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的實際領導人

新文化運動的實際領導人

  許多人都把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認定為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日期。《青年雜誌》的創刊地點在上海。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其創刊號上《敬告青年》的文章中明確宣告:任何不合於現今社會的事物和觀念,即令它是「祖宗之所遺留,聖賢之所垂教,政府之所提倡,社會之所崇向,皆一文不值也」。

  1916年9月1日,陳獨秀創辦的《青年雜誌》更名為《新青年》。他在第一號中寫道:「慎勿以年齡在青年時代,遂妄自以為取新青年之資格也。」這表明,作為一個「新青年」,不是年齡合適就行,而必須有新的認識、新的觀念、新的作為。

  同在《新青年》第一號,還刊登了李大釗的《青春》,文章號召青年人衝破「過去歷史之網羅,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立志創造一個新社會、新國家。

  在《新青年》第五號上,胡適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他提出,要以白話文為中國文學正宗,認為真正的文學應當「實與今日社會之情狀」。從這個角度來評價胡適,說胡適是「白話文之祖」並不錯,但胡適這篇《文學改良芻議》的最重要之處是他認為文學必須反映社會現狀,必須言之有物。

  陳獨秀接著在1917年2月的《新青年》刊出了《文學革命論》一文,文中對舊道德、舊文化的開戰更為明確。在陳獨秀看來,儘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皇朝,建立了中華民國,標榜民主和共和,但「黑幕未稍減」,原因就在於「盤踞我人精神界限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莫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

  陳獨秀的這篇《文學革命論》和胡適的《文學革命芻議》的發表,轟動了國內文化界,被認為是新文化運動的檄文。

  1918年9月15日,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表。這是周樹人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的作品,也是魯迅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的影響是深遠的,它描寫了一「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狀態和心理活動,通過主人公「狂人」之口,指責傳統的中國社會是一個「人吃人」的罪惡社會,預告將來的社會必是「容不得吃人的人」。

  綜上所述,人們把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誌視為新文化運動開始之年,是有根據的。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以及其他一些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的學者、名人被視為新文化運動的闖將,也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陳獨秀提倡的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賽先生」),很快地掀起了一場思想革命、文化革命,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禮教、傳統道德觀,啟發了廣大群眾的民主覺悟、革命覺悟,為「五四」運動的爆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思想基礎。

北京大學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心

  在這裡必須指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以及北京大學成為蓬勃開展的新文化運動中心的意義。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他赴任前,多數友人認為北京大學校方歷來都是官僚主持校務的,所以多數友人勸蔡元培不要就任,有礙名聲。也有少數友人認為,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學校長可以藉此機會樹立新校風,整頓教學秩序。

  在深思熟慮後,蔡元培慨然出任北京大學校長,改造學校的領導作風,充實學科、學制,倡導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他採取「兼容並包」方針,大量引進新派人物,不拘一格招聘專家。在蔡元培校長倡導下,北京大學開創了思想自由的新風。

  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學校務期間,陸續聘請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有名望的人來北京大學。這時《新青年》也由上海遷到北京,在北京大學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編輯部為核心的新文化陣營。

  在蔡元培領導下,「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兩大旗幟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關於民主的含義,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們認為它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包括個性解放、人格獨立、民主自由權利等內容;二是指反封建反專制,認為中國要在今日的世界生存,必須放棄幾千年來的帝制、官僚的統治,改為自由、自治的國民政治。關於科學的含義,也應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闡釋,一是反對封建迷信,反對不科學的種種舊觀念,二是向西方國家學習科學技術、科學知識,尊重科學,及所具有的科學精神,解放思想。

  1918年11月15日李大釗在北京天安門演講和在《新青年》1919年1月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探索新路的代表作。1918年11月16日,蔡元培校長在北京大學生慶祝協約國勝利大會上發表演說,他認為「此後的世界,全是勞工的世界」「要認識勞工的價值,勞工神聖!」這些都表明,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預示著分化的加速。一些對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產生懷疑的人日益傾向於探尋新路。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得新文化運動中一部分人在新路上走得更遠,變得更加激進。

