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什麼中產階層買不起房
我先來問個問題:「工作→買房→娶妻→生子→工作」的人生輪迴和「放羊→建房→娶妻→生子→放羊」的生活理想有什麼兩樣嗎?我想,原則上應該是不一樣的人生。具體,我們來看下文。
有人認為,在中國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是政府最該著力解決的問題。但更多的人認為高房價影響最大的是中等收入群體,即所謂的中產階層。憑什麼中等收入群體同樣難以承受高房價?如果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無法顧及到中產階層這個群體,那麼,樓市的泡沫就是個大泡沫。而今天,你屬於中等收入群體嗎?你能憑你的簡單奮鬥買得起房子了嗎?捫心自問一下,就知道了房價置於民生的問題的所在了。
一般而言,中等收入者是指其收入水平與在某個時期里同一地域範圍內全體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相當的那一部分人,在國外被稱為中產階級。但嚴格地講,中等收入者群體不單純是經濟學概念,它具有經濟、歷史、地域、社會等多重規定性。眼下,中國所謂的中等收入者身處尷尬境地。儘管樓書廣告上一直標稱「獻給中產階層的經典之作」云云,然而,恐怕誰也沒有想像到的是,現實的世界裡,N年後某些城裡人為了買套小產權房寧願當農民,某些人為了買房竟然要放棄自己「尊貴」的身份,想當一個低收入者。過去令人羨慕的白領階層,目前卻成了社會普遍關注的對象,事實上,這都是高房價惹的禍。
就上海而言,現實來講,一個還算不錯的女孩會和一個沒房(可能暫時可以沒車)的男朋友結婚嗎?可能對對上海本地的還算不錯的男女青年而言,面對婚姻,沒車可以,沒房不行!可能對上海以外來上海奮鬥的還算不錯的男女青年而言,面對婚姻,沒車可以,沒大房可以,沒法一次性全款買房可以,但沒有付了首付的貸款的房也不行!沒有房子,就沒有妻子,也就沒有孩子。房價高攀的時代,住房從工具變成了目的,成為人們的理想和奮鬥目標,人們的生活不再輕鬆,笑容被憂愁驅趕。人們除了住房還有什麼?
所謂的中產階層,這個群體曾經很風光旖旎,他們的生活曾是許多畢業生嚮往憧憬的,當然他們也大多都是來自小城市或者農村,也大多是大學畢業生,他們是新一代知識分子。然而曾記得有多少孩子剛踏出家門時深情地望著自己的父母說:「爸媽,等我到了北京或者上海,畢了業就在那找份工作,然後過個兩三年在北京或者上海買套房,把您二老接過去」,或者像電視劇《我的青春誰做主》里女主人公曾說的那句台詞一樣:「給我三年時間,我一定憑我的努力在這個城市(上海)買套房」!當初一副躊躇滿志的樣子,如今多數人卻真的躊躇了。因為現實社會遠不是他們想像的那樣。可嘆的是,房價與收入比相差甚遠!君不見一個78年恢復高考的首屆大學生工作兢兢業業至今尚不能買房安居,憑什麼一個普通中產階層就能買得起房子了?不是不應該,而是不能!
在房價普遍畸高的情況下,中等收入者面對高房價也是囊中羞澀,望塵莫及,他們那點收入也只是九牛一毛、杯水車薪。中等收入者叫屈無門,他們跟低收入者比起來,同樣都是買不起房,或許他們心裡會或多或少的存在不平衡心態,因為他們的生活遠遠沒有達到他們理想的狀態。況且收入高的其實並不在乎,還能投資炒房賺一筆,收入低的也有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只有夾在中間的被擠入市場,讓房子壓得喘不過氣來。
我們別再打腫臉充胖子了!工資不高就說出來吧,薪水不滿就大聲喊出來吧,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再強的人也回傷心流淚。中等收入群體同樣難以承受高房價,政府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卻無法顧及到這個群體。所以也就有人開玩笑似的說,現在只有兩條路,要麼努力進入高收入群體,要麼往下走,返貧為低收入群體。看似笑話,實則悲哀。這不妨讓我想到某開發商處處亂拋「炒房有理」之語,甚至對住房保障制度有關的設想進行抨擊,認為政府決不能補貼幫助中等家庭買房,理由是「應當鼓勵競爭」。按其意思理解就是說房價必須高,而且越高越好,因為只有高了才能讓更多的人買不起,只有買不起才能讓他們保持競爭,讓他們有追逐財富的動力,才會不斷進取,而不是無所事事、得過且過地混日子。看似有理實則謬論。其實這種想法只是一個理想化狀態,擱誰身上誰最能理解。
憑什麼中產階層也買不起房?中等收入群體真的成了爹不疼娘不愛的了?常言說得好:「既來之,則安之」。房價已經很高了,就算博士後也不能三五年內買房了,那麼,眼下面對高房價,關鍵是我們的心態一定要好!中等收入者心態擺正是正理。中等收入者是一個知識分子密集體,這個社會需要更多的中等收入者,因為他們是維護市場經濟和社會秩序穩定的中堅者。但現如今,這部分人反而是買不起房,這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了我們的樓市存在太多的問題,如果不解決,恐怕會傷了中產階層的心,這部分人大多是知識份子,是中國發展的中堅力量,如果這部分人得不到理應得到的回報,這個國家是不會有前途的。
推薦閱讀:
※美國正副總統公布財產 均屬中產階層(圖)
※中國收入差距擴大引中產階層不滿
※中產富裕階層奔赴美國,美國富人卻選擇離開,「逃離」方向出人意料
※【飯局精選】商人參政:「新社會階層」還是「新特權階層」
TAG:階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