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IPO:雷軍的九年之約和七年之癢

  2016年3月,雷軍誓言小米5年內不會上市,7月更在一次活動上為這個表態增加了一個期限,雖然他當時只是暗示小米獲得成功需要15年時間,但其時距小米成立已有6年,所以明眼人都推斷雷軍的IPO時間表是2025年,但時下的小米卻傳出會在今年晚些時候實現上市,把原來的九年之約變成了七年之癢。

  IPO已不再是成功的唯一目標。

  中國創業公司的融資頻率和節奏明顯提速,像小米、美團和滴滴這樣的公司牢牢把持著在全球獨角獸中的特殊地位,更不用說華為了。

  這些公司的特點是具備穩定的現金流(雖然商業模式本身還有待證明),高成長性,所以在資本市場呼風喚雨,股權融資的成本很低,有足夠時間實現長遠目標,因此創始人願意等。

  投資人也不著急,因為以往價值投資的理念早已過時,從天使到A輪、B輪等等再到上市已不是退出的唯一手段,持續而不間斷的融資使得高估值企業的資本運作有了擊鼓傳花式的做局辦法,不上市一樣可以賺到大錢,成功退出。比如某位教父級投資人就成功將手中某共享單車的股份高價轉讓給了互聯網首富的公司。

  員工同樣不吃虧,以往期權如廢紙的創業公司不少,但對於像小米這樣的高期望值公司,有大把人拿著真實白銀誘惑你提前套現,對一般員工來說,不失為規避期權授予以及競業禁止、任滿年限等行許可權制的最佳辦法。

  從經營角度來說,那些野心大又不差錢還有大仗要打的企業,上市既沒有迫切性,反而變相自縛手足,當然不是最佳選擇,在這點上,雷軍起初大概與華為任正非為相同的認知。

  華為手裡有一票穩定的長線基礎業務,如5G、IoT等等,在2C業務上也有聲有色,任正非對華為的激勵機制很有信心,對製造千萬富翁沒有興趣,用他的話說,「豬養得太肥了,連哼哼都沒了」。任正非更不願意華為成為一家成天圍著股東轉的「成功公司」,華為還有太多的事要做,何況孟晚舟說過,華為手裡為330億美元的信貸額度,足夠用了。

  小米也有穩定的現金流,今年營收突破1000億沒什麼問題,傳說的2000億美元IPO估值雖然嚇人,但客觀的說,一般互聯網公司估值做到營收的5-10倍是常事,並不為奇。

  但雷軍逃不過七年之癢,正說明小米與華為,他與任正非的區別:

  1、雷軍真的不想再等了。

  這倒不是說雷軍急著要當雷首富,儘管他手裡握有小米科技77.8%的股份,黎萬強、洪峰、劉德等人手裡也有20%左右,小米仍是一家掌握在創始團隊手裡的公司,但小米的VIE架構下有一系列離岸子公司,股權如何運作外界並不知曉,即使按現在估值,雷軍有多大把握與馬雲和馬化騰爭奪首富寶座還有很多變數。

  但這並不是雷軍關注的重點,1999年27歲的雷軍已經當上了金山的總經理,而當時馬化騰和周鴻禕還只是碼農,馬雲還在杭州翻譯社當老師,對於這些年來沒日沒夜苦幹的雷軍,IPO是他拿回本該屬於自己尊敬的最快辦法。

  2、小米大戰略已無秘密可言。

  任正非手裡能打的牌還有很多,但小米的大戰略早已路人皆知,無非是米家+新零售,這套戰略對小米的品牌溢價有很高要求,在華為即將亮相美國的情況下,IPO是海外拓展最好的公眾背書,因此此時上市是不錯的選擇,這是小米與華為消費者業務以及堅持不上市的老對手Ov的最大區別。

  美團和滴滴早晚也會走上這條路,他們雖然體量也相當龐大,但未來的戰略布局上並沒有小米這樣清晰直觀,所以保留想像空間要比上市後與公眾裸裎相見要好得多。

  3、一誤不可再誤。

  2014年的小米其實有一次IPO窗口期,那一年拿到多家機構11億美元融資的小米估值飆到450億美元,雷軍順勢在一個月後公布了後來頗具爭議的數據,2014的的含稅收入是743億。作為非上市公司,小米並沒有義務公開業務數據,雷軍這麼做,說明小米當時確實有上市的考慮,這可能使小米在2015年滑落谷底前,把握一個自我救贖的機會。

  小米的業務相對單一,完全依靠現金流與華為這種體量的公司搏奕是非常危險的,華為2014年的營收就有460億美元,雙方實力懸殊。

  任正非堅持認為「年輕人不能太有錢」,但想來小米和其他正在創業公司中奮鬥的年輕人會更認同雷軍的作法。

the end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不感興趣
推薦閱讀:

僅售999元!小米神秘四核機完全曝光
鮮小米粥
我真不想說:小米正走在作死的路上
產業鏈關鍵環節為他人掌握 小米帝國能走多遠|蘋果|雷軍|小米手機
我看小米模式

TAG:七年之癢 | 雷軍 | 小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