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會攻擊傷害自己,家長如何干預?

  李欣專欄

  壁虎、蜥蜴在遭遇天敵攻擊時,會用自斷尾巴的方式來吸引敵人的,從而為自己贏得逃跑的機會;捕鼠夾上被困住的老鼠,為重獲自由而生生咬斷自己的一部分肢體後,奔竄而去;橫行八道的螃蟹在遇到生命危險時,會自斷一足給到自己的敵人,以一招「舍卒保車」的計謀獲得逃生的機會……

  當我們站在觀察者,或研究者的角度去看待動物世界中的「斷尾求生」、「棄卒保車」現象,多數人都會為這些生命的行為方式發出讚歎,甚至為之深入探究的,也大有人在。可當我們作為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在成長過程出現損傷自我軀體的行為時,卻會是怎樣的觸目禁心,膽寒心慌呢?

  案例:某市一初中女生,學習成績一般,從小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媽媽是工作型母親,大部分的時間放在自己的工作娛樂上,對女兒的關心和陪伴極少,屬於放任型;女孩的爸爸對孩子照顧較多,一般孩子有什麼要求,爸爸總是儘力滿足。但在女兒宣布自己開始交男朋友後,遭到家裡嚴令禁止。一通打罵後,孩子開始不願意去學校,常常一個人呆在自己的文章里,經常會用刀片割傷自己!有一次,孩子用小刀片將自己上臂划了多道口子,傷口極深。舉著這樣一條血淋淋的手臂,孩子卻是一臉淡定,笑著走到父母面前,問父母為什麼一點都不痛,而父母只能是倒吸冷氣,驚慌失措中帶著孩子去醫院求救。

  動物們的「自殘」是為了換取生存機會,它們是在自己的生命遭受危險之時,用捨棄局部的方法來保存大局,其根本動機是為了獲取更多的生存機會。可孩子們的自殘行為,卻叫父母們害怕驚懼,難以理解和接受。

  01

  兒童自殘行為淺解

  在心理學中將人類自我損傷軀體,而行為最終目並非是結束自己生命的行為稱為「自殘行為」。它屬於人類攻擊行為中的自我攻擊,即把攻擊目標經過潛意識內向投射機制,由指向外界轉向針對自身,從而出現自罰、自虐、自傷。

  十幾歲的孩子,本應都是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奔跑著、歡笑著,可為什麼卻偏偏會在那麼些孩子身上出現血淋淋的自傷行為!?人類的行為要遠遠比動物來得複雜,對於孩子的們的自殘行為,有以下幾個較為常見的原因:

  原因一:挫折

  進入少年(少年早期,也叫少年兒童期)或青春階段的孩子,身心方面的成長變化,常常讓孩子們面臨許多內心衝突,一方面覺得自己長大了,有力量決定很多事,有能力做很多事,但現實卻又讓孩子們發現,沒有成人的幫助,自己仍是很難成功。這樣,孩子們往往是在對自己過高的期望和現實的無力感前,頻頻遭受著挫折的挑戰。

  原因二:情緒調節

  挫折、不順心,自我控制調節能力的不到位,種種因素造成了孩子們容易積累較多的負性情緒。而自殘行為的發生,正是將積蓄在孩子體內的憤怒、焦慮、挫敗感等傳達出來的方式,用身體上的痛苦,來減輕內心的痛苦,使內部壓力得到釋放。

  原因三:帶有目的性的自殘

  孩子身邊雖然不缺少疼愛關心的人,但為了獲取更多的關心或權益,或者是怕承擔行為後果時,會用到自殘的方式,來引起家長的關注和寵愛、用傷害自己的方式來逼迫家長向自己妥協、為了逃避懲罰,迴避責任。

  原因四:心理病症的表現

  (Depression of childhood)

  比較典型的有兒童抑鬱症,表現在孩子心境低落、悲傷、內向壓抑、自我評價低,對日常學習生活,遊戲運動都缺乏興趣,行為退縮、孤獨,隨著病症嚴重程度的增加,也將導致自殘或更為嚴重的自殺行為。另外,在傅安球編著的第三版《實用心理導演診斷矯治手冊》中,自傷被歸在本能行為障礙,是一種多見於精神發育遲滯和精神分裂症中的行為障礙。

  02

  家長如何來干預

  謹慎對待,不驚懼害怕,不迴避

  當家長發現孩子上出現自殘行為,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這一行為的產生並不是單一的,其背後肯定會有情緒或其它生活行為上的變化在,不能僅限於制止或控制行為本身,家長有必要更全更深的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關注他們日常行為上的變化。如果是心理疾病的行為表現,可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如果是一般的心理問題,則可以儘快從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感、增加孩子幸福感和抗挫力方面入手,進行著重培養。

  尊重孩子,尊重家長權威

  多對孩子進行鼓勵和肯定。通常自殘行為的孩子對自我的認可度都較低,家長在批評或懲罰孩子時一定要考慮方式方法。例如,避免在公開場合教育打罵、禁用侮辱性或帶有對孩子能力否定性的批評用語。懲罰也好,教育也好,要能與既定規則相結合,不讓孩子用自殘來危險,也不讓孩子的自尊在教育中受傷。

  積極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為孩子開發更多可利用的經驗資源

  武斷、冷淡、拒絕的父母易造成孩子自殘行為的發生。認真而努力地傾聽孩子,每天給孩子和自己一些時間,讓自己能與孩子有一場積極的交流。家長要知道,不是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就是合格父母了。孩子心靈的成長同樣依賴於父母,有計劃的帶孩子去旅行,看看外面的人生與世界、鼓勵孩子與同齡人積極的交往、培養孩子發展健康有益的興趣愛好。

  適時給予援手

  在孩子的教育中,反對溺愛,提倡家長多放手。不過「多放手」,可不是完全「撒手」。特別是孩子在進入學校階段後,不少父母會生出「許多事可以放手到學校」的念頭,或潛在心理,不經意間會減少對孩子的關注,有些家長甚至在孩子進入小學、中學後,有一點可以鬆口氣的感覺。可實際上,孩子在這時需要父母的關心卻是更深、更需要具有思想性和智慧性的。不再是簡單的生存需要滿足,而是來自內心的渴求與精神層次的交流豐富起來。所以,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帶有啟發性的幫助和引導,是必要也是必須的。


推薦閱讀:

朱建軍 | 青少年自殺的成因與危機干預
【倡議】災後救濟需要「心理干預」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併肌肉減少症患者營養與運動干預的護理研究進展
《緊急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原則》
天涯觀察第337期:老年人跌倒干預道德指南:拯救助人的快樂

TAG:孩子 | 自己 | 干預 | 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