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場秘境追蹤:鄱陽湖古戰場 (十五)

鄱陽湖古戰場 --- 承載了兩個帝王的全部野心

公元1363年,當時中國最有實力的兩個男人 --- 朱元璋和陳友諒陳兵鄱陽湖,怒目相望。浩瀚的鄱陽湖在瞬間承載了兩個男人的全部野心。「鄱陽湖水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南部中國,在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在中國水戰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此戰前後歷時37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艦隻之多,戰鬥之激烈都是空前的。那麼,鄱陽湖是如何形成的?朱元璋和陳友諒是如何多次交鋒的?陳友諒失敗的根源是什麼?

一、萬里長江的腰帶

「澤國芳草碧,梅黃煙雨中。」煙波浩渺、水域遼闊的鄱陽湖,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形成南寬北狹的形狀,猶如一隻巨大的寶葫蘆系在萬里長江的腰帶上。鄱陽湖,江南地區的「水」門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

1. 鄱陽湖的形成

鄱陽湖碧波蕩漾,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渺無際涯,時值春夏之交,天氣清爽。一輪紅日伴著熹微的晨光從天邊升起。幾隻幽蘭蝶輕盈的飛舞,腳下江水緩緩流淌。整個景象猶如寄居天堂隔壁一般。

美麗富饒的鄱陽湖養育了世代居息的湖邊人,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色,有誰會將它同當年的那場鄱陽湖水戰聯想在一起。

鄱陽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僅次於青海湖。它在古代有過彭澤、彭湖、官亭湖等多種稱謂,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早在地質史「元古代」時期,湖區本為「揚子海槽」的一部分,大約在距今八九億年前的燕山運動時期,湖區地殼又經斷陷構成鄱陽湖盆地錐形。

相傳,黃帝時期,「彭蠡澤」向南擴展,湖水進抵今鄱陽湖。在彭蠡澤大舉南侵之前,低洼的鄱陽盆地上原本是人煙稠密的城鎮,然而,隨著湖水的不斷南侵,鄱陽湖盆地內的梟陽縣城和海昏縣治先後被湖水淹沒,而當時位於海昏縣鄰近較高處的吳城卻日趨繁榮,並成為江西四大古鎮之一,所以,歷史上出現了「淹了海昏縣,出了吳城鎮」的說法。

2. 兵家必爭之地

在鄱陽湖中,有一孤峰拔水而起,其形似鞋,這就是人稱鄱湖仙島的鞋山。

鞋山上有豐富而悠久的人文景觀。雖然傳說中的大禹治水的石刻已經磨滅,但是宋米芾寫的「眠雲」二字及清人石刻「凌波第一、錦襪無雙」仍在。鞋山上曾建有大仙女廟、天后宮、梳妝台、七層塔等建築。武則天時,徐敬業在起兵謀反失敗後,削髮為僧,隱居於此。

鞋山素有「天下無雙第一鞋」之稱,是中國道教聖地和世界候鳥最佳觀賞保護區。它西臨廬山,四面碧波,孤峰獨峙,雄踞中流。鞋山海拔90.7米,面積11萬平方米,是國內難得的集山、江、湖等融為一體的景觀群。此外,景區內設有兩個觀賞區,有古炮台、烽火台、城牆步道、雲眠亭、大姑塔、禹王峰、觀廬亭、大姑廟、觀鳥台等景點。

鞋山位於鄱陽湖與長江的交匯處,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的鄱陽湖大戰,主要是以鞋山為中心。陳友諒在康郎山作戰失利後,退軍鞋山,在島上修城築壘,然後在鞋山水域同朱元璋展開大戰。

3. 劉伯溫誤聽山名

鄱陽湖畔的康郎山因浪大風高,也被稱作是抗浪山,是鄱陽湖中一島嶼,也是鄱陽湖戰役的主戰場,是朱元璋當年囤兵紮寨的地方。

據說,當年朱元璋和軍師劉伯溫在戰前來到這裡勘察地形,見此地山頭開闊,樹木蔥蘢,不僅是出兵的好地方,還便於隱蔽。於是,他們立刻向當地人打聽此地的情況,劉伯溫誤聽山名後,興奮地說:「糠糧山、糠糧山,豬(朱)有糠吃,人有糧吃,在此能生存、能發展,奪取天下指日可待,此天以寶地助大帥也!」

