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當宰相 痞子當皇上

(一)什麼樣的人適合當皇上,什麼樣的人適合當宰相,我不知道史學家研究過這樣的課題沒有?但是瀏覽歷史,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文人當宰相,痞子當皇上」。這話其實很好理解,那就是讀書人只能當宰相,如果要當皇帝,有一點痞性是必須的,否則可能皇帝做不長遠,而且反過來,如果讓痞子當宰相也不行,而且這似乎是一個定律。這個主要從中國的各朝開國皇帝和宰相可以找到例證,而各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則是最好的反面例證。中國自秦以來共有皇帝四百多位,當然再加上死後被加封、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君王、歷代農民起議稱帝的,總數更是高達近千位,開國皇帝則有幾十位。陳勝揭竿而起時曾說過:「王候將相、寧有種乎」?這其實也是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對皇帝出身提出的質疑。在其後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裡,由於每個朝代後期皇權內部的鬥爭、統治的腐敗、外敵的入侵以及人們對皇權權威的質疑,改朝換代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中國歷代的開國皇帝除了李世民出身高貴且受過良好的教育外,其餘的不是市井流氓就是草莽英雄,文盲絕不是個別現象,我們從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帝王開始曆數各朝開國皇帝。中國古代第一位封建王朝的皇帝是羸政,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始皇帝,也稱之為秦始皇。秦始皇掃六合,統一中原,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這是他的功績所在。但是他在當上皇帝後「焚書坑儒」,亂殺無辜,卻是後人不可原諒的。秦始皇在統一中原後濫殺無辜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於是在其後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屢屢有開國皇帝得天下之後便大開殺戒。這一做法,多少都沿襲了秦始皇的做法。秦始皇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歷史人物,毛主席對秦始皇有一個評論:「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應該說他的功績澤被千秋後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書同文、車同軌、修築長城,但是其殘暴卻是令人髮指,他是最早開始專制與獨裁的。分析其性格,始皇具驚人的膽魄,同時他也心虛,因為害怕百姓造反,於是實行暴政。同時他在生活上極其奢侈,即位不久,便開始派人設計建造秦始皇陵,統一六國之後,又開始修建豪華的阿房宮,最多時用工七十二萬人。在滅六國時,把所有各國的美女都擄掠來放在所建造的宮殿之中。宮女總人數,據三輔舊事記載:後宮列女萬餘人。為求長生不老之葯,他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數千人至東海求神仙等等,耗費了巨大的財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難,這顯然不是一個明君的做法。從歷史的角度看,他這樣也許推進了歷史的進步;但是我想不論後人如何評價,這對於秦朝的老百姓來說,這樣的統治絕對是一場災難。綜合分析,始皇帝是一個有膽識、有魄力,智慧裡面又有些糊塗,大膽而又心虛,同時是一個兇殘透頂,一個有著流氓性格的人至於劉邦,本身就是痞子出身,更是皇帝裡面的痞子典型,當代人對他的定義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無賴」平民。小地痞流氓劉邦斬蛇起義,在群雄並起、豪傑輩出的那個年代,這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如張良,鎮國家、扶百姓不如蕭何,將兵攻戰不如韓信的小痞子竟然江山一統,王霸天下,成了掌握天下生殺大權的一代帝王。劉邦的出生比較離奇。按後世十二生肖的說法,劉邦屬蛇,俗稱「小龍」,《史記》和《漢書》都這樣記載他的出生:「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說的是劉母在大澤邊睡覺,夢見與天神相遇。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劉父跑去找劉母,見到一條蛟龍盤繞在妻子的身上。從此,劉母便懷孕了,後來生下了劉邦。劉邦的身上於是蒙上一層神秘色彩,據說後來他在逃往芒、碭途中,拔劍斬了一條巨蛇,然後看見一個老婆婆坐在路邊放聲痛哭。問她哭的原因,她說:「我的兒子是白帝子,變成了一條蛇,躺在路當中,結果被赤帝子殺了,我怎麼能不哭呢?」說完,那老婆婆就不見了。犯上是大逆不道的,是要誅連九族的,即使用不正當手段當上皇帝也是「名不正、言不順」,但是古人都相信君權神授,於是這些造反當上皇帝的人都給自己製造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為自己製造輿論,自己當皇帝也就名正言順了。陳勝里在魚腹里塞的「陳勝王」紙條的做法,朱元璋宣揚自己小時有神力手法都是如出一轍。由此可得劉邦神奇的孕育、出生到斬殺白帝子,都是故事編撰者向人們證明劉氏江山是上天「神」的授意而已。劉邦與項羽對戰中的使出的一些招數可以說是為人不恥的,絲毫沒有一點大將的風範,項羽俘劉邦老父親後,要劉邦前來談判,劉邦不惜以犧牲自己的老父親性命來換取江山,還毫無廉恥的對項羽說,如果項羽將自己的老父親煮了,那就分一杯羹與他,完全是一種痞子的行徑。彭越,英布,韓信都是被他誣陷害死的。劉邦之背信棄義,忘恩負義可見一斑。