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搏擊之王——直拳(李建煒)

搏擊之王——直拳 作者 李建煒搏擊之王——直拳速度與力量是搏擊中的缺一不可的兩大核心,國內外各種武術流派其訓練方法各有千秋,但都是「縱橫不出方圓,萬變不離其宗。」中國武術對速度的要求非常講究,形意拳拳譜中曰:「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西方拳擊也是如此,泰森的教練告訴他練好拳擊的秘訣:「第一是速度,第二是速度,第三還是速度。」力量就更不用說了!人們常用:「一力降十會」來說明力量的重要性。大家常用鷹的速度熊的力量來形容武術高手的完美。在搏擊中最能體現速度與力量的打法就是「直拳」。拳擊中的直拳是拳擊技術中最基本的拳法,也是每一個優秀的拳擊運動員最常用的拳法。此拳法在單位時間內連續出拳數量比其他拳法多,特別是前手直拳的連續直擊動作。直拳是指從出拳到被擊目標,沿直線運動的一種擊打方法。直拳的距離最短所以速度也最快,尤其是前手直拳,它離對手的距離更近,可謂觸手可及,但不足之處就是力量相對而言不如後手的力量大,所以拳擊運動員常喜歡左右開弓,交替使用直拳彌補力量的缺憾,將速度與力量完美結合在一起給對方以重創。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拳擊教練約瑟夫·布朗說過:「掌握直拳技術等於掌握拳擊技術的80%。」出擊路線為直線,速度快、發力狠、動作突然、拳法簡單,易於運用身體的力量。與其他拳法相比較,動作簡便,運用廣泛,是比賽中運用最多的一項進攻技術。直拳並非拳擊的專利,我們現代的武術人不知什麼時候得了談「直拳」色變的怪病,認為只要是沾到「直拳」的內容,唯恐大家指責不是正宗中國武術,更有甚者將「直拳」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改為「沖拳」敷衍了事。豈不知我們才是「直拳」的鼻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就有關於「直拳」的描述,元代戲曲元代·楊景賢著《馬丹陽度脫劉行首》,簡稱《劉行首》。《太和正音譜》、《錄鬼簿續編》。其中一句戲詞:『這一個明堂里可早叉翻背,這一個嘴縫上中「直拳」。這說明我們祖先在元朝就會使直拳了。(拳擊距今263年,元代公元1276年建立距今745年)再如500多年前的戚繼光,在他的《紀效新書》中就多次提到了「直拳」,《紀效新書》第十卷:「他直殺來,我直殺去。」戚繼光在32式中第三十勢—當頭炮訣中講到:「當頭炮勢沖人怕,進步虎直攛兩拳」,他退閃我又顛踹,不跌倒捶.講究步法我順敵背,橋手捋按敵臂,連削帶打.專攻敵面.手腿並用.也在講直拳。中國人最早發現直線進攻的威力,當今的拳擊也再用,按戚繼光時代算起,拳擊也比我們晚了200多年。更加絕的是戚繼光的老師唐順之將「直」字改為「徹」字,更加的形象貼切。因為「徹」字.的意思是:通、透、貫、穿。而「通、透、貫、穿」的寓意更加貼切豐富,把直拳的用法與達到的效果展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透」「穿」二字讓人拍手叫絕,在中國武術中武者夢寐以求的就是拳的透勁和穿勁。這說明我們祖先理解的更為透徹。力量也是搏擊中重中之重必不可少的訓練環節。力量取決於骨骼肌的工作表現出來的。就是說,力量的大小一般多取決於與肌肉圍度。但肌肉發達的選手力量不一定大,這是因為力量還與肌纖維類型、肌肉的代謝能力及肌纖維長度等因素相關。就是說,肌肉力量的大小還取決於骨骼肌中紅、白和中間肌纖維的比例,白肌纖維比例高的人,力量相對就大些;在肌肉的代謝方面,肌糖元的貯存量越多,肌肉的收縮力量也越大。肌肉初長度是指肌肉在收縮發力前預拉的長度,在一定限度內,初長度越長,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張力就越大。也就是說搏擊運動員不是要健美運動員的塊狀肌肉,而是需要爆發力極強的條形肌肉。此外,神經系統改善主動肌、協同肌、對抗肌間的相互協調,特別是神經支配下對抗肌放鬆能力的提高也是力量增大的重要因素。在訓練過程中我們還要清楚的知道肌肉的發力順序原則:由大塊肌肉首先工作,使身體從靜態變為動態,便於身體啟動;中等肌肉次發力,使肌肉運動速度進一步加速;小塊肌肉最後發力,懂得這個原理就能明白如何訓練,摸摸你的手臂,是不是上粗下細,就能驗證你訓練的是否正確,也能說明健美運動員,為什麼肌肉發達而沒有打擊力的原因。作為搏擊選手不但要保持強有力的手臂力量,「深蹲」的訓練也是必不可少的。號稱「力量訓練之王的「深蹲」是國內外搏擊界公認的提高打擊力最有效的方法。深蹲能最全面地提高全身力量,對核心力量的作用也是首屈一指。