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時,人類只有一種語言,世界大同,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氏族或稱部落。每個不同的氏族有著不同的分工,有專司天文,有專司地理,有的專司農耕,彼此之間沒有歧視,皇族的部落之間的轉換我們後人稱為「禪讓」。所謂黃帝活了幾百歲不過是黃帝的氏族掌握皇權幾百年而已,並不但指那個人,一旦分清了這個道理,你再看看是不是上古的脈絡開始分清了。《聖經》中記載,上古的人類為了為了上到「天」,建造史前巨觀「通天塔」,但通天塔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未造好便倒塌了,於是參加建造的各個氏族之間相互埋怨,詆毀,互不信任,不歡而散,氏族之間的隔閡造成互相之間的不向往來,語音便產生了變異,漸漸的連語義也發生了變化,記錄的符號也變得越來越不一致了。而在中央帝國,皇族使用的文字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傲慢的皇族將他們的旨意傳達給信使,信使再口頭轉告臣民以及下屬的氏族,而那些地處遙遠的氏族將聽到的口頭旨意以簡單的十多個語音符號記錄下來,這便是拼音字母的由來。軒轅皇帝的封地在軒轅之丘,也就是現今的歐洲的匈牙利,公元前3633年,黃帝的氏族在涿鹿擊敗了炎帝的氏族,奪得了中央帝國的皇權。公元前3627年,黃帝的氏族執掌天下。黃帝發現炎帝氏族地的文字與己有差異,便命蒼詰參照兩族地的文字做了修改,造出了新的文字,就是我們現在用的漢字前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很感謝古人使用的漢字,使我們比較能夠看懂古文,而現代的英國人則連莎士比亞的原文都看不懂,我一直認為漢字是上古中央帝國用的,而拼音字母則是四夷用的,沒有文字只有語音。就我個人而言,我並不具有「民族自大狂」症,只是對上古文化的一種研究,我一向認為民族之間互相平等,只有人數的多少,而沒有人性的貴賤。民族如此,而人於人之間也是一樣。寫了這一段,我發現建造「通天塔」是人類分裂的起因,究竟為何要建造?因何倒塌?僅僅只是想「通天」?什麼「天」「天」有些觀點認為是外星生命,而人類是他們基因調和的結果,或許吧。我認為人的生命的來源是有疑問的,進化論的解釋目前暫時難以信服,這是題外話,不予置評!!!崑崙何在在中國人的心中,崑崙一直是個神聖的地方,崑崙往往被當成民族的象徵。那麼,上古時的崑崙是不是現在的昆崙山呢?回答當然不是,古代的崑崙並不是現在的昆崙山或喀拉昆崙山(黑崑崙)。《大荒西經》中稱: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也類似獅身人面像?)。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西海當時為地中海,西海之南,也就是在地中海南方。流沙當指撒哈拉大沙漠(撒哈拉,沙海的古音),流沙之濱,在撒哈拉大沙漠邊沿。赤水為紅海,上古時旁有國家名阿卡德(阿卡德,就是紅的意思)。黑水指青尼羅河。弱水之淵,指東非大裂谷河湖海環繞,其四面有維多利亞湖,尼羅河,紅海,印度洋。炎火之山即乞力馬扎羅山。從地理位置看只有位於非洲的肯亞以及埃塞額比亞一帶符合條件,昆讀音就是肯,侖指land也就是陸地,和尼亞同意。西王母即西方稱的示巴女王,西王母拜見過西巡的穆天子(即周穆王),而示巴女王也去覲見過所羅門,指的就是同一個事。近代埃塞額比亞最後的皇帝還自稱是所羅門與示巴女王的血脈。東非為人類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是應該有它一定的道理的。禹和啟的年代《山海經。海內經》記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公元前2146年至公元前2137年,鯀治洪水,不成功後被殺。鯀的氏族分工是專門負責治理江河水利的,鯀之子為禹,禹之子為啟。鯀被處死後,禹再度被舜任命治水。公元前2086年——公元前2084和公元前2076年——公元前2067年,禹經過20年的努力治水,水患方平。《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白馬即現在的巴爾幹半島,鯀的封地就在巴爾幹的夏(希臘)。希臘南方愛琴海中的克里特島的克里特即為啟的古代讀音,島上的米諾斯文明的米諾斯即是禹的古音。伏羲氏時,埃及為居南的南嶽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就是共工據有上埃及。後祝融氏族遷往埃及,獲得共工之位,佔據整個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於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為鷹圖騰,下埃及為蛇圖騰。由於祝融氏征戰埃及,埃及當時原有的最高統治階層崩潰,諸侯各自為政,產生了一個*亂時期,西方史學稱為"第一中間時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後來,在大夏(希臘)的禹為了報復在埃及的祝融氏族殺父之仇,借口以埃及的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肆意毀壞河道為名,跨海征戰埃及,殺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了金字塔。《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武王伐紂。"鯀之死是禹和啟篡奪中央帝國政權的原因之一,不僅僅是為了報復,也因為那個時代的他們已經看到了權利的作用,當然後來禹和啟的勢力強大也是一個原因。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的消失實際上是由於禹和啟舉族東遷造成的(去做中央帝國的君主族群了。),加上後來的火山爆發(距今3500年前)造成的海嘯將舊址破壞貽盡而消失,直至近代被人發現挖掘,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址。公元前2070年,禹和啟取得了中央帝國政權後,以家族的領地夏(希臘)的名字建立了王朝,史稱夏朝,禹之子啟終止了從上古沿襲下來的禪讓制度,父傳子承的君主制度一直延續到大清國的滅亡!另:所謂的炎帝黃帝並不是單指某一個具體個人,而是指他所承襲的中央帝國王位總稱,伏羲也是如此,沒有誰能夠活上幾百上千年來統治中央帝國的,只能是一個族群中的數十代人做了黃帝、少昊或者是顓頊。從夏開始,中國帝王的傳承終於有了名字的記載,而堯舜禹以前還是一片模糊,只知道黃帝朝600年,誰承誰沒有記載,籠統稱作黃帝。獅身人面像一提起埃及,大家都會想到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那麼獅身人面像究竟是誰的造像呢?《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台(共工之台)之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就是獅身人面像,似乎更應該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對。古埃及人似乎更喜歡蛇一些。下埃及的圖騰就是蛇。蛇身,人面,披髮,在共工之台側,應為共工之造像。上古留下的伏羲女媧圖都為蛇身人面,看來上古人類更喜歡用這樣來描繪部落的首領。獅身人面像在西方又稱「司芬克斯」,而上古時,共工氏族的社會分工就有「司分」之職。獅身人面像應為共工的造像,具體是哪一任共工,我無法知道,因為我不清楚歷代共工的傳承,我想也不會有人知道的。