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的台灣教育:為了挑出1% 的「讀書人」,犧牲99% 孩子的人生
文章來源:《BO導讀》
Mr.海:不管是台灣還是大陸,中國教育甚至整個大中華區的教育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犧牲絕大多數孩子的人生,去挑選最優秀的極少數「讀書人」。台灣的教育現狀,就是大陸的不遠的未來——即使是剛剛踏入中產階級的家庭,也在千方百計送子女出國。
根據世界新聞網報導,哈佛大學今年的申請入學人數為3.7萬人,錄取1990 人,錄取率5.33%,低於去年的5.9%,而斯坦福大學的申請入學人數為4.2萬,錄取2144人,錄取率為5%,低於去年的5.7%。從數據可知,斯坦福已連續兩年打敗哈佛,成為全美錄取率最低的大學,亦即全美挑戰最嚴格的大學。
而哈佛和斯坦福也同時在宣布新生錄取率之際,大力宣傳自己為學生提出的經濟援助。
哈佛今秋學年的學費為60659美元,斯坦福則是60427美元。斯坦福的經援方案是:家庭收入在6.5萬元以下,學費和住宿費全免,家庭收入在12.5萬元以下的也可免學費。哈佛出手也差不多:家庭收入6.5萬以下者,全免;家庭收入15萬以下者,可享經援。
這則新聞有兩個驚呆點:
一、斯坦福和哈佛這兩個佛立大學,錄取率都只有5%上下(約四萬人申請,錄取兩千人),斯坦福稍低一點,所以榮登全美「最難申請的大學」第一名。如果考慮到全美國一年有四百多萬個高中畢業生,那麼這兩所學校的錄取率大概是小數點以下看不到車尾燈所以可以忽略不計於是等於零,也就是說「想都別想」。
二、錢多到滿出來的斯坦福大學,校務基金總額逼近兩百億美金,約合台幣六千億元,平均一名學生四千萬台幣,這還不包括現有資產像是校舍和儀器設備等等。所以今年開始校方決定大發慈悲,凡是家庭年收入不足六萬五千美金(約兩百萬台幣)的學生,視為「清寒」,學費和住宿費全免。家庭年收入不足十二點五萬美金(約四百萬台幣)視為「半殘」,只要自付住宿,學費一樣全免。(哈佛也差不多是這樣)
從這個新聞里,我們可以得到幾點結論:
一、那些能申請到兩佛大學的學生,真的是菁英中的菁英。或者用左派的語言來說:精子中的精子。
二、家庭收入22K的台灣學生,應該可以用「世界奇觀」的理由申請加分錄取才對。
三、相較於德國以公立學校為主,所有學生一律免學費的制度,美國的資本主義性格在此凸顯:只有有錢的學校、菁英的學生可以得到「特權」免繳學費。其他不那麼有名有錢的普通學校裡的不那麼菁英的普通學生,仍然必須以助學貸款來預支自己未來的人生,這種貸款像是賭博:贏了就「階級流動」,輸了就向下沉淪。
更殘酷的對照是:德國有完善的技術職業教育體系,即使你不善於讀書考試,依然可以由國家那裡得到各式各樣的技術教育,保障了就業,從而保障了人生。但是在美國,如果你不是讀書的料,那麼一切都得靠自己,國家或者私人成立的教育機構,對你這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人沒有興趣。
教育到底是什麼?這問題如果問台灣人,我想99%的人都會回答你:「就是念書啊!」,剩下那1%是智障。(這不是我唬爛開玩笑,智力商數低於兩個標淮差就可以依法申請殘障手冊,而這個數字大概是 2%。)
但教育不該只是「讀書」,甚至應該說「讀書只是教育的一小部份,專門適用於那 2% 智力商數位於鍾型曲線正向端超過兩個標淮差的那一小群人」。以美國的例子來說,就是那「覺得自己有資格試試看申請頂級大學」的八萬個高中畢業生。
最後得到入學許可的那5%,算起來只是這2%之中的5%,也就是全人口的 1/1000。
從這數字來看,很明顯地應該得到一個結論:
國民教育應該是為了那99%的「不適合讀書」的人服務,內容也應該為了這99% 的人設計,人受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往後數十年的人生,很明顯地大多數人的人生不是在唸書做研究等等純知識領域,所以教育當然不能以「讀書」為主。
美國的教育符合了這個標淮的一半:「不以讀書為主」,但卻沒有顧及另外一半:「為了人生」。在美國的教育體系里,如果你想讀書,可以得到很好的環境。如果你是那99%,不想讀書,那麼你也可以不用讀書,可以把時間精力花在其他有益自己未來人生的事情上,但是一切得靠自己,國家只負責發給你高中文憑,不會幫你培養專門技術。
而台灣的教育則更可悲,只達到了一個目的:「篩選出那 1%」,99%的人都被迫跟著那1%上著浪費時間、不符合自己人生需求的課程,經歷那無止盡的痛苦的篩選,而不是得到足以應付未來人生的基本知識、專業技能和心理淮備。
同樣可悲的是,經過整整十二年漫長的篩選後,那僅存的1%中又只剩下1%還能保有完整正常的人格發展和真正的學習能力。
至於那99%,你誰啊?喔~你是loser,去領22K。
海那邊高端月子會所位於氣候宜人的爾灣,提供簽證+通關+待產+月子+辦證+回國一站式服務。酒店級廚師搭配一對一月嫂,精心呵護每一位月子媽咪。旅遊、購物、品嘗世界美食,體驗度假式生子之旅!
點擊「閱讀原文」立刻了解赴美生子服務,並可預約專業人士為您諮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