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終極目的:梵(大我)我(小我)合一

梵:梵語Brahmā音譯詞「梵摩」的簡稱,意義是清靜、離欲、寂靜,後來引伸為由祈禱而得的神秘的力量,又引伸為世界的主宰。古文化中還有梵心(清凈之心);梵志(以清靜為志)等說法。中國管大自然或者宇宙叫「天」,而印度則稱之為「梵」,中國的「人」,印度稱之為「我」(Atman,阿特曼,靈魂)。總起來看,中國講「天人」,印度講「梵我」,意思基本上相同。宇宙、梵是大我;阿特曼、我是小我,印度古代哲學家有時候用tat(等於英文的that)這個字來表示「梵」。印度古代梵文很有名的一句話tat tvam asi,表面上的意思是「你就是那個」,真正的含義是「你就是宇宙」(你與宇宙合一)。「梵我合一」(Moksha)是在古印度奧義書中提出的哲學命題,成為奧義書的精華,同時也是古印度文化的精華。一如就是等同﹑無差別。梵即是是印度語中的天,我即是人、人類。梵我一如與中國古代所說的天人合一在思想上不謀而合。天可以看做是自然,那麼意思就是我與自然的相容,自然與我的和諧。後來佛教也採用了梵我一如的思想,把它改成「佛性」(Buddhatva)的說法。梵我一如,溯其根本,可遠就吠陀時期,成熟於奧義書時期,以及今日的印度宗教,人們對宇宙與人生都作了層層深入的思考觀察,所以,想了解印度從古到今的宗教哲學的思想內涵及其思想背景,就有必要學習了解「梵我一如」的思想。印度哲學的核心是:「靈魂源自於無限,也必然復歸於無限」;用印度人的話說,就是「我源自於梵,也必復歸於梵」,最終達到「梵我合一」。文化無國界,從中國古代思想和印度古代思想,我們可以看到,儘管使用的名詞不同,而內容則是相同的。換句話說,「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東方思想的普遍而又基本的表露。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齊物論》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上下與天地同流』等,都是一種與自然無所違的思想哲學。梵我一如的哲思也正是古印度文化史上的一個頂峰,在人類思想史上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梵我一如作為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觀,數千年來支配著印度的文化和思想,成為印度各民族共同的思維和信仰模式,哲學、宗教、文學、藝術乃至人們的日常行為,無不圍繞著它而展開。梵我一如是印度天人關係的極致表達。印度人的人生目的在於學習梵我理論,獲得有關梵的一切知識,親證梵我意味著走向解脫。印度古奧義書認為,宇宙最初的狀況是梵,梵化為一切,我從「梵」所生,死了復歸於「梵」,當證至梵我一如即證至真我,才能得到徹底解脫。「梵」是最高的絕對存在,也是普遍的存在,「我」是「梵」在人身上的體現,它富有普世意義,記錄人生命現象的全部密碼。因此,任何人通過努力學習梵的知識都有親證梵我的可能。印度人的人生安排和日常生活幾乎都圍繞著實現梵我一如的目標展開。「梵」作為世界的最高實在,一切事物的主宰。印度人用否定達到肯定的方法論證梵是既不具有任何屬性也不表現任何形式.既超越於人類感覺經驗又不能用邏輯概念或用語言來表達。他們把這個梵和作為人的主體的阿特曼結合併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為:作為外在的,宇宙的終極原因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或靈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本我(Atman)則是梵在各別事物中的呈現(That art thou)。阿特曼終究應該從梵得到證悟,但是由於人的無明(無知),人對塵世的眷戀,受到業報規律的束縛,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兩種不同的東西,如果人能擯棄社會生活,抑制七情六慾買行達磨(法)的規定,那麼,他就可以直觀阿特曼的睿智本質,親證梵和我同一,從而獲得解脫。人生種種的修鍊,只為求得一個完美的歸宿,獲得最高的梵,獲得徹底的解脫。印度的聖人如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耆那教創始人大雄等,他們終其一生思索,創立學說,皆為親證最高的實在——梵。印度古經典奧義書的思想中相信創造神做完創造之後,即進入萬物之中,因此萬物之間的關係就是「梵我一如」,所強調的是「我就是一切」,也就是我與一切之間並無分別。