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是怎樣煉成的3  三十而立

演講人:鮑鵬山

講師簡介:上海電視大學中文系教授

內容簡介:「三十而立」對於千千萬萬奮鬥中的年輕人來說並不陌生,今天的我們都認為30歲應該能獨立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並且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孔子總結自己的一生時,也說自己「三十而立」,那年輕的孔子又是如何完成他的三十而立的。

全文:

上一次我們講到,孔子經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到了30歲的時候,他可以很自豪地說,自己三十而立了。這個「立」是什麼意思?這是指一個人立起來了,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身份,說話算數了,有人聽他的。在孔子30歲的時候,齊國(就是魯國臨近的一個大國)的國君齊景公和齊國有名的大臣晏嬰,晏子到魯國訪問。此時的孔子早已經辭官不做了,他自己開辦了一個私學,也就是私立學校的校長,但是他竟然能夠參與接見齊國的國君和大臣,並且他還發言了。我們說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證明孔子真的是立起來了。這和三年前孔子27歲時是不一樣的,當時有一個很小的國家郯國的國君到魯國訪問,孔子都沒有參與接見,後來孔子到賓館向郯子求教。並沒能參與接見。30歲的孔子參與接見齊國齊景公和大臣,魯國是小國,大國國君來訪,孔子作為一個學者身份參與接見,在這次接洽中,齊景公向孔子請教了一個問題,這表明孔子在魯國和鄰國都是有聲譽的。那麼,齊景公問了孔子一個什麼問題呢?

齊景公當時很有野心,齊國當時很大,也很富,齊國歷史上有一個霸主叫齊桓公,所以他心中也有稱霸的想法,於是就問孔子,說秦國的秦穆公,秦國國家很小,而且在偏僻遙遠的西邊,可是它為什麼能夠稱霸?我們說秦國確實是西方的一個很小很落後的國家,這個落後是全方位的。政治落後,經濟落後,文化落後,但是秦國有人才優勢。秦穆公不拘一格地提拔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騫叔,一個是百里奚。百里奚被秦穆公重用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百里奚本是虞國的大夫,後來虞國晉國的晉獻公滅了,百里奚做了晉國的奴隸,後來晉獻公把自己的姐姐嫁給了秦穆公做夫人,百里奚做了陪嫁的奴隸到了秦國,百里奚伺機逃到楚國,被楚國人抓了起來。這個時候有人跟秦穆公說,百里奚是個人才(當時百里奚已經70多歲了)既然這樣,秦穆公就說,我們花重金把他贖回不就行了?那個人說,不行,一旦花重金贖人,楚國就會提高警惕,一個普通奴隸為什麼花重金來贖回呢,楚國人一旦意識到這個人是人才可能就會扣留他。秦穆公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拿五張羊皮把他換回來。於是派人帶來五張羊皮到楚國把百里奚換回來了,後來百里奚就被稱為五羖大夫。回來以後,秦穆公找他談話,向他討教,談了三天,之後,直接給他授予大夫爵位,把國家政事交給他。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秦穆公用人很有魄力,有眼光,發揮人才優勢,這就是秦國為什麼能統一中國的原因。秦國歷代丞相尤其是到了戰國以後都是外國人,人才優勢從秦穆公就開始了。

面對齊景公的提問,孔子說,秦穆公不拘一格用人才,有非凡的魄力,能夠做到這一點,雖王可也,其霸小矣。能夠做到這樣,即使稱王都可以,稱霸還算是小的。齊景公聽完後,表示很佩服。孔子面對大國國君提問,能夠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據,這就是孔子自己有了主見。不僅有主見,而且別人還能夠聽他的意見。所以說,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表明孔子此時真的是立起來了。三十而立的孔子還做了什麼樣的事業呢?他最大的事業就是創辦了私學。

解說:在當時讀書人最好的出路就是做官了,因為這樣既可以養活自己,還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可是三十而立的孔子怎麼會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放棄做官,而想到去辦私學呢?孔子辦私學,難道能夠收到很多學費嗎?

孔子創辦私學可以說是中國教育史上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它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創辦私學標明孔子首先自己在經濟上立起來了,同時又有了自己的事業。在此之前,孔子經過了多方求教,刻苦學習,已經在傳統六藝成了一個專家,有了自己的見解。所以,他完全可以開班收徒,為社會,為國家培養有用的人才。在30歲稍前,孔子退出仕途,不做官了,為什麼放棄?因為孔子在不斷地學習過程裡面,學問越來越精進,發現有越來越多的問題需要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去研究,去探討。如果一邊做官,一邊研究學問,精力不夠,所以孔子毅然放棄了這些。辭官以後生活來源是個問題,經濟問題怎麼解決,所以孔子創辦了私學。創辦私學既能解決經濟問題,又能成為自己的事業,所以孔子的私學是收費的。孔子自己也講過一句話:

自願地拿來一束牛肉,牛肉乾,這就是學費,是最低標準。這個很正常,跟道德無關。你別說孔子是聖人,怎麼辦學還收錢呢?聖人也有生活嘛,況且,收一點學費可以檢驗求學者的誠心。孔子靠此解決了生活問題,同時他又找到了一條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在孔子之前,士階層的人生道路很簡單,往上走做官。辦私學給士找到了另一條人生道路。通過辦學這樣的方式就能夠介入政治,能夠干預生活,能夠推行主張,能夠宣傳思想,還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能夠自我實現,是自我實現最後的一條道路,還可以保持自己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獨立。

解說:在孔子辦私學的時候,早已有了官學,那麼孔子的私學和官學相比,會有什麼特殊之處?當時的眾多學生又怎麼會放棄官學而進入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孔子私學?

