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命奠基——談語文教學改革的「三個超越」 竇桂梅

為生命奠基——談語文教學改革的「三個超越」 竇桂梅2009年01月05日 星期一 19:05

為生命奠基

——談語文教學改革的「三個超越」

北京清華大學附小副校長、特級教師竇桂梅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當孩子走進校園,開始他生命的體驗時,教育給予他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是提升還是壓抑,是創造還是束縛?這取決於教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行為,更取決於教師全新的適應未來的教育理念。21世紀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當教師?我們的語文教育應該如何關注學生的生命?我的思考和實踐是——語文教學要衝破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樊籬。學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課堂,又要超越課堂;尊重教師,又要超越教師。

一、超越教材

可以說,我們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的作用,我們必須學好它。不過對語文學科的學習來說,憑一本語文書、一篇課文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髮展的需要。語文教材已經不是學生惟一的學習資料,在認識上,我們要打破教材作為惟一課程資源的神話。正如教育部最新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裡面描述的那樣:只要「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只要「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只要「具有典範性、文質兼美的特點」的文章,都可以拿來讓學生學習。這種新的教學理念打破了傳統理念對教學的束縛。有了這種新課程意識,就能把教材看做是實現「課程標準」要求的手段,認真地學習課本教材,做到科學地補充教材,做到準確地加工教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學好語文必須加強積累,首先要擴大篇章的閱讀。自1994年以來,我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礎上,延伸擴展,由一篇帶多篇,精講了課本教材的180篇文章;泛讀了84篇文章;適當整合部分課文後,新增加了72篇文章。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低年級推薦一些民間故事、童話故事,中高年級推薦一些兒童文學、雜文隨筆、科幻漫畫等書籍。從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到「感動共和國的50本書」的部分書目……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讀不同種類的書籍,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告訴學生,讀書就是用精神的牙齒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告訴學生,讀書不是學習的惟一,但要天天讀書,用好書滋養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貴起來。這是一天也不能斷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糧。她充實著思想的流脈,支撐著人格的大山。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是豐厚的,可我們卻看到青少年一代的人文素養呈下降趨勢。從事「人之初」教育的我們,若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引導他們走進閱讀的空天闊海,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我們的民族將來怎麼會擁有高尚的、文明的、創造的現代人呢?還會有「曹雪芹」、「魯迅」橫空出世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說的真是太好了。那麼這個階梯的第一個平台,首先應該由我,由我們小學語文教師來搭建。

6年來,我帶領學生在學好教材中的詩詞基礎上,閱讀並積累了300多首古今詩詞。從《詩經》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到毛澤東的「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孩子們積累著詩的語言,感受著詩的情懷,搶救了記憶的黃金時代,摒棄了「課內背教條,課外背廣告」的不良現象。張一帆同學在一次期末語文考試中沒考好。可第二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他送我的三首詞《西江月》、《生查子》和他自己獨創的詞牌子——《獨笑傲》。他在這首詞中寫道:

淚眼已過,朦朧,成績難留心中。

風光還是舊時同,恰似一場夢。

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見傷痛。

試想,對一個小學生來說,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創造!強化語文的詩教,時時撥動學生心中詩的琴弦,就會把那些經過一代又一代生命參與和歷史證明了的詩詞精品,同空氣一樣從學生的口中進入大腦、流入血液,最後滲透到生命深處。這些融會在詩中的智慧、風骨、操守、人生態度等,將成為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資源。

6年的語文學習中,學生還積累了l000多條成語、100多個寓言故事、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這些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單單停留在量的積累上。就教材來說,引導學生不是告訴、分析、支解,而是喚醒、體驗、批判、感悟;引導學生去真正領悟其精華,就教材的一些內容進行延伸、修改、重組、再創造,讓教材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闊策源地。《人民教育》曾發表了我的《敢向教材「發難」的孩子們》一文。文中講了對《狐狸和烏鴉》、《狼和小羊》等課文進行延伸課文內容、續編故事情節的創造;講了對《荷花》、《小站》等課文如何修改教材內容的情景。六年級有一篇李大釗女兒寫的《十六年前的回憶》課文。如果只學這一篇課文,學生對李大釗不會有深刻的認識,我們可以用這篇教材作為一個點,引發開去。於是我給學生出了一個題目——《感悟李大釗》。讓學生通過上網、請教別人、讀有關李大釗的書籍,進行收集、加工、定稿,培養他們獲取信息、收集資料、處理文字的能力。幾天後,學生們寫出了《偉大的革命先行者》、《論李大釗的博學多才》、《淺談李大釗的性格特點》等文章,組成了一個鮮活的多維立體的李大釗形象。

