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影評寫作方法
12-02
首先,什麼叫影評 具體概念?有人會說,那不就是看完電影對影片的評價嗎?錯!你說的觀後感,觀後感與影評最大的區別:前者是人主觀上的感受,而後者是客觀專業的分析;前者強調他的思想內容和教育意義,後者是從專業的角度:比如從結構,畫面,色彩,表達方式,剪輯是否流暢,拍攝手法,同期聲表現等等更加深層次的分析,凸顯現實意義和成功之處! 影評通常評什麼類型的片子?如果影評是編導的重點的話,那麼紀錄片就是影評的重中之重 。但總體範圍歸為三類,記錄片,專題片,藝術片。前兩者可以歸為一類,在國外,前兩者統稱為紀錄片,因為他們具有很多共性,真實時間真實環境發生的真人真事。而國內由於諸多原因把它分開,其實沒有本質區別。由上述分析,我們就可以理解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紀錄片的本性應當是客觀物質現實的復原。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集中反映不經人為控制的敘事結構,堅持紀錄片的紀實本性,並不排斥可以擁有其他屬性,如藝術性 政論性 文學性 哲理性等,但他們都服從於紀實性,而且通過紀實性來表現。通俗點說,紀錄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環境 事件真實 真實反映生活的新片種,客觀反映 極少有編導主觀色彩。但是無論這部電影反映的一系列屬性,前提必須真實。那麼該怎麼評紀錄片吶?在這裡向大家講一個固定格式套路:結構——真實性——畫面——色彩,如果你按這個套路走的話,即使你語言不夠華麗,分數也差不到哪去,不會看著很亂,沒有條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紀錄片的分析中,把握長鏡頭是非常重要的,長鏡頭伴隨紀錄片至始至終,通過長鏡頭記錄特寫畫面,用中景全景對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烘托氣氛,從而闡述現實意義,比較成功之處。而藝術片因為不是重點(不是重點不代表不會考)在這裡不多說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記錄片差不多:結構——畫面特點——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個真實性。除了上述,藝術片需語言優美,辭彙華麗才能體現其藝術性。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鬥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鬥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繫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挨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繫歷史事實,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讚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1.藝術樣式評論。如《不庄不諧 笑從何來》結合喜劇樣式對影片《甲方乙方》展開評論;《屏幕涌動紀實潮》從紀錄片美學特色分析紀了優秀錄片取得成功的原因;《紅河谷:動人心魄的視覺交響樂》就該片所具有的交響詩式的結構樣式進行評論。 2.藝術風格評論。如《充滿詩情的戰場寫意》通過影片《大轉折》中幾個主要戰鬥場面的不同詩意內涵的分析,對該片以潑墨的方式抒發的濃郁的詩情,給人以震顫心弦的視聽感受。對於引起較大爭議的《紅色戀人》,《詩電影的意象美》從電影風格和創新的角度給予肯定。 3.審美特性評論。《對親情與人倫的呼喚》從當代悲劇審美特性入手,指出當代悲劇重在探索人類精神生活的複雜性,喚起人們對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棗親情與人倫的珍視。評《小鬼當家》的文章《"小鬼"為什麼逗人喜愛》結合兒童審美心理的分析。 (四)電影特性的評論。 這類評論寫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如對電影的語言、結構、修辭、懸念、音響、色彩、音樂、攝影、特技、表演、導演等方面的評論。試舉例如下: 1. 電影語言評論。《 紅高梁 ――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起點和成功之路》。 2. 電影結構評論。《複合交融 巧織經緯棗 平津戰役 的結構藝術》。 