講到這兒我們就要來比較一下,孔子的私學和以前的官學有什麼不同?在那時官學有兩種:天子有官學,諸侯有官學,官方出錢辦的,官方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培養目標,還有他的教學對象。孔子的私學在這些方面和官學有什麼區別?

官學的培養目標和孔子不一樣,官學的培育目標就是培養統治階級的接班人,培養各級官員,培養官場需要的人才。孔子培養目標是什麼?可以做官,但不僅僅如此,孔子的私學培養的是價值承擔者,文化的傳承者,社會的管理者。這一點非常重要,也非常了不起。後來孔子的學生曾子講了一段話,講的特別好

這段話翻譯過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首先知識分子讀書人一定要心胸開闊而又一直堅定。為什麼要這樣?因為讀書人任重道遠,他承擔著最重的擔子,而且要走最遠的路,是什麼擔子這麼重呢?仁以為己任,把「仁」字挑在肩上,這說明孔子的私學培養的是價值承擔者。因此內容不一樣,除了傳統的小六藝,孔子又加上了《詩》《書》《禮》《易》《樂》《春秋》這些被稱為大六藝。

小六藝是技術,技巧,技藝是專業。孔子這些不是專業,是學問。我們拿《詩經》來做比較,以前官學也教《詩經》,官學教《詩經》專門教《頌》這一類詩。教《詩經》關於禮方面的內容以及有關祭祀方面的內容,怎樣祭祀祖先,回憶祖先的豐功偉績,然後在各種場合下怎麼重視禮節,教這些東西。孔子教《詩經》則不然,他側重於什麼呢?孔子首先講《詩經》中的四個字

「興」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把人培養成有情懷的人,有熱情的人,有性情的人,有溫度的人。「觀」就是把人培養成有觀察力,有洞察力,有判斷力的人。「群」就是把人培養成有群體意識的人,有公共意識的人,能夠關心公共福祉,而不僅僅關注自己的一己之私。「怨」是對群的補充,人在人群裡面不可能沒有怨,人有個性,怨就是把一個人培養成能夠堅持自己獨立見解,能夠對社會進行批判,並且善於批判,在融入集體的同時又能夠保持個性而獨立的人。《詩經》在孔子這裡變成了情感教育,理智教育,道德教育和個性教育。同樣一個教材,在孔子這裡就不一樣了,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解說:既然孔子的私學培養目標和教學內容都和官學有著極大的不同,那麼什麼樣的人會冒險放棄而選擇來上孔子的私學,孔子真的是像《論語》上的講的那樣「有教無類」嗎?

教育對象不一樣,官學全部是貴族子弟,而孔子是《論語》上的講的四個字「有教無類」。不管身份,只要有學習的願望,有學習的能力都可以。打破了身份的限制。教育在歷史上都屬於特權階層,普通人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孔子是私學首創「有教無類」就是把教育推廣到了普遍的大眾,至少在理論上做到了這一點。這是一次觀念上的大變革,所以在孔子的學生裡面很有意思,什麼樣的人都有。雜了才好,雜了才會有不同的立場。百家爭鳴是誰開創的?那就是孔子。孔子用什麼開創了百家爭鳴?用私學。正是因為學生的出身不同,所以會導致立場不同,會導致他們的利益訴求不同,於是他們都站在不同的立場上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互相不服氣就開始爭論,這就是百家爭鳴,所以孔子是開創百家爭鳴時代的人。

教學方法也不同,官學培養接班人,那你就背標準答案就行了。教材是官方欽定的,教材怎麼解釋也是官方欽定的,問題是官方定的,答案也是官方定的,你背答案就可以了。孔子的私學不是這樣,你讀《論語》就知道,有人問孔子什麼是孝?什麼是仁?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樣的,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孔子的每一個回答都是針對不同的人,針對提問著的具體情況。舉一個例子,有一天子路問孔子一個問題,老師,聞斯行諸。我聽到一個正確的道理,我是不是馬上去做啊?我們知道子路性子急啊。

