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自媒體運營和主題閱讀那些事

聊聊自媒體運營和主題閱讀那些事

4 人贊了文章

自媒體運營與寫作

前些天在整理筆記的時候,不知不覺,我才發現自己做的書摘已經有四萬字了,這段時間沒有再做新的推送,而基本都在完成自己的一些閱讀和思考。看的書多了,反而發現自己下筆的想法越來越謹慎了,曾經某些一直想要完成的文章,想要闡述的看法,因為看到了更新的觀點,更全面的解答而自愧不如,對於一個仍處在二十歲階段,努力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的年輕人來說,想要寫出客觀全面的文章,需要積累的還有很多,這也是為什麼最近沒有再更新文章的原因。

我不是一個非常擅長寫作的人,在沒有做微信自媒體之前,一篇文章往往需要耗時很久去構思,當靈感真正湧現在腦海中的時候,才決定下筆。寫《寒冬OR浪潮?互聯網行業跨界融合我之見》的時候,一種強烈的感覺告訴我,諸如「創客」、「眾籌」、「工業4.0」還有當下的一些新聞報道都不是孤立的元素而存在,而是作為一種互聯網跨界發展的宏大體系而存在著,他們之間會有很大的聯繫,再加上自己那段時間對於自己專業的反思,才在那個結點完成了這樣一篇文章。

寫《高城之下,四年之約》的時候,剛剛經歷高中向大學思維的轉變,又聽到了黨員老師啟發性的講座,才有感而發,完成了個人規劃的文章。寫《面向未來的嵌入式系統——狹義與廣義的對決》時,我似乎是積攢了幾個學期壓抑在心底的對所學知識體系的懷疑和對專業發展的思考,才在寒假閑暇之餘靈感一瞬間迸發,進而完成了文章的寫作。

縱觀從小到大所有自己認為寫得還不錯的文章,無一例外是在蘊藉,思考了很久之後才下筆完成的。無論成長到了哪一個階段,一篇嚴謹的文章寫作都應該是花費相當多時間前期思考而完成的,只是小的時候,我們習慣從思維的一點或一條線上看問題,長大之後由於點、線進而到面的擴充,一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和視野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加之不斷增長的知識和閱歷,會使得構思完成一篇文章的時間逐漸縮短,但這仍需要一個人體內大量的知識積累加上良好的寫作技巧才能完成,或許你也可以稱之為「寫作的客觀規律」。

在開始試水自媒體之初,我也曾沉迷於各種自媒體運營之道,各類文章吸粉所謂「攻略」等等,也看了很多所謂朋友圈爆品文章的案例,然而我卻並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歸根結底,現在很多市面上所講的內容運營,都是在教授你寫作的技巧,教你如何用唬人的標題,吸引人的開頭和反轉的文章來吸引眼球,以達到轉化粉絲,完成爆文的目的。

讓我們回到好文章的公式:一篇好文章=豐富的知識積累 + 良好的寫作技巧,良好的寫作技巧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文章本身無法為讀者真正帶來知識的獲取和啟發性的思考,這樣的文章寫來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也曾迷失在微信公眾號後台的訂閱用戶數和文章閱讀量數字中,也曾因為不能實現定期高質量的文章推送而感到苦惱,後來我想明白了,違背了寫作的客觀規律,為了推送而推送,甚至運營公眾號的重心已經到了不再是如何寫出一篇好文章,而是如何提高粉絲數量和鑽寫作技巧的角尖,自媒體人疲於變換花樣推送,讀者疲於在點擊後無法獲取有效信息的文章上浪費時間,看似數據漂亮,實則耗費雙方的時間,這樣做值得嗎?

當然,這樣說也不是要把自媒體一棒子全都打死,2016年,我們也非常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內容付費產品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為獲取某種專業性的知識,或掌握某種貨真價實的技能而花錢購買服務,當代人的思想正在逐步發生著變化,好的文章,好的知識總歸會獲得大眾的認可。

還記得去年十二月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曾反覆強調,微信是一種工具,包括後來發布的小程序,也標記上了「用完即走」的哲學,為的就是對現在的「手機鴉片」潮流做一點小小的抵抗,把用戶從手機屏幕前拉出來,讓人們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多一點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所以2017年,我也打算做一點小小的改變。