而且重拳發力時最重要的環節就是下蹲蹬腿發力,與此最相似的力量訓練動作就是深蹲。訓練中的深蹲練習目的是提高絕對力量,而不是增加大腿肌肉。除了「深蹲」西方拳擊訓練還包括:腿舉、腿屈伸、箭步蹲、仰卧起坐、仰卧舉腿等等。中國武術也有異曲同工的訓練方法:壓腿、踢腿、站樁、控腿、矮步走、舉石鎖、抖杆子。。。。。豐富多彩應用僅有。力量的訓練是非常科學的!負荷訓練是非常重要,事實說明,只有在一定重量條件下進行力量訓練,才可能使力量增大,並且力量訓練中採用的負荷不同,其效果各異,因此,在訓練中因人而異,合理安排負荷。還有一個舉足輕重的環節「間隔訓練」。國內外的專家都認為「間隔訓練」是最有效的訓練,可以事半功倍。實踐證明,力量訓練以隔最好,因為搏擊中需要的是打擊的力量,不能過度刺激肌肉的生長,肌肉過於發達的選手會影響其打擊力與速度。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這就說明速度在搏擊中的重要性。速度訓練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移動速度、反應速度、動作速度。但技擊運動對速度素質的要求,則突出在反應速度和動作速度上。練習速度的前提是先要保障動作的規範,出拳是不是經濟線,這樣才能將速度提高至極限。國外的訓練注重於人體本身的練習,挑戰人體極限要求更高更強,他們只想怎樣通過訓練提高速度,忽視了對距離的研究。關於縮短攻擊距離方面中國武術可謂技高一籌,拳譜里常說:打法先上身,手足齊到方為真;打人如親嘴;形意拳拳譜雲:出手如鋼銼,回手如鉤桿,出手不回手。武術是通過近身、佯攻、回手技來縮短進攻距離提高速度。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認識到,人是血肉之軀其速度力量在訓練都是有限的,而縮短進攻距離提高速度更加科學更加便捷。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國武術對技擊入木三分的理解,只可惜後人不知自己捧著金飯碗要飯!速度與力量的銜接確實有互補也有矛盾,在使用直拳時速度快力量小對手只是有驚無恐,而力量大速度慢,猶如隔山觀火水中撈月,可望不可即!始終無法打到對方。所以二者要緊密的結合起來,說起來容易做出來難。國內外武術家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李小龍認為:「要想提高速度,必須練習快速運動。要想提高速度,就要將注意力集中在速度方面,而不是力量,如果在任何時候都是以全力進行擊打的話,那就會喪失速度。但是,如果動作遲緩,而不能將前面所練就的力量和速度結合起來,那麼在訓練中練就的速度或者是力量將是無用的。」理論上速度和力量成正比,然而並非如此。只有極少數的幾位拳王能駕馭得了如此高的境界。因為速度出拳快的拳手,常常大部分力量都會大打折扣。原因是:你出快拳時一定會快收,第一為了第二拳做準備,第二則是為了防護。泰森與帕奎奧的速度和力量結合的堪稱完美,是連貫性和組合型的最佳拳手。在搏擊中還有一個最關鍵的環節就是放鬆,只有放鬆速度才可能快,力量才可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武術中講究 : 伸手軟如棉,粘身硬似鐵」 所以你練習時拳快接觸到目標一瞬間握緊,其它是時間盡量放鬆。同時在發力的一剎那,配合呼氣,屏氣蓄勁,以氣催力,達到意氣力三者合一,最終達到增大擊打的目的。現代散打運動員在與國外搏擊選手交流過程中,暴露出拳法的不足,被對方ko方式大部分都是拳法。在目前最火爆的「崑崙決」賽場上我們就能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國內頂級的散打高手,常有被國外非一流選手擊敗的場面,殘酷的事實告訴我們,在實戰方面與世界水平還有距離。散打技能的提高應引進國外先進的訓練方法及設備,給訓練的科學性找到依據,做到心知肚明。紮根於中國傳統武術,讓古老的國術重新閃耀出光彩溢目的光芒!我們應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與研究重視起來!再不能像中醫一樣:起源於中國,發展與日韓,應用於美國了。重新認識中國武術迫在眉睫!從最簡單的做起!從直拳開始!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李建煒 (此文已在2016年8月份《中華武術》雜誌刊登)2016-8-15
推薦閱讀:

搏擊格鬥、運動健身、登山探險的大利器——無限體能增強術,會賣多少錢呢?
搏擊俱樂部經典台詞
散打——跆拳道搏擊技法比較(三)

TAG:搏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