劉邦不喜勞作,確有遊手好閒的無賴之嫌,但他與人友善,喜歡施捨,善交遊,知人善任,因而在他周圍很早就聚集了一幫有才華的人,這是他的過人之處。分析一個人,他的人品德性和他的成敗有時候是可以分開來看的。如果不是這樣,他的對手項羽品性顯然要把他好得多,但是項羽最終沒能得天下,這一點似乎可以證明這個命題。希特勒的個人人品並不壞,但是他的卻發動了滅絕人性的世界大戰,這是不是一個反面的印證呢?曹操雖然沒有當上皇帝,最後叫司馬氏奪取了天下,但在在事實上他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權,使自己成了一個實際上的皇帝,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沒有什麼兩樣了,曹操惟一沒到手的,只不過是一個皇帝的名號而已。他是一代梟雄這個卻是早已成為定論了的,曹操帶領八十萬大軍,殺人如麻,但是在戲劇里的曹操卻是一個白臉奸臣,為什麼說曹操是一個奸臣,這似乎和曹操做事不太光明磊落有關係。當然歷史裡的曹操與《三國演義》里曹操是有很大區別的,曹操與華佗有一段對話:你是婦人之仁,而我是君子之仁,婦人之仁只能救一兩個人,而君子之仁卻可以拯救整個蒼生。曹操的這一段話可以說是許多開國皇帝的心聲,政權的更迭,不經過流血是不可能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戰爭中,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英雄,但沒想到有多少兄弟、父親、兒子最後都戰死疆場,戰爭真的有正義性可言么?曹操的對手劉備是個文人。有人說劉備是一個好哥們,但不是一個好皇帝,在研究所謂「厚黑學」的文章和專著中,人們會經常拿劉邦與項羽作比較,最後的結論是:欲成大事,就必須臉厚心黑。劉備沒有完成復興漢室的大業,與他臉沒厚到、心沒黑到一定程度大有關係。劉邦經常有人謾罵,罵其流氓無賴;劉備也經常有人嘲笑,笑其婆婆媽媽。劉邦的流氓無賴起因於他的抓大放小——成就帝業才是正經事,兒女情長算得了什麼?劉備的婆婆媽媽源自於他的義薄雲天——為了兄弟之情,江山社稷又算得了什麼?這就給我們後人做人提出了一個難題,如果我們身處這種環境,怎樣做才算是對的呢?李世民可算一代明君,他在繼位後開創了大唐盛世,他的貞觀之治被人們傳為美談。但是為了謀取皇位,他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自己的親兄弟李建成與李元吉,我們從史料上了解,同去的尉遲敬德將二人的頭割下示眾,後李世民又將李建成的五個兒子與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全部殺死,可見得手段十分殘忍。從人性上來說,這是可以原諒的么?當然還有史料記載,在起事前,李世民曾說過:「骨肉相殘,古今大惡」的話,李世民究竟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或者他說過,那時候他又是一個怎樣真實的心境,這個我們都很難推斷。但是我們後人仍然十二分的欣賞李世民,有時候,我們更多的只看到了結果,並沒有認真的去分析過程,有時候我們更多的看到是皇帝的功績,而沒有去深究他的過錯和深入分析他人性的另一面——人性的東西太複雜。提起「黃袍加身」,很多人都知道發生在宋太祖趙匡胤身上,會想到發生在公元960年的那次著名的「陳橋兵變」。一件象徵皇權的黃袍,一次精心策劃的政變,使趙匡胤從後周節度使、殿前都點檢的身份,搖身一變成為大宋王朝的開國皇帝。黃袍是事先準備好的,趙匡胤此舉顯然是在效仿前朝皇帝的裝扮。趙匡胤是「黃袍加身」典故的原型,他的做法的確不高明,也沒什麼新意,但是這種掩人耳目的做法又是必須的。他們有時候需要這樣的表演。不過趙匡胤在殘暴方面比其他皇帝要好一些,他沒有把那些功臣趕盡殺絕,採取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手腕,讓那些跟他打江山的主動放棄兵權,被後人稱之為最高的政治藝術的運用,也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慘劇發生。在這些開國皇帝里,他算是最有人情味了,可惜正因為他有人情味,就遭到了他兄弟趙匡義的暗算,政治的殘酷性再次告訴我們,我不算人,則人必算我。其實要說到朱元璋的為人處事,他的兇殘也並不在前面一些帝王之下。兩次大屠殺的對象,都是他初起兵時親如手足的患難朋友。朱前後屠殺了四萬多文臣武將。像皇太子的教師宋濂,是元末明初文才最為出眾的人物,朱元璋尊稱他是「聖人」,但朱元璋翻臉不認人,昔日的上賓一眨眼成了階下囚。宋濂被貶到窮困的蠻荒,沒幾年就死在那裡。朱元璋最信任的智囊劉基,他的高度智慧使朱元璋渾身不自在,最後朱元璋將其毒死後嫁禍於胡惟庸身上。平定雲南的大將傅友德,父子同時綁赴刑場腰斬。平定廣東的大將朱亮祖,父子同時慘死在鋼鞭之下。大臣李仕魯在金鑾殿上辭職,朱元璋認為是看不起他這個皇帝,當即命武士將李仕魯摔下殿堂,腦漿崩裂而死。這些都充分印證了「共患難易、共富貴難」。「苟富貴、毋相忘」,那是還沒有成事前的承諾,至於成事後,這話就不會再被提起了。我們試著分析朱元璋的殘暴,朱元璋擔心皇太子懦弱而皇太孫年幼也許是原因之一,但恐怕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是朱元璋的自卑心理在作祟。朱元璋出生於一個極度貧苦的家庭,父母雙雙死於瘟疫,很小就成了孤兒,在底層社會受盡欺凌。朱元璋對上流社會既羨慕又仇恨。他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教育,缺少做人的崇高理想和高貴情操。像胡惟庸、李善長、劉基等人,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囊策士,朱元璋的江山是他們三人智慧的結晶。在本質上,自卑感過重的領袖跟有才幹的部屬不能並存,因此他們三人在朱元璋的力量不夠強大時還可被委以重任,一旦朱元璋意識到自己沒有他們也有足夠的安全保障時,他們的生命也就完結了。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還有三個女性絕對是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武則天、呂后和慈禧。