正殿五楹及硬山頂廊廡多間,供奉關帝等用,這裡還建有寧波商人的公墓和專門停放靈柩的房屋。1862年,這裡被劃入法租界內。法國領事承諾不侵犯四明公所的土地,明確四明公所房屋山地永歸寧波同鄉會經營,並勒石為記。1874年,法租界公董局認為四明公所附近人口稠密,公所里的墳墓有礙衛生,是傳播疾病的巢穴,計劃修築一條穿越四明公所的道路來迫使其遷出租界。寧波籍人士表示不滿,一再請求公董局將道路向北遷移,並願意承擔築路費用。法國方面也毫不退讓,氣焰囂張,最終於5月3日釀成了流血衝突。300多名寧波人在四明公所門外與法國巡捕發生衝突,路政工程師佩斯布瓦向人群開槍,打死一人。事態升級後,寧波人包圍了法租界公董局,焚毀法國人房屋40多間,法國水兵上打死華人數名,傷20多人。在四明公所的抗議下,法國領事迫使公董局放棄這項築路計劃。1898年5月,上海發生鼠疫,法租界公董局重提穿越四明公所築路一事。7月16日,水兵和巡捕泰法國總領事白藻之命佔領四明公所,並拆除圍牆。17日早晨,白藻泰下令鎮壓中國人的抗議示威,法國水兵在十六鋪和四明公所槍擊示威者,打死17人,傷20多人。血案引發全體旅滬寧波人的一致停工罷市抗議,最終四明公所的地產大體得以保留,只讓出一小部分開闢了寧波路,即今天的淮海東路,代價是中國方面同意法租界再次擴展。

兩次「四明公所事件」使四明公所名聲大振,成為反帝愛國的楷模,寧波商人的團結一致也給陷入民族危亡的中國帶來了一些啟示。四明公所舊址位於今上海市黃浦區人民路830號,現僅保存有西式門樓一座,為清水紅磚砌築,三開間拱門,中間大拱、兩側小拱,拱頂嵌石,大拱的拱心石直接與挑檐相連。挑檐上為巴洛克風格山牆,山牆內嵌有定海賀師章書「四明公所」四個大字,兩側和頂部還內嵌有精緻的花飾。外側有渦卷型裝飾。1977年12月7日這裡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海浙紹公所:

浙紹公所舊址位於盧灣區麗水路,建於1862年,是由旅滬的紹興籍商人修建。紹興籍商人與寧波籍商人共同構成了近代上海浙商的主體。舊址是上海為數不多的保存完好的行會類建築。整個建築是一個四合院形式,灰磚黑瓦,人字坡大屋頂均為江南傳統建築風格,雕梁斗拱,彰顯了浙紹工匠高超的木雕工藝。院內北端是供奉關帝像的正殿,每年五月十三日關帝誕辰日,旅滬紹興同鄉都要到這裡祭祀,同時演劇、設宴,敘鄉情、聯鄉誼,稱為「武帝會」。面對正殿的小樓原為戲台,不過現已面目全非,正殿的兩側設有廂房。

舊址現為某機關用房,改動較多,不過能夠保存下來已經實屬不易。

上海滬南錢業公會:

滬南錢業公會舊址是上海首座異地修復的古建築,原址位於老城廂南市大東門外北施家弄133號,建於1883年,是上海最早的錢莊同業集會議事的場所,知名度非常高,被人形象地稱為上海最早的「銀行俱樂部」。公所建築採用了江南傳統的建築風格,主入口為三脊牌坊式磚雕門樓,設三個拱形門洞,白牆灰瓦,瓦尖翹起,門楣上有精緻的石雕雀替和垂花柱。公會內為中式的三進院落,中有茶廳,後為大廳,落地長窗,雕花梁枋,傢具和裝修也是中國傳統民居的樣式,廳內還立有四根青石方形柱。

2000年,上海市舊城改造過程中,文物部門對舊址進行搶救性保護,從原址遷移到新建的古城公園內,復原時盡量保持了原貌。2004年1月,整修一新的舊址正式對外開放,並舉辦了「上海金融史料展」。這裡講述了上海舊式錢莊在與新式銀行的對抗中,生存、發展和衰落的全過程,記錄下了近代社會變革時,傳統產業的生存日記,是一筆寶貴的近代遺產。

鎮江廣肇公所:

鎮江廣肇公所是由在鎮江興業的廣州、肇慶兩地的客商集資修建的,為商人聚會及洽談業務的場所。其性質與上海四明公所相同,均為同鄉性。原址位於運糧河旁,現址位於伯先路82號,1907年由卓翼堂主持重建。坐東朝西,灰色磚牆,正面門樓,高大的牆體上只設有一處小門,小門上方的石橫匾內刻有前護川督陳燏所書「廣肇公所」四個大字,公所內設有廳房、正房、偏房、廂房二十多間,庭院幽深。廳前南側廂房中有一方「廣肇公所記」壁碑,記述了廣肇公所的由來及重建始末。現在正廳已毀,其餘房屋尚存。

民國初年,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後,從上海返回南京,途徑鎮江曾在公所住宿一夜,在此召見廣東同鄉和各界人士,發表演講。中山先生曾在此留下足跡,也使這座建築擁有了一份特殊的意義。1982年廣肇公所舊址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無錫紙業公所:

