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焦慮
每天回復『晚安』可收到一個特別推送
文|沈十六
來源|豆瓣:沈十六
前幾天我為雜誌撰稿整理資料,發現雲海餚創始人朱小姐的一條朋友圈很能概括自己目前的狀態。
她說:「心理學家米哈里將flow的狀態定義為:將個人的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和充實感。當能力低於所做事情的挑戰難度時,會產生焦慮;當能力高於挑戰難度時,會感到無聊;即使能力和挑戰難度匹配,但如果都處於較低級別時,則會覺得漠然;只有能力和挑戰難度都處於較高級別時,才容易產生心流。」
最近,或者說從1月份開始我就處於焦慮中,也在讀書、練筆、找思路,但總覺得努力的程度跟不上想要的結果。其實,潛意識裡也知道自己應該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真正掌握的內容其實很少。但當我察覺到自己不能掌控某些熟悉事物的時候,就會倍感焦慮。
這種焦慮感並不是獨屬於我的,身邊的很多朋友也有相同的情緒。他們在我看來都很優秀,有人在上市企業做公關,像女飛人一樣,穿梭在各個活動現場,她對各種突髮狀況應對自如,對各路人馬了如指掌;有人在寫作這條路上策馬揚鞭,他飛馳的速度超過了我的想像,他寫自己的故鄉,寫睡夢裡朦朧的影像,寫內心深處的惆悵,我望塵莫及。
可,他們依舊會覺得焦慮。因為每個人想要的世界都比現在所獲得的更寬廣。
或者說,焦慮是自我期待與現實情況之間的橡皮筋,兩者差距不大的時候,鬆緊適度,兩者相安無事;可一旦差距過大,柔軟的橡皮筋開始綳直,像時刻會撕扯斷的神經。
我的焦慮很普通,通俗來說就是個人能力跟不上夢想所需。
一個人坐在角落裡的時候,我會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我誠懇地回答自己,是想要四處遊走的生活,想要寫作能力達到能夠真正養活自己的程度。但目前來看,這兩點我都沒有達到。我做著一份忙碌的工作,身體被束縛在流動的朝五九晚里,意識被雜誌的選題、採訪和撰稿佔據。時間變成了整存零取,私人生活像是一片用過的面膜,從光鮮的面目上揭下來,然後扔在了辦公室的廢紙簍里。
當我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打開電腦的時候,完全沒有寫下去的心情。我壓抑著一股疲憊,它從脖頸傳遞到後背,再從皮膚滲入胸腔里。那是一種讓人懊喪的情緒,一種無力抵擋平凡生活的失意。我曾希望自己是精神世界裡的主角,如今才發現我不過是個路人甲。
我們都有自己渴求的生活,有人想要借山而居,避世隱居;有人偏愛世俗生活中的波瀾和壯闊。這些渴求里夾裹著自由、獨立或財富、權勢,就算它們被隱藏在內心深處,但這份想要會在某個寂靜的深夜成為阻礙睡眠的一根刺。它扎在心上,有一點痛感,不深刻,不急促,但我們無法把手伸進胸腔,掏出那顆躁動的心,並拔下那根細長的刺。
我想,這份無法消除的刺痛感或許就是焦慮的映射。人人都有,並不特殊。
與無聊相比,我更喜歡焦慮。至少,這是一種貼近和走向內心的情緒。它抗拒平庸,厭棄麻木,它令人不適的灼熱里有鮮活和興奮的因子。
在我看來,焦慮存在於所有人的成長中。它是一個階段性的循環,有自己的出現軌跡。一段愛情里,我們很少在甜蜜期焦慮,多半會在激情淡去後,焦慮他(她)是不是能夠像之前那麼愛自己;一段工作里,剛入職的時候不叫焦慮,叫緊張,真正步入正軌之後才會慢慢產生焦慮,因為之前預期的已經發生,而沒有實現的不知道何時才能握在手裡。在焦慮之前,我們一定曾有過一段迅速的提升期,就如同從時速120邁,突然換回60邁的時候,我們當然會覺得壓抑。
