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對待外人比對待家人客氣的多?心理學解析三點原因

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父母、家人或是伴侶都是我們身邊最親近的人,但是,有多少人平時的怨氣、憤怒、牢騷都發泄到了他們的身上,而對待外人卻像是家貓一般溫順。今天,我們從三個心理學原因來分析,為什麼我們對待外人比對待家人客氣的多。


其實,我們每個人從人格特徵來看,大多都擁有兩種不同的心理狀態,不能說這是錯誤的,因為這就是一種適應社會的心理發展。但是,對外如家貓,對內如豺虎的心理狀態,真的值得我們去理解嗎?雖然大部分人發完脾氣之後都會反思和自責,但是卻總也抑制不住,到底是怎樣的心理過程式控制制著我們?

對待家人,是心理預期的反差讓我們更加憤怒

雖然我們很難意識到,但是大部分人的潛意識中都會對家人和外人有一種區分,那就是:外人並不了解我們,所以他們的行為值得我們去理解;而家人應該十分了解我們,所以也得必須理解我們。所以,對家人的高預期導致了我們心理狀態上的不平衡,而情緒的來源正是如此。

所以,面對這個原因,我們也應當轉變一種觀念,由於成年之後,我們也擁有了各自獨立的思想、人格特徵和人生經歷,我們所經歷的即使是家人也無法從根本上理解,所以,有的時候即使得到他們的安慰,我們還是會認為這種理解並不夠,並不符合你的預期。並且,我們有時候會將這種渴求理解的需求通過一種發泄情緒的方式表現出來,家人也自然有他們的情緒,所以,我們需要學會的是表達情緒,即用平緩敘事的方法來表達我們的需求而非發脾氣。

無形的精神壓力

相比外人,我們更在乎家人對我們的期望,在我們面對社會壓力時,一方面我們渴求家人的理解,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想讓家人對我們失望,所以,有時候我們負面情緒的來源於更多是來自家人精神無形壓力過大而產生的心理矛盾。所以在家人看來的單一性壓力,例如:工作不順心等等,其實都是長久積累下來的一種情緒,但是一旦我們爆發時,最親近的人也不一定會理解我們到底為何發這麼大的脾氣,也就更加不理解,這就導致了雙方的矛盾。

為了避免這種事情的惡性循壞,其實我們要形成一種習慣,即在自己產生負面情緒時,先自我排解和分析情緒的來源,看哪些是我們自己能排解的,哪些是我們可以尋求家人幫助的,這種時候,我們才能讓自己的情緒更加平緩。

過於依賴性的包容

面對家人,有時候我們就像是孩子一般,沒有限度的渴求包容和理解。相信大部分人都清楚對外人伸張你的這種心理需求時會有怎樣的結果吧?相信沒人會跟你客氣,因為這就是現實。所以,潛意識當中,我們就默許了家人也需要互相尊重和理解這件事情,我們在外受到的委屈,回到家之後一併釋放,最終導致了我們的負面情緒不僅雪上加霜,還讓家人也遭遇了不該有的難過。

在這種習慣下,我們總是認為對家人的傷害是低成本的,但是我們可以反過來想想,誰又希望遭遇這種難過?你的父母,你的丈夫或是妻子,誰希望無緣無故被嘶吼一頓呢?當我們真的能站在家人角度考慮時,我們便能理解這種痛楚了。

這三個心理原因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所以值得我們反思,當我們對待外人和家人有如此大的反差時,我們真的還能保持一個做人最基本的底線嗎?

推薦閱讀:

前女友炮轟汪峰 網曝章子怡家人大鬧求婚現場
18種野菜治18種病,為家人收著!
這3個時辰出生的人,一生有菩薩保佑,為家人擋災納福
成為情侶,只需要愛情; 成為家人,卻需要真心承諾
愛的對治|在家人,能否有愛?——索達吉堪布的「佛眼看愛情」

TAG:心理學 | 心理 | 原因 | 家人 |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