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研究
內容摘要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大眾傳媒猶如陽光、空氣和水一樣滲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作為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群體——青少年在使用媒介資源的同時,也接受著媒介的影響。大眾傳媒如同一把「雙刃劍」,給青少年帶來一種全新的社會生活、學習模式和價值觀念,同時又給青少年的思想觀念、行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狀態等帶來了消極影響。本文旨在研究大眾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並從政府管理部門、共青團組織、傳媒產業、學校等多角度,提出構建大眾媒體與青少年價值觀之間和諧關係的合理性建議與意見。
關鍵詞
大眾媒體 青少年 價值觀 影響
現代社會中,各種大眾傳媒充斥著人們的視聽,已經成為無處不在的信息源,從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給予人們對事物的認知,進而影響人們的思想,左右人們的思維和判斷。大眾傳媒尤其對正處在成長期的當代青少年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反之,當代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又進一步誘導了大眾媒體的傳播內容和方式。為了準確把握閘北青少年對大眾傳媒的認識以及大眾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程度,為共青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提供科學依據,共青團閘北區委員會和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於2007年6月在閘北區2000多名青少年中開展了調研。在調研的基礎上,就大眾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一、大眾傳媒的概述
(一)大眾傳媒的涵義
大眾傳播的概念首次出現於1945年11月在倫敦發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憲章中,指傳播機構利用現代化的傳播媒介向未組織起來的個人和群體傳遞信息的過程。現代傳播媒介主要包括報紙、廣播、電視、電影、雜誌、書籍、互聯網等。各種傳媒互相競爭又互相補充,形成了覆蓋全球、深入人們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傳播體系,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也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及其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大眾傳媒的特點及功能
1、大眾傳媒的特點
大眾傳媒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是覆蓋面廣。大眾傳媒憑藉其傳播方式和手段豐富多彩、聲情並茂、直觀生動等優勢,滲透到現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種「無處不在處處在,無時不有時時有」的普及機制。二是影響力強。大眾傳媒是專業的媒介組織,其收集、加工、生產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個人和非專業組織所不能比擬的。三是信任度高。大眾傳媒具有公開可靠的信息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確認性要大大高於處於匿名或半匿名狀態的其他傳播者。四是機制健全。大眾傳媒在百餘年的傳播實踐中,形成了整套被社會廣泛承認的行業規範和職業道德,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聯繫受眾的有效機制。
2、大眾傳媒的功能
由於大眾傳媒的受眾多、傳播快、輻射遠,而且具有自然、親切的特點,使得大眾傳媒集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知識教育、監督溝通與大眾娛樂等多重功能於一身。從價值觀的角度看,大眾傳媒在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同時,還通過督導教育、傳播知識、愉悅精神等途徑推動人格轉型和新的價值觀的形成。簡言之,大眾傳媒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自然地生髮出對人的教化功能。