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應該說她的皇帝當得還算成功。首先說她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從一個五等的才人,到成為則天大帝,絕非一般女人可以做到。在封二品昭儀後,為打擊自己的政敵,不惜以犧牲自己的女兒的性命為代價。顯慶五年(660年),高宗患上頭風之疾,頭暈目眩,遂命武則天代理朝政。但武則天生性霸道,故每當決事,高宗每每受制於武則天,高宗非常不滿,於是在麟德元年(664年)與宰相上官儀商議,打算廢掉武則天皇后之位。但上官儀的廢后詔書還未草擬好,武則天即已接到消息。她直接來到高宗面前,追問此事,唐高宗不得已,便把責任推到上官儀身上。十二月,上官儀被逮捕入獄,不久,即被滿門抄斬。從此以後,唐高宗每次上朝,武則天必在簾後操縱,天下大權完全歸武后掌握,甚至連生殺大事都由武后決定,天子高宗只能唯唯從命,所以,朝廷內外都稱為「二聖」。對於反對他者,全部被貶或殺,一個不留。手段十分殘暴。高宗病逝後,武則天又先後任用一大批酷吏,掌管制獄,如果被告者一旦被投入此獄,酷吏們則使用各種酷刑審訊,能活著出獄的百無一二。她當然非常清楚名正言順的道理,載初元年,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指武后是彌勒佛下世,當代唐為天下主,武后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准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武后稱聖神皇帝,武后稱聖神皇帝。這些表演也再次體現了她對政治的駕輕就熟。她建立了周朝,雖然她的繼位者還是李家的後裔,唐朝也並沒有因此而中斷,但是她必竟是自封「則天」大帝的第一位女皇帝,在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在一個男權社會裡,女性從來就是男人的附屬品,她能夠完全靠著自己的智慧與手段登上皇帝寶座的,她的勇氣與手段是值得後人學習與讚歎。呂后不是皇帝,但是她和慈禧一樣是實權的操縱者,她們的存在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呂后為了獨攬大權,大開殺戒,她製造的人彘慘劇,絕對不亞於任何一位殘暴皇帝的作為。西漢初年,高祖劉邦死後,惠帝軟弱,皇太后呂雉弄權。為了穩固自己手中的權力,維護自己兒子的帝位,呂后使出各種手段打擊宮廷對手。漢惠帝劉盈繼位時剛滿17歲,他天生軟弱無能,身體又不太好,這樣呂后就掌握了朝中的大權。呂后平常最恨的,就是深受高祖寵愛的威夫人。劉邦一死,呂后就讓人將戚夫人抓起來,囚禁在宮中的長巷,戚夫人在這裡受盡了犯人們的凌辱。但呂后並不滿足,她讓人剃光戚夫人的頭髮,用鐵鏈鎖住她的雙腳,又給她穿了一身破爛的衣服,關在一間潮濕陰暗破爛的屋子裡,讓她一天到晚舂米,舂不到一定數量的米,就不給飯吃。後來呂后又害死了戚夫人的兒子趙王,趙王死後,呂后又讓人砍掉戚夫人的手和腳,挖掉眼珠,弄聾耳朵,又灌了啞葯,把她叫做「人彘」,放在廁所裡面。這樣,她還覺得不夠過癮,呂后叫漢惠帝來看。惠帝看後嚇得幾乎暈倒。回去後大病一場,卧床歲余不能起,大病一場,此後天天喝酒作樂,再也不管理國家大事,沒過幾你年,就在憂傷里死去了。慈禧,一個最大的野心家。同時也是清朝政府腐敗、無能、殘暴的代表。雖然沒能當上皇帝,但是垂簾聽政數十年。她有一些名言讓後人時時記起:「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誰讓我一時不痛快,我就讓誰一輩子不痛快。」在搖搖欲墜的晚清,她操弄著權貴之間的平衡,使中國免於割據狀態。同時是她的手段殘忍與狡詐,生活的奢靡,政治上的昏庸,又令後人所不恥。(二)我們看過曆數那些有著痞子性格的皇帝,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那些不成功的皇帝和那些亡國之君。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並不是所有人皇帝都能把江山坐穩,因為種種的原因,許多皇帝做了亡國之君,那種感傷大概我們都能體味出來。李煜大概是不成功這裡面的一個典型。李煜既無心做皇帝,當然也就無心理朝政。儘管從登基開始就如可憐的怯懦的羔羊在虎狼般的趙宋政權的威懾下戰戰兢兢,李煜不思圖強,「幾曾識干戈」,在風花雪月里恣意享樂來麻醉自己,成了他心靈的撫慰。李煜乾脆縱情享樂,對百姓的怨怒,大臣的諷刺,睜隻眼閉隻眼。李煜曾幻想保留南唐國號,以求苟延殘喘,但遭到趙匡胤的怒斥:「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南唐亡後,李煜被封為「違命侯」,名為王侯實為囚徒。那宋太宗趙匡義本為好色之徒,曾因與宋太祖趙匡胤為花蕊夫人(後蜀孟昶貴妃)爭風吃醋不得而射死她,可見其心狠手辣。宋太宗每每讓小周后進宮跳舞,李煜心如刀割卻無可奈何。而小周后回來就痛哭流涕,傷心欲絕,想來必受宋太宗百般污辱,兩人每每抱頭嚎哭令人肝膽欲裂,由於抑鬱憤懣:作出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絕唱。正是如此,宋太宗不能容忍。相傳李煜生日之時,命其作樂,唱《虞美人》,遂被賜以毒酒身亡。有吊李煜詩云: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假如李煜真的沒有作皇帝,或許他也是一個出色的詞人。但他的詞作里就多了些辭藻的浮華,少了情感的哀傷;多了歡歌的呻吟,少了藝術的深刻。當然,亡國之君不至他一個,每個亡國之君的下場都比較悲慘與凄涼。不過這也怨不得別人,每個亡國之君都是因為自己的無能,加之前朝或前幾朝老祖先留下的沉痾,他們都成了窮途末路,最後的悲劇都叫他一個人承受了。我們再從秦說起,二世胡亥是被趙高殺死的,趙高想自立為帝,但眾人皆唾之,趙高只好立子嬰為帝,但子嬰卻不從,並設計將趙高殺死。趙高死後子嬰不敢稱帝,自稱秦王,然此時劉邦已經帶兵殺入咸陽,子嬰見自己已無力回天,於是向劉邦投降,項羽帶兵入咸陽後將子嬰殺死。所以除始皇帝外,他的子孫都不得善終。西漢最後一個皇帝平帝劉衎,是被他的老丈人王莽用毒酒害死的,而這位皇帝死時年僅十四歲。這樣的皇帝當得恐怖吧!