金字塔的建造《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海內北經》: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東北。以上為最早的埃及金字塔的文獻記載,有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以及共工之台,證明金字塔為眾帝之台,非一般尋常建築。台四方,正是金字塔的形狀。伏羲氏時,埃及為居南的南嶽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就是共工據有上埃及。後祝融氏族遷往埃及,獲得共工之位,佔據整個埃及,共工之臣相柳臣服於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為鷹圖騰,下埃及為蛇圖騰。大禹征戰埃及,殺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金字塔,由此可見,金字塔的石塊用的是類似水泥的物質澆制,並非天然的石頭所製成。現在的考古發現也已證明這一點。但金字塔並非大禹初建,在此以前已有共工之台。台(共工之台)之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就是獅身人面像,似乎更應該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對。再看地理位置,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崑崙(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現在的肯亞(東非為人類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應該有它一定的道理),柔利,現在的尼日以及奈及利亞一帶,古埃及比現代埃及大的多,範圍涉及埃及,蘇丹,衣索比亞,利比亞,地理位置正處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古代埃及《海外北經》: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於九山。相柳之所抵,厥為澤溪。禹殺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樹五穀種。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為眾帝之台。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大荒北經》: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環,食於九土。其所歍所尼,即為源澤,不辛乃苦,百獸莫能處。禹湮洪水,殺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為池,群帝因是以為台。在崑崙之北。《海內北經》: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崑崙東北。以上為最早的埃及金字塔的文獻記載,有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以及共工之台,證明金字塔為眾帝之台,非一般尋常建築。台四方,正是金字塔的形狀。伏羲氏時,埃及為居南的南嶽赫胥(埃及的古音)所有,「赫胥居南」,「共工為上相,柏皇為下相」,就是共工據有上埃及。後祝融氏族遷往埃及,獲得共工之位,佔據整個埃及,原共工之臣相柳臣服於新的共工,就保有下埃及。所以上埃及為鷹圖騰,下埃及為蛇圖騰。由於祝融氏征戰埃及,埃及當時原有的最高統治階層崩潰,諸侯各自為政,產生了一個*亂時期,西方史學稱為「第一中間時期」(公元前2270年-公元前2060年)。後來,在大夏(希臘)的禹跨海征戰埃及,殺埃及法老共工之臣相柳(相柳,法老的古音),結束了第一中間期,埃及恢復了統一的管理秩序。禹用相柳的血,三仞三沮,砌成金字塔,由此可見,金字塔的石塊用的是類似水泥的物質澆制,並非天然的石頭所製成。現在的考古發現也已證明這一點。但金字塔並非大禹初建,在此以前已有共工之台。台(共工之台)之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沖南方。這就是獅身人面像,似乎更應該叫做蛇身人面像才對。古埃及人似乎更喜歡蛇一些。蛇身,人面,披髮,應為共工之像。(上古留下的伏羲女媧圖都為蛇身人面,看來上古人類更喜歡用這樣來描繪部落的首領。)再看地理位置,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崑崙,現在的肯亞(東非為人類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應該有它一定的道理),柔利,現在的尼日以及奈及利亞一帶,古埃及比現代埃及大的多,範圍涉及埃及,蘇丹,衣索比亞,利比亞,地理位置正處在崑崙之北,柔利之東。本帖附件:公元前1785年-公元前1580年,史稱「第二中間時期」,古埃及自稱受到『來自亞洲的『的喜克索人的侵略,駕著戰車作戰的喜克索人擊潰了埃及的軍隊,很快的便征服了整個埃及。後來,埃及人學習並採用喜克索人的作戰技術和武器,在公元前1570年將喜克索人逐出了國境,隨後四處征戰,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埃及帝國,這是埃及歷史上的全盛期。來自亞洲的的喜克索人,就是《大荒西經》中的西周之國,在兩河流域。需要注意的是,此西周之國並不是周平王東遷之前的西周,但都是后稷的氏族。西周之國與現在以色列的猶太人有著關係,后稷的生母為有邰氏女曰姜原,也就是說他的母親家族為炎帝氏族的有邰氏,我將另有文章敘述。附:古埃及分為三個主要時期:古王朝時期(公元前2613-2160),中王朝時期(公元前2040-1750)以及新王朝時期(公元前1550-1086)。法老時代是埃及的全盛期,但隨著內亂外患來襲,埃及勢力逐漸式微。後期的埃及遭逢了來自利比亞,亞述,努比亞,波斯以及希臘等民族的侵略,到了公元前30年埃及遭羅馬帝國併吞,法老時代至此正式宣告結束。古代希臘希臘上古稱大夏,我國上古時也有夏朝,禹之子啟即為夏朝的創建者。那麼啟為何將他的王朝定為夏呢?因為啟的封地就在希臘,啟將他的封地的名稱沿用至他建立的王朝,夏的讀音就是希臘。當然現在的希臘並不是古希臘。顓頊產伯鯀,居於大穆之陽。大穆即現在的多瑙河。《海內經》: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白馬即現在的巴爾幹半島,鯀的封地就在巴爾幹,大穆之陽即為希臘之所在。鯀之子為禹,禹之子為啟。公元前2146年至公元前2137年時鯀治洪水,不成功後被殺,估計禹的氏族專門負責治理江河,於是禹再度被任命治水。經過20年的努力後水患方平。鯀之死也是啟篡奪中央帝國政權的原因之一,當然勢力強大也是一個原因。希臘南方海中的克里特島的克里特即為啟的古代讀音,島上的米諾斯文明的米諾斯即是禹的古音,禹的名字叫作文命。禹後來因為相柳肆意毀壞河道,率領軍隊征戰埃及。在埃及殺共工之臣相柳(法老的古音),築金字塔(眾帝之台),名聲大噪,勢力壯大,權傾一方。米諾斯文明的消失實際上是由於啟舉族東遷造成的(他要去做皇帝了嘛),加上後來的火山爆發造成海嘯將舊址破壞貽盡而消失,直至近代被人發現挖掘,成為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址。啟奪權後終止了從上古沿襲下來的「禪讓」制度,父傳子的制度一直延續到大清國的滅亡!俄羅斯與南斯拉夫的淵源在北約空襲科索沃以及南斯拉夫聯盟時,米洛舍維奇曾經宣布南斯拉夫加入俄羅斯聯邦。當時就有許多人以為南斯拉夫是為了找一個堅強的後盾,才想併入俄羅斯聯邦,其實不然,事實上這裡面是有著一定的淵源的。(我為瓦爾特的同志們感到悲傷,當年鐵托總統歷盡艱苦才讓所有斯拉夫人團結在一個旗幟下。