但是,大眾傳媒的負面功能不容忽視。市場化的大眾傳媒為追求商業效益而迎合一些庸俗消極乃至不健康的思想潮流,將健康的內容和灰色文化混雜在一起,通過炒作形成不良的社會導向,呈現出輿論環境的複雜化。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泛娛樂化傾向。隨著大眾傳媒市場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大批的肥皂劇、被戲說的名著、工業化製作出來的動漫遊戲和大量毫無藝術價值卻炒出轟動效應的流行音樂、暢銷書等娛樂化、低俗化的文化產品不斷產生。雖然這種快餐文化適應了當前人們生活節奏緊張情況下的現實需求,但是所傳遞的人生觀、價值觀混亂,導致部分青少年追求的目標嚴重偏離正確的方向。二是低俗化傾向。傳媒低俗化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大眾傳媒市場化、娛樂化蓬勃興起的變異現象。隨著大眾傳媒業的不斷發展,這種低俗化的現象也日益嚴重,已屢屢觸及我們社會傳統的道德底線,甚至在顛覆我們原有的傳統觀念。兇殺、暴力、色情這些低俗、嘩眾取寵的信息對正處於社會化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方面扭曲了社會的真實環境,另一方面尤其容易引起分辨能力差但模仿性強的青少年盲目效仿。
二、青少年價值觀的現狀與特點
價值觀是個體在對事物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所持的內部尺度。青少年處於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其突出的特點是精力旺盛、興趣廣泛、積極向上、富有朝氣和理想,同時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探求新事物,模仿能力強,但是對是非的鑒別能力較弱,價值觀念尚處於形成過程中,可塑性強。因此,其年齡個性特徵使他們比其他年齡段的人更容易受到大眾傳媒的影響。根據調查顯示,青少年的價值觀呈現出如下特徵:
1、個人公德意識覺醒,但社會理想相對缺失
調查顯示,50%以上的青少年高度認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57.5%的青少年在升國旗、唱國歌時感覺無比自豪、充滿責任感;對於為什麼要成為一名中共黨員或共青團員,58%的青少年表示是要為社會多做貢獻。但有關信仰問題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56.1%)的青少年是無信仰的,只有23.5%的青少年信仰共產主義。個人公德意識覺醒與社會理想相對缺失實質上是「小我」與「大我」之間關係的失衡,是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不協調。如果放任這種態勢,將導致少數精英輩出,同時「問題青年」大量湧現的失衡局面。
2、自我意識充分彰顯,但傳統價值認同有待提升
現代化社會需要自我意識的張揚,但不能淡化傳統文化的傳承。調查顯示,在認為決定一個人的價值的前三項選擇中,人格是否高尚,社會貢獻的大小與個人的家庭幸福的比重分別是51%,44.0%,31.5%。在問及對金錢的看法時,52.2%的青少年認為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行的。可見,自我意識在青少年中得到充分彰顯。對於我國傳統價值觀認可排前三位的分別是:盡忠盡孝;尊老愛幼;誠信正義,分別佔19.1% 、8.2 %、12.6%。這表明,當代青少年對我國傳統價值觀的認同,尚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如何正確處理自我意識與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成為未來青年工作的重大問題。
3、公私利益結構趨於合理,但超越意識尚顯不足
調查顯示,有近七成(65.2%)的青少年認為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衝突時,會以集體利益為主,兼顧個人利益,只有18.5%的青少年認為應該服從集體利益,14.0%的青少年主張以個人利益為主,兼顧集體利益,也有2.3%的青少年認為個人利益第一。這表明,絕大多數青少年都能夠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辨證關係,但是集體利益本位的擔當意識尚顯不足。如果聽任這種態勢的發展,我們可能不缺乏精明的白領階層,但缺少超越「物我」境界的領軍人物。
總體看來,當代青少年價值觀的顯著特點是價值取向積極務實,但功利色彩較重。青少年的價值觀取向表現為重實效、重現實、講效益,在關注社會政治的同時,更強調適應社會,充分發展自我,把理想與現實結合起來,傾向於奉獻社會與強調自我並重。
三、大眾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
在高度「媒體依賴」的時代,青少年價值觀深受大眾媒體的影響。但大眾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具有「雙刃劍」效應,其正效應值得肯定,同時副效應也特別值得關注。
1、「媒體依賴」的青年一代已經形成,但社會對媒體的價值導向明顯不足
調查顯示,青少年接觸最多的前三種大眾媒體依次是:電視、網路和報紙,分別是59.36%,51.5%和33.3%,而大眾傳媒方式對青少年影響最大的三種媒體是:電視、網路和廣播(分別佔51.9%,17.7%,5.7%)。這說明,我們已經進入了「媒體依賴」的時代,青少年已經成為「數字化生存」的一代。但是,大眾傳媒呈現出低俗化信息的密集傳播傾向,此次對閘北區青少年的調查問卷顯示:當問及《超級女聲》、《好男兒》等選秀節目在哪兩方面最吸引青少年時,調查結果是節目和選手充滿個性、參賽歌手或選手外形靚麗。有些大眾傳媒生產的低俗化的文化產品,影響了青少年對客觀價值的認知和判斷,使青少年的成功觀具有利益驅動性且急功近利,精神生活具有享樂主義、頹廢主義、物質價值的取向。
2、信息識別能力有所提升,但低俗功利傾向有所上升
