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月中桂樹究何來

月中桂樹究何來
尹榮方

月中嫦娥和桂兔蟾蜍

唐寅畫嫦娥

吳友如畫嫦娥

劉凌滄畫嫦娥

張大千畫嫦娥

  ◆尹榮方

  月亮中有桂樹、有仙人的傳說,見於漢晉間的載籍。《太平御覽》卷957引《淮南子》:「月中有桂樹」。到了唐代,又傳吳剛伐桂之說,稱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下有一人,用斧砍樹,樹創之處,馬上又癒合,所以那棵桂樹,永遠也砍不斷。傳說砍樹的吳剛是西河人,因學仙犯錯誤,被罰砍樹。唐以後,月中有樹以及吳剛伐桂的傳說幾乎家喻戶曉,毛澤東《蝶戀花》詞也有「吳剛捧出桂花酒」之句。影響深遠的月中桂樹以及吳剛伐桂的傳說是如何產生的?值得探討。

  月桂與月中桂

  月中有桂的傳說,有人用「陰影說」來解釋,大體是說上古時人們望月亮,發現裡面有陰影(實為月中環形山脈造成),於是根據陰影的形狀,推測那是某種動物(如兔、蟾蜍)、植物(桂樹、閻浮樹),這反映了上古時代人們的直觀性思維特徵。我以為,陰影說並不能解決月中桂(包括月中兔、蟾)的來源問題,月中陰影,斑斑駁駁,硬要比附,說它像一般的樹,勉強可以,然我們的先民眾口一詞地認為月中所生者是桂樹,而不是其他什麼樹?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認為,月中桂傳說,當源於桂樹中的一個品種———月桂(又稱真桂)的本身特性。桂的品種甚多,常見的銀桂、金桂、丹桂大體一年開一次花,開在中秋前後,香氣較烈。另有一種四季桂,卻一年能開幾次花,花亦以秋間一次為最繁,而現在相對較為少見的的月桂,則有一個與月相應的特點,即月月開花的特點。黃岳淵、黃德鄰合著之《花經》說月桂「月月開花,以十月為盛,花香較次」。明代王象晉《群芳譜》說桂「有秋花、春花、四季花、逐月花者」。這種逐月開花的桂,古人即名之曰月桂。明代詩人李東陽《月桂》詩:「一月一花開,花開應時節」,歌詠的就是月桂逐月開花的特點。月中有桂傳說的產生當與月桂的這種特點有關。語言學派的神話、傳說理論認為,構成神話、傳說性質的常常是與一些與語言學有關的特性,如語言學中的一詞多義、多詞同義、隱語等。這一派神話、傳說理論雖然有不少缺點,但甚至其反對者也不否認從語源入手可以構成神話、傳說研究的一部分。我以為,月中有桂的傳說,就是因為語言中「一詞多義」引起的。我們的先人根據月桂每月開花的特徵賦予它「月桂」之名,而在我們的語言中,「月桂」一詞,既可單指這種植物,又可指月中之桂之意,因此「月桂」一詞本身,就包含了產生月中有桂神話、傳說的因素。像許多傳說的產生一樣,月中桂傳說的產生,也是語言作怪的結果。

  據載,前人把這種每月開花的月桂、以及四季開花的桂,稱為「真桂」,以與秋季開一次花的一般桂區別。《廣群芳譜》卷四十引《閩部疏》:「延平多桂,亦能多瘴。福南四郡桂皆四季花,而反盛於冬。凡桂四季者有子。唐詩所云:『桂子月中落』,此真桂也。江南桂八九月盛開,無子,此木樨也。」早期同月亮發生關聯的當是這種真桂而不是八九月開花的那種桂。這種真桂出現在月中,最合理的解釋就是真桂中的一種———月桂,因其逐月開花的特點而被附會到月宮。

  真桂,又稱「天竺桂」,或以為浙江一帶最多,王象晉《群芳譜》雲;「天竺桂,即今閩粵浙中山桂,台州天竺最多,生子如蓬實,或二或三,離離下垂,天柱僧稱為月桂,其花時常不絕。」真桂生於南方,東南一帶尤多。月中桂的傳說,當產生於南方特別是東南一帶。《楚辭·遠遊》:「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古書中常稱桂為「南方奇木」,因此,月中有桂傳說首載《淮南子》一書,絕非偶然,它很可能是淮南王劉安到南方後聽到這個傳說而加以記載的。