鐵托一死,老南斯拉夫聯盟就土崩瓦解了,分裂後的新南斯拉夫聯盟這麼輕易再度放棄,非常不值。當然隨著北約盟軍的進駐,以及後來科什圖尼察的當選,這個問題現在已經不了了之了。)《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嗚生歲十有二。《大荒北經》: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后土為句龍氏(勾龍氏),管理北方土地,句龍氏後來在春秋時又稱皋落氏,清代稱羅剎國,現譯為俄羅斯,從古到今一直在中國北方。后土又生信,信生夸父,兩個同為炎帝氏族,赤狄別種。后土生噎嗚,噎嗚就是末代炎帝榆罔,榆罔被黃帝打敗後,中央政權也被奪走,上古最偉大的英雄蚩尤也是共工之子,他先被黃帝任命為少昊,蚩尤不幹,後又被任命為風後,蚩尤還是不幹,堅決要謀反,並帶領氏族與黃帝氏族作戰,兵敗後逃至美洲大陸,又被黃帝派遣雨師應龍追至凶犁之谷殺死,而後他的同族兄弟信的兒子夸父也被殺。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凶犁應該處在南美洲的東北角,即現在的蘇利南(荷蘭球員古利特的家鄉,我忘了里傑卡爾德是哪裡人了?)。這也可以解釋中美洲的瑪雅人的圖騰為蛇圖騰和虎圖騰的原因,因為蚩尤和夸父所屬的共工雖是鬼方,實際上是由南方祝融來掌握的,祝融是獸方,下有蛇方,虎方,鷹方等等。瑪雅人信奉的神為雨神,應為雨師應龍。而中北美洲的印第安人大部為蚩尤和夸父的遺族。有關瑪雅我以後有空寫一些。句龍氏就是俄羅斯,夸父即斯拉夫。因此,南斯拉夫與俄羅斯起源同一個種族,同是炎帝子孫,同為赤狄別種,所以科索沃問題發生後,南斯拉夫要求併入俄羅斯聯幫,也就不奇怪了。另:夸父追日的夸父應該是後來夸父氏族的人。《大荒北經》中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海外北經》載: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以上兩段中,《大荒北經》應該為更為真實的敘述。南斯拉夫最近已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聯盟兩河流域文明在西方的歷史中,一致認定現在文明最早的中心是蘇美爾,大約為公元前3500,位於中東伊拉克南部由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形成的兩河流域,古稱「美索不達米亞」。在斯塔夫里阿諾斯(美)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說:「最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偉大創建者——蘇美爾人,似乎既不是印歐人的一支,也不是閃米特人的一支,這一點很可奇怪,他們的語言與漢語相似,這說明他們的原籍可能是東方某地。」當然奇怪了,因為他們是來自東方的蜀人。黃帝氏族自公元前3627年左右從炎帝氏族手中奪取中央帝國的皇權後,地處廣漢平原的蜀人便被西遷往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蜀人氏族應該是炎帝族群的分支。蜀人也就是蘇美爾人,這個蜀人與三星堆的蜀人為同一氏族,只不過西遷的蘇美爾人更早的多。《舊約全書》中稱蘇美爾為「希納」(landofshinar),很明白就是「夏」。後來因為兩河流域發生了長達70年的乾旱,輝煌文明被毀滅了。郭沫若先生曾經考證巴比倫的古十二歲名即中國古代的黃道周天之十二宮,這是非常有道理的。所羅門王與周穆王古籍《穆天子》中載在西周時(周平王東遷前的周,非早前的西周之國),周穆王西巡,在耶路撒冷接見西王母,舊約全書中記載為所羅門見示巴女王,《古蘭經》記為蘇來曼見示巴女王,實際上都是記載一件事。周穆王名叫滿,全名叫周穆滿,上古讀音與所羅門。《海內北經》: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崑崙虛北。示就是西,巴是方的古音,示巴女王也就是西方女王。所統治的國家在葉門一帶,在崑崙虛北,正處在埃塞額比亞的北面。直至近代,埃塞額比亞的海拉西一世皇帝還自稱系所羅門和示巴女王的血脈。周穆王西巡的時間為公元前980年左右,他尚未做皇帝,而所羅門在位的時間為公元前960年-930年,時間上也是一致的,可以肯定周穆王就是所羅門王了。那麼所謂所羅門王的寶藏就應該在中國。這麼看來中國人與以色列人有淵源了?確實如此,我有空會寫出來。山海圖說《山海經》與《易經》、《黃帝內經》並稱為上古三大奇書。成書的年代不詳,作者也不詳,魯迅先生認為是上古之巫書,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說法不免有其片面性。在研究《山海經》前,應先了解一些知識。《山海經》古時稱為《山海圖》。從名稱上來看,應有圖,而今不存,從全書來看,更象一幅世界地圖,上面標滿了各方的地理,物產,氏族,歷史演變以及風土人情。從時代上看,書中多記載有某地產金,某地產玉,成書年代應為青銅時代。而書中的所記的方位與現今有一些差距,因為當時地球的傾斜角度要小,北極點應在今天的格陵蘭一帶,即今日的北磁極附近。在3600-6000年前,不知因出了什麼原因,估計是一顆巨大的太陽系外星球從地球的近旁擦過,使地球的極點移到了現在的位置,相應的地理方位也發生了偏轉,古人驚恐的發現『天傾西北,地陷東南』。赤道也相應的發生了偏移,而橫亘蒙古至中歐的大草原應比現在更偏向南方。而這顆星球與穀神座附近的行星發生了碰撞,在穀神星附近留下難以計數的碎片,於是地球上的人便看到了碰撞後的碎片,天文學家稱為穀神座小行星,其中巨大燃燒著的碎片有九個,加上太陽,上古的人類稱為十個太陽,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照耀著地球,光輝所到之處萬物枯焦,此時應為堯這個氏族執政時期,為《山海圖》中記載后羿射日的由來。由於過於炎熱,海洋中的水份大量蒸發,所以當碎片冷卻,氣溫下降,於是就開始下暴雨,且這幾個碎片接二連三地墜入地球的海洋中,稱為焦僥,衝擊掀起濤天巨浪,引發全球性的大洪水,這就是傳說中的大洪水,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都是這個時代的事情。(有關上古神話傳說由來的假說,我有空會專門敘述)。關於語言,上古時人類只有一種語言,《聖經》中記載,上古人類在通天塔未造好便倒掉後,語言便發生了混亂,上古時,bpmf,gkh,zcsr,jg等等,上古人類是無法分清的,也就是今天多音字的由來,如:給——賈;又如:夏——亞,亞細亞就是夏,希臘也是夏,由此看來古希臘與中國有著淵源。根據語音,山海圖中許多地名現在大都存在,北方的部族勾龍氏,又稱皋落氏即今天的俄羅斯;鄰族白龍氏不要說就是白俄羅斯;石夷也就是柘夷,獨逸,即德意志,戎民即是日耳曼;方氏為法蘭西;夸父為斯拉夫;奄茲為英吉利,烏孫為英格蘭人的祖先撒克遜人;其鄰大月氏為今天的威爾士;大夏為希臘;大蒙即丹麥;羯為捷克,西落鬼戎為斯洛伐克;黃帝曾孫黎最初的封地在無懷,後亦稱吳回,即烏克蘭;白馬即巴爾幹(半島),大穆之野即多瑙河流域,沃民之國為伏爾加河流域。黃帝殺蚩尤後,封黎於祝,又稱祝栗,後來也稱作吳回,亦稱烏桓,也就是東胡的由來,後稱通古斯,通古斯大爆炸發生的地方。在非洲,共工之臣相柳所居的赫胥為今天的埃及,相柳即法老的另一讀音,禹殺相柳,築帝堯台,帝嚳台,帝丹朱台,帝舜台,為眾帝之台。共工之台即胡夫金字塔,台在其東,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面沖南方,不用說就是獅身人面像,西方稱為司芬克斯;壽麻即索馬利亞;不周負子即莫三比克。在美洲,下夷,蝦夷即夏威夷;文身國即阿留申群島;漢大即加拿大;日落之處的昧谷即墨西哥;後照後稱洪札即宏都拉斯;應龍殺蚩尤和夸父的匈犁之谷即南美的蘇利南;而古代的印加帝國即是被擊敗後浮海而去的人方。