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新賓赫圖阿拉老城遺址
新賓縣赫圖阿拉老城遺址
8月21日下午,遊覽過清永陵便驅車沿著蘇子河向東去尋訪赫圖阿拉老城。赫圖阿拉老城位於永陵鎮,離清永陵約三四公里。赫圖阿拉是滿語「橫岡」的發音。周圍群山環繞,中間一塊盆地,清澈的蘇子河自東向西穿境而過,景色如畫,物產豐富,是遼東的一塊富庶之地。那裡曾是滿族的發祥地——興京,保存著努爾哈赤早年創建的兩座都城——舊老城和老城的遺迹。
汽車行至岔路口,見路邊立有一尊銅像,停下車來細看,雕像基座上刻著「努爾哈赤雕像」幾個漢字。努爾哈赤騎於馬上,頭戴兜鍪,身穿鎧甲,左手牽著馬
韁,右手撫著箭壺,威風凜凜,氣勢不凡。繼續前行數百米,便是赫圖阿拉老城北門。城門前用混凝土塑有一段老樹樁,樹樁內是景點售票處,門票60元/人,60歲
以上老人半價優惠。老樹樁前面立有兩塊石碑,一塊碑上刻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赫圖阿拉故城」;另一塊碑上刻著國家旅遊局頒發的AAAA級旅遊景點標誌。旁邊立有一塊旅遊廣告牌,上面繪有赫圖阿拉老城平面圖,寫有一篇老城簡
介: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努爾哈赤從舊老城(兩城相距二三公里)遷居到這裡,明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此建立大金汗國,史稱「後金」,改元「天聰」。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赫圖阿拉被稱為「興京」。興京是後金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滿清的發祥地,是滿族走上統治全國政治舞台的搖籃,後人把它稱作老城。赫圖阿拉分為內、外兩城,佔地總面積155.9萬平方米。外城周長9華里,東西南北共有九個門,其中南三門、北三門、東二門、西一門。內城周長5華里,有南、北、東三個門。城牆高9尺,用土石混合構築。內城居住著努爾哈赤家族,外城居住著滿族八旗兵卒,城外居住著各種工匠,最多時,居民達到2萬餘戶。赫圖阿拉老城現存古建築群及遺址33處,是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建州女真山城。
進入檢票口,北門外有一條弧形坡道,城門建在山岡之上。用碎石片砌築的高大城門,城頭築有一排箭垛,門楣上刻著「赫圖阿拉故城」橫額,門樓上用滿漢兩
種文字寫著「赫圖阿拉城北門」。進入城門登上城牆,是一條寬闊的馬道。順著馬道前行,前面是一片開闊的廣場,廣場上坐北朝南有一組建築,似乎都是近年新建的。中間一幢建於高台之上的重檐八角攢頂建築為汗宮大衙門。牌子上寫著簡介:汗宮大衙門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發布政令、商量軍機、接待使臣、賞賜貝勒大臣的重
要場所,俗稱「金鑾殿」。汗宮大衙門建於1601年—1602年,1603年正月開始使用,1616年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此建立大金國,世稱後金,後將赫圖阿拉定為後金都城——興京。二年後,在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伐明。1619年,明神宗派出四路大軍征討後金,妄圖一舉攻下興京。努爾哈赤在汗宮大衙門召集貝勒大臣研究制訂抗擊明軍的戰略戰術。相繼取得薩爾滸、斐芳山、尚間崖、富察之野戰役全勝,進而乘勝進軍遼瀋,西遷都城。
汗宮大衙門後面有兩幢建築,東面一幢是「薩滿神堂」。有介紹說,薩滿教是
在原始信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流傳於我國東北到西北邊疆地區操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蒙古、突厥語的許多民族中。因為通古斯語稱「巫師」為薩滿,故得此稱謂。薩滿被認為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地獄的能力。該教有複雜的靈魂觀念,在萬物有靈信念指配下,以崇奉氏族和部落的祖靈為主,兼有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內容。在赫圖阿拉老城另有文廟、關帝廟、城隍廟等祭祀性場所遺址,說明滿族在勃興過程中不僅保留對原始宗教的信仰,也引進了中原地區一些有實用價值的神祗和偶像崇拜;另一幢建築是汗王寢
