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 - 中國人缺信仰,不能全怪轉型

中國人缺信仰,不能全怪轉型

作者: 韓陽 2011-04-28 10:57:44 來源:南方周末

相關新聞

  • 怎樣才能保護公民的道德心
  • 孫中山的宗教信仰與制度意識
  • 梁啟超的信仰根底
  • 標籤

  • 政治
  • 宗教
  • 信仰
  • 道德
  • 已有評論1條
  • 發表評論
  • 收藏
  • 推薦給
  • 列印
  • 字體:大 中 小
  • 宗教、政治與道德都可信仰

    問:去年年底,你在FT中文網上談《中國人信仰什麼》,反響較大。鳳凰網博報最近做《尋找中國人的信仰》專題,也有很多反饋,網友激烈辯論什麼是信仰。國人對什麼是信仰還缺乏共識,在中國的語境下,該怎麼定義和詮釋信仰?

    葛劍雄:信仰沒什麼國界,我理解的信仰是這樣,對某種事物、觀念、思想甚至概念,非常堅定地信任、認同,以至不自覺會把它作為自己的行為規範,或人生追求,就是信仰。

    群體、階層甚至個人,古往今來都有各種不同的信仰。很少有人完全沒有信仰,或不受某種信仰驅動的。並不是宗教信仰才是信仰,有人有政治信仰,也有人信仰某種道德、準則、理念,宗教信仰由於它的特殊性,往往比較堅定、自然。

    但某些人的政治信仰也可以很堅定。中國古代多數人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但對儒家或其他什麼家還是有信仰的,精英、社會上層有這種自覺。社會底層也不自覺地有信仰。現在都講信仰危機,尤其在中國,應該考慮怎麼辦,未來有什麼發展的可能性。

    問:在鳳凰網與新生代聯合做的調查中,超九成網友認為,當今是一個信仰缺失的年代,然而又有近八成網友認為自己有信仰;另一個調查中,超過六成網友在遇到挫折時首先是向朋友訴說,不到五成選擇默默禱告或拜佛。看起來,調查結果有些矛盾,你怎麼分析?

    葛劍雄:不同的人對信仰的理解不同,出現這些矛盾很正常。比如,國人指責別人不去干某事,自己卻不去做,他的標準不同;反對插隊的人,如果有機會,也可能會去插隊。他批評人家,並不是因為反對,而是自己沒有做的機會。這兩種行為本質一樣,都是信仰自我,有利就要佔。

    問:有網友要「讓金錢成為唯一追求」,當權錢把控一切時,信仰的缺失就成為必然?

    葛劍雄:表面上看信仰的是金錢、權力,實際是什麼?看得更重的是這些東西背後的自我,不要以為只要利益物質的人沒信仰。

    信仰缺乏不能全歸咎於轉型

    問:有人把信仰的缺乏和道德淪喪歸咎於社會轉型,尤其是經濟財富在社會生活中重要性越發提高,你同意這個判斷嗎?

    葛劍雄:不同意,這只是一個因素。有些人皈依宗教,可能是個人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或受到了刺激,這只是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假如一些人碰到危難,受了救濟,有些人認為救濟來自神的力量,有些人不接受這種觀念,同樣的外因,有個體內心的差異。轉型期間,有的人原來的信仰並不真,在社會轉型面前就表現出來了。外因容易引起信仰轉換,這也是事實。

    問:你曾說對倫理道德的信仰更理性,但只限於少數社會精英,要普及很難。也有人說,信仰的實質是下層人玩名利,中層人玩精神,上等人玩靈魂。在中國的環境下,信仰和社會階層有什麼關係?

    葛劍雄:也沒有明顯的關係。對某種信念、理論或願望,到比較自覺的程度就會有信仰,有的人追求天堂,有的人追求靈魂解脫,一切環繞著自我,只是表現形式不同。

    中國古代帝王信佛,為此,可以傾國家之力,或自己捨身。一個窮人信佛,有時也會付出生命。不能說窮人只追求物質,中國古代大量窮人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追求的就是善,希望得到好報。儘管他有生之年沒等到好報,但他認為生前等不到死後有,自己等不到能惠及子孫。

    沒有真正完全沉迷物質的人,多少總有一點精神。剛流行時,誰有一台電視機,不僅滿足觀感,精神上也覺得高人一等。有人提個單喇叭的收音機招搖過市,不是為了聽音樂,是表示身份,這不是一種精神?

