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武合一 ---《佛教文化》
08-08
禪武合一---《佛教文化》少林功夫的產生和形成,離不開嵩山少林寺這一特定的佛教文化空間。少林功夫佛教文化空間包括少林僧眾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 一、少林僧人的生活空間 少林寺所在的嵩山地區,位於中國政治地理中心,與中國古代最重要的都城洛陽相依,為中華文明發祥之重心所在。這裡四通八達,是少林寺和少林功夫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自古少林寺僧人來自全國各地。少林寺成為中原大地乃至全國武藝薈萃交流的中心區域。 少林寺是少林功夫依存的文化空間。它經歷了創自北魏,興於隋唐,盛於元明,衰於清至民國,重振於新中國成立後修葺恢復的風雨歷程。目前少林寺由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二祖庵和達摩洞等建築群落組成。其中塔林和初祖庵已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常住院和達摩洞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為了進一步恢復和凈化少林寺的佛教文化環境,為僧人提供更益於修習少林功夫的空間,自2001年起,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少林寺對周邊進行了徹底的清理,其中包括拆遷居民531戶、武校37所和商戶、企業、單位342家,拆遷面積45萬平方米,並根據歷史文獻對少林寺原有人文和自然生態環境的描述,進行規劃,以恢復少林寺文化空間,目前已初步重現「深山藏古寺」的傳統佛教文化景觀。 少林寺常住院,自山門開始,前後共七進院落,是拜佛、坐禪、誦經、接待、藏書和開展大型法事活動的地方,也是住持僧及各方執事僧居住、辦理內外日常事務的地方。常住院寬160米,長360餘米,佔地面積約57600平方米。 山門為常住院大門,由正門與東、西二掖門組成,是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的單檐歇山式建築。這組清代建築藝術構件,是少林寺同期建築的代表,彌足珍貴。門首正中懸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御書的黑底金字「少林寺」匾額,中上方刻有「康熙御書之寶」御璽。山門奉敕修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原以天王殿為山門)。 山門前面是由東西石牌坊、石獅和旗杆組成的大廣庭。廣庭內有密布的柏樹林,使少林古剎顯得更加莊重而古樸。一對高1.67米的清代石獅子,蹲守在高1.75米的石雕須彌座上,威武精神,幾百年來守護著少林古剎。廣庭東、西相對的石坊,為二柱單樓式石牌坊。東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題額「跋陀開創」;西坊建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題額 「嵩少禪林」。 天王殿此殿原為少林寺山門,初建於元,並經明、清多次整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少林寺大修時,在此殿前另建一山門,原門改稱天王殿。可惜1928年毀於兵火。現天王殿是根據中國文物研究所提供的研究資料,於1982至1983年重建恢復的。門前半圓月台為原構。原址柱頂石,除個別崩裂外,均使用原有構件。 碑林在天王殿與山門間,有三株古銀杏樹,枝葉繁茂,盤根錯節,成為寺內一大自然景觀。古樹之下為碑林。重要碑刻有息庵禪師行實之碑、淳拙禪師道行之碑、眾僧世代感恩碑和宗道臣歸山朝聖紀念碑等。 慈雲堂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建,原在地藏殿之西,雍正十三年(1735)整修時,遷至今址。由於慈雲堂保存名碑較多,1983至1984年整修時為便於保護和觀瞻,改建為碑廊。保存有自北齊、唐、宋、金、元、明、清古碑一百多通。其中有北齊天統二年(566)造像碑、唐永淳二年(683)武則天《大唐天后御制詩書碑》、元代大書法家趙孟書寫的《光宗正法大禪師裕公之碑》、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撰文並書寫的《道公碑銘》、明萬曆十四年(1586)汪道昆撰文的《幻休潤禪師塔記》和明崇禎三年(1630)焦源溥撰的《寒灰喜公禪師碑記》等珍貴石刻文物。 西來堂原名「達摩西來堂」,1985年更名為「錘譜堂」。堂內保存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西來堂至善碑》。碑文載少林寺西來堂僧湛聲入寺習武情況:「……晝習經典,夜演武略,亦祗恪守,少林宗風,修文不廢武備耳。」此碑是少林功夫傳承歷史的一個重要實物資料。 大雄寶殿為全寺佛事活動的中心。據唐《少林寺碑》記載,大約從唐代起已在今址建造宮殿式佛殿。金、元、明、清歷代,都曾對大雄寶殿進行過整修。1928年毀於兵火。1984年,由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根據原貌有關照片以及老僧的回憶,在原址上依原有柱子、牆體、佛台、前後門和月台等位置和尺度,進行復原設計並建造,於1986年竣工。大雄寶殿前有許多重要的名碑,前左側為:唐開元十六年(728)立《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該碑記述了少林寺從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初創以來二百三十餘年政治、宗教、經濟、軍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重大事件,是研究少林寺早期歷史的重要資料;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立《欽依住持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二十四世當代傳法小山禪師行實》碑,碑陰為《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繪釋、道、儒三教代表人物釋迦牟尼、老子和孔子的組合像,表現了這一時期三教合流的思想傾向;清乾隆十五年(1750)立《乾隆御書詩碑》一通。 鐘樓位於大雄寶殿東南側,創建於元至正五年(1345)。1928年毀於兵火。今鐘樓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原鐵鐘鑄於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重5500公斤。據《少林寺志》載,此鍾「聲聞三十里」。1928年鐘樓被焚時,墜落斷裂。新鑄銅鐘依鐵鐘複製,高2米,口徑1.7米,重6500公斤。 鼓樓位於大雄寶殿西南側,與鐘樓對稱。原為轉輪藏閣,建於元大德元年(1297),原設轉輪藏。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時撤轉輪藏,置鼓,「藏閣」改為「鼓樓」。1928年焚毀,僅存殿基、神龕基座及12根石柱。1996年依原制重建。 緊那羅殿位於大雄寶殿月台東側,供奉少林寺護法神和力量神緊那羅王,建於元代。傳元至正十一年(1351),紅巾軍圍攻少林寺,有一燒火僧顯聖,立於山顛,身高十丈,自稱緊那羅王,紅巾軍見狀遁去。遂被少林寺尊為護法神、力量神。明正德時曾刻碑記述此故事。該殿於明、清兩代多有維修,1928年毀於兵火。1982年在原址上重建。 六祖殿位於大雄寶殿月台西側,與緊那羅殿相對。該殿創建於金泰和六年(1206)。原殿內供三像,觀音居中,兩側為達摩與慧可像。