不久前,我跟一個很要好的朋友在線上聊近況。她提起自己正在接受心理諮詢,因為她從年前開始就很焦慮,失眠、心情很煩躁。我很詫異,因為印象里她是一個特別明朗的姑娘。
但她說:「其實,每個人內心都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焦慮只是其中一種。許多人有時候會過於苛求自己,追求完美主義,搞得精神很緊張。但生活不會因此變好,反而容易越來越糟。」
對於如何緩解焦慮,朋友告訴了我一個方法。她讓我拿出一張白紙,把它分成兩欄,左側寫去年的狀態和成長,右欄寫今年的想法和產生落差的點是什麼。然後用對比的方法找出一部分癥結。肯定自己,找回平衡點是關鍵。
在此之前,我焦慮的大部分原因就是我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時間不夠。我壓縮了大量休息時間,每天忙到凌晨兩點,睡不到五個小時就起床開始新的一天,到最後的時候,我整個人有些脫力。但這麼努力的結果並不一定是好的。或許你會由於時間緊張,精力不足,做出來的成品不夠完美,因此對方不滿意,那你就會陷入自責或糾結,這種情緒將蔓延成焦慮。
焦慮只能緩解,無法完全治癒。我的緩解方法很簡單,首先是做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因為想要得到的東西很多,所以就忙著接了很多事情,單獨一件來看沒什麼負擔,但一件一件累計起來就一團糟。從上周到今天,我推掉了三個約稿,一個紫砂壺博物館的文案,一個行業性APP約稿(稿酬不錯),一個雜誌約稿。所以,先把不必一下子完成或必須要做的事情緩一緩,給自己適當休息的時間。
第二個辦法,也是那個朋友教我的。比較針對長期型焦慮現象,緩解辦法是列出讓自己真正焦慮的原因,逐條細化。比如,我很焦慮的一件事情是自己寫出來的稿件不夠好。但不夠好太過寬泛,我就需要給自己細化目標。我最近覺得誰的稿件是寫得最好的?為什麼寫得好?有哪些值得我學習?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寫出像他那麼有深度的稿件。具體要讀那些書?要看哪方面的資料?要做什麼類型的針對練習?具體實踐的時間表是什麼?等等。
而且,人焦慮的時候需要自我安慰。尋找熟悉的朋友(不是諍友),找他肯定一下你之前的收穫,這是個屢試不爽的特效藥。另外,自己需要記錄和肯定自己的成長,並它作為一個能量池,當焦慮的時候就從裡面獲取一些支持,這會讓自己舒服一些。
當我真正開始這麼做的時候,竟然覺得有一點輕鬆。像是深陷在泥潭的一隻腳,正在慢慢用力擺脫被牢牢束縛的狀態。
我恍然,原來改變才是對抗焦慮的方法。哪怕只是一丁點的改變,都會讓自己的內心變得開闊。既然焦慮是對現狀的不滿,那為什麼不從現狀中掙脫。哪怕是在動搖的一瞬間,也應該能夠體會到那一瞬間的美妙。或許是錯覺,或許會產生再多做一些就能改變世界的想法,但這才是生活的有趣之處。
我坦然接受這種焦灼的情緒,因為它是變好之前的過渡。我對現狀不適,希望有所改變。我對生活有渴望,希望下一段旅程更精彩。所以,我繼續讀書、練筆、找思路,這是找回對生活興奮的途徑。 那麼,你呢?
要知道,其實,人人都在焦慮,所以人人都在改變。
沈十六,雜誌編輯,青年作者。豆瓣ID沈十六,微博@沈十六。我想以調侃的心態活著,但至今沒有成功。新書《努力,是為了不辜負自己》已上市,閱讀愉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