做自媒體半年有餘,曾經因為推送頻率的問題喪失過對寫作的興趣,我慶幸我已經從這樣的無效推送中解脫出來了,未來,公眾號「禹韶陽」仍然會關注我在生活中自己的一些成長經歷,感悟,思辨以及對世界的認知,對知識結構體系的思考,以及後文提到的文藝復興人理論的研究,仍然會堅持低頻率的原創文章推送,盡量在自己寫出思路清晰,有啟發性的文章之後再推送給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夠在閑暇之餘,放下手機,多陪陪家人,多做一些有效閱讀,高質量的閱讀。

另外,我也想做一點減法,由於公眾號已經作為自己的一個類似於個人博客的形式而存在,如果您覺得我的文字對您造成了困擾,或者您打算進行更多高質量的閱讀,可以點擊公眾號首頁的「不再關注」按鈕取消訂閱,韶陽衷心地感謝您一直以來對於公眾號的支持與陪伴。

關於文藝復興人理論

在去年第一次接觸了瑪格麗特的《THE RENAISSANCE SOUL》(中譯《從三分鐘熱度到一萬小時》)這本書之後,我第一次接觸到了的文藝復興人這一理論,同時在自己的紀事文章中也第一次提及到了這一理論對我產生的影響,

「作為一本興趣管理方面的書籍,它的文字深深地打動了我。合上書,不禁再次陷入思考,以前只是任由自己的興趣發展,從來沒有做過興趣管理,也沒有統計過自己的興趣。後來我做了一次統計,統計了之後發現,興趣的確很多,但大多都只是略有涉獵,而沒能有所專精。

按照書中所說,可以在一段特定的時間之內找到四個興趣焦點,並在這一階段對其加以探索,在完成了某項挑戰後,感覺某個或某些興趣焦點不再成為當前的興趣焦點時,就重新評估一下自己當前的興趣方向,選擇新的興趣焦點組合。

這樣的方法可以保證自己能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兼顧到所有的興趣愛好,同時在特定的某段時間內專註某幾項愛好,對於發展方向過多的人而言,這的確是一種很好的選擇。最後,每一份興趣都是上天賜予的來之不易的寶貴財富,不要因為外界的因素而把自己的愛好扼殺掉,希望未來自己還能這樣堅持下去,繼續做一個多面向發展的文藝復興人。」

在看完了這本啟發性的書籍之後,我便開始了對這一理論的深入探索,後來我專門在中國知網中查找了與當代文藝復興有關的社科類期刊和文章,中國人民大學苗東升教授所寫的《錢學森與第二次文藝復興》就是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

這篇文章解釋了新時期下第二次文藝復興的必然性和為什麼中國是第二次文藝復興的主戰場,同時回顧了第二次文藝復興中國的幾位代表人物:魯迅、毛澤東、錢學森三人所作出的貢獻,同時也預測了未來兩撥文藝復興浪潮的開始時間。這篇文章第一次讓我系統性地了解到了中國文藝復興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後來,我又有幸拜讀了顧毓琇大師《中國的文藝復興》以及胡適之先生的《中國的文藝復興》講稿,兩位大師都對這場文藝復興發表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顧毓琇大師不僅作為電機工程理論的佼佼者,在學術領域中發表過近60篇論文,還作為文人創作了7000餘首詩詞歌賦,在戲劇、音樂等等領域也都有所建樹。

胡適之先生除了作為文學家啟迪了一代青年志士外,還作為一名傑出的演講家在美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國的文藝復興》僅僅是他講稿的一部分,但僅從這一部分文稿,就可以窺見這位文學大師的深厚功底,同時,他還是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的學生,對哲學和教育學領域的發展都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非常有意思的是,二位大師都對教育領域十分關心,在著作中也多有提及。談及中國青年教育,顧毓琇大師說,

「教育的任務有二:一為幫助青年完成他自己生命中的單獨任務;一為準備他們與別人共同生活,做公民,並且做文化共同遺產的繼承者。」

提到大學教育,胡適之先生說,

「四年的大學教育所給予我們的,只不過是已經研究出來和尚未研究出來的學問浩瀚範圍的一瞥而已。不管我們主修的是哪一個科目,我們都不應當有自滿的感覺,以為在我們專門科目範圍內,已經沒有未解決的問題存在。凡是離開母校大門而沒有帶一兩個智識上的難題回家去,和一兩個在他清醒時一直纏繞著他的問題,這個人的智識生活可以說是已經壽終正寢了。

這是我給你們的勸告:在這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裡,你們該花費幾分鐘,為你們自己列了一個智識的清單,假如沒有一兩個值得你們下決心解決的智識難題,就不輕易步入這個大世界。你們不能帶走你們的教授,也不能帶走學校的圖書館和實驗室。可是你們能帶走幾個難題。