兩牆壁畫為禪宗歷代祖師像,共計二十九代。該殿於明、清之際多有修繕,1928年毀於兵火。1983年按原址重建。 藏經閣又名法堂,位於大雄寶殿後,為高僧講經說法和儲藏佛經之所。殿內原供達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經在內的5000餘卷佛經圖籍和少林功夫典籍等。1928年毀於兵火。1992年重建。現存《中華大藏經》、《龍藏》、《大正藏》、《高麗藏》及其他典籍計數萬冊。據碑銘記載,此閣創建於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8)。 禪堂、客堂在藏經閣兩側相對,原有東、西禪堂各五間,清乾隆《少林寺志》稱「東禪堂」,「西禪堂」。1928年毀於兵火。1981年重建。今東禪堂仍名禪堂,而西禪堂改稱客堂。 方丈室為方丈處理寺務之所。初建於明初,現存建築為清代遺物。清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游少林寺,曾以方丈室為行宮,故又被稱為「龍亭」。方丈室前走廊懸有元代鐵鐘,重約330公斤。鐘面鑄有 「至元二年十月二十五日,並有住持嗣祖傳法沙門息庵」和日本留學僧「書記邵元」等人名字及少林寺下院名錄。 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稱達摩亭。現存大殿為明正德七年(1512)建築遺迹。殿內懸清乾隆皇帝御題「雪印心珠」橫匾。這裡是少林寺禪宗信仰的核心場所,供奉著少林功夫主神禪宗初祖達摩祖師。達摩祖師銅坐像為明正德年間原件。千佛殿又名毗盧閣,坐落在立雪亭後寬闊壯觀的大月台上,是少林寺最後一座殿宇,也是寺中最大的殿閣建築。該殿創建於明萬曆十六年(1588)。供奉毗盧佛。佛龕懸掛清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御書「法印高提」橫匾,和「山色溪聲涵靜照,喜園樂樹繞靈台」對聯。殿內東、西、北三面的牆壁上,有明《五百羅漢朝毗盧》巨幅彩色壁畫。壁畫高7米左右,總長42米余,壁畫面積共計約287平方米。壁畫原繪羅漢像五百尊,現存圖像可識者495尊,規模之宏大、保存之完整,實屬罕見。此殿地面有四排凹坑,每排12個,共計48個,傳為寺僧在此習武留下的腳坑。 白衣殿在千佛殿東側,供奉白衣大士像,故稱白衣殿。殿內保存有十幅明、清時期的壁畫。其中兩山牆壁畫所描繪的少林武僧演練少林功夫的場面,是少林功夫歷史形態的直觀呈現。 甘露台又名翻經台,位於常住院西側,緊臨寺院之西圍牆。土台高約9米,略呈圓形。清乾隆《少林寺志》謂「跋陀譯經、天降甘露處,因名台。」 據《皇唐嵩岳少林寺碑》載,「法師(跋陀)乃於寺西台造舍利塔,塔後造翻經堂」。自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天竺高僧跋陀創建少林寺至隋唐之際,這裡曾是當時重要的譯經場所之一。甘露台毀於清末,現尚存殿基及雕有精美圖案的檐柱12根。 塔林位於少林寺常住院西南山坡上,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現存有唐、五代、宋、金、元、明和清古塔228座。加上常住院2座宋塔,二祖庵3座唐、元、明塔,三祖庵1座金塔,以及塔林周圍10座塔,共計244座塔,構成了蔚為壯觀的古塔建築群。其中塔額和塔銘計有302方,記載著大量珍貴的少林寺歷史資料。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初祖庵位於五乳峰下,距少林寺常住院1.3公里,是宋代人為紀念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修建。初祖庵大殿,創建於宋宣和七年(1125)。殿檐下有雕刻精緻的斗拱,殿脊兩端飾有龍頭。牆體有12根八角雕花檐柱。雕有伎樂、童子、飛鳥、寶相花、牡丹花和蓮花等。大殿內有4根雕琢精湛的明柱,雕有披甲戴盔的天王神像,氣度威嚴。大殿東、西、北牆壁群肩石內外兩面,刻有42幅精緻的浮雕圖案,畫面以波濤水浪為襯底圖案,上刻各種人物、動物和神怪等。現存初祖庵為宋代建築遺迹,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達摩洞五乳峰中峰頂下十餘米處的一個天然石洞,為達摩祖師面壁處,是禪宗最重要的聖跡。石洞深約7米,高寬3米余。洞外有石坊,明萬曆甲辰年(1604)立,南額「默玄處」。據清《說嵩》記載,在洞的左上方,原有一小石塔,已毀。在洞口處,有碑刻3通:明萬曆乙巳(1605)立《創建涼殿坊牌碑》、乾隆二年(1737)立《達摩祖師開光碑》和民國五年(1916)立《達摩佛祖碑》。 二、少林僧人的生活方式 少林僧人的日常生活內容,和中國漢地其他禪宗寺院一樣,都是遵循唐代百丈禪師制訂《百丈清規》以來所規定的漢地僧人生活方式,包括叢林人事制度、集中參學和農禪生活等。 僧人修行的日常課誦,有每日早晚二殿功課。早殿:全寺僧眾於每日清晨齊集大殿誦經。早殿有二堂功課:1、《楞嚴咒》為一堂功課,具有息滅災難的功用。2、《大悲咒》和《十小咒》等為一堂功課。二堂功課在念誦開始和結束時,都配有清凈和悅的歌贊;晚殿有三堂功課:1、誦《阿彌陀經》為一堂。2、禮拜《大懺悔文》為一堂。3、念誦《蒙山施食儀》為一堂。誦《阿彌陀經》和念佛名是為自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作的祈願。禮拜八十八佛是為眾生作懺悔主。蒙山施食是於每日中午的齋食,取出少許飯粒,到晚間按照《蒙山施食儀》念誦,施給餓鬼。晚殿的三堂功課,一般是單日念《阿彌陀經》;雙日拜《大懺悔文》;蒙山施食每日要舉行。除了早晚二殿功課外,僧眾於每日早齋和午齋時(早餐和午餐),要依《二時臨齋儀》以所食供養諸佛菩薩,為施主迴向,為眾生髮願,然後方可進食。至於晚餐,因為佛原制定過午不食,因社會發展和飲食習慣的變化,現在僧眾晚上也進食,但不須念供。少林僧人與其他佛教徒一樣,進素食。 早晚二殿功課以外,僧眾還要在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裡,參加出坡勞動,看護殿堂、接待香客遊人以及其他日常寺務處理工作等。除此之外,僧眾每月望晦(農曆十五日、三十日)兩日,齊集一處,共誦《戒本》,自我檢查有無違犯戒律之事;如有違犯,便應按照情節輕重,依法懺悔;每年定期舉辦禪七,即多數僧人放下一切工作連續七天坐禪進行專修。每年的佛教節日,僧人還要舉行法會,為國為民祈禱。應信眾的各種要求,僧人為此不定期舉行佛事,如打普佛、放焰口、誦經、拜懺和打水陸等。 少林僧人日常作息時間,一般是每天清晨4時左右聞板即起,集體上殿做早課,約需時1小時,然後排班依序到齋堂過堂(吃飯)。飯前飯後都有唱念,吃飯實行分餐,不許出聲,不許浪費。上午和下午是工作時間,如務農、看護殿堂、接待香客遊人等。中午也需過堂,儀式與早上一樣,飯菜一般都比較簡單。傍晚集體上晚殿,時間也是1小時左右。晚間有的寺院安排有1-2小時的坐禪或念佛。餘下的時間則自由支配,或拜佛,或誦經,或讀書,或坐禪。 少林僧人比較特殊,他們還要根據各自的練功習慣,在處理好上述事務的間隙中,根據情況安排每天修習少林功夫的時間。 三、少林功夫的文化表現形式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這一特定佛教文化環境的中歷史形成,以佛教信仰為基礎,充分體現佛教禪宗智慧,並以少林寺僧人修習的武術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傳統文化體系。 少林功夫具有完整的技術和理論體系。它以武術技藝和套路為其表現形式,以佛教信仰和禪宗智慧為其文化內涵。 少林功夫是一個龐大的技術體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門派」或「拳種」。中國武術結構複雜,門派眾多,但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少林功夫是歷史悠久、體系完備、技術水平最高的武術流派之一。根據少林寺流傳下來的拳譜記載,歷代傳習的少林功夫套路有數百套之多,其中流傳有序的拳械代表有數十種。