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知識 >立秋習俗
北京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要吃肉食,即「貼秋膘」。京城一些老字號肉食櫃檯前,選購肉食製品的顧客就會排起了長隊。什麼是「貼秋膘」呢? 過去民間對節氣有許多講究,多數又與吃和防病有關,這與人們關注自己的生活健康不無關係。「民以食為天」,立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忘不了吃。所以北京、河北一帶民間流行「貼秋膘」。伏天人們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會瘦一些。清朝時,民間流行在數伏這天以懸秤稱人,當然大多是稱小孩,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那時人們對健康的評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標準。瘦了當然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以及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南京
在老南京立秋節氣上,有著「啃秋」的習俗,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說法,比如「秋後十八盆」,表示立秋後還有長時間的炎熱;另外,關於立秋還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涼爽母秋熱」的說法。
孟秋之月,南京及其附近氣溫仍很高是正常的,問題是秋熱還要熱多久。老百姓有「秋後十八盆」的說法,有說十八盆的「盆」是指舊時冬季烤火取暖之火盆,其形為一廣口淺底生鐵鍋(盆),置於方形矮木架上,燃料多為炭墼或木炭,此物解放後很少見了,喻還有十多天炎熱的火盆要烤,真正「秋高氣爽」還早呢,要到秋分以後才會降臨,宋辛棄疾詞「天涼好個秋」,非為初秋,而是指中晚秋。一說天氣仍然炎熱,要洗澡沖涼18天,這「盆」是指澡盆了。另是指立秋後要下十八次雨,氣候才會真正涼爽,有「秋後一場雨一場涼」之說,總之秋熱難當,從夏至熱到立秋,還未見盡頭。過去無空調電扇,對活潑好動的青少年來講,尤難忍耐,故有「老怕春冷,少怕秋熱」之諺。
杭州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過去在杭州一帶流行食秋桃。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天津
立秋除了「貼秋膘」,天津等地還流行「咬秋」。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朝張燾的《津門雜記·歲時風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清時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吃下,為的是清除暑氣、避免痢疾。
四川
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山東
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這麼多食俗大都為防痢疾,足見我國勞動人們對秋季腹瀉的防範意識。
台灣
《台灣通史·風俗志》中記載,台灣舊時「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於東郊之外,至日往迓,謂之迎春。男女盛服觀,衣香扇影,雜喧滿道。春牛過處,兒童爭摸其耳,或鞭其身,謂可得福。迎春如在歲首,尤形鬧熱,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時是台灣周圍海域的立翅旗魚、小串、烏賊、鰆、蝦的產期,也是台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推薦閱讀:
※看世界各國奇特的中秋習俗
※揭秘你所不知的泰國婚禮習俗
※世界各國的母親節習俗
※佩戴戒指的學問,習俗,個性,心理,含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