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你的咖啡風味,我怎喝不出來?

首先,這不是什麼大事,不要著急。雖說可能是被騙了(小概率事件),也可能是對於風味的理解有偏差。我們今天來分析分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以及如何通過自身的調整,去享受一杯咖啡所帶來的風味。

讓我先從咖啡本身說起。好的咖啡豆,的的確確是有各種香氣,這是由咖啡豆在烘焙過程中的化學反映帶來的。而品質越是高的生豆,經過合適的烘焙後所產生的香氣越多。所以,如果一杯咖啡要能讓喝的人感受到很多風味,豆子自身的質量與合理的烘焙是前提。舉個簡單的例子,咖啡師在向沒怎麼喝過單品咖啡的顧客推薦時,最喜歡的就是推薦耶加雪啡。因為耶加雪啡有股濃郁的類似橙子的香氣,橙子幾乎沒有人沒吃過,所以當第一口喝下,客人自然會理解到什麼叫做「這杯咖啡帶有橙子的風味」。

然而,如果面前的是一杯普通的巴西波旁商業豆,那麼就傷腦筋了,香氣不是那麼濃郁,風味也沒那麼複雜,要去形容它的風味,專業人士估計也要多喝幾口好好想想。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要他去形容,最多也是嗯,咖啡味比較濃。所以,當你喝不出包裝上寫的那些風味,很有可能是因為有些咖啡豆本身的風味並沒有那麼出挑,很難捕捉到。至於包裝上的風味解釋,是相關從業人士花了點心思寫上去的。當然,也不排除有些無良商家會亂寫一通。

接著,是烘焙。這個問題的鍋,一般要發給在不走心的商家。通常風味的標籤或者包裝袋,是大批量訂製的,也就是說,今天烘好的豆子,用於包裝的包裝袋或者貼上去的標籤,很可能是幾個月前甚至是半年一年前的。

那麼這裡設計到一個什麼問題呢?第一,咖啡豆是農產品,品質不是一如既往的穩定,今年的生豆和去年的生豆會有所偏差。第二,運輸儲存在時間上的變化會給生豆的品質帶來變化。第三,烘焙時的變數,比如烘豆師的變化等,這裡不展開。上述問題要解決也不是難事,找到走心的商家還是很簡單的,畢竟當今大環境下,還在做咖啡生意的,或多或少還是有點真愛在裡面的。對於一個用心的商家來說,不說保持風味持續穩定,好好展示自己的咖啡豆是必須的。風味提示主要作用是引導消費者,而不是吹牛皮。

再者,要和時間抗衡。眾所周知,咖啡豆在烘焙完成後,風味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流失。商家在風味描述這一塊,通常是在養豆期一結束,風味達到頂峰時進行杯測。而消費者拿到豆子時,可能已經進過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風味流失的比較多。這點在超市所售的咖啡豆上面表現的特別明顯。

同樣,當咖啡豆拆封后,如果保存不當,比如放冰箱里了、沒密封好等,都會加速風味的流失,造成喝不出商家所描述的味道。我曾經有買到過一包咖啡,烘焙一周後味道超級棒,口感非常甜。但是從第十天開始,甜味居然一下子就消失了,整個風味變得越來越平淡。當然,這是特例,但也不是不存在的。

咖啡本身最後的問題,是沖煮的問題。這點就很複雜了。因為雖說咖啡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但是咖啡的沖煮還是需要點小技巧的(對於非專業人士),不合適的器具,不合理的沖煮,都會讓咖啡的風味出不來甚至出現讓人不愉快的味道。除了豆子本身問題,沖煮因素也是造成人們認為咖啡就是苦的這樣刻板印象的主要原因。

上述是從咖啡本身來闡述有些人沒有體驗到咖啡風味的原因,下面在從人的角度來討論一下。

先說咖啡的風味是怎麼來的。其實當你看到風味描述中,有巧克力啦奶油啦,這種,其實都不是舌頭告訴你的。咖啡的風味主要來自於鼻子,以及通過口腔再返到鼻腔的香氣。再說的實在一點,就是端起杯子,喝進一口咖啡時,鼻子略微吸入一點咖啡的香氣,讓咖啡液體在口腔里逗留那麼幾秒,鼻子和口腔就會給立體的將風味傳達給大腦。所以,請先拋棄咖啡是苦的這種刻板的印象,讓咖啡在口腔中停留片刻,才是體會咖啡風味的前提。不然再好的咖啡,也和豬八戒口中的人蔘果一樣。