另有七十二絕技,以及擒拿、格鬥、卸骨、點穴、氣功等門類獨特的功法。這些內容,按不同的類別和難易程度,有機地組合成一個龐大有序的技術體系。 少林功夫具體表現是以攻防格鬥的人體動作為核心、以套路為基本單位的武術體系。套路是由一組動作組合起來的,每個動作的設計和套路的組合,都是建立在中國古代人體醫學知識之上,合乎人體運動的規律。動作和套路講究動靜結合、陰陽平衡、剛柔相濟、神形兼備,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原則: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最合自然規律的,才是最合理的。少林功夫就是以此為理念,不斷地去蕪存精,創新發展,形成了最為合乎人體自然結構的運動,使人體潛能得到了高度發揮。經歷了1500年的發展,少林功夫已成為最優化的人體運動形式。 少林功夫表現出來的深厚文化內涵是禪宗智慧賦予的。少林功夫的修習者首先表現為對佛教的信仰,包括智慧信仰和力量信仰。少林功夫的智慧信仰主神為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力量信仰主神為緊那羅王。對於超常神力的渴望,對於超常智慧的追求,從來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標。這是少林功夫表現為神奇武術之根本原因,也是少林功夫與其它武術之區別所在。 佛教徒非常重視神力信仰對於修行過程的保障作用。願力信仰是少林功夫信仰的一個重要表現形態。它形成於唐朝《妙法蓮華經》盛行時期,一直延續至當代。經歷了觀世音菩薩願力信仰、那羅延執金剛神神力信仰和緊那羅王力量信仰三個階段。少林功夫信仰主神是緊那羅王神。少林寺有緊那羅王神殿。少林功夫的靈魂是佛教禪宗智慧信仰。少林功夫智慧信仰的最初形態是禪定。六世紀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在少林寺首傳禪宗教法,後世尊少林寺為禪宗祖庭。禪宗是印度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後,與中國玄學文化充分交流、理解的成果,是東方古代兩大文明融合的結晶,充滿東方智慧對人生的洞徹。禪宗教派的產生,使佛教原有的面對死亡悲苦之面貌,變為對人間生活之歡樂的肯定。禪宗,凝結著由中國歷代高僧和優秀士大夫所構成的精英群體對於宇宙奧秘、人生真諦的體驗和感悟。唐、宋以來,由於禪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的祖庭地位,少林功夫的信仰內容和品質亦發生了變化,「禪武合一」開始成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並成為僧人修習少林功夫的目標和理想境界。 禪宗講究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實現學佛的目標。少林功夫作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也被納入到學佛修禪的形式中。修習少林功夫的主體是禪者,由禪心運武,透徹人生,內心無礙無畏,表現出少林功夫傳承人大智大勇的氣概。禪,賦予了少林功夫更為豐富的內容,使少林功夫表現出特有的輕鬆、自在和神化之境界;武,賦予了禪宗修行的有效途徑,使禪宗的妙悟有了躬身踐履之體驗。 達磨少林功夫智慧神——菩提達摩,印度人。南朝梁武帝時(六世紀初)到中國傳教。曾在嵩山少林寺後一個石洞里靜修,首倡禪宗,後來發展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派,被尊為禪宗初祖。禪宗崇尚智慧,故又被尊為智慧神。少林寺被尊為禪宗祖庭。 緊那羅少林功夫力量神——緊那羅。元至正年間(十四世紀),有一個和尚來到少林寺,蓬頭裸背光腳,在廚房幹活,非常勤勞,一有空就閉目打坐,也不知姓名。紅巾軍攻擊少林寺時,他提著燒火棍,身子變形數丈高,腳踏山峰之巔,大吼:「我是緊那羅王。」 紅巾軍驚嚇而逃。寺僧為他塑像起殿,被尊為力量神,為少林寺護法神。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約束。戒律體現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宗旨,是教徒的生活準則。佛教最基本戒律為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酒、戒妄語。在少林寺特定環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為習武戒律。戒律在習武者身上,又表現為武德。所以少林功夫時時表現出節制謙和、內斂、含蓄和講究內勁、短小精悍、後發制人的風格和特點。 少林功夫的傳習方式一般主要以口訣為媒介。它又與少林寺傳統的宗法門頭制度相結合,其核心內容是師父的言傳身教和弟子的勤學苦練。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傳習,則往往取決於師父的心傳和弟子的頓然領悟,這一境界又需要僧人在日常佛教修行和武術修習不斷提高的過程中方能達到,體現了少林功夫「禪武合一」的宗旨。 少林功夫的傳承,是嚴格按照師徒制度進行的。這種師徒關係,是少林寺傳統的宗法門頭制度的最基本表現。以家庭為中心,按照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為法則的宗法制度,是古代中國社會的基層結構,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少林寺的宗法門頭制度,由十三世紀曹洞宗領袖福裕禪師住持少林寺期間確立。福裕禪師把少林寺建成中國傳統宗法門頭制度的家族式寺院,將寺院內部的師徒關係納入到世俗親緣宗法組織結構中,使其產生了更為有效管理少林寺常住院和下院的作用。宗法門頭制度對少林寺的發展和少林功夫的傳承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少林寺宗法門頭歷史上最鼎盛的時期,曾下轄25個下院,僧人總數達八百多人。清雍正十三年(1735),朝廷對少林寺宗法門頭進行了一次大整頓。目前少林寺仍有10個下院,僧人總數一百五十多人。當代少林寺僧人傳承仍基本遵守著十三世紀福裕禪師確立的傳承譜系。 歷史上少林功夫傳承人資格的認可,以禪宗法脈傳承製度為依據。目前中國佛教界禪宗法脈傳承,仍然按照傳統慣例,實行以師父綜合考核弟子的方式傳授。只有師父認可弟子修禪功夫確實已經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成為法脈的傳承人,並付以禪宗法脈傳承譜系的「法卷」為證。少林功夫是少林寺僧人習禪的途徑之一。少林功夫傳承人的資格認可,亦根據禪宗法脈傳承方式,即師父認可弟子的方式實行。 四、少林功夫的歷史和發展 少林功夫的歷史與嵩山地區的歷史地理環境分不開的。嵩山地區為中華古文明最重要的孕育地。嵩山,古稱崇高山,列五嶽之中嶽,自古以來就被視為神山。在印度佛教傳入漢地和中國道教產生以來,嵩山又很快成為全國有名的坐禪修道場所。少林寺及其少林功夫,就是嵩山歷史文化的突出代表。 少林功夫的歷史,可以直接追溯到少林寺的創建年代。北魏太和年間,印度高僧跋陀經西域至中國,因其精通禪法,受到魏孝文帝崇信。北魏太和十九年(495),跋陀隨孝文帝遷都洛陽。跋陀「學務靜攝」、「性愛幽棲」、「屢往嵩岳」,於是,孝文帝為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建寺,「公給衣供」。因為寺院坐落在少室山北麓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清·景日昣《說嵩》曰:「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跋陀在少林寺傳授小乘禪法,屬於印度傳統的止觀禪法。