在大洋洲,日升之處的湯谷即湯加;於菟即澳大利亞;不庭胡余為巴布亞紐幾內亞和澳大利亞的合稱;不庭,又稱波母地丘,為巴布亞島,印尼稱為伊里安島,巴布亞紐幾內亞稱為新幾內亞島,此島在高空中看象是一隻巨大的鳥,而島上就有一處地名叫鳥頭;胡余為澳大利亞的古音;由於大洋洲中多是紐西蘭或新喀里多利亞這種地名的國家,所以無法更進一步的研究,待以後查到古地名再說。匈牙利國名的由來並不是根據匈奴來的,自稱『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在被漢朝軍隊趕出了北方草原後,漸漸西侵,經過五百年的生息,370年,在偉大的匈奴王阿提拉的率領下,毀滅了強大的羅馬帝國,但這並不是匈牙利的的由來。而黑山(黑塞哥維亞)和匈奴倒應該有些關係。匈牙利的讀音來自黃帝的封地軒轅之國,黃帝生於軒轅之丘,有羆氏(有熊氏)音讀近似為阿爾卑斯。匈牙利人認為第一位國王為阿爾伯特,更證明了這點,黃帝來自歐洲?或許吧,也不一定,因為只不過他的封地在奧地利、匈牙利一帶罷了。鯀,禹和後啟的封地為大夏,在今天的希臘,愛琴海中的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王宮或許真是禹和啟父子的王宮,啟後來推翻了堯氏族的政權,建立了夏朝,由此看來夏朝和古希臘有著不可割捨的關係,當然今天的希臘人和古希臘人不是同一種族,並沒有多少關係。南斯拉夫和俄羅斯的關係,炎帝氏族的勾龍氏(又稱皋落氏)在黃帝時期任后土,黃帝雖打敗了炎帝,但還是重用他的氏族,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博父;后土生蚩尤;蚩尤不順從黃帝,與黃帝氏族發生戰爭,被黃帝擊敗,應龍殺蚩尤及其侄子夸父於凶犁之谷。夸父追日的夸父應該是夸父氏族的人。因此,南斯拉夫與俄羅斯起源同一個種族,同是炎帝子孫,同為赤狄別種,所以科索沃問題發生後,南斯拉夫要求併入俄羅斯聯幫,也就不奇怪了大家知道,地球是一顆近圓的藍色球體,從任何一個平面看,它都有八個方位,即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南。西北,如果以中國的中原地區為基點,那麼當時的"天"究竟在何方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是不容易,現在的典籍中沒有留下任何直接的資料,尤其是在此之前,竟然沒有一個人曾經這樣想過。但是如果仔細地研究,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些以前沒有人注意到的有利證據,它大致可以分為三條線:神話來源線、原始墓葬線、八卦定位線。講到神話,首先應該知道神話對我們此項研究的重要。神話記述的歷史,基本上都是有文字記載以前的歷史,這其中就透露出我們祖先從前生活過的地區的信息,比如說,一個一直生活在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神話里,就不太可能出現高山的內容,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見到過大山。同樣,一個一直生活在高山地區的原始民族的傳說中,也不太可能有大海的神話。但假如一個生活在高山地區的原始民族,後來因為某些原因定居在大平原上,不管他們生活了多少代,那麼在他們的原始神話里肯定會有高山的氣息。神話就是過去歷史的記憶。在此以前,我們曾經反覆強調,中國古代的神話是以天神話為核心的神話體系,因此,神話中心的位置與"天"有直接的關係。那麼,中國古代神話的中心點在哪裡呢?稍微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人都知道,中國的上古神話是以昆崙山為中心的。昆崙山是一座了不起的高山,四周有800多里,高萬仞,開著九個大門,門口有威風凜凜的開明獸在守護著,黃帝和一大群神就居住在這個地方。這裡有珠樹、文玉樹、玎琪材、不死樹,還有一種很怪的食物,名叫"視肉",吃一片,長一片,永遠也吃不完,無窮無盡。這裡就是中國神話的中心,中國最大的神府——黃帝之宮就在這裡,許多研究者因此而把中國神話說成是"崑崙神話系".從神話記載來看,昆崙山上連著天,下連著地。據說,凡人從這座山一直爬上去,就到了天堂一般的神界,這與其他關於天梯的神話有許多相同之處,實際它就是最大的一座天梯。因此,昆崙山的所在也就是"天"之所在,不論從什麼角度說,都是合而為一的。那麼昆崙山又在哪裡呢?關於昆崙山的位置,中國人研究了近千年,至今還是搞不清楚。有人說,昆崙山就是現在新疆的那個崑崙;有人說,昆崙山在現在內蒙古河套地區以南;也有人說,昆崙山根本就不存在,它泛指一切高山;還有一些人說,昆崙山是生殖崇拜的象徵,而且十分肯定的說是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徵。儘管昆崙山的位置沒有確定,但昆崙山在中原(現在的河南)西北方大約是沒有疑問的,《山海經》中的《西次三經》、《大荒西經》、《海內西經》里都有關於昆崙山的神話。還有一條線索可以證明昆崙山在中原西北,那就是《穆天子傳》。西晉太康二年,汲縣有一個人盜發古墓,無意之中從古墓里挖出一批竹簡,這批竹簡記載了西周穆王西行一事,後來的學者將此書定名為《穆天子傳》。據當時人考證,被掘的古墓是戰國時期魏惠成王之子襄王的陵墓,西晉大學者整理並注釋了這部書。周穆王生活在西周王朝的中期,即公元前960年前後,距今已有近3000年,是一個可信的歷史人物,上古史籍中都有關於他的記載。《穆天子傳》里十分明確地說,周穆王在西行途中,曾經到過古崑崙,參觀過黃帝留下的宮殿遺址,並派了兵士看守保護。如果《穆天子傳》可信,那麼他就是到過昆崙山唯一的歷史人物,因為在3000多年以前,當時的昆崙山上還有黃帝的帝宮存在。這反過來證明,昆崙山是存在的,關於黃帝的神話。也是有一定根據的。由於穆天子這個人,後來進了道家仙系,被仙話得不像個樣子,竟然有穆天子和西王母一段風流韻事,所以學者們並不重視這部書,在考證昆崙山時,也不用它作為證據。我們認為,不管《穆天子傳》有多少仙話的成分,但穆天子西行的主幹還是可信的,《史記》、《國語》、《左傳》、《尚書》、《竹書紀年》里都有關於這件事的記載,怎麼能一概不相信呢?如果這樣疑古的話,恐怕可讀的歷史書不會很多。《穆天子傳》的前三卷詳細記載了周穆王西行的情況,從哪裡出發、經過哪裡、會見過什麼人、做過什麼事,書中都有記載。最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是按六十甲子來給日的,戊寅日到了哪裡,庚辰日到了哪裡,記載得十分詳細。根據六十甲子推算,周穆王戊寅日從河南漳水出發,一路向西北行,渡過了黃河,在第104天的辛酉日,登上了崑崙,參拜了黃帝之宮,中間曾經因為遇風雪、狩獵、拜會外方諸侯,耽誤了一些時間,行進時間大約在兩個月左右。周穆王西行,是帶著六眾之師,都是騎馬而行。這為我們尋找昆崙山提供了一條有價值的線索。如果我們現在也能騎上馬,以一個馬隊一天的行程計算,重複一遍當年西周穆王率六眾之師浩浩西行的壯舉,那麼,就有可能找到昆崙山的位置,即使不能最後確定,但也能指出一個昆崙山大致所在的區域。可惜,沒有人做這樣的事,我真誠地呼籲那些有經濟能力的個人或集團,資助一下像這樣很有意義的文化考古活動。或有人問:尋找昆崙山有什麼意義呢?太有意義了!它的背後是關於中華民族及中國文化起源的問題,是尋根哪!中國文化中有一個特大的謎案,即考古證明的文明起源與神話提示的文明起源根本不是一個方向,我們現在看到的神話傳說,都是由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古人記載下來的。而這些神話傳說的中心卻不以中原為主,而是以西北方向的昆崙山為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考古證明,中華民族起源於黃河中下游流域,而神話卻指示我們,中華民族起源於西北的荒漠。再往前推,考古證明中國人的祖先資陽人、馬壩人、山頂洞人、北京人,他們生活的地區都遠離西北方,可為什麼神話要以西北方為中心呢?進一步問:中國人究竟是從哪裡來的?