大眾媒體為青少年提供了爆炸性的各種信息,但「知識爆炸」能否引發「頭腦風暴」?調查顯示,青少年關注最多的傳媒內容和種類是歷史類、新聞類和故事類,分別佔10.2%,4.8%和4.3%。這說明,青少年已經初步具備了在大眾傳媒提供的豐富信息中提取有意義的知識。但與此同時,低俗功利性的價值取向也頗具市場。調查顯示,在大眾傳媒影響下的青少年的個人崇拜中,41.4%的青少年是由於所崇拜對象具有漂亮的容貌和優雅的氣質,30.9%是因為其突出的成就和社會貢獻,16.6%則是出於崇拜者傑出的才能。大眾傳媒追星捧星,大肆渲染香車美女,這種低俗化傾向客觀上引導青少年向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發展,不少青少年把金錢的多少當作自我價值和自己是否成功的標準。還有39.1%的青少年經常接觸有暴力、色情內容的影視片、書籍、電子遊戲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大眾傳媒對青少年價值觀的整合作用,加深青少年對自己和社會的認同感以及對社會價值的遵從,使個體與群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得到良好的統一,從而達到協調社會的作用。
3、虛擬交往空間不斷拓展,但利用媒體學習能力建設有待加強
大眾傳媒可以拓展青少年的交往空間,有助於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主體角色。這是因為大眾傳媒利用自己特有的優勢,能賦予人物、事件和社會活動以某種社會地位。調查顯示,有近一半(48.2%)的青少年在「博客」或MSN space,QQ-Zone上記錄個人學習、工作、思想成長經歷;有15.4%是以文會友,結識朋友,進行深度交流和溝通。在上網目的方面,雖然61.6%的青少年上網一般是查找學習資料,但55.8%上網是看電影、聽音樂,52.7%是聊天、交友,46.2%是玩遊戲,27.4%是瀏覽新聞,21.6%寫Blog,16.2%的青少年和同學、老師交流,9.6%是為了精選並鏈接自己認為有價值的網路信息、知識和資源。可見,大眾傳媒為青少年提供了深廣的文化視域與交往平台,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充分利用這些充足的學習資源和便捷的學習途徑,實現自我發展。
四、相關政策建議
(一)政府部門要加大對大眾傳媒管理與監督的力度
1、弘揚主流文化。在主要媒體上積極推進精品工程,在表現題材和表現手法上體現國家理念建構的要求。通過宣傳主流價值觀念,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消解商業文化產品帶來的消極社會影響;從青少年心理特徵出發,推出更多貼近青少年生活,富有時代氣息的文化作品,把思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統一起來,以青少年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吸引和打動他們;增加黃金時段青少年節目播出時間,在條件具備的地區可以設立專門的兒童頻道來減少成人節目對青少年的影響。
2、制定政策法規。大眾傳媒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均已開始大眾傳媒的立法工作,加強對大眾傳媒犯罪的打擊力度。我國法制不夠健全,有關規定過於簡單、粗糙,針對性不強,操作性缺乏,政策落實不到位。因此,必須進一步健全法制,制定相關的新聞政策與規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
3、優化傳播環境。傳播組織、機構和專業人員以及政府部門必須加強文化市場的管理,嚴格審查各種傳媒的宣傳內容,有效控制文化出版物的發行流通,嚴格管理多種娛樂場所的營業對象,對違反規定的業主嚴懲不怠。對於違背社會責任和侵犯公眾利益的低俗化傾向要堅決制止,以保證大眾傳媒正確的價值導向。
4、建立督查考核機制。建立健全一整套監督管理媒體的制度和內在運行機制以及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產生影響的督查考評機制,通過對媒體的內容、方式、結果、影響的考核,切實控制媒體健康、正態的內在因素的准入機制。
(二)共青團組織要充分發揮組織優勢,促進青少年價值觀的正確構建
1、拓展工作領域:從傳統社群轉向大眾媒體等新興領域
在「媒體依賴」時代來臨以前,共青團組織工作的領域主要是傳統的社群,如家庭、學校和工作單位以及青少年活動場所;在「媒體依賴」時代,雖然我們不能忽視傳統社群的重要陣地,但隨著大眾媒體對青少年價值觀影響的深化,共青團組織要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不斷拓展工作領域,要關注大眾媒體等新興領域,並從指導思想、制度安排、資源配置、組織建制、活動載體、評價體系等方面予以保障。
2、擴大工作平台:從黨團體系轉向以黨團體系為主體的全面社會網路
在「媒體依賴」時代,黨團體系依然是我們的主導結構,但是除了黨委宣傳部門外,大眾媒體涉及眾多國內外媒體產業、各級政府文化管理部門、全球性媒體市場的營銷狀況、相關立法執法機構等,因此,共青團組織在接受黨的領導的前提下,還必須與大眾媒體相關的社會建制保持合作關係,在廣泛的社會管理網路框架中,分享有關信息,提供相關意見,參與相關決策。
3、改變工作方式:在傳統活動載體中注入大眾媒體的影響力