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態——禪定,正是少林寺創始人印度高僧跋陀帶來的。得法者有僧稠、慧光、道房等,皆為一代名僧。其中僧稠以禪法名世,被跋陀譽為「自蔥嶺以東,禪學之最」。僧稠的禪定神跡,對少林功夫前期信仰形態——神力信仰產生了深遠影響。由於嵩山為當時北方坐禪修道中心,加上跋陀與孝文帝的特殊關係,所以跋陀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們,成為當時禪學的重要精英群體,對後世佛教發展影響巨大。 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後來到少林寺,共同翻譯印度世宗菩薩《十地經論》,歷經三年,完成行世,有力推動了北方禪學的發展。其間,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從水路航海至中國南境,然後北渡長江進入中原,在少林寺後山一帶坐禪苦行傳法。達摩所傳禪法為「大乘壁觀」。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其中慧可向達摩求法,「立雪斷臂」的傳說,成為學習少林功夫的重要精神源泉。後來,又有不少印度高僧到少林寺傳授禪法,形成了神力信仰和禪定這種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態。 隋文帝崇佛,於開皇年間(581-600)詔賜少林寺土地一百頃。隋朝初年,由於皇帝的賞賜,少林寺從此成為擁有眾多農田和龐大寺產的大寺院。隋朝末年(618),朝廷失政,群雄蜂起,天下大亂,擁有龐大寺產的少林寺,成為「山賊」攻劫的目標,「僧徒拒之,塔院被焚」。為了保護寺產,少林寺僧人組織起武裝力量與山賊官兵作戰,少林功夫作為少林寺的武裝力量初步形成。 唐武德二年(619),隋將軍王世充在洛陽稱帝,號「鄭國」。其侄王仁則佔據少林寺屬地柏谷塢,建轅州城。武德四年(621),少林寺曇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則,奪取轅州城,歸順了秦王李世民。三天後,李世民派特使來少林寺宣慰,參戰僧人均受到封賞,曇宗還被封為大將軍僧,並賜給少林寺柏谷塢田地四十頃。少林寺自此以武勇聞名於世。少林僧眾習武蔚然成風,代代相傳。 與少林寺形成武裝力量相應的是,以觀音菩薩願力為核心的那羅延金剛神信仰開始流行,並一直延續至十四世紀的元朝末期。少林功夫的以禪定為核心的傳統神力信仰,依然流傳不衰。少林寺仍為當時禪學重鎮。唐弘道元年(683),達摩禪法系統的禪宗教派重要領袖法如禪師入少林寺傳教,六年後圓寂於少林寺。當時著名禪師如慧安、元珪、靈運、同光等,皆駐錫少林寺。一代名僧玄奘法師(600-664)曾先後兩次上表,請求入少林寺習禪,卻未獲准。新羅國僧慧昭(774-850)於元和五年(810)入少林寺習禪多年,公元830年回國建玉泉寺,圓寂後謚號「真鑒國師」。 唐末至五代,由於武宗「會昌滅佛」及戰亂等社會因素,少林寺受到較大衝擊。但隨著達摩開創的禪宗教派興盛並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派後,特別進入宋朝(十世紀),少林寺開始成為禪宗教派的朝聖地。為了紀念達摩,在少林寺後山達摩曾經坐禪傳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庵,並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由於禪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祖庭地位確立,少林功夫的信仰內容和品質又有了新的發展,「禪武合一」開始成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金元兩朝(1127-1368)是北方少數民族在漢地建立的王朝,雖皆崇尚佛教,但對其統治下之漢地民間武裝力量極力抑壓,少林寺亦不例外。少林寺作為禪宗教派祖庭,依然地位顯赫,禪學盛隆。特別是元朝時期(1279-1368),禪宗教派重要支派曹洞宗領袖福裕禪師住持少林寺,曹洞宗法脈回歸祖庭,人才濟濟,高僧輩出,由此開啟少林寺禪學歷史最輝煌時代歷經一百多年,為該時期中國禪宗教派之軸心。福裕住持少林寺期間,還創立了寺院宗法門頭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視少林寺為家,成為明朝(1368-1644)少林功夫武術水平崛起和體系、門派形成的重要基礎。 由於少林武僧在修習少林功夫的體能訓練和用於武裝實戰過程中的身體損傷在所難免,與之相應的少林功夫武術體系中的傷科,至遲在金朝(十三世紀)已經形成。志隆禪師住持少林寺期間(1217-1223),少林寺開設「藥局」。 明朝(1368-1644)是在漢人反抗蒙古人的戰爭中建立的。所以,在冷兵器時代的明朝,民間習武風氣盛行。這是少林功夫武術水平精進和體系、門派形成的大環境。明朝近三百年間,是少林功夫武術水平大發展時期。少林寺僧人至少計有六次受朝廷徵調,參予官方的戰爭活動,屢建功勛,多次受到朝廷的嘉獎,並在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也在實戰中經受了檢驗,少林功夫武術威名遠揚,也因此確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國武術界的權威地位。少林功夫對少林寺僧人參戰地區(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雲南等)和遊方地區(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雲南雞足山等)的武術發生和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少林功夫的武術技藝,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會的普遍認同。 少林功夫信仰形態在明朝也發生了變化。正德十二年(1517),少林寺住持文載禪師將唐朝以來的以觀音菩薩願力為核心的那羅延金剛神信仰,轉變為緊那羅王神授少林寺棍法的武聖信仰,以此解釋少林功夫,並激勵少林寺僧人習武。 明朝是少林功夫武術大發展時期。在正德至明末(1506-1644),少林寺成了全國最重要的武術交流傳播空間。其間至少存在10支武術系統或門派: 1、「周友、周參-洪轉、洪紀-廣按、廣順」少林寺傳統主體武術系。 2、「西天梵僧(喇嘛)-匾囤」少林寺→四川峨眉山一支。 3、「俞大猷-宗挈、普從」少林寺→福建沿海一支。 4、「廣按-程宗猷」少林寺→江蘇一支。 5、「洪紀-石敬岩-吳殳」少林寺→江蘇一支。 6、 匾囤→雲南雞足山一支。 7、 坦然→伏牛山一支。 8、 周友→山陝地區一支。 9、 周友→雲南地區一支。 10、 陳元→日本一支。 與此同時,除了以言傳身教形態傳承少林功夫以外,武術套路的理論得到了空前發展,著述之繁,現已無法統計。其中流傳至今的有四部重要的武術著作:明釋洪轉《夢綠堂槍法》、明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清吳殳《手臂錄》和清張孔昭《拳經拳法》。 據明萬曆九年(1581)王士性《嵩遊記》,此時少林寺僧人達到「八百餘僧」規模。按少林寺宗法門頭制度,除了少林寺常住院執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個宗法門頭內。佛教組織的基本原則是遊方制度,核心內容開放,也就是僧人進出的自由權。但在少林寺宗法門頭組織結構內部,僧人們的師承關係又是相對單一和穩定的,他們要嚴格遵守宗法傳承製度。除非特殊原因,僧人們不會頻繁流動。少林寺宗法門頭制度具有開放和穩定的雙重性,對於少林功夫的發展和傳承,尤其是少林功夫體系和門派的形成,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滿清入關建立政權以後,與金、元兩朝同樣對漢地實行抑壓政策,嚴禁漢民習武。