子路聽到一件事情,如果他沒有執行,他就生怕再聽到一個新的道理,這個道理還沒有做,下個道理又來了,他著急啊!孔子的回答,那怎麼行呢?有父兄在,一個人怎麼能自作主張呢?不久,冉求來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孔子怎麼回答的呢?孔子說,那當然,你既然覺得是正確的,毫不猶豫,馬上去做。你看這兩個答案,完全針鋒相對啊!公西華,那是小師弟了,比孔子小40多歲,這兩件事他都在場,他就奇怪了,老師,前兩天大師兄子路來問你,你說不行。要聽聽父兄的意見。今天冉求師兄來問你,你說馬上做,這是怎麼回事啊?孔子說,子路這個人太莽撞,所以我讓他做事謹慎一點,冉求這個人太猶豫,太小心,以至於常常喪失機會,所以我要他果斷一點。同樣的問題,答案不一樣,這叫什麼?這叫因材施教。因此宋代朱熹對孔子的方法概括就是,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而且孔子還講啟發式教育

孔子講「有教無類」,但有些人還是不教的。就是沒有強烈的學習願望的人,智商不夠高的人。

中人以上的,我可以教他大道,中人以下教不了大道。孔子很客觀,很講教育規律,不憤不啟。如果你不是發憤地要學習,我不啟發你,如果沒有強烈的表達慾望,我也不會教導你。如果你不能舉一反三,智力不夠,我也不再教你。所以孔子講「有教無類」,誨人不倦,那還是要看對象的。後來孟子講人生的三大快樂,其中有一個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孔子做的教育是精英教育。

解說:看到這,我們也許會有一個疑問,在孔子生活的時代,究竟還有沒有和孔子抱有同樣目標而選擇創辦私學的人呢?他們的私學和孔子的私學相比又有什麼不同呢?

我們講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辦私學的人,這個話講的不夠準確,因為在孔子同時代,還有其他人也辦了私學。有一個叫鄧析在鄭國也辦了一個私學,他的私學教什麼呢?他教人們法律知識和訴訟方法,並且還幫人打官司,可以稱為法律培訓學校。學校越是教專業技術,來學的人就越多,因為有用嘛!所以鄧析的學校開始辦的時候很紅火,很多人來學習,有多少呢?不可勝數。但是最後辦出問題來了,什麼問題?以非為是,以是為非,是非無度。他不講原則,不講法律精神,不講規矩,最後,他把學生都教得不正派了。《呂氏春秋》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有一天,一個富人家有一個人掉到水裡淹死了,然後被一個人把死屍撈上來了,這個人問富人要一點報酬,他要得特別多,富人覺得他要得太高了,就不服氣,怎麼辦呢?找鄧析。鄧析說,他撈上屍體不能賣給別人,只能賣給你,你別著急,你等著,這話有道理。那撈屍的人著急了,他也找鄧析,鄧析說,他要屍體只有從你這兒買,別的地方買不到啊!你也別著急。這就叫兩可之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他出的是餿主意,因此鄧析的私學辦到最後就是沒有原則,只有權術,玩弄聰明,操縱他人,結果鄧析把自己玩死了。他的私學把鄭國的風氣全搞壞了,結果自己被殺掉。《左傳》上記載,鄧析把鄭國都搞亂了,民聲喧嘩,最後鄭國的執政姬駟歂把鄧析給殺了,所以我們再來看:孔子辦了20多年學,鄧析被殺是在魯定公九年,正好是孔子做官的那年,孔子51歲,孔子從30歲辦學,到出來做官期間有20多年。鄧析辦了多年的學,最後送命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很簡單,一個成人之美,一個成人之惡,所以孔子講

什麼叫成人之美,幫別人做好事。什麼叫成人之惡,幫別人做壞事。孔子還有一句話:

他說人啊,一個人的生存依賴於他的正直,可是那麼多不正直的人,為什麼也活著呢?那是他倖免於禍難,僥倖地避免了災禍。

當老師尤其是這樣,當老師一定要教人做正派人,這是一個底線。

君子往上走,小人往下走,那麼作為老師,也要教人上達,而不能教人下達。孔子的私學和鄧析的私學做個比較的話,就是孔子教人往上走,鄧析教人往下走。結果鄧析自己被殺了,鄧析的學校煙消雲散了,鄧析培養了什麼學生呢?歷史上不知道了。孔子一生干出了偉大的事業,被稱為中華民族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怎麼樣,也是一代一代大師輩出,這就是走正道和走邪路的不同。

我們剛才講到孔子的學生很複雜,什麼人都有,孔子的學生里還有兩個貴族子弟,這兩個人很特殊,他們是魯國的最有名的三大家族,三桓家族裡面的孟孫氏家族的兩個同胞兄弟,這兩個人也在孔子的私學裡,那麼這兩個孟氏大家族的同胞兄弟是怎麼到孔子這兒來學習的,他們在孔子這裡學習,對於孔子的命運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下一講再接著談,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三智師說 | 徐小躍:諸子思想概述——孔子思想:仁
孔子,孔子簡介
孔子思想體系 下
《孔子那些事兒》第26章
孔子為何稱讚楚昭王是懂大道的人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