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教育思想觀照下的「蘇式語文課堂」範式構想
夏 靜
一、引言2013年蘇州市教育局提出「蘇式課堂教學」改革項目。隨後蘇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又先後提出「蘇式學校」「蘇式語文課堂」等概念。蘇州作為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現代化城市,蘇州又作為教育現代化的先行示範區域,對蘇州傳統教育的文化資源,不但要追根究底地挖掘,還要承前啟後地培育,更要在目標願景的引領下不斷地踐行,以形成新時期蘇州教育的獨特風格與鮮明特色。
二、葉聖陶教育思想與「蘇式語文課堂」葉聖陶是從蘇州走出去的一代大家。葉聖陶的語文教育思想至今影響引領著中國的語文教育方向,說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是現代中國語文的高度與尺度亦不為過。葉聖陶屬於中國,但葉聖陶讀書在蘇州,教書在蘇州,寫書也離不開蘇州。葉聖陶自身就是一個浸潤著吳地文化的文學家與教育家。用葉聖陶教育思想,特別是用葉聖陶語文教育思想指引蘇州的語文教學,它的意義和價值——不僅僅是「蘇式語文課堂」自身要遵循語文教學之一般規律,更因為是「蘇式語文課堂」當以歷史傳承的態度、眼光,並著眼於現代蘇州沉穩、適切、大氣又美麗的發展姿態,努力尋求、總結、抽象出符合蘇州地域文化的語文課堂特質。在葉聖陶教育思想觀照下嘗試「蘇式語文課堂」之特質概括與範式構想,既是提高當下蘇州教育品質之現實需要,也是每個蘇州語文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葉聖陶教育思想觀照下「蘇式語文課堂」的三類範式
1.以生命成長為追求的求學問與學做人相統一的「博雅」範式
重視做人,是葉聖陶教育思想最核心的內容。葉聖陶說:「受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是做人,做社會合格的成員,做國家夠格的公民。」葉聖陶早在1932年就提出「何所為學習?」意思就是讓學生明白學習是為了什麼,否則就是「盲人騎瞎馬」,做人沒有了方向,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梁啟超當年在清華大學對學生髮表演講開頭就明確地說,為什麼要進學校呢?進學校是為了求學問。為什麼要求學問呢?求學問是為了學做人。學做人是中國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教育傳統。對中國當下的社會道德,不少有識之士提出批評,這就等於從反面證明並警示我們,怎樣做人的教育對學校是多麼的重要!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育人總目標叫「立德樹人」;哲學家馮友蘭說教育哲學就是讓人成為人,而不是僅僅成為某種人。因此,英國19世紀大教育家、人類學家紐曼認為真正的教育「不培養作家,不培養工程師,不培養政治家」,真正的教育就在於把一個人的精神和品位提高到一個「博雅」的高度。博雅的高度也就是靈魂的高度,紐曼認為「一個靈魂健全的人做什麼事情更容易成功。」由此看來,做人是一個大的原則。葉聖陶要求,學生明白學習的目的,就隱含著教語文必教學做人的過程價值要求。葉聖陶的教育思想可謂既簡單又博大,它與許多中外大教育家、大學問家觀點一致。只是在討論蘇式語文課堂的同時,我們又要有蘇州人的意識。以文化的視野看蘇州和蘇州人,追求生命的品格和重視生命的成長,當是蘇式語文課堂的題中應有之義。
什麼是基於蘇州地域文化與教育傳統的生命品格與生命成長呢!雖然它難以給出標準的答案,但吳地蘇州最大的特點還是由水的靈動孕育出來的機敏智慧,那小橋流水般的韻律賦予了包括蘇州刺繡、蘇州園林、蘇州評彈,還有崑曲等特有的品質。蘇州的這一文化傳統恰恰是「蘇式課堂教學」的廣闊背景。由這廣闊背景熏陶而來的蘇州人文,便自然相隨於雅緻的文人品格;相伴於理學家的道德操守;包含著「惻隱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的君子風範、隱藏著「止於至善」的人品學風追求。於是,傳統中的蘇州做人形象便多了一份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仁),人的生命追求中不僅僅有「才情趣」的雅緻,還有信雅達的德性。其實,葉聖陶的形象恰恰就是蘇州地域人文特徵之集大成者。葉聖陶溫、良、恭、儉、讓的君子風範曾得到學界的公認。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告訴我們蘇州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博雅」的蘇式語文課堂範式,不僅僅是課堂形式與文本內容,還是語文教師自身的行為及素養。