受戰亂影響,此時的少林寺僧人規模逐漸縮小。又因與明朝王府關係密切以及它在全國武術界的崇高地位,少林寺很快就處於清廷嚴密監視之下。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直接批示整頓少林寺宗法門頭,重新規劃少林寺建築格局。儘管如此,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經課坐禪,但夜間堅持在少林寺最隱蔽的後殿——千佛殿,習武不輟,以至大殿地面因長期練功發力形成陷坑,至今遺迹仍存。從清朝白衣殿壁畫和文獻記載,少林功夫在清朝以來,仍維持著很高的水平。而在民間,少林功夫漸漸被神化,甚至發展為民間教派(會)意識形態和精神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山東「在理教」、北方「少林會」、四川「少林青主教」和閩台「天地會」等等。流傳在少林寺外的少林功夫,由於離開了寺院佛教環境,缺乏長期穩定的組織制度保障,修習少林功夫的目的和少林功夫的文化功能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異。而只有在少林功夫根植和發展的文化空間——少林寺,它才得以相對完整地傳承。 民國期間,少林寺遭受了一場人為的重大火災。1928年,軍閥混戰,殃及少林寺,大雄寶殿、藏經樓等重要建築及典藏,皆被燒毀,損失慘重。少林寺進一步衰落下去,少林功夫也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1949年至土地改革前,少林寺常住院有82名僧人,之後僅有16人。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僧人改造還俗,文物遭到毀棄,典籍流散,少林寺更加衰落。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政府頒布新的宗教政策,寺院宗教生活恢復,這時少林寺只剩下13個年老僧人,少林功夫更是命若懸絲。近二十年來,儘管有7個還俗僧人回到寺院,但是,19個年老僧人已相繼去世。現在只剩下1個老輩僧人了。好在八十年代中期,少林寺已恢復由年老僧人向年輕僧人傳授少林功夫。同時,在各級部門的重視下,有關少林功夫的典籍徵集、鑒定、整理和出版工作已大規模展開。少林功夫正在非常艱難地緩慢地復活。 禪武合一 [下] 一、少林功夫的社會性、象徵性和文化性的功能 1、少林功夫的社會性功能 少林寺創建於南北朝佛教發展的全盛時期。由於當時整個社會環境處在戰爭頻繁和動蕩不安情形中,相對遊離於國家政權邊緣的宗教廟觀,尤其是一些皇家寺院,因其擁有自己獨立的法律體系(僧律)和豐厚資產,成為亂世起義的攻劫目標。創立於此時的少林寺也難逃劫難。為了確保寺院財產安全和佛法尊嚴,以僧稠為首的僧人習武之舉,是生存需要和佛門需求。再者,禪宗「不立文字」直接體驗和明心見性的修行方式與武術的口傳心授的踐行方式有相同之處,也就是說中國佛教禪宗的本土化過程使少林寺接納了少林功夫。因此,這樣的社會環境使少林功夫具有武術功能和佛教修行的雙重基因,使其根植於少林寺,並逐漸成為禪宗修行的有效途徑。 少林武僧以正義、正直、勇敢氣節和愛國、利民的目的,參與了眾多的歷史事件,為化解社會矛盾做出了積極貢獻。由於少林功夫具有武術實戰和禪宗修行的雙重功能,尤其是其歷經實戰檢驗,不同時期的人們對於少林功夫的認知由武術技藝延伸到對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基本教義的認知。少林功夫發揮了宗教世俗化的社會功能。 經過一千五百多年發展歷史,尤其是隨著火器的普遍採用,武術整體退出武裝領域,少林功夫技擊的功能逐漸退化,其修行、健體、審美和增進民族認同感的社會功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內涵亦更為豐富和完備。 2、少林功夫的文化性功能 少林功夫是提升禪宗修行境界的有效途徑。因為少林功夫是一個技術知識體系,其中隱含著一套嚴格的學習模式,所以,很自然地被少林寺僧人轉化為學佛修禪的程式。在少林功夫成為僧人們學佛修禪的手段以後,僧人們又會反過來將自己建立在佛教無常無我的教義之上的宗教徒生活方式和對大智大勇精神的追求注入少林功夫,使少林功夫的內涵和品質得以提升。少林功夫在追求技法精進的同時,同樣重視心性的修鍊,功夫只不過是一種修行的法門,少林寺僧通過練武找到了覺悟佛法的捷徑。少林寺僧人將這種般若性空精神貫徹到少林功夫演練過程中,使少林功夫獲得一種中國武術其他流派難以企及的「禪武合一」的境界。這就是古代所說的「禪武不二法門」。少林功夫因此具有了有益於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特別是宗教品質的文化功能。少林功夫「禪武合一」的精神對中華武術乃至佛教信仰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 少林功夫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具體表現方式。從內容構成看,少林功夫是一個有結構的龐大體系,其中包含著一個有序的文化積累過程,而不是簡單雜亂的歷史經驗堆積。首先,少林功夫主要是以套路為基本單位,每個套路是由多則上百個、少則幾十個的動作組合而成。動作之間的連接設計,不僅嚴格遵循人體運動規律,同時也充分融入了中國古代哲學中的陰陽觀即用對立的矛盾形式概括出事物的特徵,以掌握事物的本質這種概括性辨正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觀照到少林功夫的形神、內外、動靜、剛柔、虛實、開合、起落、進退和攻防等方面。具體到動作和套路、套路與套路的關係,它們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之間有所照應。動靜結合,陰陽平衡、剛柔相濟、神形兼備一直是武僧修習少林功夫的追求。表面上看,動作和套路是按照難易次第排列,是學習的階梯或模式;深入地看,它是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體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的表現形式。 少林功夫有著體育方面的健身養生功能。少林僧人修習少林功夫用以修行健身的文化功能是其不斷發展和優化的源泉動力。少林僧人的禪宗信仰以「壁觀」和「坐禪」為主要修行手段達到清白無雜的心念去契合佛理的目的。由於長期盤腿靜坐,致使僧人經絡不通,陰陽失調,精神和肉體都感到十分疲憊。民國尊我齋人《少林拳秘訣》曰:「……居於此寺,見徒從日眾,類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憊,每一說法如坐,則徒眾即有混沌不振者。於是達摩師乃訓示徒眾曰:『佛法雖外乎軀殼,然不了解此性,終不能先令靈魂與軀殼相離。是欲見性,必先強身,蓋軀殼強後靈魂易悟也。果借如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團,睡魔即侵,則明性之攻,俟諸何日?吾今為諸生先立一強身術,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習之,必當日進而有功也。』於是乃為徒眾示一練習法,其前後左右,不過十八手而已。」儘管學界對達摩創少林拳普遍持否定態度,但我們至少從這一記載對僧人長期靜坐修行影響精神狀態和身體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更為客觀的認識。少林僧人為了以最好的狀態達到修行目標,良好的身體狀況成為必要前提。僧人們根據自身需要,在傳承傳統拳法的基礎上,發展和創編了新的少林功夫套路,以滿足生存在少林寺文化空間的基本需要。少林功夫作為技術體系,具體表現為武術套路。套路是由一組動作組合起來的。少林功夫動作的設計和組合套路,都是建立在中國古代的人體醫學知識之上,合乎人體的運動規律。