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是漢獻帝劉協,他的這個皇帝雖說是撿來的,但是在當了皇帝後他的日子一直都過得不好;從九歲的被擁登基,便開始了他作為傀儡皇帝的漫長生涯,後被曹操所俘,曹操利用獻帝「挾天子以令諸候」,成了曹操手裡的一張牌,後又挾持獻帝遷都許昌,從此,獻帝在曹氏父子的夾持下度過了餘生。沒有死於非命算是他的幸運了。至於劉禪,更是被後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劉禪聽信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後主竟採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蜀漢滅亡。三月,劉禪被押到洛陽,降封為安樂公。魏國還將他的子孫和舊臣50多人封侯,以籠絡人心,穩定蜀漢局勢。劉禪卻認為這是對他的很大恩典,感激不盡。有一次,司馬昭宴請劉禪君臣,命樂工吹奏蜀國音樂,歌女演唱蜀國歌舞,在座的蜀國舊臣聽了,都為亡國而感到悲傷,只有劉禪咧著嘴,傻笑著,觀賞得津津有味。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國,劉禪樂呵呵地回答說:「此間樂、不思蜀。」司馬昭見劉禪實在是個愚蠢透頂的角色,留著不會有什麼危害,就沒有殺他,讓他閑居於洛陽,直到公元271年病死。東晉最後一個皇帝叫恭帝,名司馬德文(公元385~420年),晉孝武帝子,晉安帝弟。劉裕勒死安帝後,立他為帝。在位2年,為劉裕所廢,後又被劉裕派人用被子悶死,終年36歲。隋最後一個皇帝恭帝,名楊侑(605-619),隋煬帝孫,隋煬帝長子楊昭第三子,初封陳王,後改封代王。公元617年10月,李淵自太原起兵攻入長安。立他為帝,改年號為「義寧」。遙尊煬帝為太上皇。楊侑稱帝,只不過是李淵手中的傀儡,公元618年3月,煬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李淵見楊侑已無用處,於5月逼他退位,自行稱帝,楊侑被降封為希國公,閑居長安,第二年五月被殺,終年15歲。唐最後一個皇帝哀帝李柷(zhù)是昭宗第九子,哀帝當國,一切政事都由朱全忠決策。在位期間,其實沒有下達過任何實際的政令。那些以他的名義下達的制敕,其實都是按照朱全忠的意思辦理,哀帝能夠做的,就是順乎朱全忠的意思,把朱的政治地位和威望一步步提升和加固。唐哀帝先被降為濟陰王,遷於開封以北的曹州,安置在朱全忠親信氏叔琮的宅第。由於太原李克用、鳳翔李茂貞、西川王建等仍然奉天佑正朔,不承認朱全忠的梁朝,擔心各地軍閥的擁立會使廢帝成為身邊的定時炸彈,就一不做,二不休,於天佑五年(開平二年,908)二月二十一日將年僅17歲的哀帝鴆殺。最為恥辱大概要數徽、欽二帝,同時被金人擄去,被封為屈辱的昏德公、昏德侯。抗金名將岳飛留下了氣壯山河的千古名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裡的「靖康恥」,指的就是靖康之難。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軍僅以4萬人南下,一路鋒芒如入無人之境,連破北宋27州,兵鋒直指宋都汴梁,黃河北岸宋地皆陷沒。北宋朝中上至皇帝下至小吏盡驚慌失措、方寸大亂,主和派趁機大造聲勢,舉朝皆投降之聲。金軍圍困汴梁一月有餘,在尚未攻破東京的情況下,北宋皇室準備投降,開封下級軍民卻堅決要求抵抗,30萬人決心參戰。欽宗竟然親自到金營求降,卑躬屈膝地獻上降表,還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甚至鎮壓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軍民。第二年2月,金軍廢宋徽宗、宋欽宗人,另立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4月,金軍將俘虜的兩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連同大量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開始北撤。宋朝在歷史上留下了這奇恥大辱的「靖康之變」,宋欽宗趙恆這位苦命的皇帝,做皇帝只一年多,被金人擄去,受盡折磨終身監禁達三十年之久。明朝崇禎帝朱由檢的結局比前面這些皇帝也好不到哪裡去。他可以說到最後是眾叛親離。李自成的軍隊佔領了北京南城後,崇禎帝見大勢已去的,哭別了幾個皇子,讓他們化裝成平民,逃出紫禁城。這時又殘忍令周皇后自殺,殺死了幾個貴妃。朱由檢自己並不想死,在昏暗的夜色中,他帶著一批太監衝出宮門,如喪家之犬,想逃出北京城。但是昔日的臣子對他十分反感,到處阻止他逃走。凌晨,崇禎帝登上鐘樓,鳴鐘召集百官,但無一人前來。眾叛親離的崇禎帝與太監王承恩一起溜出紫禁城,登上了後面的煤山(今景山),用衣帶草草地寫好遺書,恨恨地上吊自殺,時年34歲。三天後,人們在壽皇亭發現了崇禎帝的屍體。有人不忍目睹他的慘狀,將他葬在了3個月前死去的田貴妃墓中,後來又遷移到現在的思陵,總算沒落個死無葬身之地。末代皇帝溥儀,只在位3年,便被趕下位,後被日本人扶為偽滿皇帝,年號康德,但是做的也不過是一個傀儡皇帝,日本戰敗後被蘇聯紅軍所俘,成為階下囚,後來作為戰犯受到了軍事法庭的審判,作為最後一個皇帝也是命運多桀。不過幸運的是,他趕上了中國解放了,政府寬大了他,如若不然,他也比其他各朝末代皇帝的命運也好不了多少。這些不成功的皇帝雖然繼位當了皇帝,但是卻很失敗,甚至自己的下場非常悲慘,這也佐證了這樣一個道理,在政治鬥爭中太過到正直是會受到傾軋的,太實在是會愛到打擊的。一個想當皇帝的人,不能完全按套路出牌,完全宥於前人的思路,那肯定不能有大有出路。所謂亂拳打死老師傅,就是這個道理。他們也請文人們搞出一些束縛人們思想的「三綱五常」,但是那些東西都是針對別人的,也約束不了自己。曹操的割發代頭就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我們來看一下歷史,裡面不外寫著權術兩個字。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必須有強硬的手段,在政治上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那也絕對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自稱皇帝的人是袁世凱,袁世凱的確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但是不管怎麼說,他的目的是達到了,也不管最後的結局如何。