超越教材就是基於教材、但不囿於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從書籍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經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

二、超越課堂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少年的學習生活,可以說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考試書」,其結果誇張點說是「悠悠六年里,肚中空如洗」。現在,我成為了為學生生命奠基的教師,我時時提醒自己:教育的蓬勃發展告訴我們,今天的學生再也不能像我那樣活。我們知道,學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們的生命不能等待。作為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的40分鐘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時代的到來,世界日新月異的變化,坐在課堂上已經不是學習惟一的渠道。「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應該讓學生懂得:在課堂上要好好學語文,生活就是語文學習的課堂,語文學習就在廣闊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長中。

如何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對語文教育的影響,使學生在廣闊的語文天地中獲得多方面的滋養?在「大語文觀」指導下,我努力探求語文教育「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系統效應,儘可能地去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去直面精彩紛呈的生活場景。課上,我們一起討論讀書的心得,討論西部開發、腐敗現象、庸俗文化,一起和大師對話,和專家討論素質教育,聽教授的專題講座;課下,我們組織紅領巾志願者服務隊,到部隊進行夏令營活動,到農村去體驗生活,和學生一起滑雪,玩老鷹捉小雞遊戲。當然,最重要的還要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會現象及生活內容,帶入自己的課堂,寫進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內在感悟轉化為一種精神產品。智慧與創造就表現在學生的手指尖上:從他們自己動手編輯的《萌芽文集》、《創造文集》,到《詩詞配畫文集》、《信息資料文集》;從《感悟文集》、《心靈日記》,到在諸多語文報刊上發表的文章及省教委為他們出版的10萬冊《愛與愛的交流——竇桂梅學生作文選》……,這一項項的創造,讓學生把生命中的潛在表現力盡情地釋放了出來。

超越課堂,不光把語文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的生活活動中,還要觸及到學生的心靈里。我們開展了家長和孩子的心靈對話活動。家長在來信中,講述自己的求學經歷、少年生活、工作壓力、下崗困惑、母子情深和父子隔閡……學生的回信,家長看後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又回信交流讀後感。感情的交流,加深了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一位家長用1300多字講了自己的經歷和感想,講了自己自幼患小兒麻痹,參加高考超出錄取線35分但未被錄取,現在下崗在家的遭遇。他沒有被生活的重重打擊擊倒,仍然頑強地自學了中文函授的專科和本科,還學會了雕刻和畫畫。家長在結尾中寫道:「親愛的六年五班同學們,身體的健全是父母賜予你最寶貴的財富,一定要用大腦好好地使用它們……」這位家長拖著殘疾的雙腿來到學校後說:「老師,那天您念完信後,兒子回家,眼睛含著淚水,他把我開的小吃部里的小餐桌擦了一遍又一遍,晚上還特意提醒我,明天早晨他要和我一起去早市買菜,我哪捨得讓他去呀!這些年,我兒子不讓我來開家長會,怕我讓他沒面子,在人多的地方他從來不喊我爸爸。你知道嗎,我看了兒子的回信後很激動,他在信中說:『爸爸,以前我錯了,現在我覺得您比誰都偉大!』你們搞的活動,不光是教孩子學語文、學作文,而是在教孩子做人吶……」家長流淚了,我也流淚了。家長來信雖然來自不同文化階層,有不同的差異,孩子的回信雖然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見解,但這真實和真情的交流所凝聚成的,卻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後來,我們班又開展了教師和學生的心靈對話。我給每一個學生寫了一封2000字左右的長信,用6年中發生的真實的故事,敘說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長、優缺點等,我在信中談看法,敘說我們朝夕相處的感悟……學生看後紛紛回信。一封封含著濃濃的情、帶著滾燙的淚的回信,讓我的心伴著幸福的淚飛翔。省教委又為學生們出版了《我們一起成長——一位老師和她的學生的心靈對話》。學生們在畢業留言中這樣寫道:「也許再過20年,這份精神禮物的意義才能真正顯現出來。老師,在2000多個校園生活的日子裡,您不是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召喚我,而是手拉著手、肩並著肩,和我們一起經歷風雨、享受彩虹、攀登人生階梯,高唱生命的同一首歌!」我當然知道這是學生對我們當老師的鼓勵,不過,還有什麼能比得了此時的幸福呢!