根據這些神話來看,中華民族曾經有過一次巨大的遷徙,從西北遷向中原,再到沿海。然而現在考古發現卻不佐證以上這個推論,那麼,這次遷徙是在什麼時候?為什麼?再者,根據地質與氣候資料,西北部地區在1萬多年以前,比現在自然條件好些,但比起中原來還是有相當的差距。在這種背景下,為什麼中華民族竟然選擇了西北,而不首先選擇中原呢?如果說山頂洞人或北京猿人是中國的最早祖先,那麼他們為什麼會放棄優越的自然條件而向西北遷徙呢?這是違背生物自然選擇規律的。有的學者從少昊的神話中認定,中國神話有一次向西北遷徙的歷史。事件是這樣的:據現在考證,少昊乃是東方天帝,《大荒東經》說:"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這個少昊天帝,統領著東夷各部落,《左傳》說,少昊之國以鳥為神,大約是鳥圖騰,因此,少昊建國以後封了一群"鳥官".但《淮南子》又說:"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住蓐收,執矩而治秋。"《山海經。西次三經》中也有少昊的神話。由此認定,少昊的神話是先東後西,這是不對的。神話的遷徙本身就是民族的遷徙,正如我們以上所說,由東向西的遷徙是違反規律的。那麼,中國文化究竟是由西向東遷呢,還是由東向西遷呢?事實上,現代的考古資料中根本沒有這樣的一次遷徙的證明。如此一來,中國文化中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斷層,這個斷層大約發生在文字出現以前到1萬年左右。如果神話記載是真實的話,也就是說,距今6000-15000年之間,中國曾經發生過一次巨大的事件,導致了我們現在所不清楚的文化遷徙。所以我們需要證明,我們必須找到古昆崙山的位置,那是一切謎團的起點。拜託了!中國人的事情還是應該由我們中國人自己來解決,如果外國人先做起來,那我們真是無地自容了。再說,下一個世紀就要到來,我們怎好意思把這個疑問再帶進下一個100年里,這是對子孫後代不負責啊!話扯遠了!我們還是回到"天"在何方的問題上吧!原帖來自於網易社區:http://club.163.com/viewArticleByWWW.m?boardId=ffl&articleId=ffl_10c395cada7755c[回復]
複製本帖地址
貪婪是我最愛的原罪
2樓
RE:轉帖:山海經其實是世界地圖
作者:神州袖手人(hongxiu_99)[家徒四壁]2006-07-04 19:48:31·發郵件·發紙條··博客不管怎麼說,按照《山海經》和《穆天子傳》所記載的內容,神話中的崑崙應該在西北方,具體地點不明確,但有兩條比較肯定,一是昆崙山肯定在黃河以北;二是昆崙山應該在黃河上游一帶地區。還有一條間接的資料。《淮南子》說大禹治洪水的時候,曾把昆崙山從天上挖下來作為鎮制洪水的工具,也就是說,昆崙山所在的位置就是大洪水曾經到達的位置。在《毀滅人類的大洪水》一章中,我們曾考證大洪水的最上限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地方,因此昆崙山在中國地形圖上的海拔不會超過這個高度,它大約在現在山西雁門西北方向的區域內。根據神話提供的以上線索,"天一月"當時就懸浮在現在的西北方位,大約在現在的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中西部一帶地區的上空。"天一月"在西北方向還有一個十分有力的證據,那就是原始社會墓葬中屍體的頭向問題,這也來自於考古發現。根據現在的考古發現,漢民族在原始社會時期的墓葬中,死者的頭部有大體固定的指向,基本上有兩個方向,一是西北,一是正北。大家知道,頭部歷來是被當成靈魂的居住地,古代獵頭的習俗反映了這一觀念。因此,在墓葬中頭部指示的方向就與靈魂有一些關係了。現代人們發現,在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死者的頭部絕大多數指向西北或正北方。在殷墟的墓葬中,絕大多數頭部向北。為什麼死人的頭部要向西或者北呢?《禮記。檀弓下》曰:"葬於北首,北首,三代之達禮也,之幽之故也。"《禮記。禮運》說:"故死者北首,生者南鄉。"意思是說死人的頭都沖著北面埋,但說了半天也沒有說清楚為什麼,只說這是一個古老的習俗,大約是幾代人留下來的。正是因為《禮記》沒有說明白,後來的學者就可以大說而特說了。有的說,北面為癸水之地,水者象陰象黑也,人死埋人地下,黑咕隆咚,所以頭向北方,意思是進入了黑暗。有人說,死者頭向西,那可太有道理了!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山落下,人活著的時候像太陽,人死如燈滅,如太陽西落。所以頭要指向太陽落下去的方向。我們認為,原始人死後頭向西、北,根本不是類比出來的,它是要告訴後人,人死靈魂要回到這個方向上去,為什麼呢?原始墓葬的頭向與神話指示中心的方向神奇般的巧合(神話的中心是崑崙,崑崙在中國的西北方),這令我們驚訝不已!由此可見,中國學術界有些人輕易否定神話的歷史功能是多麼愚蠢。就以上面這個問題而言,由於《禮記》中沒有說清楚"北首"的意義,可見在《禮記》成書那個時代的人們,已經不知道"北首"的真正原因。那麼,後來的學者在《禮記》的基礎上更不會知道,因此,必須換一個角度,決不能在一棵樹上弔死。如果從神話切入,這個問題就有可能解決。"天一月"在西北方向還有第三個證據,那就是《周易》的定位。關於《周易》的其他問題,以後章節要詳細談到,這裡只談定位問題。世界任何民族的古文化當中,對方位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並且,這些觀念與原始宗教密切相關。中國文化中東為震木、西為兌金、北為坎水、南為離火,在這四個方位里,東、西兩個方位由於和太陽、月亮運行的軌道有關,特別引人注目。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而太陽又是一切生命離不開的要素,故有"萬物生長靠太陽"之說。在哲學的內涵上,太陽代表新生、象徵生命,因此,太陽升起的東方,就有了與太陽相同的本質。比如,東嶽泰山代表生命,《三禮義宗》曰:"東嶽所以謂之岱者,代謝之義,陽春用事,除故生新,萬物更生,相代之道,故以為名。"當我們高唱《東方紅》的時候,"東方紅"三個字涵蓋了中國文化的精髓。西方兌金,是太陽落下去的地方,從哲學意義上講它象徵死亡,象徵著一個事物的衰敗,"日薄西山"一語就是這個意思。神話中的西王母"司天之厲及五殘",意思是說她掌握著人間各種壞的東西,可見中國文化對西方的態度。北方為坎水,水在文化中象徵著黑暗,四季屬冬,主兇殺。神話中有一位大神,名叫禹強,又叫元(玄)冥,幫助顓頊項治理北方。玄的本意為黑,所以這位禹強長得大約像非洲的黑人,郭璞說他"黑身手足,乘兩龍".佛經《大智度論》說:"黑業者,是不善業果報地獄等受苦惱處,是中眾生,以大苦惱悶極,故名為黑。"可見對北方黑色,大家都有同樣的感覺。南方離火,四季屬夏,農業民族從夏季是農作物主要生長期中,將南方定義為生長、發育之意。神話中由火神祝融統領南方,而機融本身又是一位好神。他在與水神共工的戰爭中取得了勝利。後來歷代帝王祭天都在南方位,比如,現在北京的天壇就在故宮以南,唐代的天壇也在西安的南郊。由此可見,從四個方位看,中國文化貴東方,次為南方,東、南方位代表太陽升起,生命繁衍,春風和暢。西、北方位地位最低,代表黑暗、寒冷、死亡、兇殺等等。但必須明白一點,以上對四方位的看法主要產生於商代以後。那麼商代以前人們是不是這樣想的呢?完全不是。《周易》八卦在商代就已經有了,而且比較成熟,因此完全可以說它是商代以前文化的遺留物,而《周易》八卦的方位就與後來的方位完全不同,它代表了當時人的某種思想。《周易》第一宮為乾,乾宮第一卦為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意思是說乾位為世間萬物產生的地方。那麼,乾究竟在什麼方位呢?現今流傳的八卦有三種,一是伏羲八卦,二是周文王先天八卦,三是後天人卦,三種八卦圖如下:大家應該知道,《周易》中僅有交辭和八卦的序列,沒有更多的說明,更沒有關於八卦的定位。"