其為稱帝所造輿論做法也非常令人不恥與可笑,製造了一些「君權神授」鬧劇,以此來宣揚和證明他當皇帝的合法性與正義性。素不知那時西方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即民主與科學)已經傳到了中國,許多留過洋的人當然不相信他的鬼話。1915年12月袁世凱宣布恢復中國的君主制,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總統府改為新華宮。但是,袁世凱的稱帝舉措並沒有得到廣泛支持。不僅孫中山、梁啟超等人堅決反對帝制,北洋將領段祺瑞、馮國璋等也深為不滿。帝國主義列強亦不斷對他提出警告。12月25日,蔡鍔、唐繼堯等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北洋派內部危機四伏。袁世凱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支持他繼續擔任大總統。但起義各省不承認他有再做總統的資格。段祺瑞也逼他交出軍政實權。廣東、浙江、陝西、湖南、四川紛紛通電宣告獨立或與袁世凱個人斷絕關係。5月下旬憂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卒於舉國聲討聲中,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據傳,袁世凱登基後為了讓別人相信他就是真龍天子,他令人秘密買來一些大的魚鱗,每當他洗完澡後便撒一些在澡盆里,然後讓人放出話,那是那身上掉下來的龍鱗。讓人們爭相傳說他就是真龍天子下凡。坊間聽說後當然議論紛紛,成為街頭巷尾小市民的談資。當然也有些知道內情的,袁世凱倒台後,這些真相為人所知後,當然為後人笑掉大牙。由這件事可見得袁世凱的痞性與可笑。既然我們談的是一個「痞子當皇上、文人當宰相的話題」,那麼我們就要找到更多的例證來論證這個論題。要談到歷代帝王,絕對避不開的一個就是項羽,他是劉邦的對手。李清照一首詩寫到:「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其實應該說項羽還是有機會的,但是項羽顯然太過於兒女情長,犯了政治上的幼稚病。再一個他在玩手腕方面和劉邦比起來確實差得太遠了。有時候,在政治上顯然是要耍一些手腕的,實實在在卻可能遭到暗睡算。1964年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指出:項羽有三個錯誤,如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鴻溝協定,他認真了;建都徐州,那時叫彭城。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能納諫和用人呢?這便和他主觀上的弱點有關。從人格魅力上來講,不搞暗算,光明正大,是君子這風,這一點,項羽是值得後人欽配的。但在在毛澤東看來,崇尚「沽名」,就是項羽主觀上的一個明顯弱點,也是他失敗的一個原因。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優點在很多時候卻會成為他致命的弱點,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項羽能留芳千古是因為他的個人魅力,同時他的失敗也是因了他的這個優點。我們分析歷史不難發現,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從每個朝代建立,到經過中興、到衰落,到最後亡國,都不過是前朝的一個翻版,就是開國皇帝、最後一任皇帝的性格與命運都如此雷同。歷史上造反的還有一些人,如張角、黃巢、宋江、李闖王、洪秀全等,雖說有的打下江山,攻佔了京城,但是最終沒能把勝利果實保存下來,除了一些特定的歷史原因外,我們從另外一方面不難看出這些人都是讀書人出身。都是一些不得志的文人秀才。因為他讀書人雖說天天憂國憂民,但是他們心裡就沒有天下,有的往往就是自己那雞毛蒜皮的小利益和如何找美女來陪他喝酒。百無一用是書生說得雖說有些偏激,但是還是有他的道理的。書讀多了,知識確實會有所積累,但是情感也就變豐富了,這樣也許會妨害一個人的決定與企圖。魯迅先生說「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我們來看看這幾個人的表現。張角(?-184),鉅鹿(今河北寧晉縣)人,黃巾起義軍首領,太平道創始人。他帶著兩個弟弟,他在大量招收學生、培養弟子、吸收徒眾的基礎上,創立了太平道。他到處散布「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但由於黃巾軍的主體是農民,組織不夠嚴密,在政策和策略上普遍掌握不夠好。他們除了攻打官府外,還普遍攻打豪強、士家及各種有錢人家。於是,豪強、士家都迅速站出來,配合官府義軍。起義約十個月後,黃巾軍主力敗於官府、豪強的聯合。不久,張角也在這期間病死。應該從另一方面說張角的命不太好,自己病死了,後續無人,也就沒能把自己的事業繼續下去。黃巢(?~884),漢族,唐末農民起義首領。史料記載出身鹽商家庭,家富於財,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善擊劍騎射。他帶領起義軍攻克了長安,但其殘暴毒虐,觀念狹隘,嗜好濫殺無辜,不思進取,未消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又缺乏經濟政策,最後被唐軍擊敗。黃巢說到底只是一般流寇,軍隊所過之地,只顧著吃糧,極少建設,百姓凈盡、赤地千里,此人有痞氣,但痞氣太重,所以也未能成功。我們再來看一下宋江題的的反詩《詠菊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心在山東身在吳,我花開後百花殺。飄蓬江海謾嗟吁,衝天香陣透長安,他時若遂凌雲志,滿城盡帶黃金甲,敢笑黃巢不丈夫!多好的詩啊,可兩人的下場就是只能應證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而不成則必死。