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薇圖》的歷史故事
劉工
2017年07月10日09:11來源: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原標題:《採薇圖》的歷史故事
採薇圖 (國畫) 27.2×90.5厘米 (宋)李唐 故宮博物院藏
李唐(約1066—約1150),字晞古,河陽三城(今河南孟縣)人。李唐主要活動於北宋趙佶、南宋趙構時代,是兩宋時期的著名畫家、官場活動家。在人物畫創作上,他初學李公麟,後衣褶變為方折勁硬,自成風格。存世作品有《萬壑松風圖》《清溪漁隱圖》《煙寺松風圖》《教子圖》《長夏江寺圖》等,其中《採薇圖》最為有名,大約屬李唐的晚年作品。
此幅《採薇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中國傳世名畫的題材而言,此幅畫的題材描繪的是商朝末年貴族伯夷、叔齊「不食周粟」的故事。採薇,典出《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薇,野豌豆屬的一種,可食用。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國國君的兩個兒子。相傳,孤竹君遺命立季子叔齊為繼承人,國君死後,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繼位,伯夷執意不受,叔齊也不願繼位,最終兄弟倆先後放棄王位,投奔周國明君周文王姬昌。姬昌死後,周武王姬發繼位伐紂,伯夷、叔齊二人扣馬諫阻,未果。武王滅商後,伯夷和叔齊恥食周粟,居于山中採薇而食,最後餓死於首陽山。由此,這則「不食周粟」的故事,成為形容氣節高尚之人的代名詞。
欣賞《採薇圖》全畫,畫面的氣氛清古、凝重、蕭瑟。在畫面的中心位置,一塊巨石光滑如砥地佔了整個畫面的一大半。伯夷鬚眉堂堂地抱膝安坐,神態老成持重,眉宇間彷彿還帶著許多的憂慮,似乎正在追憶故國的往事。叔齊的形態略顯活躍,他的身體斜傾,右手撐地,左手探出二指,像是在向伯夷訴說著周武王「以暴易暴」的罪狀。正如清人張庚在《浦山論畫》中評價:「二子席地對坐相話言,其殷殷凄凄之狀,若有聲出絹素。」對於這則著名的歷史故事而言,宋末詩人蔡必薦寫有一首《採薇圖》詩云:「西山有薇,美人不移。西山無薇,美人不歸。採薇採薇,山是人非。薇滿西山,不生夷齊。」對應李唐《採薇圖》的畫面場景,呈現出「不食周粟」故事人物的高尚氣節。
在整幅畫面的最前景,兩樹相對而立,一松寓意堅韌,一楓寓意安然,左側小溪的流動使視野中的景物顯得寧靜肅遠,虛實對應更顯畫面的自然靈動。如此構圖,不僅映襯了伯夷與叔齊的自然狀態,同時也更顯畫面的生動情趣,使人不禁想起王安石「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和白居易「曉晴寒未起,霜葉滿階紅」的詩境。尤其是擺放在伯夷與叔齊面前的钁頭和藤籃的採薇工具,不僅突出了此畫的主題,更使畫中人物有了一種怡然自得、隨遇而安的情致。於此,李唐成功地描繪了兩個性格迥異的歷史人物。
從此畫描繪的歷史故事而言,李唐是一個飽經世故的畫家。他的前大半生活躍在北宋時期,自被趙佶賞識開始,他的生活衣食無憂,仕途一帆風順。尤其他對北方雄渾壯闊的自然山水十分熟悉,對北派山水畫的表現技法非常熟知,由此成就了他的「大斧劈」皴法。南渡後,他雖一度靠賣畫維持生計,但又能一躍成為南宋畫院的領袖級人物,可見他在官場上的活動能力非凡。據清代宮廷編纂《石渠寶笈》記述:李唐「南渡後流寓臨安,賣畫自給,無有識者,途窮日困,嘗作詩曰:『雪裡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顯而易見,正是李唐有過賣畫為生的辛酸經歷,他對南方文化的審美趨向又是瞭然於心,為此博取眾長,融匯南北自成畫風。從這幅《採薇圖》的畫法上來欣賞,李唐老辣勁健的用筆展現出崇古納逸的畫工。他在細節上的處理,先用重墨粗筆勾出蒼松的樹榦,然後略加些鱗紋,再以濃淡不同的色彩暈染,顯得蒼勁渾厚。在松針勾勒之後,再用青綠色重新復描,用筆挺拔爽利,線條雖短卻充滿勁力,顯現出一派山景茂盛、鬱鬱蔥蔥的景象。由此而生,濃重茂密的背景襯托出身著淡色衣裝的伯夷與叔齊,構成畫面野趣的自然狀態。尤其是岩石後的峭壁懸崖,松樹上纏繞著古藤,營造出一派荒蕪寂靜的原始感,畫面給人一種荒無人煙的偏僻蕭疏,表達出畫作者崇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氣節。
從《採薇圖》的創作背景而論,李唐能在宋廷「建炎(1127—1130)南渡」時期不背棄故國,甘做偏安遺老,不為金人效力,這一點足以印證他崇尚「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氣節。在宋代,儘管「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八個字原指女子應當守婦節,但崇尚氣節則是中國自古以來固有的道德標準。但是,毀節求生的人也比比皆是,從這個角度來研究李唐畫《採薇圖》的立意思想,封建統治階層的虛偽性一覽無遺。宋代承襲晚唐五代遺風,加之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封建統治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從優待到縱容官吏、推尊文士、俸祿優厚、鼓勵享樂,整個社會對物慾的追求猶過於前朝。然而,作為統治階層自知腐敗亡國,但也得冠冕堂皇地宣揚「崇尚氣節」的教育活動,南宋似乎也從未停止過。由此可見,李唐畫《採薇圖》的立意並非是他的心血來潮,並非是他自身所具有的所謂的民族氣節,鄙視那些甘為金國效力的北宋臣子,具有什麼諷刺與抒發苦悶的意義。而是因李唐在南宋畫院的官場地位,他不同於市井畫家的謀生藝術,所以借「不食周粟」的故事畫《採薇圖》,是他職責所在。
(作者為藝術家,文章有刪減)
推薦閱讀:
※《金陵十三釵》歷史上確有其事嗎?
※歷史上並不存在包青天大義滅親斬包勉和鍘美案
※歷史上的張學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外星人曾經阻止了核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