朱元璋聽到劉伯溫的這些話後,也爽朗地笑道:「我輩乃英雄兒郎,得此糠糧山,定可化險為夷,今晚營中暗號,不如改為"來者何人?我為康郎』。」

此後,朱家軍一統江山,「康郎山」也隨之名揚四方。

如今,康山忠臣廟建在康郎山上,是朱陳鄱陽湖大戰的紀念場所,始建於吳元年夏四月,是朱元璋為追認三十六位忠臣所建,同時,朱元璋為這些忠臣加封贈爵,塑像祭祀。咸豐九年重建,重建時於其左添建昭忠祠,懷忠樓,其右添建關帝殿。

二、一次水面上的戰略大決戰

1. 農民起義如火如荼

元朝末期,朝政廢弛,社會動亂,農民起義如火如荼。

公元1352年,郭子興起義佔據濠州(今安徽鳳陽)。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領袖,他一面收羅人才,一面整頓軍隊,勢力日漸壯大。

公元1360年,陳友諒殺死紅巾軍領袖徐壽輝,自稱皇帝,控制了長江中游地區。

公元1362年,徐壽輝的另一部將明玉珍在四川稱帝,控制了四川。

此外,方國珍在慶元(今浙江寧波)起義,控制了浙東地區。張士誠在江北起兵,控制了長江三角洲。

2. 第一次交鋒

朱元璋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採納了劉基等人的建議,制定了自己的戰略計劃:先奪取金陵(今江蘇南京),以此為基地,平定江南,最後消滅元朝,奪取北方,統一全國。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五月,朱元璋在得到巢湖水寨首領廖永安、俞通海率戰艦千艘投張士誠後,渡過長江,攻佔太平(今安徽當塗)。

第二年,朱元璋又率水陸大軍攻下集慶(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實現了他的第一步戰略計劃。

由於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在北方牽制了大量元朝兵力,朱元璋想要平定江南,實現第二步戰略計劃,最大的阻礙就是陳友諒。因為陳友諒地處金陵上游,控制了安慶、九江和武昌三個戰略重鎮,力量非常強大,其水軍力量就是朱元璋的10倍。可以說,他們之間的爭戰,不僅關係到彼此之間的生死存亡,也是爭奪南部中國的戰略決戰。

對此,朱元璋決定集中主力先攻打陳友諒,對張士誠則採取守勢,控制江陰、常州、宜興、長興、吉安等戰略要點,阻止張士誠的軍隊向西發展,並拉攏方國珍,藉以牽制張士誠,穩定側後,減少東顧之憂。此時,陳友諒也在積極籌劃消滅朱元璋。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初一,陳友諒率領十萬水軍,越過朱元璋佔領的池州(今安徽貴池),攻佔太平和採石,並派人和張士誠聯繫,打算通過上下夾擊來吞滅朱元璋。

朱元璋為了防止張士誠乘機襲擊,使自己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再加上陳友諒求戰心切、驕傲輕敵,於是決定利用應天城池堅固、地形複雜的有利條件,採取誘敵深入、設伏聚殲的方針,誘使陳友諒的巨艦由大江深入較狹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揚己之長,迫使陳軍舍長用短。

為了儘快實現自己的計劃,朱元璋讓陳友諒的老友、元朝降將康茂才寫信向陳友諒詐降,表示願為內應,並約定在江東橋(今南京江東門附近)會合,以「老康」為暗號。

同時,朱元璋按照當時的地理位置作了部署:常遇春率領三萬士兵埋伏於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側;徐達率兵列陣於南門外;趙德勝率兵橫跨新河(今南京城西南)駐虎口城;楊璟駐兵大勝港(今南京城西南15里);張德勝等率水師出龍江關(今南京興中門外);朱元璋則自率主力埋伏於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此外,朱元璋還派胡大海自婺州、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饒),以此來威脅和牽制陳友諒。

陳友諒接到康茂才的信後,由於急躁和過於輕敵,對信的內容信以為真,不待張士誠答覆,率軍自採石進抵大勝港。他在江東橋連呼「老康」,沒有人應答,這時,陳友諒知道自己受騙了,於是倉促派萬人登陸立柵。

