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後再看高加林
08-08
三十年後再看高加林 ——重讀路遙先生小說《人生》有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看了電影《人生》,被電影中的故事情節深深感動,也為男主角高加林的命運惋惜。今天,高加林時代已過去三十多年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農村青年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廣,重讀路遙先生的小說《人生》,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人生》講述的是改革開放之初,陝北一個偏遠山村高中畢業回鄉知識青年高加林,因大隊黨支部書記高明樓利用手中權利安插他的兒子三星到村小學任民辦教師,擠佔了他喜愛的已從事了三年的代課教師工作,在他感到人生迷茫的時候,村中善良美麗姑娘劉巧珍的愛情撫平了他心靈的創傷。由於他二爸從新疆某部隊轉業到地區勞動局任局長,幸運之神再次降臨,他有幸離開了生養他的土地,到縣委辦當了通訊幹事。憑藉他的知識、才能和吃苦耐勞、敬業奉獻精神,他的事業很快得到了上級領導和同事們的認可,他的自信心和社會地位也逐步樹立起來。昔日同學黃亞萍的出現,把他推到了愛情的十字路口。一邊是見多識廣、開朗活潑、敢愛敢恨,能幫助他實現遠大理想的亞萍,一邊是善良純樸、忍辱負重,能為他作出任何犧牲的巧珍,最後他選擇了亞萍,巧珍跌入痛苦的深淵。那知他那造假的幹部身份被舉報,最終又被遣送回了農村。 改革開放初期,農村貧窮落後,農村青年們渴望走出農村,擺脫終身被土地奴役的命運,而他們唯一可走的一條道路就是參加高考、升學,但能走過這座獨木橋的人微乎其微。高加林沒能闖過這一關,但他是幸運的,回鄉後,他當上了代課教師,這項工作既解決了他的生計問題,也讓他的理想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實現,如果半路上不殺出三星這個程咬金,也許民辦教師將成為他終身的職業。他二爸的出現,讓高加林的人生變得跌蕩起伏,路遙先生筆下的這個故事也變得那樣凄婉。當然,這個故事的悲劇結局不是他二爸造成的,問題的根源在於不合理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在這種體制下,農村知識青年與城鎮青年相比,沒有均等的發展機會,沒有實現理想和抱負的舞台。這也是高加林值得我同情的原因之一。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國家,改革開放之初,農村和城市有著天壤之別,生活條件不用說,僅僅是常年艱苦的勞作也讓多少人做夢都想脫離農村。高加林從小就看到他們的父輩們終日從事著「偉大而艱辛的勞動」,而始終不能解決溫飽問題,他離開土地的願望也就更加強烈。要是他沒有上過高中,也許他這一生也就認命了。上高中期間,他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形成了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他的理想和抱負,是鄉親(包括他的父母)們無法理解的。當上蒼將他實現理想和抱負的大門堵死的時候,他只能將痛苦和迷茫深藏在心底,用有點自殘性質的勞動方式來發泄內心深處的憤懣。巧珍沒有文化,但她是一個喝望文化的姑娘,她決心要選擇一個有文化、而又在精神方面很豐富的男人做自己的伴侶,高加林這個文化人就成了她追求的對象。巧珍是村中最理解、最同情加林的人,也是一個十分勤勞的姑娘,在加林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她頂著父親和來自村中各方面的壓力,為加林分擔痛苦,用純真的愛幫助加林重新點燃希望之火。為了加林,巧珍可以作出任何犧牲。她擔心加林一時難以承受繁重的體力勞動,對加林說:以後你在家裡盛著,我給咱上山勞動!不會叫你受苦的;咱結婚了,你七天頭上就歇一天!我讓你像學校里一樣,過星期天……面對巧珍這個純樸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誰能不動真情呢!何況高加林是一個落難的人,最需要愛的撫慰。應該說,高加林對巧珍的愛是必然的,也是高尚的。 