奧義書的思想藉由翻譯廣泛地流傳至西方,並且對西方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力。印度哲學的最重要命題為「梵我同一」或「梵我一如」。「梵我同一」論,是幾千年來印度人生哲學中最根本的學說。它發源於古代奧義書,大成於中世紀的吠檀多哲學,發展到今天,歷經兩千餘年,始終如一,對印度民眾產生了深遠而不可磨滅的影響。印度文化一直勸導人們,要消除物質慾望,克服肉體性,把自己內在的精神本性(我)恢復和顯現出來,使其復歸於梵,達到「梵我合一」的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印度人所追求的「靈魂」復歸「宇宙」,「有限」復歸「無限」,人與大自然相結合的最高理想境界(即解脫)。眾生惑於「無明」(原初妄念),以幻為真,以虛為實,如認繩為蛇,以貝殼當銀片,所以隨業流轉、輪迴不息。然而,一旦了幻歸真,合我於梵,證悟絕對的「大我」,則生死頓止,永獲解脫。在印度文化中,相關的思想有:1、業〈karma〉;2、因〈hetu〉;3、果報〈phala〉;4、輪迴〈samsara〉。印度教徒相信自身的行為存在一種必然性的力量,讓自身陷入輪迴之中,直到尋求到解脫之路為止。這種牽引自身的力量就是正法﹙dharma﹚。在奧義書的思想里,從「業」的力量裡面之解脫,就代表著自我從生活的現象世界的解脫,就可使自我實現「梵」的境界,也就是進入「涅盤」的境界,這種境界是一種自我歸入永恆的狀態。如《唱贊奧義書》所稱:「斯則吾內心之性靈也。其小也,小於谷顆,小於麥粒,小於芥子,小於一黍中之實也。是吾內心之性靈也,其大,則大於地,大於空,大於天,大於凡此一切世界。是涵括一切業,一切欲,一切香,一切味,涵括萬物而無言,靜然以定者,是吾內心之性靈者,大梵是也。」我即是梵(aham?brahmasmi)成為奧義書時代的名言。我創造了世界,也就是梵創造了世界。作為外在的,世界本原的梵和作為內在的,人的本質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大宇宙和小宇宙是統一的,梵與我是如一的。奧義書認為「我」最終要因「梵」而得到親證。然而,梵我的親證並非易事。梵創造了世界,掌控世界,並通過幻力——摩耶使得世界變得紛繁複雜,使眾生受到「幻」的制約。幻是梵與人之間的一道精神屏障,世人由於無知,由於塵世生活的誘惑和業報規律的束縛,總是將我和梵分離,看不到梵的真相,因而錯誤地將「幻」當做梵的真相,難以達到梵我一如。奧義書主張人們通過禪定,摒棄凡塵干擾,踐行達磨之道,精進修持,參悟反思,穿透幻的屏障,進而直觀「我」的本質,親證梵我一如。印度文化中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奧義書哲學的抽象概念「終極實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話的創世主。傳說梵天是從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來的,之後他開始創造世界萬物。據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所記載,宇宙出自飄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後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後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慾、憤怒、歡樂、懺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他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在印度教造像中,大梵天通常是四面四臂,長著四個頭,面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四個頭象徵四部吠陀和四個時。他有四隻手,分別拿著「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和念珠(或缽)。有時拿一個長柄琵琶,坐在蓮花寶座上或乘由七隻天鵝拉的車子。大梵天還兼管文藝和智慧。因此又被稱為「智慧之神」。根據佛教經典記載,他與吠陀主神因陀羅(帝釋天)等為佛教的護法神。中國人對「梵天」的稱呼也是「四面佛」,該佛有四尊佛面,分別代表愛情、事業、健康與財運,掌管人間的一切事務,是泰國香火最旺的佛像之一。


推薦閱讀:

TAG:生命 | 小我 | 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