朱元璋趁陳友諒登岸立足未穩之際,發出信號,頓時伏兵四起,從水陸夾擊,陳軍大亂,爭相登舟而逃。

時值退潮,陳軍巨艦擱淺,傷亡慘重,其士卒不是被殺就是落水,另有2萬餘人被生擒。在這種情況下,陳友諒遺棄100餘艘巨艦,乘小舟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

朱元璋乘勝追擊,不僅奪回了安慶和太平,還攻佔了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此後一年的時間,朱元璋乘陳友諒大軍內部矛盾激化的有利時機,攻佔了蘄州、黃州、興國、黃梅、廣濟、樂平、撫州等地,收編龍興(今南昌)守軍,連下瑞州、吉安和臨江(今江西清江西),實力大大增強。

3. 激戰之前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二月,張士誠派兵圍攻小明王的最後據點安豐,安豐是應天的屏障,小明王向朱元璋告急求援。於是,朱元璋率兵渡江救援安豐。

隨後,陳友諒認為朱元璋大軍的主力救援安豐,江南必定空虛,於是他乘這個有利時機,率領號稱60萬的水陸大軍圍攻洪都,佔領了吉安、臨江、無為州。

洪都位於贛北平原,屬於贛江下游,由贛江向北經鄱陽湖與長江相連,具有重要的軍事地位。

陳友諒大軍登陸後,從四面八方向洪都城發起猛攻。守城朱軍浴血奮戰,死守洪都,堅持月余。

當時,朱元璋已回到應天,但是主力仍由圍攻廬州的徐達率領。

朱元璋了解到陳友諒全軍只是圍攻洪都,並沒有直取應天,而且,當時江水日涸,不利於陳軍巨艦行動,此外,據消息透露,目前陳軍缺糧,士卒多死,認為這正是消滅陳友諒的大好時機。

於是,朱元璋一面命洪都守軍拖延陳軍,為自己爭取時間,一面命徐達回師應天。

七月初六,朱元璋親率20萬水軍,往救洪都,十天後到達湖口。朱元璋先派兵守住涇江口(今安徽宿松南),另派一軍屯於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從而切斷陳友諒的歸路;然後,朱元璋為了防止陳軍逃跑,派兵扼守武陽渡(今江西南昌縣東);最後,朱元璋親率水師由松門(今江西都昌南)進入鄱陽湖,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陳友諒得知朱元璋率大軍前來救援,立即迎戰。至此,一場規模空前激烈的生死大決戰,在鄱陽湖面展開。

4. 三次交鋒

七月二十日,兩軍在康郎山(今江西鄱陽湖內)湖面遭遇。

陳軍巨艦聯結布陣,展開數十里,氣勢奪人。朱元璋發現陳軍巨艦首尾連接,不利進退,於是將自己軍隊的艦船分為20隊,每隊都配備大小火炮、火銃、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槍、神機箭和弓弩,下令各隊接近敵艦時,先發火器,次用弓弩,靠近敵艦時再用短兵器進行格鬥。

第二天,雙方展開激戰。朱軍大將徐達身先士卒,親率艦隊勇猛衝擊,擊敗陳軍前鋒,殺敵1500人,並繳獲一艘巨艦。接著,朱軍大將俞通海乘風發炮,焚毀陳軍20餘艘艦船,陳軍被殺和淹死者眾多。然而,朱軍也有很大的傷亡,特別是朱元璋座艦擱淺被圍,險遭不測。