自古成者王侯敗者寇,這個道理大家都懂。如果宋江有野心,繼續造反,未必不能把大宋江山給拿下來。但是我們把《水滸》從頭看到尾,看到的都是宋江為了招安,他們並不想奪取大宋的江山,也不想推翻當朝擺皇帝的統治,他們只想做大宋的順臣,能博個一官半職也就心滿意足了。豈不知那些奸臣正是看到宋江等人的心思,於是利用他們,再剿滅他們,宋江等人最後落了個兔死狗烹,下場甚是悲慘。其實這世上,文人的考慮太多,擔心太多,有的東西是不可能通過完全正規的渠道來完成的事情,那樣是成不了大事情的。很多時候,只有通過非正規的手段才能把文題解決清,玩造反秀才不行而且還會反受其害。只能說明成功的路上沒有坦途,只不過是多增加幾個失敗者。早期清朝亡國,個個省的巡撫都督都獨立自封了嗎,可個個都是一些說的多,做的少,文人相輕,誰也看不起誰。清高、自大、虛偽、好高騖遠、敏感、膽小,是秀才常有的毛病,還不如後來的農民武夫執政。(三)宰相是國君之下輔助國君處理政務的最高官職。那麼我們再來曆數一下各朝的宰相,我們通過梳理也發現他們是一些正兒八經文人,他們熟讀四書五經,他們深諳三綱五常的精髓,當然他們還有一些特點,如忠誠,報國,他們始終極力維護皇權的權威,勵精圖治,歷史上少有宰相叛亂的。對於他們來說,他們都想憑自己的能力把皇權統治下的國家治理好,他們中大部分人都很有才幹,他們是那些當朝皇帝的左膀右臂。所謂文臣武將,文臣治國,武將平天下,他們的角色要求他們必須要有相當的學識。下面我們就舉幾個比較有名氣說說。我們先從李斯談起,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後師從荀子,荀子的思想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完之後,反覆思考應該到哪個地方才能顯露才幹,得到榮華富貴呢?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決定到秦國去,可見得李斯也有一種投機心理。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嬴政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著《倉頡》篇,創「小篆」,統一文字,有萬世不滅之功。但是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後為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可見得李斯也是有痞氣的,精明裡又透著優柔寡斷,但是他雖然也搞陰謀,但是當皇帝恐怕還輪不到他。蕭何,漢初謀略家,漢王朝開國名相。秦末,天下大亂,蕭何只是一刀筆小吏,但是他有好的眼光,跟隨劉邦鬧革命,擁劉邦為沛公。在造反過程中,他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立穩腳跟,徐圖天下;他慧眼獨具,月下追回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乃漢初開國兩件大事,功在蕭何。楚漢相爭,蕭何留守關中,為劉邦大軍提供了充足可靠大後方,首功在蕭何!漢王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身居相位,歷時二主,善始善終;有著「功冠群臣,聲施後世」的盛譽。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興和4年即公元前181年誕生於山東琅邪陽都。14歲時隨叔父赴豫章,16歲移居南陽,26歲出山輔助劉備,40歲任蜀漢丞相,42歲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53歲病死五太原,生前先後6次發動戰爭,均無功而返,促使蜀漢國日益衰敗,民不聊生,最終蜀漢滅亡。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諸葛亮被書寫成熟讀古章典籍、通曉天文地理,精於陰陽之術,善於運籌帷幄,力掃亂世群雄的偉人。在儒生心目中,他是神化的先知,是智慧的化身,是正義的代表,是傳統的衛士,是儒吏的典範。即使是現代,諸葛亮仍被如儒生們捧上大智慧的政治家、軍事家。然而由於諸葛亮的事必躬親、謹小慎微、並不善於用人,造成了許多的失誤,導致了蜀國的幾次失利和衰敗。加之他與劉備的組合不能算是一個很成功的組合,這也是蜀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房玄齡,大唐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位最長的宰相。他為人多智,有奇謀,人稱「房謀」。早年走馬投身秦王李世民,成為幕府謀主,助李世民掃平群雄,一統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玄武門事變,他是主謀,翦除太子黨,助李世民得了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作為大唐宰相的房玄齡,貞觀元年,圖治安民,不遺餘力,得太宗殊遇,被譽為「漢之蕭何」,也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王妃,如此功績,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王安石,北宋神宗時名相。領導了一場轟烈和悲壯的熙寧變法,但由此也進入了歷史漩渦,成了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大罵其為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來的宋徽宗對王安石推崇備至,而到了宋欽宗那裡,竟成了北宋滅亡的魁首。作為文人的王石安,中國文人後來者推崇倍至,而作為宰相,卻爭議不休。寇準,北宋宰相。太平興國進士,景德元年稱相。時值遼兵來攻,寇準力排眾議,堅主抵抗,促使真宗前往督戰,與遼訂「澶淵之盟」,後王欽若陷害寇準,被罷相。寇準居官清廉,為世代楷模,他終生不蓄錢財,家中無歌伎,「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台」,是時人對他的形容。