教育實踐活動是共青團工作的主要載體,但在「媒體依賴」時代,共青團組織如果還按照傳統的組織模式、活動方式來開展活動,必將喪失對青少年的吸引力。共青團組織要主動用生動活潑、不斷創新的內容和形式去佔領精神陣地,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將傳統教育實踐活動和大眾傳媒的優勢相結合,利用好電視、網路、報刊等傳播媒介,提高教育活動的參與率和影響力。如在特定電視頻道中推出自己的娛樂或選秀節目;在網路中建構自己的資料庫或交流平台;在有關報刊中增加反映共青團工作的欄目或版面等。以某衛視的「紅歌會」為例,其成功的經驗就是把青少年喜聞樂見的「選秀」活動同演唱革命歌曲有機地結合起來。
4、推進先進典型:為青少年樹立榜樣
加大先進典型的推進與宣傳,堅持典型示範、模範激勵的方法。共青團組織應善於發現、深入挖掘本地區的先進人物及其典型事迹,通過各種新聞媒體的大力宣傳,組織廣大青少年向他們學習,充分發揮示範效應的作用,以此來感召人、影響人、帶動人,在青少年中形成趕、學、比、超先進人物的良好氛圍。
(三)媒體產業應該正確把握市場效應與教化功能的關係
1、提升形象定位,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青少年未成形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可以通過美的方式加以熏染,將每一個可能被青少年接觸的文本都賦予智慧的種子,用重新詮釋的美感、正義和神聖感來喚起青少年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在廣告、畫面、文字、聲音等各種界面上體現人類對真善美的訴求。媒體應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保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並行發展。媒體應追求高格調和高品位,強化「把關人」意識,避免缺乏文化品位的低級甚至下流的信息,要讓那些高格調、高品位的信息佔據大眾傳播的主要陣地與核心內容。媒體還應樹立精品意識,儘可能保證每一篇稿件、每一欄節目都是精品,用欄目和節目的質量去吸引青少年。
2、提高創作者素養,確保以高質量的傳媒產品影響青少年
媒體產品的創作從編導、設計、策划到具體操作,直至最後成形,是許多人共同勞動的結果。要提高創作人員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使他們成為傳播美的使者,鼓勵其創作向上、向美、向真的作品。要加強傳媒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自律,增強其社會責任感,這也是社會參與青少年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四)學校教育應該回歸「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育人功能
1、整合社會資源,構建良性德育工作體系
傳媒時代下,青少年成長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使他們的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問題,而是日益表現為一個社會問題。我們要通過整合全社會範圍內的德育工作資源,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開放型德育工作體系,以便在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多渠道、多角度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
2、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利用多種媒介開展種類活動
校園廣播、報紙、電視、網站和學生刊物等是青少年喜愛的傳播媒體。校園媒體是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在學生中存在,並在學生中發展。由於校園媒體發揮著青少年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我們可以利用得天獨厚的親近感,營造一個對青少年進行人文關懷的媒體育人氛圍,為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打下基礎。
3、積極開展媒介素質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媒介信息鑒別水平
要通過轉變教育觀念,把傳媒教育納入教育範疇,加強傳媒教育,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質。青少年對信息的鑒別能力是應對傳媒對德育工作新挑戰的關鍵。在儘可能積極引進傳媒教育的同時,逐步培養和增強青少年自身對形形色色信息的鑒別能力。教育者應該指導青少年提高利用廣播、電視、報刊、書籍進行學習的技巧,並把道德教育和媒體教育結合起來,增強青少年對各種信息的鑒別能力。更重要的是,使青少年既能利用傳媒來了解最新社會動態、增長知識,又要在思想深處牢固建立「防火牆」,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4、加強實踐環節,確保青少年形成符合社會共同利益的價值觀
鼓勵青少年儘可能多地參與各類有助於價值觀正確形成的社會活動、學校活動及社區活動等。社會實踐對於青少年增強勞動觀念、鍛煉意志品質、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結合等方面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