超越課堂,語言已不只是作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語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間、生存條件和存在方式。學生的生活活動、情感活動。心靈活動等所有的生命運動,都是語文學習的過程。

三、超越教師

尊重教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引導學生超越教師是富有時代魁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現。超越教師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和點化後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學會批判,最終讓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真正關係應該是活生生的人的關係,應該是教學的相長、雙向的互動。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我們應該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現真理,開創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台。對於學生的成長來說,超越了教師之後,放飛了他們的理想,解放了他們的靈魂,開掘了他們的智慧,學習成為了學生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夥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讓學生超越教師,就必須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覺。有了這種感覺,學生才敢和你無拘無束的交流、平等真誠的對話,才會實現超越教師的真正行為。這種感覺需要教師精神的澆灌。我常想,面對燦爛的生命,笑不起來的教師不能算是好老師。我還想,教師的笑是為了什麼?難道見到學生只是機械笑一笑?故意摸摸孩子的頭?讓學生坐在屋子裡去感受窗外的陽光嗎?不,教師的微笑只有一條,那就是喚起學生心靈的微笑。

任何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做好孩子的願望,教師的使命就是強化這種願望,呵護這種願望。讓我們用淳樸的微笑和真誠的鼓勵,划出學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線。只有這樣,學生的心靈才會長出快樂。自信、堅韌、向上的莊稼,排除掉狹隘、自私、自卑、失敗的雜草。不然的話,學生超越教師就只能成為遙遠的童話。

要學生超越教師,就需要把思考、發現和批判的權利交給學生。只有這樣,我們的眼前才會出現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學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學生自己上台當老師;敢和教師對話,敢挑教師的毛病,敢於提出和教師不同的見解和觀點……

在講《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時,我重點抓住了「邱少雲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小時才漸漸熄滅。這個偉大的戰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也沒發出一聲呻吟」這兩句話,讓學生體會這位英雄人物的內心世界。同學們討論了之後,有的說:「他的犧牲可不是被一顆子彈射中,而是被烈火活活地燒著,他還一動不動,邱少雲真了不起。」有個學生說:「我想,邱少雲肯定像電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樣,在心裡高喊:祖國萬歲!共產黨萬歲!」這時有一個學生馬上站起來說:「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開水燙過一次,那種疼痛實在難忍,當時我什麼也沒想,就是挺著沒有哭。大火在邱少雲的全身燃燒,他肯定沒有想那麼多,心裡保證只有一個念頭:挺住,挺住,再挺住!堅持,堅持,再堅持!才一動不動,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也沒發出一聲呻吟。」正在我要表揚這位同學的獨特見解時,突然有一位學生大聲說:「不對!我覺得有問題,火勢多大呀,他身上帶了子彈、手榴彈,火燒了那麼長時間,這些一點就著的易燃物,怎麼沒有爆炸呢?」我驚呆了,這可是我教了好幾遍這篇課文,從來沒想過的問題。我不知道怎麼回答。課堂一時靜了下來。我想,這正是學生敢於向教材、向老師挑戰的思考,應該抓住這個契機,引導學生討論。最後,這個問題還是發問者給了一個說法。他說:「老師,槍支彈藥一爆炸,整個形勢就會發生變化,就會影響戰鬥的勝利,導致戰士的傷亡。邱少雲會想,光身體一動不動可不行,他肯定會把一隻手深深往泥土裡摳,使勁地摳,奮力想把子彈或手榴彈埋在泥土下面,同時還要忍受大火對他無情的燃燒。最後用身子死死壓住泥土,直到生命最後一息也沒挪動一寸地方,沒發出一聲呻吟。」當時同學們建議給邱少雲當年所在的部隊寫封信,了解了解當時的真實情況。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符合當時情況,但他這種敢於超越教材和教師的思維方法,讓我們為之喝彩。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思維的敏銳;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問題的視角。他們能夠問倒老師,能夠想到課文寫不到的地方。這種創造思維正是21世紀人才必備的素質之一。新世紀的教育在悄悄發生著變化,教師教學中的主導作用也在發生著變化。今天的教師,在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的同時,要注意向學生學習,把自己當做和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做到「和學生一起幸福成長」是新世紀教師成熟、睿智的標誌。

超越教師,是學生體驗自己學習所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思想碰撞與觀點交鋒的過程,是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過程,更是追求真實、探求真知、獻身真理的過程。

所以,學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的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超越習慣、超越傳統、超越自我的過程,就是生命奠基的過程。

推薦閱讀:

60位無法超越的經典角色,每一個都值得懷念!
超越肉身障礙,使能量身通暢
藍彩和仙翁??科技超越 其他眾生

TAG:生命 | 改革 | 語文 | 超越 | 教學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