從清晨至日暮,雙方一直呈僵持狀態,互有傷亡,不分勝負只好鳴金收兵。

二十二日,朱元璋親自率領水師出戰。因陳艦巨大,朱軍艦小不能仰攻,接連受挫。此時,朱元璋聽取了部將郭興的建議,改用火攻破敵。

朱元璋選擇勇敢士兵駕駛七艘裝滿火藥柴薪的漁船,在黃昏湖面上吹起東北風時迫近敵艦,順風放火,一時間風急火烈,火勢迅速蔓延。

瞬間,烈焰飛騰,湖水盡赤,陳軍死傷過半,數百艘巨艦被燒毀,陳友諒的兩個兄弟及大將陳普略均被燒死。朱元璋乘勢發起猛攻,又殺敵2000餘人。

二十三日,雙方再次交鋒,陳友諒瞅准朱元璋旗艦展開猛攻。當時,朱元璋剛剛移往他艦,原艦便被陳軍擊碎,因此免遭一劫。

二十四日,朱軍大將俞通海等人率領六艦突入陳軍艦隊,勇敢馳騁,如入無人之境。朱軍士氣大振,朝陳軍發起猛烈攻擊。

最後,陳友諒不得不收攏殘部,轉為防禦,不敢再戰。

5. 得人心和失人心

二十四日晚,朱元璋乘勝進扼左蠡(今江西都昌西北),控制江水上游,陳友諒則退保諸磯(今江西星子南)。

兩軍相持三天,陳軍屢戰屢敗,形勢越來越不利。同時,陳友諒的兩員大將見大勢已去,投降了朱元璋,導致陳軍內部軍心動搖,力量更加削弱。

陳友諒一氣之下將抓到的俘虜全部殺掉,以此來泄憤,朱元璋卻恰恰相反,他將俘虜全部送還,並悼死醫傷,大得人心。為此,陳軍內部分崩離析,士氣更加低落。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認為陳軍可能突圍退入長江,於是移軍湖口,在長江南北兩岸設置木柵,在江中放置大舟火筏,又派兵奪取蘄州和興國,便於控制長江上游,堵敵歸路,待機殲敵。

陳友諒被困於湖中一個多月,軍糧殆盡,於是孤注一擲,從南湖嘴突圍,打算進入長江退回武昌。

當陳友諒率軍到達湖口時,朱軍以舟師、火筏四面猛攻,陳軍無法前進,於是改道涇江,又遭伏兵阻擊,在左右夾擊的局勢下,陳友諒中箭而死,五萬餘人投降。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二月,朱元璋攻下武昌,陳友諒兒子陳理投降,至此,朱元璋完全佔領了陳友諒所屬的地區。

從七月二十日到八月二十六日,歷時37天的鄱陽湖之戰終於結束。

三、 窺秘戰爭

1. 陳友諒失敗的根源

戰前,陳友諒無論在人數還是在武器裝備上都優於朱元璋,結果卻以慘敗被殺而告終。究其原因,主要是陳友諒在戰略指揮上的失誤。

朱元璋率主力北救安豐,造成應天空虛。如果陳友諒沒有先攻洪都,而是讓主力直攻應天,只留一小部分攻打洪都,這樣就會使朱元璋處於陳、張夾攻、進退失據的不利處境。

但是陳友諒卻沒有這麼做,導致數十萬大軍局處於狹小地域,難以展開,而且,陳友諒也沒有派兵扼守江湖要津,而是置後路於不顧。最終使得朱元璋巧妙地利用了他的疏漏,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從而扭轉了戰局,創造了我國水戰史上的著名戰例。

2. 朱元璋報恩

據說,有一次,陳友諒率十幾萬水軍把朱元璋的兩萬水軍包圍在鄱陽湖,當時的情況對朱元璋非常不利。

陳友諒乘人之危,提寶劍站在指揮船的船頭,大聲喊道:「朱元璋,我不想殺你的士兵,你如果有好生之德,就馬上出來拿劍自刎。」

朱元璋此時在指揮船里走來走去,想不出好的辦法。正在這時,他手下的一名將領說:「主公,我們長的很像,況且我也沒有在外邊漏過臉,眼下危及,我只有替主公一死,不過,在我死之前,我有個請求,我想讓你將來把我的兒子封為十王之王,他以後若犯死罪,去他一王,但是不能殺他。」

朱元璋說:「如果我將來當上皇帝,一定封他為十王之王。」

之後,那名將領穿上朱元璋的衣服,走到船外,面對陳友諒,拿劍自刎。

陳友諒信以為真,很講信譽地放走了真正的朱元璋。

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他沒有食言,封那個將領的兒子為十王之王,並且還讓他當上了自己的駙馬。

鄱陽湖水戰圖

古戰場遺址

推薦閱讀:

【智庫數據】追蹤中國學者近三年入選湯森路透高被引科學家現狀
人民日報慈善,信息公開是信任的基石(熱點追蹤)
「開坑驗毒」追蹤 蘇北刮環保風暴,埋毒量依然是謎
阿里供應商欺詐追蹤:商人講述3年4次被騙經歷
追蹤曹操基因釋疑

TAG:中國 | 鄱陽湖 | 古代 | 戰場 | 追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