其中最著名的是「六合」理論: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認為,最合乎人體自然結構的動作,才是最合理的。少林功夫經過漫長歷史的檢驗,不斷地去蕪存精,留傳下來的套路,都是人體運動的精華部分。它能使人體潛能充分發揮,是最優化的健體方式。少林功夫體系中的《易筋經》《洗髓經》等,就是非常著名的健身養生功法。 少林功夫具有獨特的審美功能人們總是按照美的規律進行創造。審美標準與該事物的背景文化價值取向息息相關。少林功夫的傳承者是禪者,又是武者,因此,它的審美功能是禪宗的美學理念通過人體運動的方式得以實現。 禪宗「悟」之美,崇尚「色即為空」,揭示了美幻的真幻相即有無相生的特點;崇尚「心融萬有」、「一切唯識」,催生了「美由心造」的主觀主義美學觀念;崇尚「萬法是一心」、「內外相與以成其照功」,揭示了「萬物齊皆」的審美真諦和「內外同構」、「物我玄會」的審美觀照方式;崇尚「識有境無」、「境假識真」孕育了虛實互融的藝術境論;崇尚「神我不滅」、「精精形粗」,哺乳了中國美學「遺形取神」的審美傳統;崇尚「般若空智」和「靜觀默照」的認識論,所謂「不得般若、不見真諦」,「聖心虛靜、照無不知」,催生了審美認識論的「虛靜」學說。此即「虛心納物」、「絕慮遠思」;崇尚不假思索,直觀現前,「現現」見道,直契「現量」,觸及了審美把握方式的直觀特徵;崇尚「無分別智」的「不二之悟」,主張用「了無分別」的方式對待對象世界,孕育了中國美學整體不分,意象渾融的審美批評方式;崇尚理圓之美、法圓之美和光明之美,形成了美學史上以圓為美、光明為美的豐富奇觀。 少林功夫是學佛修禪的法門之一,又稱「武術禪」。修習者在用武術技藝鍛煉體能的同時,在內心深處冥思少林禪宗要旨,從而使少林功夫的理性認識上升到禪學人生觀的高度。以武悟禪,以禪證武,武禪映照,在習武實踐中得到「頓悟」,達到「見性」,通過習武,徹底明白佛教禪宗智慧的真諦,體悟人生宇宙真的本性。所以,修習少林功夫追求的是一種「拳無意,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脫化神明之境界。少林功夫的傳承者首先是禪者,所以他們修習少林功夫的過程更是禪宗美學的追求和體驗過程,是禪武審美的主體。 隨著技術和理論體系的日臻完備,少林功夫又被稱為「少林武藝」。它由人體的起、落、進、退、閃、展、騰、挪、竄、蹦、跳、躍、側、撲、滾、翻、進、退等動作組成的套路,成為最為優化的人體運動。這是少林功夫傳承人的體驗過程,也首先滿足了觀者的對人體運動的視覺審美需要。與此同時,少林功夫的禪宗意念與動作套路的呼應關係,時時向觀者傳遞出它禪武合一的豐富信息,因而它也是禪宗美學的傳播者,是禪武審美的客體。 傳統的少林功夫,是少林寺歷代僧人經過1500多年的創造和錘鍊而成,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是中國古代人體運動美學的精華所在。它含蓄內剛,堅實有力,「靜如處女,動如脫兔」,籠罩在靜穆的佛教文化氛圍中,具有震撼人心的獨特審美價值。 少林功夫有增進民族認同的文化功能。少林功夫與少林寺歷史密切相關,1500多年來,由於少林寺作為中國武術聖地和禪宗祖庭的特殊地位,從清初(17世紀)開始,在滿清王朝統治中國的背景下,少林功夫即被賦予民族政治寓意,成為中國民間精神力量的象徵之一。一方面隨著中華民族向海外移民範圍的不斷擴大,另一方面隨著少林功夫不斷地被文學化演義化以及現代影視等媒體傳播,少林功夫已經從一個寺院的看家絕活,發展成為全球華人尋求和強化民族認同感的有效途徑。尤其在當代世界一體化的過程中,在多元文化格局背景下,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少林功夫已經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最通俗的表現形式之一。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的開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時代的到來,少林寺為了宣傳少林文化,傳播禪武合一的文化精要,成立了少林功夫表演團,在世界範圍內,為各國人民巡迴演出,贏得了全世界的讚譽。他們足跡遍及世界各地,豐富了全球各族人民了解和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為增進彼此理解,保持文化多樣性,維護和平共處的國際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少林功夫有著經濟方面的文化產業功能。少林寺建寺已有1500多年歷史,少林功夫至遲在明中期嘉靖年間(1522—1565)即已聞名於世,所謂「拳以寺名,寺以拳顯」,給登封市社區生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少林功夫已經成為登封市社區文化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登封市社區的整體產業格局,促使了登封市社區旅遊和武術經濟產業的形成,起到了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作用。例如:2001年登封旅遊產業直接效益4100萬元,占登封市財政收入25.5%;社會綜合效益5億元,占登封市國民生產總值11%。目前,登封市少林功夫學校有66所,在校學生2.6萬人,從業人員有2000多人,年產值約5200萬元(登封市以外少林功夫影響所及社區產業情況,尚無進行統計)。合計上述旅遊和武術教育兩項,總產值9300萬元,占登封市國內生產總值1.8%,已經成為登封市的重要產業。 二、修習少林功夫的方法 少林功夫傳習方式以口訣為媒介,又往往與少林寺傳統的宗法門頭制度結合在一起。在傳習少林功夫過程中,離不開師父的身傳言教和弟子的勤奮苦練。而高水平的少林功夫傳習,則完全取決於師父的點撥和弟子的悟性。少林功夫高水平的傳習和繼承,除了師父的點撥和徒弟的悟性,還需要日常的學佛修禪等宗教生活來保證。禪宗講究在現實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實現學佛目標。少林功夫作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亦被納入到學佛修禪的程式中。修習少林功夫一般要遵循九個步驟: 1、結緣:通過各種原由,知道了少林寺,認識了少林功夫; 2、仰慕:被少林功夫所包含的精神、品質所感動,於是產生仰慕嚮往之心; 3、抱負:有了仰慕嚮往之心,於是就會在內心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計劃,立志學習少林功夫,有了具體目標後,形成了人生的抱負; 4、痴迷:這是個體對自己所選擇的目標的自我肯定狀態,從熱愛以至於著迷; 5、行動:將自己的人生目標化為具體行動,進入習武階段,直接接觸到少林功夫本身,這是一個艱苦的學習過程; 6、認識:通過一段時間習武,開始對少林功夫有了理性認識,認識到少林功夫豐富的文化內涵; 7、信仰:少林功夫是學佛修禪的法門之一,又稱「武術禪」,學習少林功夫,時刻感受到少林寺內的佛教氣氛,對少林功夫的理性認識轉化為佛教信仰; 8、感悟:在自覺信仰的基礎上習武,習武不再是目的,而成了學佛的有效途徑; 9、見性:通過習武,徹底明白了佛教智慧里的真諦,體悟到人生宇宙的真實本性。 禪宗的基本教義是般若性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追求心靈解脫,當少林寺僧人將這種般若性空精神貫徹到少林功夫演練過程中,少林功夫便獲得一種中國武術其他流派難以企及的境界,從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於提升人類精神境界的宗教神韻。 少林功夫的基本練習方法 (一)拳法基本練習法: 1、呼吸 呼吸之職,肺臟司之。大凡肺強之人,其氣必長,其力必大;肺弱者,反之。何也?因肺為氣之府,氣乃力之源,故言力者,不能離氣,按之生理無絲毫或爽。北派拳法,乃有專練習呼吸以增其實力者,成功之偉,頗可驚異。