高加林進城後,尤如一隻被困多年的雄鷹,一時又可以展翅高飛了。他不顧勞累,不怕艱險,只要有新聞,不管路途有多遠,現場有多危險,必定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他從搶險救災前線發回來的通訊,讓在縣廣播站當播音員的同學黃亞萍感動得哭了。在亞萍心目中,加林不僅有理想、有抱負,長得帥,還多才多藝。從小生長在幹部家庭的亞萍,有很強的優越感和不掩藏自己感情的特點,她追求這個昔日的同學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她對加林的愛沒有摻雜半點虛偽的成份。當她的父親即將從縣武裝部轉業回老家南京工作時,她積極想辦法,打算為加林在南京謀求一個好崗位;當加林虛假的幹部身份被舉報,即將被遣返回鄉時,她決心辭職隨他返鄉。她對加林的愛無可厚非。 高加林拋棄巧珍的原因是什麼?僅僅是黃亞萍的出現嗎?從高加林的角度來看,不會有這麼簡單。這個問題,路遙先生回答得有點隱晦,給我們留下了太多思考的空間,也給高加林帶來了太多的非議。有人說高加林進城後變成了陳世美,說他在城裡賣完了自己的良心。我認為,高加林的抉擇,確實將巧珍推進了痛苦的深淵,但他的選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對他的選擇應該理解和尊重。試想,在當時有多少人能跨過城鄉之間這條很深的鴻溝。城市青年和農村青年之間通婚,受害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還有下一代,作為已經跳出「農門」的農村青年,他們的奮鬥不僅是為自己,更多的是為下一代,如果奮鬥半生,到頭來,自己的子女還是回歸農村,這又有多少意義呢?當然,文化、地位等因素也是高加林選擇黃亞萍的主要原因。在當時社會體制條件下,現實中的這些問題,是加林和巧珍都必須面對的。從加林進城的那一刻起,危機感已在巧珍心裡產生。巧珍送加林進城時說:加林哥,你常想著我……你就和我一個人好……誰能知道巧珍說出這句話時,心裡有多苦、有多痛。巧珍到縣城看望加林,加林對巧珍說起家裡母豬下仔的事很不耐煩,巧珍很委屈。巧珍的這些感受,正是他們之間的距離在巧珍身上的體現。如果把加林和巧珍的故事放到三十年後的今天,巧珍可以離土不離鄉,到城裡創業,憑著她的聰敏、智慧和勤勞,他們之間的這些差距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決。此時,如果高加林還是選擇黃亞萍,「陳世美」這頂帽子戴在他頭上就名符其實了。 說《人生》,不能不說說巧珍。在巧珍身上,有許多中國傳統婦女的美德,最感人至深的是她那博大的胸懷和至真至純的愛。巧珍對高加林的愛一往情深,始終如一,不帶任何功利色彩。她全身心地愛著高加林:「只要跟著加林,他讓她一起跳崖,她也會眼睛不閉就跟他跳下去的!」當高加林告訴她,他將到幾千公里之外去工作,表明他將和她分手時,她說:你到外面找個更好的對象……在外面你多操心。特別是她流著眼淚說的最後那句: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有多愛你。讓多少讀者潸然淚下。當加林走後門被揭發,又不得不回到農村,此時的巧珍已成為別人的新娘。巧珍的姐姐巧英,準備在進村的路上羞辱加林一番,巧珍哀求姐姐別這樣。她還逼著姐姐和她一起去向巧英的公公、大隊黨支部書記高明樓求情,為加林安排一份民辦教師的工作。在巧珍身上,表現了我們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一種傳統美德,一種在生活中的犧牲精神。巧珍這個人物是一個很美的形象。巧珍的命運是那麼悲慘,我深深地同情她。 從改革開放起,時間已走過了三十多年,今天農村青年們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寬廣,這一點是值得我們欣慰的,但農村青年們實現理想和抱負的門檻也越來越高了,如果路遙先生還在世,他又會怎樣給我們講當代高加林的故事呢?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轉載】五大關鍵 讓你二十年後依然是人才
※一年存一萬四,四十年後你將成為億萬富翁
※?手不釋書|十年後,我們還是沉默的大多數
※英語作文:十年後的我 Me in Ten Years
※範文|二十年後回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