無錫是近代工商業遺迹保存較多、較好的一座城市。南北運河貫通使無錫擁有便利的水陸交通,位於長三角黃金地帶的區位優勢使近代無錫商賈雲集,市場繁榮。位於江尖96號的紙業公所,就是無錫一帶造紙業的行業聯合會。舊址為中西合璧式風格,灰磚外牆,拱形門窗,大門和窗拱上飾有弧形裝飾線,門拱兩側各立有一根石柱,柱頭為仿科林斯樣式。一二層之間飾有古典腰線。建築內三間三進,均為兩層樓房。第二、三進為轉盤樓,保存完好。舊址是無錫近代工商業發展的重要遺存之一,2003年被公布為市級文保單位。

無錫錢絲兩業公所:

無錫錢絲兩業公所是無錫這座江南名城的第一家同業公所,籌建於1899年,1901年正式建成。舊址位於古運河北側,蓮蓉橋東側的前竹場巷上,座北朝南,共三開間,上下二層,入口為近代民居的石庫門樣式,門楣上鑲嵌著細磨方磚,刻有「無錫錢絲兩業公所」的字樣。錢業、絲業兩會在此議事、交易。公所內第一進為錢業、絲業合用,第二進、第三進分別由錢業和絲業獨用,第四進是兩業合用。民國時期,前竹場巷已經成為無錫的金融中心,錢莊、銀行沿運河岸邊一字排開,多達三四十家。錢業的商號後來在公所內開辦了同業匯劃市場,方便銀錢同業的票據交換和結算,對蘇南地區工商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舊址原本已列出商品房開發用地的範圍,但在開發商的努力下,這處見證了無錫早期金融業發展的重要物證連同旁邊的中國銀行無錫分行舊址一同被保留下來。

杭州中心集施茶葉會公所:

杭州是我國著名的茶葉產地,西湖龍井馳名中外,其周邊地區也盛產各種上品茶葉。杭州茶葉的交易量十分巨大,為平抑市場、促進互利,茶葉商人於1924年3月聯合成立了以管理茶材為目的的中心集施茶葉會公所,地址位於拱宸橋街道拱宸橋西衚衕。舊址為磚木結構建築,石庫門上刻有「中心集施茶葉會公所」的字樣,落款為「民國甲子仲春」(1924年),印證著其身份。門內為二進院落,中式傳統風格。建築的東北、東南牆角還刻有「拱埠中心集界」字樣的界碑,院內原來的住戶對舊址存在亂搭亂建的現象,現在住戶已經全部遷出,舊址得到妥善保護。

杭州綢業會館:

絲綢是近代中國對外出口的三大優勢產品之一,而浙江又是主要的絲綢產地。1817年,浙江絲商在杭州忠清里通聖廟側的觀成堂成立了杭州城第一家絲綢行會。後因業務的發展,於1911年選址保信巷,今直大方伯92號處修建了新址,1914年正式竣工。會館規模宏大、氣勢巍峨,主要建築有武帝殿、觀成堂、行吾素齋等,一時成為南北絲綢業商賈商議業務、交流行情、集散絲綢、切磋技藝的重要場所。杭州絲綢市場直到抗戰前,才逐漸沒落,會館也日漸冷清,部分房屋以出租為繼。建築現由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使用,使用單位對本已破損嚴重的建築進行了修繕,煥然一新,而且保留了杭州綢業會館的原名。

重慶藥材公會:

重慶開埠後,迅速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貿易中心,中國西南地區的雲、貴、川、桂各省是重要的中草藥材產地,重慶也自然成為重要的藥材集散地,儲奇門一帶是藥材交易的中心地區,這裡藥材行棧林立,客商雲集,為了規範市場,保護商人的利益,在重慶經營藥材生意的商人聯合成立了藥材公會。

公會舊址位於羊子壩社區15號,是一幢中西合璧風格的三層建築,灰磚外牆。大樓基座很高,底層開三個拱形門洞,拱頂用方石塊裝飾,很有特色。門廳內設拱形大門,兩側為拱形窗戶。門廳兩側還各設一處入口,門拱設計成哥特式的尖券,由此可進入兩側翼樓。建築二三層中部三個開間是券廊式風格,方柱上刻有精緻的石雕,二層陽台外圍鏤空的花飾陽台,三層則圍以寶瓶型護欄。檐部之上是高大的山牆,正中為曲線造型,內有雕花裝飾。山牆中央還有一塊匾額樣式的石牆,推測當時這裡應當是鐫刻著使用單位的名字。建築的細部還有一些飛禽走獸的雕刻,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具有中式傳統的風格。

如今建築的外牆風化嚴重,使用混亂,但主體還算完好,周圍被一些低矮破舊的房屋包圍。2002年3月,這裡被列為渝中區文物保護單位。

三明筍業行會:

明清時期,三明境內及周邊地區盛產筍乾,永安貢川因位於水陸交通樞紐,成為當時全國東南各省中最大的筍乾批發市場。清順治五年(1648年)設立該公棧,各地筍商在此處開會,商討當年的行情,確定好價格後將筍乾販運至全國各地。筍業的發展也使筍商們需要一個公立的機構來規範市場,筍業行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

筍業行會舊址位於永安市貢川鎮勝利巷43號,為筍幫公棧(筍幫公棧類似於現在的筍業協會或筍業公會機構)永安筍幫公業堂舊址。這是我國成立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筍業行會舊址。這所房子影響著當時全國的筍乾業,是閩、浙、贛、豫等地筍業商貿組織的中心聯絡機構。


推薦閱讀:

還軒詞【近代·丁寧】
中國近代作家:王國維
近代學者大家書法
「民主革命」界說:一項基於近代中國情境的概念史考察
王家葵—近代書林品藻錄—洗鍊

TAG:建築 | 中國 | 商業 | 近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