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家庭中最美的姿態
閱讀是家庭中最美的姿態
很多人都知道,猶太人有一個教孩子喜愛讀書的獨特做法,在孩子剛剛生下來不久,他們就在厚厚的書上塗上蜂蜜,讓孩子趴在書上去舔。這預示著書是甜的,要讓他們的孩子從小就愛讀書。以後當孩子稍大些,父母便開始用誇張的語調照圖書講故事。天長日久,孩子漸漸地對圖書產生認識。隨著長大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會向父母要圖書。這時,他們就有意識地多帶孩子去逛書店、書攤,或者在節日和孩子的生日買一些好書送給他們,外出回來時給孩子專門購買圖書。
閱讀的啟蒙和善於引導的生長環境,使得猶太人教育出來的孩子成功率極高。就諾貝爾獎來說,在獲得此獎的美國人當中,僅猶太人或者有猶太血統的人就佔到了30%。
猶太人用閱讀照亮了孩子的未來。
但在中國,很多家庭的情況卻令人擔憂。在某一大城市調查發現, 7.4% 的家長平時沒有一點時間看書讀報, 59.3% 的家長沒有時間參加業餘進修或自學, 9.1% 的家庭竟然沒有一本藏書; 9.7% 的家庭藏書為 10 本以下; 32.1% 的家藏書也只有 11 ~ 50 本。
家中不聞書香,子女何以成才?古訓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說法,孩子在家庭中,必然要受到父母家人有意無意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希望孩子愛讀書,當家長的就要身體力行地帶頭讀書看報,用心營造家庭的書卷氣,給孩子一個安靜舒適的感覺,讓孩子在專註於看書或與您一起閱讀交流中獲得樂趣與滿足,這樣,才能對孩子產生有效的影響。須知:習慣不是管出來的,而是讓有好習慣的人帶出來的。熏陶比管理和訓練更接近教育的本質。
美國教育家傑姆?特米里斯認為, 0 ~ 3 歲是形成孩子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關鍵階段。父母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養成每天為孩子講故事或朗讀的習慣。每天 20 分鐘,持之以恆,孩子對閱讀的興趣便在父母抑揚頓挫的朗讀中漸漸地產生了。孩子堅持聽讀,有利於擴大孩子的辭彙量,並能激發想像,拓寬視野,豐富孩子的情感,同時可以鍛煉注意力集中。在每天的聽讀中孩子會漸漸領悟語句結構和詞意神韻,產生想讀書的願望。隨著社會的發展,重視兒童閱讀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英國從2003年開始推行「兒童閱讀計劃」,每一萬居民共享一家圖書館,德國是6600人,芬蘭是5000人,奧地利、挪威4000人,瑞士3000人,(中國現在是46萬人共享一家公共圖書館)
近來,中國專家倡導父母每天騰出15分鐘作為「家庭讀書時間」和孩子進行「親子閱讀」,而且根據中國家庭的現狀提出,父親應該重視家庭閱讀。專家指出:父親的閱讀視野、思維角度、陽剛氣質會對孩子產生不可替代的積極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絕大多數學生期待與父親有更多的閱讀交流。例如:曾國藩自己好讀書,並竭盡全力教育其子侄讀書學習,他以書信的方式闡述了他的關於讀書學習的思想。他常教育子女「讀書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 曾國藩的讀書影響了曾家的一代代子孫,後來,曾家的諸多子孫卓有建樹。
寫歷史小說《明朝那些事兒》的作家石悅迷上圖書,就是來自父親的影響。石悅5歲時,他的父親送他一套《上下五千年》作為生日禮物,這套書他足足讀了九遍。從此他把零花錢都換成了作家喜歡的歷史書,上高中、大學,走上工作崗位他都一直痴迷歷史書,後來他用攢了22年的能量和知識寫下《明朝那些事兒》,幾個月帖子點擊率竟達300萬次,首次出版馬上銷售一空,幾乎每星期都要加印一次。他說如果不是父親的影響和那份禮物,他可能一輩子也只是個一般的公務員。
教子如種樹,家長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功夫,而不是整天想著子女應該開什麼花,結什麼果。這個根就是讀書。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蘊藏著不為人知的神秘,而閱讀能夠喚醒這種蘊藏著的美好與神奇。
華燈初上,窗戶上映照出一家人靜靜讀書的圖景,這種美好的姿態會引得多少人駐足、心醉啊!
推薦閱讀:
※想陪你走過最美的路
※精美的藏品欣賞
※優美的語句.9
※20種PS技術,會讓你的照片美的不行
※你是我今生最美的相遇......微笑(第23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