耶律楚材,遼國皇族之後,元代開國大臣、名相。成吉思汗時,被召用,隨後雙扈主西征,觀天象,卜吉凶,力勸成吉思汗不要妄殺無辜,得成吉思汗信任,遂為成吉思汗股肱大臣,尊寵至極。耶律楚材,上諫針貶時弊,保江山穩定,改革稅制,武功文治,使蒙古統法者收到極盛之效。「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劉基,字伯溫,謚文成,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於江浙行省處州路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今南田山武陽村於1948年劃歸溫州文成縣)。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使儘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亮。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劉伯溫自幼聰穎異常,天賦極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從小就好學深思,喜歡讀書,對儒家經典、諸子百家之書,都非常熟悉。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術數之類更是潛心研究,頗有心得。年輕即成為江浙一帶的大才子、大名士,開始受到世人的矚目,後中元朝進士。元末,各地反元起義風起雲湧,元王朝的統治已搖搖欲墜,但各支反元義軍又互相紛爭,各不相讓。劉伯溫靜觀天下形勢,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在眾多的起義軍中,以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最有真龍天子之氣,他才是推翻元朝的最有力的人物。公元1360年,義軍統帥明太祖兩次向隱居青田的劉伯溫發出邀請,劉伯溫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決定出山,以期通過助朱氏打江山來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宏偉大志。劉伯溫不但是一位謀略大師,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傳於世的有《郁離子》10卷和《誠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離子》一書在中國思想上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曾國藩,清代名相。步入仕途後,十年七遷,37歲當上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立功,他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他事事以身作則。因此,他除了「一品侯」頭銜之外,還有「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賢」、「近代史之父」諸等稱謂。曾國藩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他一生為官清正,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秦朝以前的那些宰相,諸如管仲、伍子胥、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等更是才高八斗。我們分析這些宰相發現,他們都是貨真價實的文人,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非常的勤勉,他們當政時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他們的智商應該不在那些皇帝之下,他們怎麼就不去造反當掌柜中呢?(四)當皇帝要有當皇帝的勇氣,要有過人的毅力,要有強硬的手段,要有破的魄力,要有不甘人後的勁頭,不婆婆媽媽、不擔心後人的評價,不太顧忌別人的眼神,有一種我是痞子我怕誰的精神,當老闆也如是。當宰相要有當宰相的才幹,要學識淵博,要能參善謀,要有真正治國平天下之策,要對皇帝忠心。當然當宰相還要有好的眼光,找一個好的東家,認準了他一定能成功,輔助他,則大事成矣。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償不是如此,一個潛心研究學術的人,只能在學術上有所創新。新東方的俞敏洪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頗深,他講人不能太本分。如果你甘於做一個農民,那麼你也許永遠都只能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如果你安於做一個小商人,那麼你永遠也可能把自己的生意做不大。而我看到,現在的很大的大老闆,他們也許並沒有多少文化,但是他們總是能出奇制勝,他們把生意做得很大,而那些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卻只能在他們的手下做一個業務員,或者是永遠。文人受了太多的教育,他們宥於傳統的束縛,做起事來總是畏首畏尾。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大都中了孔孟之毒害,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還有「三綱五常」什麼的,他們非常清楚犯上做亂是要被殺頭的。讀書人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是通過正當的科舉考取功名,本本份份的做一個官,他們並不想推翻當朝的皇帝。他們最大的目標是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他們頭懸樑錐刺骨的熟讀聖賢書,夢想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即使是造反,也都是跟定一個主子,自己並不敢自立門戶。