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的道派傳承關係初探 修真流派

道教創立以來,宗派紛繁,現在通常以全真、正一兩大道派相區別。但是就一些地區而言,卻很難做到涇渭分明,例如武當道派,就是匯合了全真、正一兩大道派的教義和傳承的一個比較特殊的道派。武當道派形成如此風格的原因,主要是武當地處南北交匯的漢水流域,加之傳統信仰和某些政治社會因素,使它成為全真道向江南傳播和正一道對北方施加影響的重要基地。而陝西終南山-華山道教同武當道教的互動交流,是形成武當道教風格的重要因素。 本文試圖從人文地理的角度,對武當與終南-華山這兩大道教區的道派傳承做一點探討。 一 大家都知道,終南-華山-武當是有著緊密聯繫的由西向東的三個地理單元,又都是道教洞天福地。因此道教組織和人員間的交流十分便利,兩區道派的互為傳承順理成章。 元代陳采編《清微仙譜》自序說,古代道教分為四派:真元、太華、關令、正一。清代道士陳教友認為,其所序四派傳授不甚明了,「大概今所云全真者乃關令派、張道陵者乃正一派也。」 如果按照這種方法來追溯道派源流,則武當道派就是至少其中三派相結合的產物。全真(關令)、正一自不必說,太華派當指陳摶所創老華山派,也同武當道派有密切的淵源關係。現在來做一些梳理。 尹喜是道教前史的關鍵人物。是他,使老子《道德經》得以傳世;也是他,結草為樓觀星望氣,開啟道教宮觀建築的源頭。據《終南山說經枱曆代仙真碑記》 ,尹喜是終南樓觀仙真第一人,祖籍天水,隱居終南山盩厔縣神就鄉聞仙里,結草為樓,精思至道,被周康王拜為大夫。後請求擔任函谷關令,迎老子入關,歸隱終南樓觀,請著《道德經》。老子升天以後,尹喜遵囑繼續在樓觀修道,著書九篇,名《關尹子》(後世道教尊稱《文始真經》)。又往蜀郡青羊肆會老君,被封文始真人,命統領諸天仙士。 《終南山說經枱曆代仙真碑記》中又有太和真人尹軌,是文始真人尹喜的從弟。從尹喜修道,被太上召登太和,命下統仙僚,晉代降於樓觀,授道士梁諶丹書而去。他是樓觀仙真第二人。 尹喜、尹軌二人,都出現在武當仙籍中。《武當福地總真集》和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 同樣把二人列為武當仙真第一、二人。稱尹喜於蜀郡會見老君之後,歸棲武當,「三天門石壁之下石門、石室,喜之所居,古有銅床、玉案,今無之矣。以其所居名曰尹喜岩,澗曰牛槽澗、青羊澗,皆太上神化訪喜之地。」尹軌「入太和山,去領杜陽宮太和真人,今為紫虛陽光道德真師。」武當道教文獻強調以尹喜為開端的神仙傳授譜系,是為了證明武當道教傳承的正統性,後來全真道興起於終南、大行於武當,是這一傳承的延續。 二 全真道修持的特點,是內丹之學,肇始於隋唐五代,盛行於宋金元明,由鍾離權、呂洞賓形成傳授體系,陳摶傳播於北方,張伯端流佈於南方。在武當早期玄帝信仰崇拜中,也有內丹的成分。據《武當道教史略》轉引《玄帝實錄》語,玄武入武當修道,渺渺劫仞,綿綿若存,虛心實腹,和光同塵,鑿開造化,朴散胚渾,潛虛玄一,默會萬真,大得上道。這些都是內丹修鍊的術語。所以《武當道教史略》認為:「顯然,玄武修道的方法不是服食金丹大葯,而是潛心守一、修鍊苦行。」又認為《太上說真武本傳妙經注》所稱「真人」,「是修鍊內丹的成功者。」 由此可以理解,為何陳摶首先選中武當作為修習內丹的山場,並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 陳摶由武當轉赴華山之後,一面精研《易》理,一面繼續內丹修鍊,並創造了靜功修鍊法。陳摶在內丹學方面的進步得益於華山地近終南。長期活動於長安-終南山地區的呂洞賓、劉海蟾都對陳摶的內丹修鍊給予很大影響。陳摶身後,形成了太華派,又名老華山派。清代以李西月為代表的西派尊奉陳摶和張三丰,稱太華派為「隱仙派」以與新華山派相區別。據《三豐全書》排列的傳承譜系,其道派淵源於老子,首傳於尹喜,繼之為麻衣道者,再傳為希夷先生陳摶,自陳摶下傳火龍真人,元末傳給張三丰。其所以命名為「隱仙派」,是因為尹喜隱於函谷關和太白山,麻衣道者隱於石堂和黃山,陳摶隱於華山,火龍真人隱於終南山,張三丰隱於武當山。「夫神仙無不能隱,而此派更為高隱。孔子曰,老子其猶龍乎,言其深隱莫測也,故又稱猶龍派雲。」 用歷史考證的方法來檢查,這個傳承譜系顯然不可靠,從尹喜到麻衣道者中間時間跨度太大難以從歷史事實上加以連接;但是從這個道派的自我傳承認同來說,他們確實是以尹喜為理論上的創始人、陳摶為實際創始人的。後來張三丰隱居武當,將陳摶創立的靜功發揚光大,以至成為武當道眾的必修之課。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明成祖詔敕武當山,「大岳太和山各宮觀有修鍊之事,怡神葆真,抱一守素,外遠身形,屏絕人事,習靜之功,頃刻無間。一應往來浮浪之人,並不許生事喧聒,擾其靜功,妨其辦道,違者治以重罪。」這道敕令對武當道教的修鍊方式給予了明確評價,要求官民人等不得妨礙道士修習靜功。 所以陳教友認為,「全真之教行於北方。其始至南方者,武當一派也。」他在追述元代正一道派對武當道教的影響後指出:「武當自張道貴、張守清後,多兼習清微上道,惟(張)三豐無之名,山藏稱其有問養生術,竟日不答,論三教等書若決江河,所言皆道德仁義忠孝之旨,此全真正學重陽長春的裔也。」 他認為張三丰繼承的是王重陽、丘處機的全真道真傳,同《三豐全書》自認的陳摶「隱仙派」在理論體系和修持方法上是一致的。 三 張三丰在武當的弟子,首推丘玄清、孫碧雲、盧秋雲、周真德、楊善澄、劉古泉等七人,其中丘、孫、盧三人來自終南-華山。 據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丘玄清是元代陝西富平縣人,當時富平屬西安府。丘玄清自幼隨道士黃德禎出家,明初攜弟子蒲善淵前往漢中、四川等地參訪,又到金州、商山(均在陝南)尋訪修道勝地,洪武四年(1371年)至武當山,被張三丰舉為五龍宮住持,為武當道教大興功勞卓著,明太祖朱元璋敕授嘉議大夫太常寺卿。其弟子蒲善淵為均州道正。孫碧雲比丘玄清小18歲,是陝西馮翊(今大荔)縣人,13歲入華山為道士,居半截山,修習陳摶內丹術。明《華州志》載:「孫碧雲,馮翊人,居華州半


推薦閱讀:

普巴扎西仁波切~何為傳承
5000年傳承的華教是中國的舊約
師者之創新的傳承
孔子誕辰|國學傳承

TAG:傳承 | 修真 | 關係 | 華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