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德育教育新理念——後現代視野下幼兒園德育實驗研

幼兒德育教育新理念——後現代視野下幼兒園德育實驗研

後現代思潮是二十世紀後半葉西方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哲學、文化思潮,是對現代性的反思和檢討。課題組從後現代教育理念的角度反思我國幼兒道德行為的發生及其教育的機制,在幼兒園德育目標、課程內容、方法策略、師生關係等方面進行了實驗研究,認為:幼兒道德行為的發生有其不以成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主旋律中,幼兒德育有許多不同的變奏:重公平優於重謙讓;重智慧優於重倫理;重實際優於重說教;重感受優於重推理。只要教育得法,幼兒的價值觀、道德觀會隨著教師的主導價值發生改變。在幼兒德育目標上,應提倡異質多元,堅持價值導向;在德育內容的篩選上,應重視傳統美德的現代轉換;在德育方式上,應關注與幼兒生活息息相關的方法如遊戲、辨析、討論、角色模擬、故事新編等;在師生關係上應推廣平等溝通、觀點碰撞、求同存異,從而開闢開放、和諧、自由、高效的幼兒園德育新局面。

當前,我國正處於邁向現代化的社會轉型時期,改革開放使得西方後現代思潮介入了現代化進程。因此,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的種種危機在我國並存。後現代主義是20世紀後半葉西方社會流行比較廣、影響比較大的哲學、文化思潮,作為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和反思,其世界觀和方法論不乏閃光之處,對我們檢討幼兒園德育有重大參考價值。當前我國幼兒園德育存在許多問題,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不足在低幼兒童身上的反映,也有歷史遺留的弊端。因此,有必要探究後現代思潮,運用其合理成分反思幼兒園德育現狀。

一、幼兒園德育實驗的理論依據與指導思想

(一)確立多元目標,堅持價值導向

長期以來,我國是一個價值一元社會,反映在幼兒園德育上,即是把一整套社會主流價值觀、行為規範灌輸給幼兒,在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同時,又因這種一元價值導向的傳統德育忽視不同民族和地區社會文化和道德的差異性、特殊性和具體性,使整個德育失去了活力。正如後現代主義者所批判的:"現代性下的教育目的往往是為了培養優勢文化的支持者。"只看到德育的社會性、文化的共同性、社會的同一性,卻無視它們之間的相對性和多元性。毫無疑問,幼兒園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把社會規範內化為幼兒德性的過程。這有兩層涵義:一方面,道德具有社會性。道德以人類的社會生活為基礎,隨著人類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是在人類歷史的價值追求活動中發現和形成的,因此,它不是超越歷史的,而是隨社會的文明發展而不斷進步的。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即使在同一社會中,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道德及其教育也往往存在著多種差異。所以,幼兒園德育要考慮種種差異的豐富性。正如後現代主義者馬丁所指出的:"教育目標應從社會角度出發,考慮社會問題,社會情景和社會整體的發展,在於求得一種內部平和,使整個社會充滿和諧。"另一方面,道德具有個別性。道德原本是人類在社會中作為人的生存、基於自身的要求而產生的,因此,除了社會性外,具有它自身的自主的或主體式的創造的一面,即個別性、自律性。後現代教育學家吉魯認為:"教育目的要從優勢文化決定的解釋中解放出來,而肯定個人的經驗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兒童在批判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逐漸深入了解白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認同自己也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他人。"由此看來,幼兒園德育的目的並不完全是接受一個社會的絕對價值標準,而是在追求具有普適性的社會規範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容忍異質性,引導兒童了解他人道德價值選擇的差異性及其原因,並學會接受差異性。

