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化妝、服飾、程式、流派
如何標記批註?鳥語花香香書館歡迎您京劇化妝、服飾、程式、流派化 妝京劇的化妝誇張、寫意、濃墨重彩,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生旦凈丑都採用了圖案化的手法,其中凈丑就顯得更為明顯。生、旦行的化妝稱作"俊(念zun)扮",俊乃俊俏之意,即漂亮的打扮。其程序為:1、打肉色粉底;2、在眼睛、雙腮、眉宇間塗抹紅油彩;3、用白粉定妝;4、在紅油彩塗抹過的部位刷胭脂粉;5、用黑油彩或黑鍋胭脂描出眼睛和眉毛的輪廓;6、畫口紅,因老生有髯口(鬍子),所以不必畫口紅。雖然都是俊扮,但每個行當的畫法卻略有不同。旦角(老旦除外)和小生的化妝最為艷麗,粉底的顏色較淺,因為年輕人的皮膚總是最滋潤的。武生用的粉底和塗得紅的都較重一些,透出一種健康色。老生和老旦由於年齡的關係,整體上都處理得淡一些,突出蒼老感。生行通常在眉宇間畫一道紅,表示一種精氣神,稱之為"英雄氣"。武生必須畫英雄氣,眉宇間筆直的一道,給人以英氣逼人之感。文弱書生則可以畫"過橋"代替,即在眉宇間畫一道像橋一樣的拱形,顯得較為書卷氣。旦行的頭飾極為複雜,一般分大頭和古裝兩種。必須在專職化妝師的幫助下才能完成,其中最難的一道工序就是貼"片子"。所謂"片子"是一縷假髮,放在刨花(一種用開水加溫後能產生粘液的樹皮,古代以此來整理頭髮)水中浸泡後,貼於兩腮和額頭處。它最大的特點是能把臉型調整到最佳程度。
生、旦行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吊眉,用帶子將眉毛向上吊起,眼睛也會隨之立起來,經過這樣處理後,表情會更加神采奕奕。 凈行的化妝稱之為"勾臉",主要有線條、色彩、譜式構成。大致有三塊瓦、整臉、老臉、碎臉、歪臉、揉臉等類型。勾畫的手法一般分勾、抹、揉三種。眼睛、鼻子、眉毛、嘴巴等部位根據不同的人物形象有各種各樣的畫法。紅色象徵忠烈正義,黑色象徵魯莽直爽,白色象徵奸詐多疑,褐色象徵剛強驍勇,綠色象徵頑強暴躁,灰色象徵老年殘暴,金銀色象徵神佛精靈。大多數臉譜都有一定的象徵意義,通過某些特殊的符號能暗示出人物的忠奸善惡。比如《鍘美案》中為民做主的清官包公的臉譜上有一個月亮,這個圖案表示青天,在吏治黑暗的時代,人民仰望他猶如天空的皓月一般。再如《霸王別姬》中項羽的臉譜是一張哭臉,因為他的剛愎自用,結果眾叛親離,自己也命喪烏江。他額頭左右和面部中間所畫的壽字,是寓意其短壽。醜行也勾臉,但與凈行相比要簡單的多。在額頭和雙腮處抹紅後,用水白塗於眼、鼻之間,俗稱"豆腐塊"。其風格近似水墨畫,簡潔而意味深長。根據不同人物這塊水白的形狀和大小也有所微調。其中武丑的臉譜區別於文丑,像時遷、胡理、陶洪等人物都有固定的譜式,而且比較誇張。唐代帝王李隆基精通音律,善演丑角,被後人奉為梨園行(戲曲界的別稱)的祖師爺。此後梨園行一直有條規矩,在後台必須由醜行演員率先動筆之後,其他行當的演員才能開始化妝。不過,現在已沒有人遵循這條規矩了。
服 飾京劇的服飾以明代為基準,同時還吸收了宋、元、清代服飾的一些特點,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樣式。其最大的特徵是不分季節和朝代,具有很強的兼容性,無論春夏秋冬,還是哪朝哪代都用這一整套固定的服飾。不過在具體穿戴時非常嚴格,有"寧穿破,不穿錯"的說法,即必須按照人物的身份地位,進行穿戴。京劇的服裝也稱"行頭",給人以豪華絢爛之感,精美的刺繡、誇張的圖案、鮮明的色彩,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在色彩方面有以下幾個特徵:1、等級。黃色為至尊的皇家專用;紅色代表富貴;綠、藍次之;黑色最卑微。2、風俗。喜慶場面用紅色,喪悼場面用白色。3、意境。俠客夜行常用黑色,為的是隱蔽目標,強化黑夜的意境。4、心理。小生、花旦扮演的是年輕角色,常用鮮艷、明亮的顏色,這很符合年輕人的愛美心態。