    很少有人生下來就獨處,只要跟人家相處,總有彼此照應,肯定包含精神因素。認為有的人只追求物質,不要精神,這只是階段不同。衣食足,知榮辱。但信仰有時可以突破物質,所以才有君子固窮、捨生赴義,精神起了更大作用。

    討論信仰跟討論科學是兩回事

    問:日本發生罕見的地震天災,日本民眾表示出很強的秩序性,是否與信仰有關?

    葛劍雄:有一定關係,但不能完全說明問題。日本人對地震的確很鎮定,但也有新問題。比如對核污染,也相當驚恐。為什麼?國民對政府不信任,政府也對東京電力公司不信任。這說明鎮定也要有基礎,就是長期的信任。日本人相信自己的民族,相信對付天災的能力。跟沒有這個傳統的群體還是不同的。

    中國民眾這次搶鹽,對核泄漏的恐懼,一是對科學知識、科學原理不夠了解;一是對政府或輿論不信任,有些信息不披露,不公開,容易引起恐慌;三是國人長期較多顧個體,不顧群體。假如真為防禦,買一包鹽夠了。有的日本人麵包最多買三個,水買一瓶。他會想到,自己要活,周圍的人也要活。一個群體只有互相依存,才能生存下去。日本民族多災多難,長期形成這種外人看來是超乎異常的行為信念。

    談到信仰,有些事情不能夠理解,根本沒理解的必要。比如當初信仰毛澤東,說這是毛主席說的,如果你的意思跟他不對,那你肯定想這是我錯了,他不會錯。你信仰某個神,神還有錯的嗎?神教你做,就應該這樣做,不要自己思考。沒有這種信仰,就要考慮這對不對,對我有沒好處。不容絲毫懷疑,這才是真正的信仰。

    我跟基督徒討論到底有沒有上帝,他覺得很奇怪。懷疑上帝存在,怎麼討論上帝呢?上帝存在是前提,不需要證實,這叫信仰,跟科學討論是兩回事。

    政治信仰對社會精英更有意義

    問:一些觀念被當成封建迷信破除了,然後又沒有新信仰替代,這會產生空檔。對中國當前的信仰缺失,有什麼比較可行的解決措施嗎?

    葛劍雄:宗教跟各種自覺的信仰有很大不同,宗教可以通過教義、啟示,它的一系列活動,使人相信神與神的力量,通過人跟神之間的媒介,比如神職人員,把自己的靈魂、生命都託付給神。如果信眾覺得達到了這個目的後,就可以放棄自己的思想,活得很簡單。只要遵循教義所說的行為規範去做,精神就會很安寧。

    對信徒來說,當其碰到了思想局限、挫折、矛盾甚至失望時,可以通過神、神職人員的引導,得到精神上的解脫,得到一個滿意的解釋。

    當然,有些宗教團體也能解決一些個人所不能解決的客觀問題,比如慈善、相互救助,這就更加加強了信徒的信仰。這是宗教信仰。如果宗教成為一種國教,甚至把宗教理念體現為法律,宗教地位就增強,它對社會整個作用就會更強。

    當政治信仰跟一個政權結合在一起時,其實也有這樣的作用,比如信仰共產主義,理論上可以使你覺得它非常完美,同時它也教育信仰者,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必須做出犧牲。另外,一個政黨掌握了政權,真要加強這方面的信仰,也會利用權力的力量,比如說通過社會保障,通過一些特殊政策、對資源分配等。

    問:宗教與政治這兩種方式使民眾產生的信仰有什麼區別嗎?

    葛劍雄:宗教國家或宗教起的作用,容易使人真正從心底上有信仰。但政治不可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不可能十全十美了,反過來容易讓人疏遠甚至喪失這種信仰。但宗教有辦法,宗教信徒信仰的是神,可以通過與人之間的媒介來給出各種解釋。宗教信仰在現實沒有能力時,可以告訴你,希望是在天堂、在彼岸、在來世。信徒不會懷疑上帝或懷疑真主,否則是你本身有問題。宗教的理論、意義、神聖性都可通過一定儀式來維護,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政治信仰往往對精英、對上層人物、對追求理念的這些人起作用,對一般民眾起作用就很難。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宗教信仰。信仰某種理念、道德也可以。這樣的人,自制力要很強,很自覺。比較和諧、完滿的社會,完全依靠世俗的影響很難起到震撼心靈的作用。

    (作者為鳳凰網博報編輯)


    推薦閱讀:

    Riedel酒杯即將全面進入中國市場
    道教——中國本土宗教不為人知的一面...
    全民輸液 醫藥利益催生中國怪胎

    TAG:中國 | 中國人 | 南方 | 信仰 | 南方周末 | 轉型 | 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