有人講,無知者無畏,大概在這些能當皇帝的大老粗中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如果他們把前進中的總是想得那樣細,想得那樣全,那他可能也早就放棄了。民間中好象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說法,秀才總是難以造反的,細數這些開國皇帝,真正造反成功了的沒幾個是讀書人。在戰場上,直覺往往比理論和學問要重要得多,這個道理其實廣泛的被美軍接受並運用,而文人們他們有著更多空泛的理論,缺乏實踐,或者疏於實踐,文人講究「三思而後行」,凡事總是思前想後,到最後一見困難太多,倒不如早放棄了算了。而那些大老粗呢,怕什麼怕,腦袋掉了也不過碗口大個疤,先干再想,他們有一種置於死地而後生的氣魄和膽識,於是往往能夠成功。皇帝與宰相就好象是老闆與經理人的的關係,這是不是說當老闆並不需要太多的業務知識,具有超人的膽識是首要的,具有一些非常人的想法也是必須的,而具體的業務知識,找一個好的經理人去打理就可以了。這個好的經理人必須具有很高有文化水平,良好的素質與能力,他有很強的執行力,他也許有和老闆意見相左的時候,但是他必須忠於自己的老闆。他會為著這個公司的全局著想,他也不允許老闆去犯一些業務上低級的錯誤。維繫他們穩定的最大砝碼就是老闆對經理的信任、經理對老闆的忠誠。孔孟告訴讀書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其實是說給讀書人聽的,也是告訴那些讀書人,你們千萬別去造反,還是老老實實的做皇帝家天下的順民,書看得真了會瞎眼睛的,這是一些鄉下老人的俚語,大概書讀得多了不免就以為書上說的都是真理,以至於連置疑的念頭都不再有了,當然這些讀書人非分之想就少了,他們已經被書本禁錮了,這是不是說不讀書也不一定完全是一件壞事情呢。呵呵,這個觀點也許大部分都不會同意,但是又正如古人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這都需要我們去思考。「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個兩千多年前留下的問題,至今還時常被人問起,現在的同類版本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祖上條件不錯的、和貴族血統沾點邊的也許會這樣安慰自己,但是一般老百姓肯定不服氣,憑什麼說老鼠的兒子只會打洞,古往今來,有多少人上演著通過奮鬥改變命運和身份的故事。將這些造反但沒有成功的與那些造反成功的經過比較,有一個驚人的發現,那就是那些造反成功的都有一個好的軍師,但是沒成功幾乎就沒有,宋江是有一個好的軍師,可是自己不濟,沒有經天緯緯地之才,自己也不願意去造趙家的反,所以命運不可能垂青於他。洪秀全雖說也建立了政權,但他思想狹隘保守,用人唯親,而且陷入了宗教迷信的可悲泥潭,所以也只能是以失敗告終。李自成雖有個好軍師宋獻政策,但李自成不聽從宋獻策的謀略和勸告,到山海關親征吳三桂,致使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李岩也算是李自成的軍師,但是李自成江山還沒坐穩,就把李岩給殺了,你說他這樣的皇帝能做得長久嗎?歷史上的黃金搭檔有這樣幾對,秦始皇與李斯、劉邦與簫何,李世民與房玄齡,朱元璋與劉伯溫,他們似乎都印證了「文人當宰相、痞子當皇上」這句話。我們試把這兩種人調換一下,那會是什麼效果。如果李斯做皇帝、秦始皇做宰相,這種調換本身似乎就不可能,這些開國皇帝身上的痞性,但是他們往往把這種痞性很好的利用並升華了,如果不是雄懷大志,如果沒有過人的膽識,如果僅僅停留在痞上,那也就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了。從毛主席對秦始皇的認同,對孔夫子的否定可以看出,毛主席對純粹的讀書人並不看好,孔老夫子其實一輩子也都想在仕途上有所發展。雖說他飽讀詩書,但是那些帝王並不欣賞他,孔子如喪家之犬的到處奔走叫賣著他的學問,最終鬱鬱而終。雖著下儒家經典學說,但在政治上卻沒什麼成就。這是不是可以印證,搞政治,文人還是不行的。「性格決定命運」,這是一個已經被現代人充分論證了的心理學原理。那麼我們從古代這些帝王將相的命運中是不是也就可以反推出他們的性格呢,通過大量的史料我們似乎也可以確定這樣一個命題:「命運反映性格」現在研究證明,學習成績好、聽話的孩子長大後不一定能成就大業,相反那些學習成績並不怎麼樣,調皮的孩子長大後卻成了大領導,這是不是造物主開的玩笑呢?政治本身就是治人的學問,在古代、治人與治國是劃等號的,把人治住了,沒有人造反了,自然就把國治住了,至於經濟的發展,那倒是在其次的。還有個國外的政治家有句名言叫「政治無道德」,其實也很好理解,搞政治的絕對不能受制於傳統道德的束縛,那些東西可以當工具來約束你的臣民,但不拿來約束自己,否則江山不保。在歷史上,有時候野心與雄才大略、奸詐狡猾與工於心計、痞性十足與有膽有識是劃等號的,因為歷史從來都是後人書寫的,書寫的歷史從來都不是真實的,因為沒有人能真正還原歷史,我們只是可能略微了解一點其中的片段而已。別以為,那就是真的歷史。但是,這裡面有個邏輯:就是只允許皇帝可以痞一點,宰相卻不能,宰相若是痞、不忠誠,那便成了亂臣賊子,或者是奸臣,皇帝再痞也是自家的事,所以似乎這本身就成了定論。這似乎在告訴我們,對於那些不安分守紀的人來說,自己做老闆才是最好的選擇。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政治鬥爭基本上等同於宮庭鬥爭,治國基本等同於治人,用鮮血寫著的雷同歷史告訴我們,過於遵守遊戲規則並不一定能贏,想出奇制勝就不能按規矩出牌。要想當老闆,那就不能太受傳統的約束,但是你如果只想當一個好的僱工,那就必須得聽僱主的,那可不能亂出牌,否則你有被遭到解僱的可能,這就是前人的經驗與教訓。所以得出的結論還是:文人當宰相,痞子當皇上。
推薦閱讀:

痞子在左,牛逼在右——觀影《被救的姜戈》
「街頭痞子」到一國之君,他為什麼能夠擊敗英雄項羽,奪得天下
【痞子侃電影】十部港產黑幫片
長安劍:李利娟到底是愛心媽媽還是痞子流氓?
他曾是上海灘「地下皇帝」、流氓痞子,成名後靠一手好字成功洗白!

TAG:文人 | 宰相 | 痞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