只不過,那些什麼柑橘啊檸檬啊真的是咖啡的味道嗎?如果要在咖啡里找芒果味,為什麼不去直接吃個芒果呢?如果有機會接觸咖啡豆的烘焙過程,即使是一個沒有品鑒經歷的人,也可以總結出烘焙過程中出現的四種典型的氣味:青草、麵包、酸、咖啡味。注意前面兩個,青草氣味和麵包氣味。咖啡豆如果帶有青草氣味,開一下腦洞可以強行解釋都是植物嘛。但是麵包呢?其實,麵包的香氣不是說那香氣真的就是麵包的氣味,實際上是那氣味讓我們直接聯想到了麵包。

說一千道一萬,所謂的咖啡風味,就人們把自己主觀感受到的氣味,用大家都能理解的方法表達出來。還是拿上面提到過的耶加雪啡來舉例:有濃郁的橙子、柑橘、甜橙香氣,指的是一喝進嘴裡,口腔和鼻子一下子感受到了類似於橙子的味道,而不是說真的這一口咖啡是橙子味的。

那麼為什麼有些咖啡的風味描述會有很多種,比如一包咖啡上,會寫到黃桃、奶油、葡萄等呢?那是因為咖啡的香氣其實很複雜,甚至有人說超過了紅酒(只是聽說,沒有實證)。試喝時,很可能每一口的感覺感覺到了不一樣的風味或者一口下去就聯想到了很多的味道。只是有的人經常喝或者受過培訓,能準確的描述出來,而大多數人也許只能品出那些較為突出的味道。

有人提到,對照咖啡風味輪來喝咖啡是種很好的辦法,能夠更好的體會咖啡風味,這個理論我表示同意。不過咖啡風味輪是老外做的,有很多風味我們沒有接觸過,反之也一樣。並且,描述味道是件很主觀的事情,風味輪可以參考,但別作為唯一的標準。

這裡有個小故事,很有趣,和大家分享一下。有一次一群朋友在喝咖啡,他們一邊喝一邊對照著風味輪在尋味。巧的是,這款豆子有一個很明顯的味道,他們死活找不到對應的,都在大傷腦筋。然後我一喝,脫口而且出「這不是奶油小核桃外面的那層味道嘛」,全場震驚,紛紛表示就是這個味道。你說風味輪上怎麼會有「奶油小核桃」?可是大家紛紛表示喝到的就是奶油小核桃的香氣。由此可見,咖啡風味么,真的就是用大家都能理解的味道來描述你感受到的香氣而已。

所以不要去在意沒有喝出人家告訴你的味道,也請大膽的說出你品出的風味。畢竟這種主觀的東西沒有絕對的對錯,就好像同一個味道,你說啤酒味,他說是麥芽香味,兩個人都沒錯,都對。當然有些常識性的問題么,比如深烘的豆子或者淺烘的豆子各自有不可能出現的風味,這種問題不是今天的重點,就不描述了。

福利:如何在生活中鍛煉自己對於咖啡風味的鑒賞能力?答案就是用心。吃東西時要好好品一品味道,多吃水果,如果對花粉不過敏的話也最好多聞聞鮮花。一個嗜甜的人,在分辨分辨出白砂糖、紅糖、焦糖、冰糖、太妃糖的香氣時,肯定要比不愛吃甜的人要厲害。水果吃的多的人,也很容易細分出青蘋果、蛇果、紅蘋果的香氣。

對於像作者這種對花粉過敏的人,最多能分辨出茉莉花、玫瑰(好像還沒碰到過),其他的那些花香(風味),就算聞到了也不知道。另外,這裡有個小訣竅,如果香氣直衝腦門的,那這風味多數是花香;要是香氣在鼻腔里環繞的,那就是果香。所以,為了更好的享受咖啡,不辜負那些為了一杯好咖啡的付出,平時請多多累積自己大腦的食物香氣儲存量吧。


推薦閱讀:

TAG:咖啡 | 咖啡風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