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檀傢具文化藝術的繼承與創新
紫檀是世界上既稀少又名貴的木種之一,它產於南洋群島的熱帶雨林之中,非千年不能成才。鄭和七下西洋時,替明皇室採回大量紫檀原材。通過明清兩朝對紫檀的開發,經數百年無數藝人的努力,加上康雍乾3代皇室宮廷專職藝術家的參與,所制紫檀傢具無不溶入了人的思想、精神、個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以宮廷為代表的、高品位的傢具文化。清中期以後,國力衰退,紫檀來源中斷,紫檀傢具製作從此進入了低谷和徹底消亡階段。經過數百年的沉寂,改革開放的春風猶如紫氣東來,吹得國強民豐,紫檀又漂洋過海地來到最早使用它、酷愛它、能使它的生命得到升華和延續的中國。
沉寂百年後 紫檀再回中國
隨著清朝的消亡,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真正的紫檀早已絕種,但現代社會發達的通訊、運輸工具的觸角早已伸入到一些與世隔絕的孤島密林中。1996年,永琦紫檀傢具藝術珍寶館經過艱辛努力,終於從印度洋島嶼購回數百噸紫檀原材。經北京故宮博物院明清古典傢具專家群體鑒定,確認屬中國明朝時期使用過的老紫檀木,從而否定了百年來真正紫檀早已絕種的說法,並否定了多數學者認為紫檀即薔薇木的錯誤認識。紫檀木與薔薇木雖有相似之處,但不是同一木種。同時也搞清了新、老紫檀是不同的樹種,糾正了數百年來以新、舊區分品種的錯誤認識。
紫檀木的新鮮磨光剖面紫紅晶瑩,鮮艷無比。用其精心製作的傢具、工藝品猶如小兒肌膚,光潤逾玉。很多人見之發痴、撫之發狂,更有人夜不能眠,撫木而睡。奇木可親,在製作中紫檀給人帶來的樂趣和愉悅難以言表,驅使清朝3代皇室積极參与設計製作紫檀傢具。
紫檀不遠萬里再次來到中國,為研究發展紫檀文化藝術提供了百年難遇的好機會。怎樣善用這有限的資源,很多專家學者對此甚為憂慮,特別是著名的古典傢具專家王世襄,他曾大聲疾呼:「千萬不要把這點有限的資源隨隨便便地糟蹋掉,要珍惜用之,千萬千萬。」目前這方面的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優質紫檀在未進行有效乾燥處理的情況下,生產出了類似花梨傢具的商品化產品,開裂現象嚴重,暴殄天物,令人痛心疾首。故乾燥定性、製作工藝、風格定位成了急需解決的問題。
名貴原木 為何在明朝束之高閣
紫檀因稀少金貴,也給製作紫檀傢具帶來了極高的要求。明朝中後期從南洋進口了大量紫檀原材,製作出的傢具卻是極少的,是不是由於人們所傳說的當時社會風氣喜歡黃花梨而不喜歡紫檀製作的傢具的原因呢?數百年來紫檀一直位居名貴木種之首,很多方面都優於黃花梨,明朝的手工業製造也非常發達,為什麼未能得到應有的使用和開發?自1996年永琦紫檀傢具藝術珍寶館進口了大批紫檀原材後,這一問題漸漸地浮出了水面。
紫檀是一種高密度、富含油膠物質、管孔里充滿硅化物的特殊木種,它的自然乾燥周期要數十年以上,而明代對木材的乾燥處理技術相對原始落後,用新鮮原材製作的傢具會出現嚴重的開裂現象,即使用擱置了幾百年的老料或舊傢具殘料製作的傢具也會因環境中的乾濕急劇變化產生開裂,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紫檀木中的水分子因其特殊的組織結構向外擴散運動非常緩慢,極難迅速平衡因環境乾濕急劇變化引起的濕差應力反應。未經人工乾燥處理過的木材,它的含水率幾乎永遠高於當地大氣濕度的低限,紫檀木的開裂現象就難以避免了。由此推斷,明朝的許多行家裡手對此都束手無策,只得把大批紫檀原木束之高閣,打入「冷宮」,直至200多年以後清王朝建圓明園時才派上了用途。為此筆者曾專程考察了浙江省博物館藏明代紫檀畫案,該畫案不但全身布滿了細密的裂縫,還有因製作時紫檀木含水率過高引起明顯的收縮凹陷現象。永琦紫檀傢具藝術珍寶館在1996年收藏的一些未經乾燥處理的傢具胚料也出現同樣的縮陷現象。
