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憑《蝸居》圈女粉無數,曾因不願卑躬屈膝被迫離開北京,奮鬥多年終成戲骨!

他是大器晚成、倔強刻苦的「戲瘋子」。

他是戲路寬廣、圈粉無數的「帥大叔」。

他是保障收視、確保品質的「台柱子」。

他是華表、飛天、白玉蘭三大獎視帝。

新京報記者 郭延冰 攝

他,是張嘉譯。

觀眾心中低調而誘惑的大叔

張嘉譯塑造過太多迥然不同又深入人心的角色。

《蝸居》中的宋思明,老謀深算、呼風喚雨,沉浮於慾望中直至毀滅。

《大清鹽商》的汪朝宗,懂政治,懂商業,透過紛繁複雜的棋局,看透了揚州鹽商的命運。

《一仆二主》的楊樹,安分踏實,極接地氣。

《懸崖》的周乙,冰冷高傲,在殘忍的諜戰遊戲中緊握生存的法則。

還有《24小時警事》中性格剛烈的陳奕名:

《帕米爾醫生》中讓人肅然起敬的吳天雲

《天下第一樓》中爭強鬥勝的瑞英:

……

從深情的貪官到滑頭的諜報員;從苦心孤詣為一家子發愁的大哥到為生活勞苦掙扎的丈夫……玩轉各種角色張嘉譯,無疑是當今影視界的收視擔當。

「只要你敢找我,我就敢演,就看你有沒有膽量找我。」

這句話很狂,卻有狂的資本。觀眾的認可最能說明問題。隨意查閱網友對他的評價,就會看到類似這些評論:

@我是匿名用戶:如何評價張嘉譯?性感,沒了。

@就是不太懂:低調又誘惑的大叔,雖然馱著背走路卻不招人煩。

@杜曉說:演什麼角色都讓人愛上那個角色!看《心術》時我說「宋思明這次演的男人好善良啊!」看《一仆二主》我又開始說「劉晨曦這次演的角色好市井啊!」

@訓瑰石:他的鋒芒很內斂,是藏在裡面的,他清楚地知道什麼時候該露出來,每當他鋒芒畢露之時,觀眾才發現原來這是一枚恆星般閃耀的男子啊!

如今,他又塑造了另一個極富個性的角色:《白鹿原》中的白嘉軒。

「掙錢的機會還有,但碰上《白鹿原》的機會不再有。」

《白鹿原》是文學巨匠陳忠實的代表作,同名電視劇正在熱播。

它以陝西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兩大家族的恩怨,表現了從清末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波瀾壯闊的歷史圖景。

「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

這是小說《白鹿原》的第一句話。

而在電視劇《白鹿原》里演主人公白嘉軒,也是一件讓張嘉譯引以為豪壯的事。

張嘉譯在《白鹿原》中

「90年代,《白鹿原》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剛出版,我就讀了。之後聽說《白鹿原》要拍成電影,雖然沒人找我去演,自己又興沖沖讀了一遍。」

他對《白鹿原》的痴迷,除了這是部厚重的名著,還與一個原因有關:白鹿原位於陝西西安,而1970年生的張嘉譯就是西安人。

「《白鹿原》對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充滿情感,我熟悉裡面的每一個人物,喜歡它所袒露的陝西人的那股『勁兒』。」

一股即便跪下,也要直挺著腰昂頭跪下的「勁兒」。

於是,《白鹿原》簡直成了張嘉譯職業生涯中,最看重的作品。

他不僅主演,還當藝術總監,親自上陣勸說心儀的演員加盟。但由於大部分投資都用於製作,所以演員的片酬不高。

張嘉譯就跟人家說:「掙錢的機會還有,但碰上《白鹿原》的機會不再有。」

這不僅是他勸別人的說辭,也是他的真實想法。

資料圖 圖片來源:@張嘉譯工作室

美術部門提前近十個月進入,勘景、搜集道具,光舊農具、舊紡車收了好幾車。但有時一個場景不合格,就會拆掉重蓋。

「劇本密密匝匝,連一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導演劉進有兩次特別沮喪,他跟我說,實在是扛不住了。但拍了幾場好戲,之前的沮喪又全部消散了。大家還是愛戲啊!」

「什麼樣的態度,成就什麼樣的戲。在《白鹿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靠近靠近再靠近。每一步,都力求完美、少留遺憾。」

「以前,人們提到張嘉譯會講到《懸崖》,我想以後就是《白鹿原》了吧。」

然而,一個現實的問題其實始終橫亘在張嘉譯的心頭:觀眾還有耐心看這樣厚重題材的電視劇嗎?