西學東漸是新文化運動的必然結果

  關於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以及由此掀起的西學東漸的熱潮,並未因「五四運動」的結束而停步。兩個十分有利的條件已經具備:一是除北京和上海外,大多數省會城市開始新建了一批大學,建校經費或來自中央政府、各個地方政府,或來自教會、其他公益機構,或來自商界的贊助;二是各地新創辦了一些雜誌,或成立了一些學習研究性的團體,它們聚集了一批有志於宣傳新思想、新文化、新學說的知識界人士。

  例如,1918年12月22日,陳獨秀、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周評論》,主要宣傳反封建、反軍閥統治、反帝國主義的思想,介紹十月革命,介紹社會主義學說。

  又如,《新教育》月刊於1919年2月在上海創刊,由蔣夢麟任主編。《新教育》提倡平民教育,提倡白話文,主張建立以地方自治為基礎的民主共和國。

  再如,1919年3月23日,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在北京大學宣布成立,鄧中夏、廖書倉為總務幹事。該會的宗旨是:「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

  在北京以外,天津的進步青年周恩來、郭隆真、鄧穎超等人發起,由天津學生聯合會、女界愛國同志會於1919年9月16日組成了「覺悟社」,並開始出版不定期刊物《覺悟》雜誌,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

  1920年,惲代英、林育南等人在武漢組織成立了利群書社,書社經銷馬克思主義著作和激進書報雜誌,影響了不少青年。

  在這裡還應當提到,1918年4月18日由毛澤東發起,在湖南長沙嶽麓山下蔡和森家中,成立「新民學會」,基本成員共21人。1920年8月13日,已在法國的蔡和森給毛澤東寫了一封長信,主張組建中國共產黨,爭取國際無產階級援助。12月1日,毛澤東複信蔡和森,對其主張極表贊同。

  在這一年的4月,俄共黨員維金斯基抵京後,同李大釗等人討論後表示:在中國建立中國共產黨,以及加入共產國際的條件已經成熟。李大釗同意維金斯基的意見,介紹他到上海與陳獨秀見面。

  至此,為一年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舉行準備了足夠的條件。中共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和閉幕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此開始了中國政治新階段。

  對1915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的評價既已清楚,那麼對新文化運動期間的西學東漸的評價也就不言自明了。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從新文化運動開展以來,西學東漸的影響的擴大可能更加引人注意。這是因為,新文化運動的反帝反封建色彩,使一批又一批想改革社會的人,拋棄保守,另闢新路。

  國外傳入的有關社會科學的各種學說中,有無政府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村社社會主義,還有馬克思主義。中國的進步青年在這些學說中終於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當時對人們最有吸引力的是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產黨宣言》。進步青年對於新路的認識儘管不一樣,但「走十月革命之路」卻成為人們嚮往的道路,這同樣是選擇的結果。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說明新文化運動過程中西學東漸的意義。

  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反帝反封建的運動,主流是否定舊文化、舊思想、舊倫理,引進的資產階級法律學、政治學、教育學和經濟學,不僅有助於開闊國人的視野,而且其中仍有不少內容可供剛成立的民國政府立法、行政管理、學校建設作參考。

  以經濟學的引進來說,經濟學中有不少實用的內容,例如,財政的管理(包括國家預算應力求平衡,國際收支也應維持基本平衡)、金融的管理和風險的防範、證券市場的建設和運行、工業企業的投資和經營、國際貿易的開展、城市化、農村人口的流動、市場秩序的維護等,都是經濟發展不可缺少的知識。中國經濟今後應如何健康發展,如何參與國際貿易和海外投資,需要一大批專業人才。因此,在西方經濟學知識傳入中國的時候,中國的政界、法學界、經濟界努力學習和了解西方經濟的組織和法制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光明日報》5.4厲以寧)


推薦閱讀:

特朗普:美朝領導人會晤將如期於6月12日在新加坡舉行
面相看出領導潛力
國平:鍛造堅強領導核心的「治黨方略」
如何培養領導者而不是追隨者?
那些因為「領導欣賞你」而毀掉的優秀女青年

TAG:運動 | 文化 | 新文化運動 | 領導 | 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