下面我將服飾的名稱和功能介紹給大家。(一)、 服裝類。蟒袍--帝王、大臣專用,綉有龍的紋樣,非常氣派。官衣--大小官吏專用,胸前和背後綉有鳥獸等紋樣代表品級。宮裝、鳳衣--皇后、皇妃專用,綉有鳳凰紋樣,極為華麗。玉帶--穿蟒袍、官衣、宮裝時,必須配以玉帶裝飾。帔(念pi)--家用便服,有男女之分。上至皇家,下至黎民百姓都可穿用,女帔還 需配裙子。褶(念xue)子--男用便服,適用於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富貴衣--黑色褶子上訂滿五顏六色的補丁,為窮困潦倒的書生專用,因這類人物以後通常會金榜題名,大富大貴,故稱富貴衣。八卦衣--仙人、道士專用,綉有仙鶴紋樣。開氅--文官武將和中軍專用,綉有獅、虎、豹、麒麟等紋樣。茶衣--底層老百姓專用,質地為布料,腰間須系腰包裙。水袖--上述服裝的袖口上都縫有一塊一尺多長白綢,抖動時像水的波紋一樣,故稱之為水袖。這是一種誇張的手法,代表手的延長,目的是便於舞蹈。水袖的語彙很豐富,能表現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大靠--男女將軍專用,綉有甲胄紋樣,背上扎四面旗子(根據生活中的令旗,誇張、美化而成),非常威武。箭衣--武官專用,根據需要可以搭配馬褂,腰間必須系大帶(腰帶)。綉有龍、團花等紋樣。屬清代服裝。藍布箭衣--公差、衙役專用。
旗裝--少數民族的公主、皇后、皇妃專用。屬清代服裝。 抱衣抱褲--男性英雄、俠客專用,分上下兩節,上衣下擺處有走水(類似裙擺), 腰間須系大帶。打衣打褲--同上,只是沒有走水。戰衣戰裙--武旦專用,分上下兩節。襖褲裙--花旦專用,分上下兩節。此外還有青袍、僧衣、龍套衣、大鎧、太監衣、老斗衣等。(二)、 盔帽類。盔--身份地位較高的武將所用,如:帥盔、夫子盔、八面威等。冠--平天冠、九龍冠、鳳冠為皇家專用,五佛冠為僧人專用。帽--皇帽、侯帽、紗帽、相貂為帝王、大臣、官員所用,鑼帽、氈帽為普通百姓所用,達帽為少數民族所用。巾--將巾、扎巾、武生巾為武將、俠客所用,方巾、文生巾為書生所用,員外 巾、鴨尾巾為老年人所用。翎子--雉雞尾巴上的羽毛,插在盔帽上作為一種裝飾。運用翎子舞蹈,能表現 人物的各種心情。髯口--即鬍鬚。經過藝術誇張後,比生活中的鬍鬚要長很多,最長的能垂到肚 子下面。有扎、滿、三綹、八字吊搭、二挑、一字等類型,根據年齡分 黑、黲、白三種顏色。甩髮--一種細長的假髮,用以表現戰敗或落魄的人。 戴帽子叫"勒頭"。有些盔帽很重,為了防止舞蹈時掉落,須勒得很緊。普通人可能過五分鐘就會產生嘔吐現象,就連專業演員也很怕"勒頭"。(三)、 靴鞋類。厚底靴--身份地位較高的生、凈行專用。這種靴子很誇張,有二至三寸厚,用紙和漿糊做成,約有一公斤重。沒有經過特殊訓練很難行走自如。薄底靴--極為常用的男性鞋子,適合各個階層。彩鞋--女性專用的鞋子。旗鞋--與旗裝相配的鞋子。
程 式京劇表演中,歌唱有板式和曲牌,念白有腔調,動作有樣式,武打有套路和檔子(多人武打的術語),鑼鼓有經譜,唱念做打和音樂伴奏皆有一定格式,稱之為程式。這種表演程式來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經過藝術加工和提煉,形成了具有一定規律性的表演體系。有前人總結為"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所有的聲音都是歌唱,所有的動作都是舞蹈),如舞台上的開門關門,上樓下樓,騎馬行舟,飲酒喝茶等行為都是經過藝術誇張、美化了的舞蹈動作,通過觀眾的聯想能產生一種"真實"的效果。因此,京劇演員在訓練時要求把程式動作當成是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叫做"第二生活",也就是說能不假思索地、極為自然地做出程式動作。由於這個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京劇演員會被人誤解為神經有問題。 