  道家方士與月中仙人

  月中桂傳說,令人困惑的尚有桂與月中仙人並舉的問題。晉代虞喜《安天論》云:「俗傳月中仙人桂樹。」到唐則有吳剛伐桂故事的出現。虞喜說的「仙人桂樹」,此「仙人」似不是指竊葯赴月的嫦娥,也不是指伐桂的吳剛。嫦娥在神話中是「月精」,她與月中另一對象蟾蜍的關係較密切(《淮南子》稱她進入月後化為蟾蜍),而與桂似沒什麼因緣,嫦娥奔月淵源有自,這裡不談。至於與桂有關聯的月中之仙(包括吳剛)我以為是道家方士杜撰的結果。先秦諸家儒、墨、法等少談神仙,月中仙人觀念的形成與上述諸家無關。秦漢至魏晉間,由於統治階級求長生的需要,道家方士「成仙」、「長生」觀念瀰漫世間,道家之徒或架爐煉丹,或到自然界中,尤其是深山老林之中,去尋找「長生」之葯,如「靈芝」、「菖蒲」、「菊花」、「茯苓」等,在方士們的眼中,都是可以使人輕身延年、長生不老的靈藥。有意思的是,「桂」在一些道家方士(甚至一些古代醫藥家)的觀念中,與「靈芝」等「仙藥」一樣,也是具有特別效能的靈藥,古代流傳著很多服桂成仙的故事。桂與「仙人」的這一層關係,現代學者似很少論及,然而我們透過桂與仙人的這種因緣,似乎可以大致把握到月中仙桂並舉傳說產生的真正原因。如《列仙傳》說仙人「桂父」,因為常服桂葉,顏色如春。郭璞《抱朴子·內篇》說趙它子服桂二十年,腳下生毛,日行五百里,力舉千斤。干寶《搜神記》說彭祖,是殷代大夫,壽七百歲(或說壽八百歲),經常吃的是「桂芝」。

  用現代科學眼光看,說食桂能使人「成仙」、「得道」、「壽七百歲」、「日行五百里」云云,是根本不可能之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就斥為「方士謬言」。但在這些方士的謬言中,卻也透露出了這樣的古時信息:即桂在古代服食求仙的過程中曾扮演過重要角色,在古代一些方士術者的眼中,桂是仙藥靈丹。

  應當指出,桂之能夠成為方士術者的仙藥,也不是偶然的,這與桂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特點有關。首先,桂樹常生長山中,道家術士的修鍊地點亦常在山間,容易接觸;其次,桂樹本身具有藥用特性,《說文》木部說:「桂,江南木,百藥之長。」從前的葯書,大體列桂為上品葯。《本草綱目》引《本經》說桂的藥用價值:「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葯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百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其花則具「生津、避臭、化痰、治風蟲牙痛、潤發」等功用。

  桂在古代醫家眼中,是上品佳葯,桂的藥用特性給服用者帶來了卻病保健、延年益壽的結果,這與古代服食家追求的目標部分相同。因此,它之被服食家、方士們選中為服食靈藥,並最終被賦予神異功能,乃是十分自然的。然而,桂樹之與仙人有緣,原本不僅在月亮之中,它在人世間本來就是如此的。桂樹之與仙人結緣,其根源關乎桂樹本身的特性,這個事實無可懷疑。

  月中有桂的傳說,起先並未涉及仙人。《淮南子》就只記載「月中有桂樹」。因此月中仙人是較後時期出現的。月中仙人桂樹並舉始見於晉人記載,並不偶然。東漢魏晉時期,服食求仙風氣甚盛,桂開始由醫家及民間的上藥被方士們提升為仙藥,為服食者所推重,同時一些服桂成仙的故事也被創造出來。在這一時期,桂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與成仙、仙人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在這種情況下,桂樹在月中也勢必不能繼續單獨存在了,於是,這些人就按照人間桂與仙人常糾結一起的事實(其實是他們的願望和想像),給天上月亮里的桂樹旁也安了一個仙人。人們總是按照人間的現實來安排天上的一切,於是月中仙人桂樹的傳說就產生了,其產生的時代不可能早於東漢,因為服桂成仙的大量故事最早出現於東漢。

  月中仙人桂樹的模糊傳說後來故事化為吳剛伐桂,從時間上看,唐以前的載籍中從未提到月中有什麼吳剛。吳剛伐桂故事,最早見於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段說此故事他得自「異書」,此異書,可能為道家術士所著。道家術士所創之神仙故事,往往都含有某種現實寓意,如有名的「爛柯山」故事,施蟄存先生解釋說:「它的主題是教人以寂靜養生,看人家下棋,最是心無旁騖,持靜守默,這正是李耳以來道家所主張的養生延年方法,一部五千字的《道德經》,講的也無非是這些道理,不過那是道家的理論,一般不會去讀,讀了也不容易接受,編成爛柯山的故事,就是用形象思維來宣揚這個理論。」(見施蟄存《神仙故事》一文)

  吳剛伐桂作為道家術士所創的神仙故事,可能也有某種寓言,換句話說,它是道家術士為了宣揚某種理論而創作的。在這個故事中,吳剛「學仙有過」四字很值得玩味。吳剛原本是西河人,因為在學仙過程中犯了過失,故被「謫令伐樹」,似尚未修鍊成真正的天仙,他的在月伐桂是被迫的,他的常斫桂樹,而樹創隨合,明明白白說的是他將永遠砍不斷此樹,他也永遠不能成為遨遊天上的自由自在的神仙了。故事目的在於告誡學道者嚴守學道規則,不得有失,否則,他就會像吳剛那樣永受其苦,再也不能成為真正的仙人。

