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院散步—古紫陽書院的今惜與徽州古教育建築的文化特色(解說詞)  

053古紫陽書院

古紫陽書院座落在安徽省歙縣徽城鎮問政山西麓,即縣學後右側朱文公祠遺址處。早前,在城南紫陽山也有一座紫陽書院,是宋淳祐五年(1245年)為紀念宋代理學家朱熹而建,這個朱熹經常講學的紫陽書院,曾為徽州最大,在南宋時更名列全國四大書院之一。

元、明兩代,書院幾易其址,時興時毀。清乾隆五十五年(1780年),原戶部尚書邑人曹文埴倡議在文公祠舊址復建書院,名曰「古紫陽書院」。該書院有建築物近1800平方米,一直沿用至清末。咸豐年間,紫陽山之書院毀於兵火。後籌工局只修繕古紫陽書院,兩院遂並為一。

清末科舉制廢,時任翰林院庶吉士之邑人許承堯返歙,於光緒三十一年創辦新安中學堂,借已改紫陽校士館之書院設校。第二年遷出,院址改建紫陽師範學堂,現為歙縣中學校舍。

徽州書院肇始於北宋,景德四年,績溪桂枝書院發其端,書院的真正勃興則始於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兩次回徽州故里省墓,並進行講學之後,作為「程朱闋里」的徽州,縉紳士儒對朱子儒學恪守不渝,奉為圭集,多立書院精舍,聚徒講學。紫陽書院作為古代徽州書院的典型,以其歷史之悠久,規模之大,培養人才之多,當之無愧地成為古代徽州教育中心,並且是全國各地以「紫陽」命名的書院中之最大者,在徽州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歷代統治者對紫陽書院都十分重視,該書院歷來由郡守兼管,有的太守還親自兼課,講學其中。自宋理宗題額後,清康熙皇帝題「學法性天」,乾隆皇帝題「百世經師」、「道脈經傳」的匾額高掛院中。當時,在人們心目中感到這是一種特殊的光榮,他們「聞風惠顧」,枉車騎而戾止,有的徒步而來「習禮歌詩」,景況盛極一時。

古紫陽書院的學員,據考,通常為正額監生八十人,童生四十人。正額生每月院助「膏火」銀二兩,還設有獎學金。書院設院長一人,山長一人,一切章程都勒石鑲嵌在院內牆上 。院內有朱文公祠,每年朱熹誕辰時舉行祀禮。每月初五、二十會藝為「大課」,初六考試古詩為「小課」。徽州書院的大課,一般由地方官員臨考棚督考,點名後,閉門面試。考棚設有公堂,文場等。文場與書院齋舍一樣,延排通長,採用非常見的建築布局。據清道光八年,《歙縣誌》所載,古紫陽書院大門南向,外有圍牆,中為朱子殿。近毗東西兩舍,為善長、紳士棲息之所。後堂為韋齋祠,祠堂兩舍分奉衛道、衍緒神主。堂上堂下兩旁分作四舍,作為生童肄業、寢室房間。牆圍之下製作一考棚,分上下堂,以為會客之區。道光《歙縣誌》還刊有《續增古紫陽書院圖》,圖中在朱子殿後尚有尊道堂、山長紳士棲息之所和堂兩旁齋舍之後列,皆為重屋。

古紫陽書院為規整式書院,如今講學部分的齋舍和供祀部分的朱子殿尚存。朱子殿內還有著乾隆御書的「百世經師」和康熙御書的《學達性天》兩塊匾額及乾隆五十五年程瑤田書寫的「古紫陽書院規條」石刻。

古紫陽書院的門坊,為曹文埴創辦文公祠原址建書院時立。單間單層樓,無多雕飾。上有曹文埴題「古紫陽書院」幾個楷書大字,雋雅遒勁,該坊保存尚好。

三元牌坊,歷史上長期被用來作為縣學宮的門坊,據說這能給學子們帶來好運。這間三間四柱五樓式牌坊,坊柱腳前後襯托著宮扇式石片。上牌北面大書「科名」、「探花」、「榜眼」、「傳臚」。南面是「甲第」、「會元」、「狀元」、「解元」等顯赫大字。顯然,這是一座為了宣揚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帶給當事者榮光而建立的牌坊。資料上說,該牌坊上 還曾刻有明清時縣治內中科舉人的姓名和年代,但風雨無情,歲月其實有痕,這些字跡現在都已辨認不清。

古紫陽書院作為書院建築實例,於徽州古代教育建築,乃至我國古代教育建築之研究皆有重要意義。它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重要構成部分,體現了徽州文化特色,也是價值較高的文物古建築。

(本人根據視頻資料整理)

推薦閱讀:

徽州故里菜-花黃 十里畫廊新安江
古徽州之行(5)桃花源里人家--西遞村!
明清兩淮的徽州鹽商
(轉)徽州行
徽州毛豆腐 吃後感, 親身評測~~~~~

TAG:建築 | 教育 | 中國 | 文化 | 解說 | 散步 | 特色 | 徽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