2.以習慣養成為要素的邃密與易簡相統一的「格致」範式
葉聖陶曾不止一次地說過,教育是為了讓學生養成習慣。習慣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習慣有好壞之分。葉聖陶所講的習慣,當然是指的好習慣而非不良習慣。蘇州的精緻文化往往表現為蘇州教育的一絲不苟,那就是邃密重積累與易簡重感悟的有機結合。
細緻縝密,嚴謹深邃。邃密的語文課堂使得蘇州語文教學養成了注重抓基礎,注重抓點點滴滴的積累,注重幫助學生養成認真習慣。這也正是葉聖陶在蘇州甪直學校教學實踐的一個明顯特質。課堂是課程的學習載體,課堂也是習慣養成的訓練場所。良好習慣養成和渴望知識的良好學習態度的形成,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要定義「蘇式語文課堂」的風格特徵,細緻邃密、注重積累當是第一要素。第二是易簡以注重感悟,中國人講道天地人,哲學家賀麟講道就元學。馮友蘭認為道體觀念就是大全觀念與理氣觀念。而我們常講的聞道,就是學知識。但僅僅是聞道,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被動的學習就是一種僵化的課堂,學生掌握的只是死的知識。因此,聞道更要問道,問道就具備了主動學習的條件。葉聖陶說語文的課本不過是個例子,例子只是給學生一個感性的入門條件,深入地主動地學習要靠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深入思考問題。從蘇州走出去的科學大家李政道在多次演講中提到,學會提出問題比能夠解決問題往往更重要。他這裡不是講學會解決問題不重要,而是講會思考、敢質疑的重要。以語文教學中的作文教學為例,對學生的訓練多為機械化一,刻板僵化,如美國SAT的作文要求是「表現出傑出的批判思維」,這一點就做得很不夠。如何讓學生養成學而思的習慣?如何讓學生養成愛提問題愛探究事理的習慣?如何讓學生養成熱愛真理追求真理的習慣?聞道不可缺,問道更重要,而悟道才是形成良好習慣的根本。這聞道、問道、悟道的線索也是哲學上從量變到質變的規律。這質變與悟道都是感悟以後的創新思維表現。
3.以能力形成為旨意的教與不教相統一的「自得」範式
「教是為了不教」,是所有語文教師耳熟能詳的一句經典教學原則。葉聖陶曾對幾位教育工作者說:「我近來常以一語語人,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現在很多學校都研究智慧教育。什麼叫智慧呢?智慧就是觸類旁通,智慧就是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融會貫通是為了無師自通。無師自師就是葉聖陶一直倡導的「自得學習」主張。學生能否「自得」是衡量好教育還是壞教育的根本。
原武漢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劉道玉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人才是怎樣培養出來的》,他考察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培養的一批傑出人才,基本結論是傑出人才的成就與名校無關,與硬體條件無關。傑出人才無不是具備很強的自學能力和自得學習的習慣。美國有一所名校叫紐約布朗克斯科學高中,它1938年成立,先後有7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一個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還先後培養了一批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該校第一任校長莫里斯·邁斯特說,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是該校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條辦學經驗。葉聖陶生前批評過一些不好的教育叫「活書櫥,人形鸚鵡」,意思就是不好的教育只能教給學生一些死的知識,學生只會像容器一樣裝裝知識,像鸚鵡一樣人云亦云。這樣的教育無論怎樣努力也難出創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 蘇州度假區實驗小學校長、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蘇州市名教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