伏羲八卦"乃是宋代邵雍硬造出來的,唐以前根本沒有此說。"先天八卦"也是後來製造的,根據現有資料,最可信的八卦方點陣圖,應是漢代墓葬中畫磚上所畫的八卦方位(見圖六),結合上古神話提供的資料,這個八卦圖與神話最為相符。《周易》八卦的乾位在西北方,與現代尊東、南完全不同。相反,與神話指示的古崑崙中心方位一致。按現在的觀念,東方為太陽升起的方位,代表著生命,而《周易》卻認為,西北方為生命初始之位,按照奇門遁甲,它是開門。很明顯,《周易》八卦的文化體系與後來的文化體系根本不同。乾位在西北,說明當時的"天一月"正是在現在的西北方,《周易》中明確地說:"乾為天。"也就是說,乾在當時指示的就是"天",它是萬物之始,生命之源,故為開門。龍乃神物,他海經》里的神許多都乘著龍飛來飛去,後來的傳說里也有黃帝乘黃龍"鼎湖升天"一事。八卦第一卦"乾為天"中,六個爻辭里其中有五個爻辭講到了龍,"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龍)或躍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如此集中提到龍,在其他六十三卦中是沒有的。所以,龍肯定與"天"有關。尤為飛騰之物,多見於西北,我們推測當"天一月"懸浮在西北上空時,許多神乘著龍往來於"天"一地之間。我們的結論是:"天一月"在現在的西北方,相當於新疆東南,甘肅、寧夏、內蒙古西部一帶,這裡曾經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中國人曾經是最近接"神"的人種。在中國西南瑤族地區,有一則古老的傳說:在遠古的時代,天上只有太陽和星星,卻看不見月亮,那時的夜空漆黑如墨,每當夜晚降臨,大地上就被恐懼籠罩,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都躲進自己的巢穴。有一天晚上,天空中突然出現了一個熱烘烘、七棱八角的大山一樣的東西,它不圓不方,像一塊巨大的石頭,放射著毒熱的光芒。瑤族人的這則傳說講的就是月亮的來由,月亮是在某一天突然出現在地球上空的,當時已經有了人類。瑤族的這則傳說有幾分可信程度呢?瑤族的這則傳說很神奇,可以肯定的是,它是近距離觀察月球的結果。大家不妨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現在有能力,將月亮從384400公里處拉近100倍,那時站在地球上看月亮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用肉眼就可清晰地看到月亮上各種各樣的環形山、山脈、山谷、平原。而且,在這樣的距離上,月亮的山脈是向外突出的,這難道不是傳說中"七棱八角"的描述嗎?再試想一下,在這樣的距離下,你能感覺到月亮是個球體嗎?不能,因為,月亮直徑3476公里,它太巨大了,有誰站在地平線上,可以感覺到地球是個圓形的球體呢,所以,傳說中"不圓不方"的描述是十分準確的。瑤族的古老傳說告訴我們,現在的月亮是在人類的某個時期突然出現的,可是不要忘記,人類的歷史只有幾十萬年,而人類的記憶史不過幾萬年。在哥倫比亞的印第安人的部落里,也有一則類似的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天上沒有月亮,人類一到晚上都很害怕。有一位酋長決定犧牲自己,給大家帶來光明。於是,他站在高高的山頂上,向空中飛去,越飛越高,最後變成了月亮。現在生活在非洲南部的布曼族的神話也證明,在遠古的時候,天空中根本沒有月亮。世界上有一個著名的謎案,那就是美洲瑪雅文化的突然消失問題。他們雖然莫名其妙地消失在空氣里,但卻留下了極為發達的文化,尤其是他們的星算曆法,堪稱世界一絕。在他們留下的、始於大洪水之前的《編年史》中,人們奇怪地發現,裡面竟然沒有關於月亮的記載,這對於一個天文學高度發達的民族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的。結論只能有一個:在大洪水之前,天空中根本沒有叫月亮的東西。在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曾存在一個叫阿爾卡獲亞的古老國家,據當地人傳說,阿爾卡獲亞人在大洪水之前,從來不知道什麼叫憂慮和悲傷,當時只有太陽,沒有月亮,月亮是大洪水以後出現的。距今大約4000年前左右,亞里山大里亞大圖書館的第一位館長在他留下的文獻中這樣寫到:"古時,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他在寫這份文獻時,曾參照了很多遠古時遺留下來的手稿和抄本,可遺憾的是,這些文獻後來統統被毀,我們已經不可能知道他寫下這話時所依據的上古文獻究竟是什麼。古希臘的數學家、天文學家阿納克薩哥拉斯,也根據當時的一些資料說過,月亮在天空中出現是很晚以後的事情了,在人類的早期天空中沒有月亮。金史。天文志》中記載了一條更驚人的資料,其文如下:"太宗天會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意思是說:金太宗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曆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離了運行軌道,向南行去,不一會,又回到它原來的軌道上。這條記載十分重要,因為它不同於其他的野史傳說,竟然堂堂正正出現在國家正史當中。對於這條資料應怎樣看待呢?許多人可能並不相信這則記載,因為它與現代的科學觀念出入太大。在這裡,我們又一次看到,在對待古史的記載上,人們不是從事實出發,而是從已有的經驗與知識出發,一旦不符合科學經驗,一概否定。相關文章《山海經》與美洲一、我最早知道《山海經》與美洲有關係一事,是在連雲山所著《誰先到達美洲》一書中,讀到一則介紹:美國學者墨茲博士研究了《山海經》,根據經上所說《東山經》在中國大海之東日出之處,他在北美,試著進行按經考察,經過幾次失敗,他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經上記過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與山間的距離考察,結果勝利了。查驗出美國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脈,內華達山脈,喀斯喀特山脈,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與《東山經》記載的四條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動植物、山與山的距離完全吻合……真是令人驚訝:一個美國人,研究了中國學者都難以讀通的《山海經》,並且據此實地勘察,發現了中國古人早已到達美洲!這件事的確讓我著迷。後來,我又讀到賈蘭坡老先生為這個美國博士的著作《淡淡的墨痕》(《PALEINK》,中文譯著名為《幾近褪色的記錄》)所撰寫的序言。更令我驚訝的是,那位憑藉雙腳踏勘美洲幾列山脈的美國學者竟然是位令人尊敬的女士。或許是不同譯者的譯名,使連雲山先生將亨利艾特。墨茲誤認為男性;或許是覺得獨自一人冒險走遍四列山脈的人不可能是一位女子。有的譯者將這位女博士的名字(HenriettaMertz)譯為亨麗艾特。茉芝,這樣,中國讀者一看便知是位女性。而《人民日報》駐海外記者袁先祿在一篇題為《墨淡情濃》的訪問記中,將被訪者的名字譯為:亨麗埃特。墨茨。據我所知,袁先祿先生是中國大陸第一位訪問默茨博士的資深記者。遺憾的是,當我輾轉尋訪到袁先祿先生的夫人姚堤女士時,方才得知袁先生已然病故;而默茨博士呢,在袁先祿八十年代初訪問她時,已經八十多歲,如今二十年過去,想來她已不在人世,令人黯然。好在袁先祿先生留給我們一篇《墨淡情濃》①,讀了這篇訪問記,我們好象跟隨著袁先生一起,在風和日麗的芝加哥東南湖濱造訪了默茨女士。還有她留下來的那本浸透她心血的著作。在這本書的原著序里,默茨博士回憶道,她是最先受到維寧(EdwardVining)有關著作的影響,並仔細研讀了維寧翻譯的中國古代典籍《山海經》。