亮相--舞蹈行進中,短暫的停頓和休止,具有雕塑感。一般人物出場都有亮相, 給觀眾一個欣賞的氣口,在舞蹈和武打中,也有各種亮相,把優美的身 段造型展示給觀眾。這是演員和觀眾雙方的需求,演員在亮相時可以調整一下氣息,觀眾此時用喝彩的方式發泄興奮的心情。 抖袖--抖水袖這個動作在舞台上的運用非常頻繁,其目的不僅是為了整理衣服, 還能表現生氣、興奮、著急、慌忙等心情。同時還是在歌唱時給樂隊鼓師的一個暗示信號。在京劇鼎盛時期,演員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為了不讓別人偷看到自己的絕活,基本上是不排練的,叫做"台上見",所以類似抖袖這種暗示動作是很重要的。自報家門--是指自我介紹,很多角色初次上場時都要用這一程式。通常都坐在 舞台中央,把自己的名字、籍貫、職業、家庭等情況表述給觀眾。打背供--背著同台的其他人物,把內心活動與觀眾直接交流時,叫打背供。做 這個程式時,要抬起一隻手,好比豎起一堵牆,與其他人物隔離開。這種手法既浪漫,又誇張。起霸--武將出征前整盔束甲的舞蹈。相傳起霸的動作原是為了表現西楚霸王披 掛出征時的英雄氣概而創造的,後來經過不斷發展和豐富,才逐漸成為 一種通用的格式。有單人、雙人和多人的起霸,氣勢非常雄偉。走邊--表現行路,是一種載歌載舞的程式。有響邊和啞邊之分。響邊由小鐃鈸 伴奏,要邊舞邊唱曲牌;啞邊用小堂鼓伴奏,表現在黑夜中潛行。這兩種走邊都需要有翻滾的技巧,有單人、雙人和多人的組合。趟馬--策馬飛馳的舞蹈。京劇舞台上沒有真馬出現,演員手持馬鞭,運用虛實 結合的表現手段,製造出騎馬的感覺,其中當然缺少不了觀眾的想像。同樣也有單人、雙人和多人的組合。
早在一百多年前的清代,京劇的影響力極為廣泛,上至皇親貴胄,下至黎民百姓,都對京劇情有獨鍾,很快在全國流行起來。北京和上海成為京劇藝術之重鎮,由於地理環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藝術風格上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差異,產生了京朝派和海派之說。北京是京劇的發祥地,所以京城的京劇演員總是有一種優越感,認為京朝派才是正宗,對代表南方的海派持有一種蔑視的態度,多年來京、海兩派始終有一種對抗和競爭的勢頭。所謂京朝派,即恪守傳統,在繼承前輩的藝術時講究原汁原味,尤其注重唱念的基本功,因此以前在北方都說"去聽戲"。舞台畫面也極為簡約,除了守舊(帶有刺繡的背景)外,就是"一桌二椅"(桌椅能代表床、山、橋等)等簡單的道具,布景則從演員的表演中產生。海派京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勇於革新探索,講究舞台華麗,服飾多樣,更多的追求感官刺激,所以南方常說"去看戲"。海派京劇的形成具有其特殊性,二十世紀初上海是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四通八達,有中國第一商埠之稱。十里洋場,高樓林立,各種新興文化娛樂設施應時而生,西方話劇、歌劇、電影、歌舞、雜技、馬術等紛至沓來,光怪陸離,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魔都。京劇由古老的帝都來到這花花世界,為了適應這嶄新的生存環境和民情風俗,不得不進行改良與創新。於是產生了時裝戲、古裝新戲、連台本戲等,不僅演中國戲,還演《茶花女》等外國戲。表演手段也大大突破傳統的樣式,機關布景、新潮時裝、現代歌舞……總之能招徠觀眾的一切手段都會出現在舞台上。當然不能否認海派京劇中的糟粕成分,個別劇場老闆為了迎合市場,難免會製造出現一些媚俗的東西,比如為了獲得觀眾的廉價掌聲,濫用技巧,賣弄噱頭,嚴重脫離劇情,使得一出完好的劇目失去了其應有的格調。但是在這特殊的環境中也激活了藝人們的創作思維,因此湧現出一大批傑出的藝術家,如:夏月珊、夏月潤、潘月樵、周信芳、蓋叫天等。