宮,那是努爾哈赤與嫡福晉、側福晉的居所。汗王寢宮築於高台之上,四間殿堂式建築,硬山式青瓦蓋頂,描金重彩,前有外廊,長格木門,具有濃郁的滿族建築風格。室內靠壁置有一排長坑,被褥整潔,傢具簡單實用。
汗王大衙門前是一片開闊的廣場,廣場上坐南朝北搭有一座舞台,台額掛有橫幅「赫圖阿拉城景區滿族歌舞表演」,舞台背景是一幅東北的山川景色,一隻海
東青(雄鷹,象徵滿族)翱翔天空。
離開汗王廣場,前面是樹木與花草相間的人工園林景色。東南方向不遠,一塊大石頭上刻著「罕王井」三個大字,旁邊用木柵欄圍著一口清澈的水井。有介紹說,罕王井是赫圖阿拉老城主要的飲用水源,當年駐紮老城的士兵、馬匹都飲此井
水,至今城內老百姓仍在喝這口井裡的水。井水清涼甘甜,水量極為豐富,平時水面與井口相平,大旱之年井水也不會枯竭。
罕王井側後有一組在正白旗衙門遺址上復建起來的建築。坐北朝南,門前立有一座磚砌照壁,正面畫著一條四足騰飛的金龍與大清帝國的開創者皇太極朝服坐
像。照壁背面寫著「天理、國法、人情」六個漢字,表達皇太極治國理政的基本理念。正白旗衙門是一座五開間四合院,後面一幢為正廳,大堂正中擺放著案幾坐椅,是皇太極召集正白旗將領議事的地方。東西兩側廂房內陳列有皇帝太極生平簡
介:皇太極(1592—1643),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農曆十月廿五日生於建州佛阿拉城(即舊老城,遺址在永陵鎮二道河子村),生母葉赫那拉氏,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楊吉努之女。明萬曆四十三年,皇太極開始統領八旗中的正白旗。次年,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國,汗王之下,皇太極與其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八大貝勒輪流值掌軍務。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攻打明朝薊遼總兵袁崇煥防守的寧遠城時,被紅夷大炮擊傷,不久去世,由皇太極繼承汗位。大金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改諸申(女真)為滿洲族。次年,改大金為大清,登極稱帝。皇太極在位期間,注意發展農業,重用漢臣,開科取士,綏服漠南蒙古(今內蒙古),控制朝鮮,佔領了三海關外大部分地方,並與西藏政教首領通好,為入主中原,滅亡明朝奠定了基礎。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病逝於盛京(今瀋陽)清寧宮,死後葬盛京昭陵。皇太極是滿族的開創者、大清帝國的開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離開正白旗衙門,向東步行二三百米便是塔克世故居。那是低矮的磚牆圍起來的一處院落,門頭掛著一塊橫匾「努爾哈赤出生地」。門前有一付北方農村常見的
石磨,磨盤上放著玉米粒。走進院門,裡面有兩組建築,正面一組是磚瓦房四合院,右面一組是泥草房四合院。室內按滿族農村的格式布置,有灶台、土坑等生活用品。奇怪的是,無論磚瓦房還是泥草房,灶台的煙囪都單獨砌在室外,可能是有利於排煙。儘管塔克世故居是後來複建的,但與普通農家差不多的住房條件可以看
出,在努爾哈赤出生以前,塔克世雖然是統轄一方的首領,但與中原的豪門大族相比,生活尚處於簡陋的階段。
從導覽圖上看,赫圖阿拉老城內外還有鑲白旗衙門遺址、正紅旗衙門遺址、鑲紅旗衙門遺址、正藍旗衙門遺址、鑲藍旗衙門遺址、鑲黃旗衙門遺址、啟運書院、西大獄遺址、堂子遺址、倉廒遺址、弓矢製造場遺址、城隍廟遺址、關帝廟遺址、駙馬府遺址等歷史遺迹。因老城區範圍太大,步行其間,自感腳力不夠。於是走出塔克世故居後,便按原路返回停車場,驅車到撫順市區住宿。
推薦閱讀:
※3年輔警可轉事業編製,輔警轉正何時全面推行?
※遼寧兇案 母被剖腹女嬰險被蒸熟
※遼寧老中醫(辛花菊芷散)治療成人各種鼻炎及小兒流鼻涕
※遼寧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