於是,「《山海經》里的這些章節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著手對證古本,一里又一里地循蹤查對並繪出地圖……」真是令人汗顏!一部中國上古流傳至今的寶貴典籍,卻是由一些歐美學者用盡心力地在進行著再發現。《山海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地理歷史著作。清代畢沅考證其「作於禹益,述於周秦,行於漢,明於晉」。然而由於其成書年代過早,且奇聞怪事、神怪傳說等夾雜,難於考證,故而二千多年來,一直有懷疑者認為該書「閎誕迂誇,奇怪儻」,連司馬遷也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清代紀曉嵐編《四庫全書》,乾脆將《山海經》歸於志怪小說一類。魯迅也因該書記載了很多巫師祀神的宗教活動,而認為《山海經》「蓋古之巫書」。而疑古大師顧頡剛則更予以全盤否定。當然也有如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校訂該書時,給漢成帝上表,力陳《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近年來學界對《山海經》的呼聲日高。有的學者研判《山海經》,認為書中有關種種山神乃「鳥首人身」、「羊身人面」、「龍首鳥身」、「龍身馬首」、「人面蛇身」等等,其實是原始初民的圖騰神像和複合圖騰神像,源於先民特有的圖騰崇拜。這個解釋是合理的。至於巫師的祀神活動,是上古部落族日常必有的宗教活動。巫字本意就是指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是代替人們承接天意的人,故而原始初民社會,部落酋長往往兼具巫師職責,率領萬民祀神。至於《山海經》中記載的大量神話,也絕不能以貌似怪誕而簡單地貼上神話標籤,不重視其所傳述的歷史內涵。其實原始初民正是通過神話傳說,將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記錄下來。《孔子集語。子貢第二》引《屍子下》,講了一則孔夫子解讀神話的故事。有一次,子貢問孔子,過去,傳說黃帝有四個面孔,你信嗎?孔子回答,這是黃帝任用了四個與自己意見相同的人去治理四方,他們彼此不用協商就和諧一致,這就叫四面,並非黃帝真有四個面孔。這似乎為我們解讀《山海經》中的神話提供了一種方法。倒是美國學者默茨直截了當地指出《山海經》中大量的有如旅行記錄般的客觀記載:「誰如果僅僅念上幾句這樣的『神話』,就會清楚地感到寫這些話的人是誠懇的……一里又一里,里程分明的記錄絕不是心血來潮的夢想,也不是捕風捉影的幻境。扎紮實實的、客觀的事實是:」過流沙往南100英里,曰禿山,大河東流。「②這裡沒有什麼奇想。於是,在反覆研讀推證後,默茨背起行囊上路了。她要像中國古代的旅行者一樣,用雙腳去丈量勘測那些山脈。她的方法是:《山海經》中的中國古人讓你向東,你就向東,讓你走三百里,你就走三百里,看看會發現什麼。這位思維完全是開放型的美國女性又帶給中國學者一個困窘。她寫道:「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中國人開始在國內核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學者們在全國尋找線索而一無所獲,於是只好作罷……」就目前所見資料看,中國人研究《山海經》還只是考證史料,查找地圖。人們發現,《山海經》中,《南山經》已寫到浙江紹興界:「又東五百里,曰會稽之山……」晉代郭璞注云:會稽之山,「今在會稽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而會稽正是現在紹興的古稱。而《北山經》則寫到了河北界的太行山和沱河:「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沱。」「空桑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沱。」而《東山經》中所到四條山脈多無可考,因中國東部乃沖積平原,何來四列山脈,默茨所說的中國人「開始在國內核對《山海經》所描寫的某些山脈,但未能找到」,指的主要是《東山經》所列的山脈。於是,默茨便「心安理得地越過大海」,到美洲去踏勘了。默茨歷經艱難險阻,踏勘的結果是:第一列山脈,起自今美國懷俄明州,至得克薩斯的格蘭德河止,共12座山。將古華里換算為英里,與《東山經》中第一列山的距離完全相符。第二列山脈,起於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的溫尼泊,止於墨西哥的馬薩特蘭,共17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二列山脈相合。第三列山脈是沿海岸山脈的太平洋沿岸,完全走太平洋海岸航行,起於阿拉斯加的懷爾沃德山,至加州的聖巴巴拉,共9座山。距離也與《東山經》所列第三條山脈相符。第四列山脈,起於華盛頓州的雷尼爾火山,經俄勒岡州到內華達州北部,共8座山,距離與《東山經》第四列山相合。於是默茨宣告:「過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國人認為是神話的《山海經》,不是神話,而是真實的文字記錄。珍藏在中國書庫中的這部文獻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表明,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國人便已到達美洲探險,而這些材料迄今為止一向是很缺乏的。」對於默茨的考察結果,中國學者能說什麼?我們可以不相信,可以認為是「臆說」,但反駁必然無力,因為沒有中國人也象默茨那樣,邁開雙腳丈量中國東部山水,找出《東山經》所列四條山脈到底在中國何處?最有力的辦法還是依舊給《山海經》貼上神話的標籤,置於故紙堆中,不予理睬!可嘆,中國歷史上,像徐霞客一樣的旅行家實在太少了。一句「父母在,不遠遊」,羈絆了中國人的步伐,也限制了我們的創造力。二、其實剔除《山海經》由於年代久遠,出現錯簡、殘簡、漏簡等錯生命線,其內容之可信,屢使後人稱奇。《山海經》古傳有三十二篇,西漢劉向、劉秀(歆)父子最早校訂此書時,定為十八篇。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劉秀最後校訂完成《山海經》十八篇後,為此專門給皇帝上表,其內容今日可看做一篇出版內容簡介:……《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益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風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聖賢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接下來,劉秀為了向皇帝說明「其事質明有信」,還舉了兩個例子。其中一例是: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鳥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劉向、劉秀(歆)父子是中國歷史上已知最早校訂《山海經》之人。他們看到過的《山海經》是「凡三十二篇」,而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是經他們校訂刪編而定的十八篇。對於《山海經》,劉氏父子應最有發言權的。何況為此皇帝上表,是「臣秀昧死謹上」,豈敢胡言亂語?今日事實證明,《山海經》確實「其事質明信」。現舉幾例,真讓人稱奇:其一,在聞名於世的四川三星堆文化遺址發掘中,考古人員在一個祭器坑中發現許多保存完好的象牙,而今日成都平原又不是野象棲息地;遺址中還出土了很多玉器,而成都平原並不出產玉石。