其初,本為寡力之夫,因十年練習呼吸之功,有增其兩手手力能舉七百斛以上者。對於呼吸在武藝修習過程的重要性,自古就有「外練筋骨肉,內練一口氣」之說。 2、手法 手法,各派不同。從抽象的一面分別之,不外圓線與直線兩派。從具體的一面分別之,不出長、短、中三法。茲所記者,乃少林之嫡派手法也。 (1)掄手(又名牽緣手)(圖1) 兩手同時於胸前作小圓形,上臂不動,一臂與腕須靈活。敵人右邊來,圓形須順轉(圖2)。敵人左邊來,圓形須逆轉(圖3)。若前面來,或順或逆,可隨意動作。如遇武器,最宜使手相格。 (2)分手(又名長短手龍手)(圖4) 兩手同時動作,左右分排,右長則左短,左長則右短。長手須直而有力,在前,掌心向下;短手橫屈於胸前,掌心向上。凡遇敵人,前手即擊即格,無須換手也。 (3)切手(又名斫挑手)(圖5) 此手有單切、雙切之分。單切以一手挑開敵人來手,以一手用力切敵身,而使人傾跌。乃上部手法中最穩而最實用之手法也。 (4)托手(又名鉤托手)(圖6) 兩手左右分演。右托則左鉤,左托則右鉤。此手與切手,同是一手格、一手擊。其不同之點在於,切手之力向外,其目的使敵人傾跌,雖不能傾跌,必使其遠離我身。托手之力向上,其目的使敵人來手向上落空,乘間以拊擊敵人也。 3、底盤 底盤(少林步法之專名)雖各派不同,而皆為拳法之根本。練習拳法,須先練習步法,步法穩,方可言拳法。茲只以少林各種底盤列入之,他派不與焉。 (1)八字底盤(圖7) 兩足立如八字形,兩腿蹲下成水平(俗稱四平馬)。 (2)一字底盤(圖8) 兩足立如一字形,此法較之八字形稍難,須八字練習有程度後,再習此步。 (3)二字底盤(圖9) 兩足立成餅行線,兩腿蹲下向前作跪式,踵高舉,足趾著力。此步練足趾之彈力也。 少林底盤,僅此三法。若持之以恆,以站立時間逐漸增加,以至兩腿無痛苦而有力為功效也。 4、身法 學者既於手法、底盤之練習略有門徑,當進而求之身法,蓋身法亦為拳法中之重要關鍵。其身法之高深者,將詳述於五拳式中,茲所記者,便於初學之進退趨避等法耳。 (1)進退法 身之進退機勢千差萬別,遇知應變,爭勝負於微妙之間。少林派之尋常進法,必用短馬取側勢,退則多因不能得手,退一步而乘機而進也。 (2)趨避法 進退乃取勢之方,趨避為乘機之法。孫武子所云「避實擊虛、聲東擊西」等法,無不相通。不過彼以群言,我以為個人言也。 總之,進退有方,趨避得宜,斯可通矣。至於變化莫測,出人所不能防、不能制者,是乃在乎苦心獨造之士,不可以常法繩之也。 (二)動作習練方法 少林拳法之十八式,雖動作簡單,但功效甚大。其三十六式、七十二式等,皆由此變化而出。具體習練程序和方法如下: 預備式 (一)兩掌向前平托式 (二)兩手左右平開式 (三)雙手上托式 (四)上翼式 (五)下翼式 (六)單手上托式 (七)順步左右曲伸式 (八)雙推手式 (九)掌膝起落式 (十)順步雙抓式 (十一)弓步雙抓式 (十二)攔推式 (三)套路習練 動作是套路的基礎,套路是優化動作優長目標,拳法的具體表現。動作和套路相輔相成。兩者習練互為互用,具體方法如下: …………… 三、少林功夫的技術表現 少林功夫的套路講究「出招進招一條線」,指少林功夫的每個動作和套路從起勢到收勢,它的起、落、進、退、閃、展、騰、挪、竄、蹦、跳、躍、側、撲、滾、翻、進、退,始終都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運動,以期能在瞬間用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量、最短的時間、最短的距離產生最佳的打擊效果。 少林功夫在招法運用上有「老嫩」之分。老者指招勢太過,嫩者指招數不及。招勢的「老嫩」影響出招發力。少林拳法為避免老嫩之弊,手法講究「非曲非直滾出入」。採用非曲非直之法。「非直非曲」指上肢力量在運動後取靜止姿勢時上臂與前臂之間呈夾角,滾攻易防,既避免手臂直伸,筋絡暴露,易受侵擊,影響收避,又避免手臂太曲,出手無力。發一拳一掌,其力量最大之瞬間在非曲非直之間。若將拳掌發「老」(伸直),成了強弩之末,只剩餘力罷了;若將拳掌發「嫩」(曲臂),乃發力之初、意、氣、力、剛生之時,其力大部分仍被困在丹田內。嫩者不能近敵,老者我失重心,易被對方順勢制之。「滾出滾入」指人體的上肢和軀幹在運動過程中呈螺旋狀前進,以協調周身力量全力迅速出擊。旋轉中的前進給人以飄忽不定的感覺,旋轉中的進攻也可以隨時攻防結合。身形的滾出滾入,起橫落順。起勢以正身為先,橫進橫退,利於進退速度。落勢以側身為後,縮小攻擊面積,有利於防守。身形的起橫落順,形成了擰身滾動的滾出滾入運動身形的滾動,使對方難以捕捉。手形的滾出滾入,少林拳的出拳特點為出陰(陰拳)回陽(陽拳),這樣就形成了手法的滾出滾入。一方面增加殺傷力,另一方面有利於手臂的自我保護。 少林功夫的演練不受場地的影響,所謂「拳打卧牛之地」,即只要有卧下一頭牛的地方就可以演練少林功夫。少林功夫的演練場地一般是在一個長約六米,寬約半米的長方形區域內進行。這樣,既可以隨時隨地練功,也可以在軍事實踐時在狹小的區域內充分發揮自己武功的威力。 四、少林功夫的風格、類別 1、少林功夫的風格 少林功夫的發展和完備離不開少林寺這一佛教禪宗的文化空間,因此,少林功夫的風格形成與其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是由佛教戒律為基礎的習武戒約,對少林功夫的發展和風格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約束。戒律體現佛教「慈悲為懷,普渡眾生」的宗旨,是教徒的生活準則。佛教最基本戒律為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酒和戒妄語。在少林寺特定環境中,佛教戒律又演化為習武戒約,即少林功夫的「十戒約」。少林功夫的「十戒約」伴隨著少林寺和少林功夫的發展適時而宜,日臻系統和完備。最早的「十戒約」由僧稠(480-560)和尚主持少林寺時提出,具體內容:一即叛師;二禁異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藝;五禁盜竊;六禁狂斗;七禁違戒;八禁抗詔;九禁欺弱;十戒酒淫。金末元初,覺遠和尚在「十戒約」的基礎上,又復立習武了「十戒約」。清末武術家尊我齋主人《少林武術秘訣》中對此闡述曰:「①習此技術者,以強健體魄為要旨;宜朝夕行事,不可隨意作輟。②宜深體佛門悲憐之懷,縱於技術精嫻,只可以自衛,切戒呈氣血之私,如好勇鬥狠之輩,犯者以違反朝規同罪。③平日對待師長,宜敬謹,凡事勿得有違抗及傲慢之行為。④對待後輩,須和順、溫良,誠信勿欺,不得恃強凌弱,任與妄為。⑤於挈錫遊行之時,如與俗家相遇,宜以忍辱救世為主旨,不可輕持技術。⑥凡屬少林師法,不可逞憤而較,但偶爾遭遇,未知來路,須先以左手作掌,上與眉齊,如系同派,須以右掌照式答之。則彼此相知,當互為援助,以示同道之誼。⑦飲酒食肉為佛門大戒,宜挈榜遵守不可違犯,犯者以酒能奪志,肉可昏其神也。⑧女色男風犯者必遭天遣,亦為佛門之所難容,凡君禪宗弟子,宜垂為炯戒勿忽。⑨阿飛凡俗家弟子,不可輕以技術相授以免危害於世,違佛氏之本旨。如深知其人性情純良,而又無強悍暴狠之行,習者始可一傳衣缽。但飲酒淫慾之戒,須使其人,誓為謹守,勿得一時之餘興,而遂信其畢生。此禪宗之第一要義,幸勿輕視也。⑩戒持強爭勝之心及貪得自誇之習,世之以此自喪其身,而兼流毒於人者,不知凡是,蓋以技擊術之於人,其關係至為緊要。或炫於一時,或務得富室,因之生意外之波瀾,為禪門之敗類,貽羞當世,取禍俄頃。是違先師創立此術意乎?凡在後學,宜切記之」。明末清初,又有新的少林「十戒約」制定,具體內容除了秉持以往戒約精神,還體現了濃重的忠君思想和反清復明意識。1984年5月,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禪大師順應時代要求,主持制定了「少林習武新戒約」:①擁護政府,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②凡吾習武之門徒,概從健身壯體違標,效國興業和益助民眾為本。③凡吾沙門弟子都必須嚴守院規、保持宗風、參禪念佛、恆習書文、兼考醫史、苦練武功、堅持不懈出新創奇,使少林武術打出中國,走向世界,為國爭光,為少林增輝。