(二)倡導範例教學,注重真誠對話

現代社會是一個工業、科技高度發達的社會,反映在文化上,提倡"勇敢的使用自己的理智"並以"合理性""可計算性"和"可控性"為標準達到對自然的控制,相信歷史的發展是"合目的的"和"進步的"。這種思想使當前教育呈現一種線性的、統一的、可預測的"決定論"傾向。在課程領域,現行的德育課程使用的基本上是泰勒模式,這是一種現代化過程中封閉課程體系的產物。在這種模式的導向下,教育者把德育目標序列化、層次化,將預先設定好的德育內容逐年段地灌輸給學生,再根據預設的指標體系,對學生進行量化評價;教師、學生只重"結果",不重過程。顯然,沒有經歷過程的所謂"結果"是不牢固的。因此,目標模式並沒有很好發揮其監督、導向、調控的功能。後現代主義者多爾尖銳指出:"泰勒把目標的選擇放在首位",這樣,由於目標是"精心選擇"的,它往往被提升而超越或外在於教育過程本身,他沒有意識到各環節是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的,從而忽視了教育中新生成的知識和體驗。

針對泰勒模式,多爾提出了4R課程和教學基本原理,即豐富性(richness)、循環性(recursion)、關聯性(relational)、嚴肅性(rigor)。4R理論認為各學科是相互聯繫的,同時每個學科又是豐富的。反映在幼兒園德育上,即把德育課程放在一個整體的、客觀的背景下考察,同時,注重在科際整合下整體建構德育。多爾認為,課程模式是不斷螺旋上升的結構,因此不斷的在過程中反思,獲得生成性的體驗,這是一種,開放的課程觀。他批判科學至上主義傳授的"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注重過程和情境,注重尊重每個個體發展的獨特性,注重所有道德經驗的聯繫性。這一理論對於我們建立整體的、開放的以範式教學為主體的過程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我國幼兒園德育的方法,從總體來看還是單向度的傳授和灌輸佔主導地位。雖經過了改革開放後20多年的探索與更新,德育目標也經歷了政治化、經濟化二次大的歷史變動,新世紀以來正朝著生活化的目標挺進,但迄今為止德育生活化的問題仍處於理論呼籲階段。現代性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批量生產社會所需要的人,於是,在班級授課制下,德育教學重書本知識、輕實踐經驗,重邏輯方法、輕情感體驗。表面看來,教學效率不低,幼兒獲得了大量的知識,實際上,為老師們所津津樂道的所謂道德知識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內化為幼兒的品德。言行不一、表裡相悖現象在孩子們中間十分普遍。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到來,價值觀呈現多元化。在這種現狀下,單純採用知識傳授的方式已遠不能適應要求。多元化是後現代主義者所極力推崇的,他們認為任何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主張運用多種方法,容納各種思想,擺脫僵化的形式理性,從個體的差異性出發,建立開放、多元的德育體系,提倡理解、關心和道德對話,使得道德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在理解自我和他人的基礎上,自發、主動地關心他人,鼓勵兒童與他人真誠溝通和對話,能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設身處地地了解他人,在價值判斷上避免主觀隨意性。目前中國幼教界多種思潮蜂擁,在德育圈內尚未建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家公認的教育方式之前,單純"解構",而不"建構",會造成人們思想的混亂而陷入迷茫境地。因此,幼兒園在提倡多元觀點時,應堅持正確價值導向,教會孩子正確選擇價值觀和行為規範。我們在借鑒後現代的多元觀點時,要和教育實際結合起來,在現代和後現代的張力之中,尋求最佳結合點,在一元和多元之中把握好尺度,畢竟萬事萬物都是有限與無限的整合、一元與多元的統一,單純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的做法非但不正確,反而十分危險,甚至有害。

"尊師"是我國幾千年的優良傳統,但當前過度強調教師權威:教師以道德的權威、真理的化身自居,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突出表現為教師的"霸權話語"支配著師生之間的交往。雖然,許多幼兒教師在德育活動中以"平等中的首席"自居,屈尊讓兒童講話,但是大多數情況下兒童講的並不是自己的心聲,而是逢場作戲的"官話""大話""套話",即使個別兒童說出了自己真實的可能與主題"不符"的想法,也會被教師以"合理的理由"否定,網從而壓抑兒童的主體性,使師生關係疏遠,教學氣氛僵化。