這些難題時刻都會使你們智識上的自滿和怠惰下來的心受到困擾。除非你們向這些難題進攻,並加以解決,否則你們就一直不得安寧。那時候,你們看吧,在處理和解決這些小難題的時候,你們不但使你們思考和研究的技術逐漸純熟和精稔,而且同時開拓出智識的新地平線並達到科學的新高峰。」

完成了這兩本書籍的閱讀,我感覺到自己的主題閱讀已經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接下來就是體系化地補充自己在各個骨架上所欠缺的,精細化的內容了。後來我接觸到了傅爾得的《一個人的文藝復興》,這本書則是從攝影家,藝術家的角度,通過大量採訪式的文章道出一群活躍在藝術創作領域的人,對於藝術的堅守,和對命運與理想的抗爭,以及對於「一個人的文藝復興」這場小小自救運動的自我表達。

在對攝影師馬良的採訪中,談及文藝,他說,

「文藝背後,有很多不文藝的事情,『我現在面臨的,都是眼前的苟且,但為什麼還做?因為有詩和遠方。』好在,在馬良眼裡,打釘子是件美好的事情,不算一樁苟且,『我覺得那是在一步一步添磚加瓦,把我的精神世界積累成自己的城堡。』」

說到藝術創作,他說,

「精神家園這件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建立自己的城堡,把自己關在裡面。做藝術創作的人應該有這樣的自省能力,不是因為自閉症,而是應該有能力把自己『關起來』。在八面玲瓏的社會,你能不能從旁觀者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生活。」

看完了這本書之後,由於微信上一篇名叫《「多重職業」成為全球新趨勢》的文章,讓我認識了這位把斜杠青年文化引入中國的第一人SusanKuang,和她剛剛出版的一本新書《斜杠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Susan的人生經歷和我很相像,從她的書中我也找到了很多共鳴。

讀完全書,我驚嘆於她廣闊的知識體系和謹慎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同於當下很多很火的標題黨類型的暢銷書,她的每一條論證都能從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或是歷史學、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若非平時有非常大的知識積累和閱讀積澱,是不可能輸出如此全面的文章的,順便提一下,SusanKuang大學也是計算機專業,畢業後留美MBA,目前辭職回國,是一名從事多種職業的獨立創業者和自媒體人。

書中提到的一個由全球許多教育學家、科學家、歷史學家、教授和老師共同成立的「大歷史」課程讓我眼前一亮。關於大歷史課程的含義,我從SusanKuang書中摘取一部分內容作為解釋:

「大歷史」與傳統的歷史學習完全不同,傳統的歷史學習都是以人類文明的開端為起點,以人物和事件為主要內容;然而「大歷史」則是從137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開始講述,從宇宙歷史,講到地球歷史,再到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歷史,最後才是人類的歷史。

「大歷史」的奇妙之處在於,它通過歷史的方式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全部囊括其中。宇宙最初的歷史是物理的歷史,那個時候只存在基本粒子間之間相互作用的物理規則;等到宇宙中出現了元素之後,化學的歷史便開始了;幾代恆星之後,太陽系開始出現,這時候地球才登上了歷史的舞台;當地球上的無機物演化成有機物,第一個複製因子出現的時候,生命便由此誕生了;生命經過幾十億年的演化之後,才最終有了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隨著人類的不斷發展,部落、城市、國家、現代文明也相繼出現,直到如今的全球化。

這樣的視角才是完整和全面的,只有當我們把人為分割的碎片化知識以時間的方式還原成一個有機整體的時候,我們才能跳出自己「狹隘」的視角,站在更高的角度來看待和理解宇宙、社會以及人類的發展,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新時代的知識分子。

進行文藝復興人理論主題閱讀這麼長時間以來,我越來越發現自己所欠缺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還相當的多,如果一個人的知識結構不夠完整,他就不能夠無偏差地,不受影響地,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他的行為就容易被別人所左右,他的思想就容易被別人所干擾,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一定也是一個謙遜的人,也是一個超然於世的人,這也許就是,文藝復興人的修行哲學吧。

獲取更多資訊,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平台(微信號:My_DreamMaker)


推薦閱讀:

今日頭條和企鵝號哪個賺錢?
抓住自媒體的趨勢如何做到7個月收入幾十萬的呢?
兩米青年教你簡單學PR電腦剪輯軟體005:用真案例為你詳解新建序列
頭條訓練營:自媒體,專註?
轉行1年從初級運營做到總監,3個月變現20萬,他說新媒體變現其實很簡單。

TAG:自媒體營銷 | 閱讀 | 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