其中與梅蘭芳齊名的麒派創始人周信芳,在一生中創作了近四百出新編戲,成為海派京劇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他的藝術風格激情豪放,真實感人,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後來一些京朝派的藝術家如袁世海、李少春等都紛紛效仿,就連話劇演員都學習麒派的台詞技巧。流 派京劇的各行當中流派紛呈,爭奇鬥豔,充分展示了創造者的鮮明個性和藝術風格。流派的形成是經過了藝術家長期的舞台實踐和苦心積澱,無論是唱腔,還是表演,都給觀眾以不同的審美享受。下面就按生、旦、凈、丑的順序逐一介紹。(一)老生。余叔岩 其嗓音中略帶沙音,透出一股清醇的韻味,演唱上不求旋律的花哨,但卻唱得精巧細膩,注重人物情感的把握,有"小神童"之譽。言菊朋 精通音律,文化修養較高,根據自己嗓音的特點,吸收青衣、小生的唱念技巧,自創新腔,婉轉跌宕,樸實中見華麗。馬連良 嗓音清柔圓潤,唱腔流暢,念白富於生活氣息;表演瀟洒飄逸,講究刻畫人物的性格氣質。周信芳 京劇藝術大師。七歲登台,故取藝名"七齡童",後以諧音"麒麟童"的藝名開創了"麒派",成為一代宗師。他勇於革新,博採眾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嗓音條件不佳,但注重發音的力度,演唱時聲情並茂。無論唱、念、做、打,都是緊密結合人物的情感,決不賣弄技巧。曾任上海京劇院第一任院長。譚富英 譚鑫培之孫,家學淵源。其嗓音清亮明澈,演唱風格激越爽朗,樸實大方,世稱"新譚派"。楊寶森 嗓音寬厚有餘而高昂不足,著重在深沉渾厚上下工夫,還創造了以真假聲混合的拔高唱法。(二)武生。楊小樓 開創了以"武戲文唱"為特徵的武生流派。注重功架的華美和武打動作的規整;唱念給人以威武雄壯,以英氣逼人之感。蓋叫天 以短打武生戲著稱。在《惡虎村》中飾演黃天霸,創造了"鷹展翅"的身段。扮演《水滸傳》中的武松,堪稱一絕,有"江南活武松"之美譽。杭州的西湖旁有他的墳墓,現作為旅遊景點,正式對外開放。(三)小生。俞振飛 京昆藝術大師。他能詩善畫,並將詩詞書畫的意趣融化到舞台表演中,創造了一系列儒雅秀逸、超群絕倫的藝術形象。那溫文爾雅的書卷氣是他獨有的氣質,著有《振飛曲譜》。葉盛蘭 嗓音寬亮,扮相英俊,氣度大方,表演細膩,特別注重表演小生的陽剛之美。
(四)青衣。梅蘭芳 京劇藝術大師。他嗓音寬圓甜亮,扮相雍容華貴。善於開拓革新,重視劇本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一切旨在服從於劇中人物性格,於含蓄中求藝術上的"真善美"。尚小雲 扮相俊秀,嗓音寬甜脆亮,調門高亢,有"鐵嗓鋼喉"之譽。演唱風格是英武中顯嫵媚。程硯秋 他由於受嗓音條件所限,創造性地練出了腦後音。唱腔迂迴曲折,似斷又續,長於表達凄楚哀怨的思想感情。(五)花旦。荀慧生 體態婀娜,扮相俊美,表演細膩。創造唱腔遵循人物身份、性格和感情這一前提,使音樂形象更臻完美。筱翠花 扮相秀美,身材窈窕,雙目傳神,表情細膩,在身段做工上有獨到之處。(六)老旦。龔雲甫 嗓音清脆而蒼勁,甜中帶沙。唱腔花而不俗,特別動人。李多奎 嗓音洪亮,以真假聲結合的發音方法,成為老旦行的標準唱法。(七)武旦。閻嵐秋 武打勇猛剽悍,槍法如流星趕月,神出鬼沒。藝名"九陣風"。(八)凈行。金少山 嗓音的天賦極佳,聲震瓦樑,以"鐵嗓龍音"著稱。銅錘、架子都能勝任。他身材魁梧,唱、念、表演俱佳,有"十全大凈"之譽。裘盛戎 善用口鼻共鳴,其唱腔吸收了諸家之長,形成了一種韻味淳厚、剛柔相濟的風格。普及甚廣,當今已成"十凈九裘"之勢。(九)醜行。蕭長華 文丑,他嗓音清脆響亮,念白爽利流暢;表演幽默詼諧,格調高雅,深入淺出,耐人尋味。在梨園界德高望重,還是一位戲曲教育家。葉盛章 武丑,他嗓音寬亮,念白爽脆;武打狠、准、脆、快。文武兼備,在表演上有諸多創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