現代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通過大眾傳媒,人們接受著各種信息,大大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此背景下,"文化反哺"現象已在客觀上打破了原有的教師權威地位。現在的兒童有自己的獨立意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儘管不成熟,但也有許多值得成人學習和研究的地方。德育的本質是心靈互動,師生應是平等的,在課堂中,對道德問題師生應進行對話和討論。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兒童才能成為主體,在互動中不斷自我建構、自我發展;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培養兒童的批判意識、批判精神、批判能力;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不斷生成新的觀點,促進師生共同提高。當然,由於師生雙方的文化背景、承擔的責任不同,互動對雙方的作用必然有所差異。然而,只有教師從外在於兒童的專制者變為內在於情景中的引導者,才能真正實現"權威道德"向"人文道德"的轉化。"

二、幼兒園德育實驗的操作過程與問題分析

在上述後現代德育思想影響下,我們從兒童喜聞樂見的兩個系列設計實驗方案:傳統美德故事新編和森林動物故事系列。傳統美德故事包括:《孔融讓梨》《孟母三遷》《愚公移山》《鐵杵磨針》《扇枕溫席》;森林動物故事包括:《驢子和騾子》《蜘蛛、獅子和蚊子》《老狼交友》《農夫與蛇》《仙鶴的故事》。

在實驗中,出人意料的事屢屢發生:《孔融讓梨》意在教會兒童學會謙讓,但是絕大多數的兒童卻在追求公平上動足了腦筋。他們普遍認為,在"哥""我""弟"的關係問題上,應遵循"大的吃大的,小的吃小的"原則才算公平,反之,不但不"公平"還會造成浪費。對老愚公"子子孫孫去挖山"的誓言,孩子們沒有一個人贊成,而是想方設法解決愚公家出行難的問題。個別孩子發出的"愚公爺爺如果真的把大山搬走了,小鳥小兔小山羊住哪裡"的疑問所表現出的康德的所謂先驗的"環保"道德律使參加實驗的老師深深折服。在《驢子和騾子》故事教學中,開始,當絕大多數孩子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由,贊成力氣較大的騾子拒絕幫助力氣小的驢子分擔貨物,而當知道驢子跌落山谷摔死而騾子不得不全部馱起原本該和驢子分擔的貨物重走山路時,紛紛改變了主意,積極動腦筋想辦法,修訂遊戲規則,主張在故事一開始騾驢就應互相幫助,共赴前程。這使實驗者看到了兒童價值轉向的契機與德育的意義。在《鐵杵磨針》遊戲中,孩子扮演的李白,看到老婆婆(老師扮)如此辛苦地在磨一根大鐵杵時,紛紛諫言獻策,勸她改用竹棍、獸骨、魚刺、樹枝制針,對教師"精神可嘉,做法不當"的評語孩子們也頗多微詞。在《老狼交友》故事活動中,森林裡的各類動物自由選擇自己的朋友,而"老狼"在大家"教誨"下保證"磨平牙齒""剪禿指甲""改掉吃小動物的習慣"之後,和大家一齊高高興興的做起了朋友,充分體現出後現代通過談判、妥協,化敵為友的和平思想。在《農夫與蛇》故事活動中小朋友們大多替蛇辯護,說它是冷血動物,不是故意咬人的;農夫救助方法不當,不應攬人懷中;蛇是受了驚嚇才那樣做的。

兩年的實驗研究在課題組和孩子們的相互學習、爭論中度過。實驗者經常在孩子們童聲稚語的問題討論中心潮澎湃、思如泉湧:幼兒的品德發生及其教育的過程實在是大出所料,"助產術"(蘇格拉底的著名方法)的過程,實在是智慧生命產生的過程,有著不以成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規律;兒童的本質是"信息編碼的自組織生命系統"。

總之,從後現代教育理念的視角審視現代化進程中以人文關懷為主旨的我國幼兒園德育,發現幼兒園德育在許多方面被異化了,表現為:德育目標絕對化;課程內容封閉化;方式策略單一化;師生關係隔離化。我們借鑒後現代教育研究的思想成果,在德育目標上提倡異質多元,在德育課程上主張問題解剖,在德育方式上主張觀點碰撞,師生關係上主張平等對話,從而開創出一個完整、開放、高效的幼兒園德育新局面。

推薦閱讀:

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
孩子的防拐教育,迫在眉睫!
治療"自閉症"六歲前是關鍵
我們把他們叫做未來!
幼兒園空間裝飾布局注意事項,和諧融洽才合理

TAG:幼兒教育 | 教育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