現代科技對木材的乾燥處理已是很發達了,但對紫檀進行了蒸汽、微波、遠紅外、真空等乾燥方法,都因其特殊的組織結構,均未能取得滿意的效果。該木種的特殊性也被曾替永琦紫檀傢具藝術珍寶館做乾燥處理的北京林業大學木材幹燥處理權威「判了死刑」,他們的結論是:該木種因管孔內充滿了硅化物,出水通道受阻,無法進行人工乾燥處理。雖然多處求助、未能生效,但從中學到了很多木材結構、乾燥處理方面的知識。
此後,我們對紫檀木內在結構的進行了深入研究,採用特殊導熱介質,編排乾燥處理程序,在微壓下控制紫檀木內部的相對濕度平衡,使水分子在一定的溫度下通過纖維組織向外擴散運動,又要不引起開裂。通過3年多夜以繼日的試驗和研究,終於攻克了紫檀木無法進行人工有效乾燥處理的難題。經過特殊乾燥處理過的紫檀木不但解決了開裂問題,還具有抗潮防漲功能,並明顯地提高了質感和光亮度,為研究發展紫檀傢具文化藝術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向「古典傢具製作今不如昔」說不
在研究乾燥處理的同時,我們對紫檀傢具製作工藝、風格定位方面的工作也同步進行。因筆者家中世代製作紅木傢具,又痴迷中國古典傢具,利用自身有利條件,深入研究了明晚期、清早期中國古典傢具最成熟時期的榫卯結構和獨特風格,把每一件紫檀傢具的製作要求都定位在「極品」檔次上,一定要改變100多年來人們對中國古典傢具的製作水平今不如昔的概念,並把已失傳的「紫檀工」發掘出來,使之重現輝煌,並發展向前。復興明清傢具藝術,重振紫檀瑰寶雄威,我們已走出了穩健的一步。
在材性處理上,我們將紫檀開裂膨脹降至最低程度,並且不需上色上漆。在取材用工上,精之又精不惜工本,在結構上,採用清早期最優榫卯結體工藝。古代因受歷史條件所限,用銼草、山桑葉打磨紫檀原木,遠沒有把紫檀凝脂玉質般的天然美全部開發出來,我們採用現代高目數砂紙,將紫檀磨得纖毫畢顯、平滑如鏡,成品堅固莊重、質感如緞,撫之潤澤心田,猶如和田玉、少女肌膚,磨工已遠勝當年。此外,明式座椅全部採用細藤絲現編軟屜。細藤絲編織工藝已失傳多年,該工藝的開發,為新制明式紫檀椅增添了古樸原味,文人墨客見之怦然心動,不失博古懷舊之佳品。
風格定位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們主要秉承三點:一要體現傢具是服務於人的主題,並把現代人體工程學理論巧妙地融入其中,又要不失明清風;二要有觀賞收藏價值,做工要地道認真;三要特別注重色澤深淺,天然紋理藝術性組合,使每一件紫檀傢具作為古代文化藝術的載體,取漢唐文飾氣勢,融宋元花鳥山水神韻,來提高文化內涵意趣的品位。三者融匯貫通是紫檀傢具文化藝術深入發展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中國明式傢具專業委員會理事)
來源:中國文化報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