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一戰成名:朝鮮甲申兵變始末(4)

袁世凱一戰成名:朝鮮甲申兵變始末(4)

文|呂崢

2011年04月12日08:48來源:人民網-文史頻道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列印留言論壇網摘手機點評糾錯

 長期以來,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戊戌六君子的血染紅了袁世凱的頂戴;小站練兵使他獲得慈禧和榮祿的青睞;山東巡撫任上剿殺義和團更使他飛黃騰達。然而,性格決定命運,袁世凱的鋒芒早在二十三歲時便已銳不可當,他發跡的地點不在中國,而在朝鮮。

  袁世凱嶄露頭角  由於事出突然,袁世凱等人起初並不知道發生了政變。在接到陳樹棠的報告後,袁世凱當即帶兵二百人趕赴郵局,但早已空無一人,日本使館也大門緊鎖。  袁世凱帶兵沿宮牆巡視,遇到疾行的韓軍,問其所往,回答是奉命入宮禁衛。巡視至宮門時,發現宮門已閉。直至拂曉收隊,還是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到了次日下午,才探明政變真相,當得知相熟的大臣們都已經遇害身亡時,袁世凱的心情極為沉重。  當時,中朝間的公文都要靠北洋的兵船送到天津的北洋衙門,往來一次需要好幾天時間。如果按常規請示,重大事變的應對決策必由北京的清廷最高層來拍板,時間的延誤也就無可避免,而挽回大局的機會就可能失去了。在這個重要的歷史關頭,袁世凱表現出了勇於任事、處事果斷的心理素質。  在開化黨公布新政府的成員名單時,駐朝的清軍將領們也在磋商對策。吳兆有和張光前兩個將領均表示「沒有北洋的命令,不敢輕舉妄動」。袁世凱強調情況緊急,已不可能待命而行。陳樹棠則向眾人轉達了美、英、德三國使節要求清軍暫緩行動的勸告,並表示自己意見相同,認為這樣可以避免師出無名,釁自我開。金允植也來函請清軍按兵不動,以免傷及被日人挾持的國王。  會商的結果是,清軍暫不出動,由陳樹棠、吳兆有緊急函告李鴻章朝鮮發生政變,請求增兵並指示應對策略。袁世凱則負責聯絡爭取由他編練的朝鮮新軍。當晚,袁世凱向新軍發放上等成色的黃金六百兩,與左右營指揮官金鐘呂、申泰照秘密約定次日入宮,共同護衛國王。  第二天上午,開化派政府發布改革政綱,漢城居民得知政變是開化黨勾結日本人所為,一時人心思亂,舉國惶恐。幸免於難的守舊派成員紛紛跑到清軍大營,「痛哭乞師」,要求出兵勤王,眾人仍是猶豫不決。  在兩次致函國王,要求晉謁並帶兵入衛王宮的請求被拒後,袁世凱認為事態緊急,間不容髮,力主入宮戡亂。為了打消眾人的疑慮,袁世凱承諾「如果因為挑起爭端而獲罪,由我一人承當,決不牽連諸位」。  見眾人首肯,袁世凱立刻率一營官兵及朝鮮新軍左右營趕赴王宮。  一入宮,便遭到守軍的猛烈射擊。清軍果斷還擊,雙方展開了激戰,宮內頃刻大亂,閔妃攜王子趁亂逃出宮門,投奔清軍大營。袁世凱攻至景佑宮,發現國王已被轉移,遂與退守樓台的敵軍展開新一輪的激戰。  袁世凱身先士卒,即使屍體滿路也毫無懼色,奮勇當前。正膠著間,守軍中數百個之前蒙袁世凱督導訓練的士兵臨陣倒戈,加入了清軍一方,戰局立刻急轉。  竹添首先動搖,率領日軍退回了使館。朴泳孝等政變骨幹亦隨之逃跑,一路上受到聚集在宮外的市民的追打,洪英植等人護衛國王出宮赴北廟避難。整個戰鬥持續了兩個小時,清軍大獲全勝,但遺憾的是仍不見國王的蹤跡。  袁世凱重金懸賞打探國王去向,夜間才得知其下落,立刻派兵前去搶奪,洪英植試圖阻攔被殺。  次日,國王移居袁世凱所部軍營,召集原政府成員金弘集、金允植等,商議善後,組成新政府,並召見各國使節,告知政變平息。竹添因使館連日遭到憤怒的漢城民眾的圍攻,驚懼交加下,自焚使館,逃往仁川的日本領事館躲避。  甲申政變以中國大勝,日本慘敗而告終。袁世凱一戰成名,應國王之邀,居於偏殿樓下,朝夕接觸會晤,成為清廷在朝鮮的實權人物。  其實,此役雙方兵力相差並不懸殊,各有一千餘人。而竹添挾制了國王,控制了王宮,作戰有險可據,以逸待勞。為何一敗塗地?  首先,這與雙方領軍人物的意志有關。一切戰鬥都是心戰,心理素質的強弱決定了戰局的走向。政變一方的核心是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竹添是個狂熱的帝國主義分子,到任後積極扶持開化黨。中法戰爭爆發後又慫恿開化黨發動政變,建立親日政權。  政變前夕,竹添曾將政變計劃報告給日本政府。同時擺到日本外相陸奧宗光辦公桌上的還有一份關於中國將割讓台灣給法國的密報。日本政府大為恐慌,認為台灣重於朝鮮,要傾盡全力阻止法國奪台。為了緩解清政府的壓力,使其不至於在談判桌上向法人屈服,日本政府決定禁止竹添發動朝鮮政變。  然而竹添狠就狠在敢於先斬後奏,他不待政府批准,便擅自發動了政變。  反政變一方的核心人物是袁世凱。他為了維護清廷在朝鮮的利益不遺餘力,而且勇於擔當,堅毅果敢。在政變突發,眾人猶豫彷徨之際,袁世凱慨然自任,斷然出兵,可以說走的也是一步孤注一擲的險棋。  由此可見,無論是日方還是中方,其軍事行動都是未經政府批准的。成功則罷,一旦失敗,將會承擔嚴重的責任。因此,這種鋌而走險的行為一旦發動,就必須一氣呵成干到底。在這場對雙方領軍人物個人意志的考驗中,袁世凱勝,竹添敗。  這一戰促成了袁世凱的崛起,此後十年,他成為清政府駐朝鮮的頭號人物。在李鴻章的遙控下,袁世凱恩威並施,全面控制了朝鮮的內政外交。同時,經此風波,朝鮮加快了改革的步伐,要求獨立自主的呼聲日漸高漲,對清廷的向心力逐漸減弱,對朝鮮官民而言,歷史已經揭開了新的一頁。而日本方面,一次小的失敗並未阻擋其擴張稱霸的野心,日本人痛定思痛、枕戈待旦,十年之後,借朝鮮的另一次內亂——東學黨起義,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這一次,清廷一敗塗地。


推薦閱讀:

袁世凱十房妻妾外的「樓外樓」
對比看看孫中山和袁世凱兩人的書法
榮祿為何對袁世凱佩服不已?
葉大寬 : 重評袁世凱(下)

TAG:朝鮮 | 成名 | 袁世凱 | 一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