④凡吾習武之徒必須認賢為師,謙虛好學,尊敬師長,崇揚武德。⑤尊重別家別派,取長補短,嚴禁排斥別派言行,團結同道,互助互幫,共同提高技術水平。⑥孝敬父母,尊老攜幼,團結群眾。⑦嚴禁恃技行兇,欺負殘弱和作劫行盜及欺詐他人。⑧凡習武徒眾,嚴禁嗜酒吸煙,非格作色和調戲婦女。⑨嚴禁八武技輕易授人,更不能授給無德之徒。⑩凡吾習武弟子,必應國召,為民除害,為國拒賊,保衛國家建設和民眾利益,為發揚少林武術和振興中華做出貢獻。 以佛教基本戒約為基礎而創立的少林習武戒約,既是少林僧人的生活法則,也是武僧習武的基本紀律,對少林功夫風格的形成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所以少林功夫時時表現出節制謙和、內斂、含蓄和講究內勁、短小精悍、後發制人的風格和特點。 現據存續於少林寺的少林功夫,綜述其風格特徵如下: (1)樸實無華。少林寺歷代僧人的日常生活是嚴格遵守依佛教戒律,非常樸素。這種樸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進了少林功夫裡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於防身、護寺、健身、入禪作用,所以它的招勢結構完全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上。每招每勢甚至小手花,乃至意念,都為上述四項服務,不參雜任何華麗、嘩眾取寵、拖泥帶水內容,形成了樸實無華的特點。 (2)禪拳合一。修習少林功夫者有三層境界:初步境界為習其外表,練其外形,對自己外部形體的鍛煉。中層境界為「神拳合一」,化有形為無形,變有法於無法,無法可依,無招可循,制敵於無形中。古拳譜云:「打人不見形,見形不為能」。最高境界用心法指導一切,所斗之術為「心」法之爭,非「形」法之戰。由武入禪,由定生慧。此慧已是禪武合一的般若慧,非是常人之智慧。少林功夫是在禪定狀態下用般若慧觀照下的人體運動方式。少林功夫孕育在佛教勝地禪宗祖庭,在少林功夫中到處洋溢著佛光禪影,「禪拳合一」為少林寺功夫的重要特點。 (3)短小精悍。拳術套路大部分在三十六個組動作以內。套路短,組合招勢嚴密緊湊。整個套路練習所用時間短,目的是為了練習者在練功中能集中全身之能量,一氣呵成,利於每個招式功夫(包括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等)的增長。避免套路太長而使其因體力不足勉強敷衍的缺陷。 (4)拳打一條線。直線的運動,有利於進退速度。練功時,少林功夫套路的起、落、進、退等,盡在一條線上運動。 (5)滾出滾入。包括:一、身形的滾出滾入,起橫落順,形成了擰身滾動的滾出滾入運動身形的滾動,使對方難以捕捉。二、手形的滾出滾入,一方面增加殺傷力,另一方面有利於手臂的自我保護。 (6)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少林功夫為避免招勢太過或招數不及,多採用在力量最大的那個非曲非直的瞬間出拳發掌。 2、少林功夫的類別 中國武術結構複雜,門派眾多。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少林功夫是歷史悠久、體系完備、技術境界很高的門類之一,是中國武術各個流派中,歷史悠久,門類最多,體系最大的一個門派。少林功夫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門派」或「拳種」,而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武術體系,內容極為豐富。按類別可分為徒手和器械兩大類,器械又可分為長兵器、短兵器、軟兵器等。按技法又可分為拳術、棍術、刀術、槍術、劍術、技擊、氣功等幾十種。少林功夫最早出現的多是實戰的格鬥技法,從明代後期開始逐漸向套路化方向演化,並被固定下來,形成眾多的套路。根據少林寺內流傳下來的拳譜記載,歷代傳習的少林功夫套路有708套,拳術和器械套路為552套,其中流傳有緒的拳械精品有數十種。另外有七十二絕技,以及擒拿、格鬥、卸骨、點穴、氣功等各類獨特的功法為156套。現存少林功夫套路:拳術t78套,器械193套,對練59套,其他115套,合計545套。這些內容,按不同的類別和難易程度,有機地組合成一個龐大有序的少林功夫體系。 (1)拳 拳是少林功夫的基礎,也是少林功夫的基石。拳法的歷史十分久遠,它是在吸其中華傳統武術基礎上而形成的。早期的少林拳法是以實戰搏擊為主的。明末拳法大師玄機和尚留下來的《拳經》,是現存少林拳法最早的套路。少林拳法是少林功夫體系中內容最為廣泛,套路最多的一種,少林拳法的套路總數有300多套,現在有名可查的也有近200套,具有代表性的拳術有: 羅漢十八手 小洪拳 少林大洪拳 羅漢拳 梅花拳 大通臂拳 心意拳 少林朝陽拳 少林炮拳 少林猛虎拳 少林醉拳 少林黑虎拳 少林五虎拳 少林猴拳 少林六合拳(對練) 少林耳巴六合拳 (2)棍 棍是少林功夫中最負盛名的兵器。在少林功夫形成的早期,最先便用的兵器就是棍。相傳,元末少林寺燒火和尚緊那羅持棍驚退紅巾軍。現在少林寺所傳的風火棍、燒火棍等等,據說都是緊那羅傳下來的。到了明代中期,僧兵持棍參加了抗倭、保衛邊關等眾多戰役,並由此而名揚天下,成為最出名的少林功夫。少林棍法在明代就以固定的形式傳承下來,程沖斗的《少林棍法禪宗》是明代少林棍法的經典。具有代表眭的棍術有: 少林風火棍 少林陰手棍 少林短棍 少林大夜叉棍 少林燒火棍 少林猿猴棍 (3)刀 刀原本是民間武術和軍事上最常使用的兵器。隨著少林功夫的發展及僧兵參戰的需要,刀也成了少林武僧經常使用的兵器之一。在明末的時候,少林寺刀法廣泛應用於戰場。登封地方武裝首領郜如城曾從少林寺練習拳棍和大刀,並運用大刀在戰場上大顯身手。少林刀多為纏頭裹腦、翻轉劈掃,再加上刺、撩、砍、攔、拋等構成完整的刀法系統。少林刀法出刀時兩臂運氣,氣隨刀出。少林單刀、雙刀和大刀有「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定手」之說,代表套路有: 少林纏頭刀 少林崑崙雙刀 少林春秋大刀 (4)劍 劍是少林武僧最常使用的兵器之一,也是少林十八般兵器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種。明代文翔鳳在游少林寺時看到60名武僧練武時不僅有拳法而且有劍術。公鼎在少林寺觀武后也看到的是「復有戈劍光陸離」的場面。這就是明代少林武僧練劍的寫照。這也證明少林劍法術形成於明代。少林劍的代表套路有: 少林乾坤劍 少林梅花劍 少林九官劍 少林八仙劍 少林達摩劍 (5)其它器械 少林器械有「十八般兵器」之說。除了棍、刀、劍外,還有三股叉、方便鏟、單拐、九節鞭、三節棍等等,代表套路有: 少林九節鞭 少林草鐮 少林鋼鞭 少林乾坤圈 少林虎頭雙鉤 少林狼牙棒 (6)其它功法 少林功夫除了拳法和器械外,還形成了眾多獨特的功法,如坐禪、童子功、輕功、硬功、梅花樁功等,都是少林寺非常有名的功法。具體種類有:坐禪功、硬氣功、鐵沙掌、倒掛金鐘、小武功、梅花樁功、童子功、陰陽氣功、易筋經、點穴、卸骨、擒拿和七十二藝。 少林易筋經 名稱:韋馱獻杵第一式、韋馱獻杵第二式、韋馱獻杵第三式、摘星換斗式、倒九牛尾勢、擊不亮翅式、力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卧虎撲食勢、打虎弓勢、掉尾勢。 少林益壽功 名稱:采寶得田、玉女穿針、陰陽掌法、靈貓撲鼠、迎風坐禪、金童獻茶、二龍戲珠、整衣鄶袖、童子拜佛。 少林擒拿十八式 名稱:鎖法、扣法、切法、壓法、擰法、裹法、繞法、點法、拿法、纏法、踩法、絆法、掐法、踢法、靠法、甩法、撞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弘揚紅色文化有什麼社會意義? -
※中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是什麼?
※《三教文化古今談》3B
※天地仁愛:孔廟、孔府和孔林的匾額文化
※六、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