  娑羅樹與月中桂

  宋代以後,在月中有桂、吳剛伐桂等傳說流傳日廣、深入人心的同時,又冒出了一個新的說法:月中桂是娑羅樹。宋洪邁《容齋隨筆·四筆》卷六:「世俗多指言月中桂為娑羅樹,不知所起。」歐陽修《定力院七葉木》詩:「伊洛多佳木,娑羅舊得名,常於佛家見,宜在月中生。」

  娑羅樹為龍腦香科常綠喬木,又作沙羅、莎羅,產於印度。娑羅樹與佛教關係密切。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在拘屍那城河邊娑羅樹下涅槃。其樹四方各生二株,稱「娑羅林」或「娑羅雙樹」。又說文殊菩薩曾在福城以東的娑羅林中說法,指點善材童子南行參問「善知識」。又說昔有雷音宿王華智佛授記妙莊嚴王,「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佛。」(見《華嚴經·妙莊嚴王本事品》)《南史·扶南國傳》稱:梁武帝天監十八年,扶南國(今柬埔寨)「遣使送天竺旃檀瑞像、娑羅樹葉」。

  娑羅樹是佛家聖樹,它何時被指言為月中桂樹?我認為是宋時。史籍稱言月中娑羅樹的全為宋及宋以後的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記有關娑羅的異事:「巴陵有寺,僧房床忽生一木,隨伐隨長。外國僧見曰:此娑羅也。」段成式博識廣聞,好記奇事,他如聽到過彼時月中桂為娑羅之說,肯定會筆之於書的,可見他那時並無這樣的說法。

  袁珂先生曾引唐天寶初年安西道《進娑羅枝狀》「布葉垂陰,鄰月中之丹桂;連枝接影,對天上之白榆」之語,說「疑即(洪邁)『世俗指言』之由」。我以為,這裡的「月中丹桂」、「天上白榆」都是駢體文所常用的形容說法,是此文作者對皇家園囿所植丹桂、榆樹的讚美。「鄰」、「對」云云,指的是希望所獻之娑羅得以與「桂」、「榆」並植皇家園囿之中,此句不是說娑羅原本亦是月中樹,故得與丹桂為鄰;是天上樹,故得與榆樹相對。因此,洪邁「世俗指言」恐非指安西道之狀文,唐人尚無指言月中桂為娑羅樹的。洪邁是南宋人,比他早生一百多年的歐陽修即已歌詠過月中娑羅,其後歌詠月中娑羅的,代不乏人。則洪邁之「世俗指言」,所指的就是早於和在他那個時代普遍流行的這種說法罷了。

  必須指出,娑羅原產印度,中土甚為少見。中國詩人以為娑羅而加以歌詠者,實際非娑羅樹而是七葉樹。中土之人,是把七葉樹當作娑羅樹的,《江寧府志》:「今高座諸寺有娑羅樹,干直而多葉,葉必七數,一曰七葉樹……花色白,結實如粟。」又《海昌叢載》謂海寧安國寺「有娑羅二株……皮干黝黑堅緻,枝葉茂密,葉多七片。」其描寫者正是企業數的特徵。七葉樹是我國的庭院樹,屬於七葉樹科的落葉喬木,與娑羅樹完全不同。七葉樹種子脫澀後可食,前人用之入葯,稱「娑羅子」。七葉樹之被指稱娑羅,大約因此而來。

  娑羅樹何以會被搬到月中,成為月中神樹的呢?這可能與佛教徒的作為有關。我國歷史上,道教與佛教的鬥爭從來不斷,月中仙人傳說的存在,自然對道教發展有利,於是有心的佛教徒就出來混淆視聽,以月中桂樹為佛家聖樹———娑羅樹,目的在於取消道教在這個領域的影響力,擴大佛家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七葉樹分布於我國黃河流域地區,南方則較為少見。以月中桂為娑羅樹的傳說也主要在北方地區流傳,這裡似乎也反映了指月中桂為娑羅樹的佛徒的苦心積慮。我們知道,起源於南方的月中桂樹、仙人傳說在南方早已深入人心,佛家信徒要另設月樹當然難以措手。而在北方地區,宋代之時,雖說月中有桂說早已流傳,但因北方少桂,北方人對此月中桂的摸樣自然不甚了了,而長期流傳的月中桂的美麗傳說容易使北方人產生躬親領略的心理;同時,由於佛學的深入人心,佛徒的指稱也會使他們產生認同感,這就給佛家信徒的作假創造了條件。我想,指七葉樹為娑羅樹原本也是佛徒,目的在於使他們假造的月中娑羅說易於被人們接受。


推薦閱讀:

男女之事叫「巫山雲雨」的典故究竟何來?
如何來化解心中的怨恨?
內心安定,苦從何來?
被毀的唐代墓葬:成王敗寇的人生何來入土為安
春江花月夜『詩中之詩』該如何來欣賞

TAG:何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