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有哪些學派?

中醫學流派如同繪畫界流派、戲曲界流派、餐飲界流派等等,有歷史地理人文等等原因。由於各方面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格,不同的風格就是流派。

【傷寒派】創立於東漢之際,因張仲景的《傷寒論》而問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基礎,專門探討傷寒雜病的診療規律。以研究、闡發「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病、機、論、治為主,傷寒學派的諸多醫家從收集《傷寒論》散在舊論,訂正校勘,繼而在學習過程中闡發學習心得和學習方法,並同時進行著醫療臨床實踐的過程。從晉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雲,歷代不衰,各展所長,形成了時間最長,醫家眾多,影響最大,學術昌盛的傷寒學派。 

【滋陰派】由朱丹溪創立。該派治療以滋陰為主。他創立「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得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他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這個平衡向陰虛的方面傾斜。一個人的陰精隨年齡的增長而衰竭。人至年老,疾病多由陰虛形成。而經常進食一些熱性食品、經常加班出差以及長時間過量服用壯陽藥物,最容易引起心血肝腎陰虛,從而引起虛火上沖。這些「上火」主要表現為眼睛紅赤、口腔潰爛、口臭、唇舌腫脹、咽喉不適、疼痛、牙齦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吞咽困難、便秘、長青春痘、身體疲憊、心煩意亂、失眠等等。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慾等論,也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溫病學派】葉天士為代表。該派用藥多以寒涼輕靈為特點。崇尚陰柔,恣用寒涼,治病喜歡補而害怕攻下,喜輕避重,講究平和。用藥大都是桑葉,菊花,金銀花,連翹,絲瓜絡,豆豉,薄荷等所謂輕靈之葯。畏麻黃,附子,大黃,乾薑,硫磺等如畏虎。該派對現代中醫的影響極深。

溫病學派的特色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在治療外感病方面逐步擺脫傷寒學說的羈絆而形成的一大學派。

2、溫病家有強烈的崇實創新精神。通常被稱為"時醫", 處方用藥以"輕、清、靈、巧"見長。

3、以衛氣營血辨證論治典型的溫病。以逆傳心包、濕溫、伏氣溫病理論治療非典型溫病。

4、重視預防及潛伏期和初期治療,病程中注意存津救液、保護元神。

5、驗齒察舌、辨斑疹白瘖等陽性體證檢查被普遍採用,提高了中醫診斷水平。

【寒涼派】由劉完素 (劉河間) 為主。金元四大醫學家之一,研究五運六氣,為「寒涼派」的創始人。提倡火熱論,並重視針灸治法,臨床施治重視井穴、原穴。並喜用五□穴,以火熱論思想指導針灸臨床,形成了以清熱瀉火為基點的針灸學術思想,對金元以後的醫家影響很大。他還倡傷寒火熱病機理論,主寒涼攻邪,善用防風通聖散、雙解散等方治療。

【溫補派】指由張景岳,薛己主導的溫補陰陽的流派。他初創了「溫補學說」,提出「陰常不足,陽本無餘」的著名論點。他認為人的生氣以陽為主,難得而易失的為陽,既失而難復的也是為陽。主張補益真陰元陽,攻邪必先扶正,反對輕率地使用寒涼葯和攻伐方葯,而以溫補為宗。他治療虛病,也多以補腎為主,極力推崇薛立齋常用的八味丸即腎氣丸。《金匱要略》方。由乾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等煉成蜜丸補火,六味丸補水的辦法,認為能獨得其妙,並在以上方劑的基礎上,化裁出左歸丸。由熟地、山藥、山茱萸、杞子、菟絲子、鹿角膠、杜仲、當歸、肉桂、制附子煉成蜜丸和左歸飲、右歸飲等名方,以作治療命門(腎)元陰和無陽衰微的主方。

【脾胃派】該派由李東垣創立。也叫作補土派。李東恆創立《脾胃論》學說,認為脾胃是水谷氣血之海,後天之本,虛則百病叢生,主張疾病由補脾胃,從脾胃著手論治。

脾胃派開創了中醫脾胃學說之先河,在老年病論述上主要有以下三點,

1、元氣強弱,胃氣為本。2、調理脾胃,老年當先。3、調其飲食,適其寒溫。

【火神派】該派脫胎與傷寒派,但更主張補陽為先。所以該流派也叫作溫陽派和扶陽派。重視陽氣,強調扶陽,是火神派的理論核心。因此,重視陽氣,強調扶陽,是火神派的理論核心。代表人物是鄭欽安。

【學院派】這裡僅指的是那些按照中醫教材所學的中醫知識行醫的醫生,指符合傳統標準,通常被認為是保守的風格。

小編總結:

不管是怎樣的學派,但本質上來說都是一樣的,都是為治療好病人為最終目標。都不願負「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誓言。

推薦閱讀:

秋季養生須尊崇中醫四大養生素養
久咳中醫診斷治療方藥方劑
黃花菜治抑鬱症風波後,劉維忠發聲:為宣傳中醫挨網友罵也值
當年反中醫的都是些什麼人?

TAG:醫學 | 中醫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