資料圖 張嘉譯

這個些許沉重的疑問,從《白鹿原》開播至今的收視率來看,答案是否定的。

看上去,他對這種出力不討好的局面早有心理準備:「我能拍幾部是幾部,真正市場要淘汰的時候,下去就是了,做幕後嘛。」

儘管看上去他看得很開,但所有了解張嘉譯經歷的人,都不相信他會真的甘心「退下去」,不再演戲。因為他信一句話:「能留下的,才是最好的。」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因為張嘉譯不是天賦異稟的演員。

就拿性格來說,當年在電影學院學習時,他太害羞,不敢和女生合作。「不好意思,臉紅」。

為了練他,老師馬精武讓他把一個女生抱到舞台中間的床上,不喊停不能停。「結果抱上來,站在舞台上,往那兒一放,我就停了。」

除了性格,老師對他的長相也不看好,說他形象有局限,可能畢業後不會演主角,只能演配角。

不過老師還算「有良心」,又說了句「但你要堅持。」

張嘉譯說:「我知道。」

不被人看好,並沒有讓他消沉。人生是馬拉松,耐力好、有韌勁的才能笑到最後。

畢業時,張嘉譯想留在北京。有親戚替他向北京的劇團寫了封推薦信,父親帶他一起去求人辦事。

「進去以後,那個人對我父親的態度一下讓我就受不了了,很傲慢,很不耐煩。我父親跟他賠著笑臉。我當時話都沒說完,拉著我父親就出來了。」

於是,有傲骨的陝西人張嘉譯同學保住了自尊,丟了可能的飯碗,沒留在北京工作,而是回了西安。

資料圖 張嘉譯某次獲獎

他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定位,在各種影視劇中演各類的角色,20多歲就演「孩兒他爸」。

他很拼,演武打戲不用替身,比如參演金音導演的一部電影《殘酷的夏日》,當中有很多打戲,年輕的張嘉譯在水泥地面使勁摔打,在汽車上做危險的動作。

結果25歲時,他患上強直性脊柱炎。

現在,他每天拍戲要比別人早起,拿熱水澆後背,否則就很疼。「每天晚上睡一覺的時候,背都是僵硬的,疼得不行。有時候戲量大就得靠吃止疼葯。」

有觀眾曾讚賞張嘉譯奇特的走路方式:「很特別,光憑走路就能拿影帝。」國外也有電影學者在文章中說,張嘉譯靠走路,演活了當代中國人的某種氣質。

截圖自《白鹿原》

他們都不知道,背後令人心酸的真相。

一心想在行當里「留下來」,成為「最好」的張嘉譯,終於在2000年重回北京。「再不來北京就沒闖勁兒了,專業也要荒廢了。」

導演劉惠寧回憶,剛回北京時,張嘉譯「落魄」得很,「髒亂差」,「衣服一打卷就來了」。

起初那段時間,他什麼都干,改劇本、跑劇務、拍廣告、當副導演……不喜歡的劇也接,「因為要生存」。

可沒啥錢的張嘉譯,卻被人騙著買了一套房,雪上加霜。

「我們一個宿舍的同學跟我說,讓我在他們家樓上買一套,零首付,交2萬塊錢,自己裝修一下就可以住了。結果買完才知道,人家只是拖後首付,半年之內必須交清。」半年之後,張嘉譯只能借錢還首付。

  

《蝸居》劇照

終於,他的辛苦獲得了回報,2009年電視劇《蝸居》火了,貪官宋思明一角,讓張嘉譯的名字徹底婦孺皆知。

據說,當時導演找他,是因為他長了「一張公務員的臉」。沒承想,這個念著「只要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什麼大問題」的反面角色大受追捧,俘獲眾多女粉絲。

這一年張嘉譯40歲。而他曾給自己發過一個狠:四十五歲的時候,一定要演出一定名氣來。

張嘉譯在《白鹿原》中

張嘉譯在《白鹿原》中圖片來源:@張嘉譯工作室

推薦閱讀:

北京房山:孤峭幽靜賈公祠
你以為北京的藍天是大風刮來的,別逗了,這其實是個綜合工程
從龍骨山走出的龍的傳人——北京人文化遺址
霍啟剛:北京等地便利程度超過香港 手機能做很多事
北京人喝酒的講究是真多

TAG:奮鬥 | 北京 | 離開 | 蝸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