3. 電影修辭評論。電影修辭包括多種手法,如對比、誇張、象徵、擬人等,如《 開天闢地 中的象徵手法賞析》。 4. 電影節奏評論。《滿懷深情的韻律美棗談電影<周恩來>的節奏藝術》 5. 電影懸念評論。《懸念迭設扣人心弦棗談美國片<碟中碟>的懸念技巧》 6、電影音響評論。《摹聲會音皆有情棗<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音響》 7. 電影色彩評論。《張藝謀為何偏愛紅色》《在"形式"中強化"意味"》。 8. 電影細節評論。《耐人尋味的"納銀密賬"》、《一串閃光的項鏈》。 9. 電影表演評論。《眼之魅》 10.電影音樂評論。 以上評論角度不是絕對的,而是相互滲透、兼容的。評論的視角可以是複合的,如評論人物,除了上述的評一個人,評一類人,或對立人物的對照分析,也可以就幾部影片或某一類影片中同類人物進行綜合分析,或對某種創作傾向進行評論。如《憂患意識與英雄主義》對美國影片普遍性的主題的分析;"新時期軍人銀幕形象剖析"、"青年女演員為什麼不能長青"、"何必都往浴缸里跳"、"丑星為什麼走紅"等論題是綜合某類影片創作傾向選的。 電影評論的文體樣式可以多種多樣,一般以論文體為主,也可以用書信體、對活體、問答體、隨感錄。近年也有散文體,散文體多以抒發情感為主,輕靈活潑、文筆優美,但一般缺少嚴密的論證,較少邏輯力量,理論色彩較單薄,在影評百花園中應當允許各種文體樣式存在。 四、影評寫作要求 (一)緊扣"電影"與"評論"。 所評論的內容必須是影片提供的,而不能從說明書和報刊故事中尋找。 要抓住電影藝術的特質,評論的對象有畫面感、運動感。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也能獲得對影片的大致了解,認同你的觀點。 要展開評論,明確中心,嚴密地進行說理與論證,切忌"故事加感想"或有觀點而無論證。 (二)總體把握,細部突破。 首先對一部影片有正確的總體評價,在此基礎選擇一個較小的視角深入挖掘,做到高屋建瓴,品鑒入微。避免面面俱到,人云亦云。 另一方面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樹林。力求寫出鞭辟入裡的專論,不要寫泛論、散論。目前各類報刊包括專業電影報刊為了搶時效,搞"炒作",發表的大多是新聞記者根據編導散發的資料摘編的綜合評介,陷入"故事情節+主題思想+藝術特色+演員介紹+拍攝花絮"公式。 (三)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 側重於社會意義的評論要注意兼顧影片的藝術性,要用影片提供的銀幕形象進行說明與論證。有一學生寫《火燒圓明園》的影評,只是對這一歷史事件抒發感慨,全文與影片毫無關係,嚴格講這樣的文章不是影評。 側重於藝術價值的評論要把握藝術表現中體現的思想內涵。 要講究評論文章自身的藝術性。 (四)注重思辯、講究文采。 力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力求新穎、深刻,寧可是"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不要趨同,說一些人人都明白的"正確觀點"。構思立意如同兵家謀略,"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耳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以奇制勝。注意評論語言的生動活潑、形象鮮明,注意句式長短得當、音韻和諧,既要有理論色彩,又要明白曉暢,讓理論文章給人語言美感與動情力量。 有很多人認為看電影就看電影唄,評什麼?論什麼?但事實上,在你寫影評的同時,也是讓自己回溯在這一個半小時中,你到底看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再爛的片,也是有辛苦培育的工作人員,他們又是用什麼眼光來看?沒人願意製造一部人人唾棄的大爛片,那麼大家口中的爛片是否有可取之處,是否製片.導演.演員們用著不同的想法來拍攝? 這些,當你開始用心寫影評時,你的思路會愈來愈清明,想的範圍愈來愈廣大 不但可以有比他人更多的體會,也能將你的體會帶給大家。在一篇又一篇的影評中,你將會發現自己的文筆進步了,看電影時能看到更多的細微末節,能感動到心靈的深處,那麼,你成功了 。當然,沒人是一蹴可磯的(除了你本身是文學創作者外),當我自己回顧一開始寫的文章,也覺得自己的文筆生澀,眼光不夠深入,但在一篇又一篇的文章中,發現自己很自然的就長篇大論了起來,當然,現在依然不夠好 最好的一句話是- "深刻的片面、偉大的偏見,創造性的誤解" 不是一定要中規中矩的寫影評,正面.反面.側面的見解都是很獨到化簡為繁,化繁為簡,字字都是精采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