翻開《山海經》便可找到答案。《山海經。中次九經》指出:「岷山……其獸多犀象,多夔牛」:「岷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白珉即是白色的硅質類岩石。這就指明了三星堆遺址中象牙和玉石器的來源。而三星堆出土的人首鳥身青銅像,也與《山海經。中次八經》中的山神形象相合。其二,清末民初曾任清朝政府和尼國政府駐外使節的歐陽庚先生之子歐陽可亮,耋年曾跟隨其父在中南美洲生活多年,相識不少印第安人,曾有一段奇特的經歷,現將歐陽可亮先生的自述摘錄如下:「筆者耋年在海外,與殷地安人(歐陽可亮認為印第安人實應為殷地安人,有殷人之意)家庭同吃同住同學同游六年,1926年6月15日,與歐陽可宏三哥、可祥五弟,受殷福布族招待,派二十名殷福布族青年水手划船,從墨西哥支華華(CHIHUAHUA)州的支華華市支華華村的甘淵湯谷(即谷)23人上船,一路上有800公里地下鍾乳古水道,實入《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南經》之大壑、甘淵、歸墟、咸池,而不自知。由黑(墨)齒國(即墨池國)之尤卡坦半島科潘河上岸,出墨池(歸墟),到拉文塔太陽神廟遺址。見日出杲杲,朝陽東升於穹桑樹上,殷地安群眾已集數百,禮拜太陽。20名水手也站立挺身,仰面朝天祈禱。回去時,仍由大壑、咸池,進入地下鍾乳水道,在墨池歸墟飲『合虛山長壽甘泉的甘露水,見有地下水道岔口,鍾乳下垂滴水,蔚為壯觀。一水手說:這岔道是天元(TIENYUEN)日月山,常羲(CHANGSI)媽媽正在浴月,一月方至,一月方出。三哥問:怎麼墨國也有軒轅呢?答:這是海外天元。指又一鍾乳大岔水道說:這是羲和(SIHO)媽媽浴日的地方,共有22個地下岔道,一進去,迷了路就出不來了……我們兄弟3人1927年才回中國學漢語,當時只會說西班牙和殷地安語,23人誰也沒讀過《山海經》,後來才知道水手講的同《山海經》記的多有暗合,很是驚訝……1926年這次遊歷終生難忘,因我童年和殷福布族等殷地安人生活,彼此互稱殷地安,自言中國人,確信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中國商殷人和少昊、夸父等中華先人的裔胃。③其三,再說到默茨。默茨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讀到開篇一句:「東海之外大壑」,並《海外東經》中羿射九日神話之源:「十日所浴,在墨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默茨認為,「大壑」便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他們在四千年前稱之為『大壑』,我們今天稱它為『大峽谷』。人們站在大峽谷邊上眺望,無不為它瑰麗的景色所感動。印第安人對此不能無動於衷,中國人不能,我們也不能。」默茨進而推斷道:中國關於羿射日的神話,其出處無疑就在《山海經。海外東經》。「我相信終有一天會發現,射日的故事最早發源於某一印第安人的部落,是印第安人講給中國人聽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關於峽谷怎樣形成的神話,作為大壑(大峽谷)的神話帶回來……印第安人是想解釋峽谷是怎樣來的,想弄清為什麼會流金鑠石,五光十色。對詩情畫意的中國人來說,這故事聽來是講得通的……應該承認,神話的根子就在美國大峽谷。」默茨的推論雖然大膽,卻不無根據。現在我們吃驚地得知,在美國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部落中,確實流傳著十日神話。徐松石教授經搜集考證,指出:「美洲也有墨西哥境十日浴於扶桑湯谷的故事。又有加利福尼亞沙士太印第安族的十日傳說。據謂狗酋達(犬形神人)創造天地日月,造成十個太陽和十個月亮。他們本來是輪流出現的。後來有一個時候,十個太陽白天並出,十個月亮夜裡並懸。弄到日間則熱似焦火,夜裡則凍似寒冰……人民十分痛苦。狗酋達就出來毀滅了九個太陽和九個月亮。然後人類生活得以恢復常態。」現在,我們似乎可以說,美國西部的大峽谷,與《山海經》所記「東海之外大壑」方位地貌相合。而流金鑠石的大峽谷應為古人眼中日出之處。大峽谷附近的印第安人與中國人有著相似的十日神話傳說。至於是否古時來到大峽谷的中國人將印第安人的十日傳說帶回去,演變成羿射九日的神話,恐怕只能做為默茨的推想而難予考證。三、《山海經》確實是上古先民認知世界的記錄,其囊括的範圍大大超越了現今的中國本土。如若不然,《山海經》又如何被分為「海內」、「海外」與「大荒」等不同地域而分別敘述呢?我們應該注意到,在《海內經》和《海內南經》、《海內北經》、《海內西經》、《海內東經》諸篇中,已可以大致看到一個「海內」的輪廓,這個輪廓的東南角已達「會稽」,西北角已達「凶奴」、「東胡」,西南角甚至達到「天毒」(晉郭璞註:天毒即天竺,按指今印度),而東北角則明確記為「朝鮮」與「倭」。請看:「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晉郭璞為此注曰:「倭國在帶方東大海內……」「朝鮮今樂浪縣,箕子所封也」這就指明《山海經》之《海內北經》提到的「倭」和「朝鮮」即今日的日本和朝鮮、韓國。既然古時已將日本和朝鮮列於「海內」,那麼,《海外東經》、《大荒東經》所到達的地方,必然遠於日本和朝鮮。而在日本、朝鮮以東會是哪裡呢?答案不言自明,當然應是美洲。《海外東經》記載的「湯谷」「扶桑」「黑齒國」等,必是美洲,因有其它典籍的記載佐記——《東夷傳》載:「倭國東四千餘里,有裸國,裸國東南有黑齒國,船行一年可至也。」至於《大荒東經》所載「東海之外大壑」,更非美洲莫屬。《列子。湯問篇》雲「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谷,其下無底,名曰歸墟。」而中國古人到達東部如此之遠的地方,之所以「質明有信」,並非虛妄,乃是因為有人雙腳丈量的結果。《海外東經》記載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於西極,五億十選(萬)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晉郭璞註:「豎亥」為健行人。清郝懿行註:豎亥右手把算,算當為。《說文》云:「長六寸,計曆數者」。而「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這就鮮活地描寫出古時測量大地者的生動形象。「自東極至於西極」,氣魄何等之大!「東極」在哪裡?《大荒東經》載明,在「日月所出」之處:「西極」在哪裡?《大荒西經》載明,在「日月所入」之外。《大荒西經》記載,「日月所出」之山和《大荒西經》所載「日月所入」之山各有六處之多,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古人觀察一年中不同時間,太陽出升和降落的方位稍有不同。看來,命豎亥測量由東極至於西極的里程,也許與制定曆法有關。還有一個情況值得注意,與《五藏山經》所記大量山名有所不同,《大荒東經》記載的許多山名都不象中國的山名,比如:「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於天、東極、高瞀,日月所出」。「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羝。」「大荒之中,有山名曰猗天蘇門」。「東荒之中,有山名曰壑明俊疾,日月所出。」「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日凶犁士丘。」上述這些中國人聽來很怪的山名,無疑是外域山名的音譯,是對當地土人所稱山名的直譯音錄。如果是「海客談瀛」式的神侃海聊,沒必要編些古怪的山名。這倒從一個角度,證明古人確確實實到達了《大荒東經》所記載的地方。這裡應該提到默茨博士在美洲的踏勘中,發現的幾處古代石刻。一處位於加拿大的阿爾柏達,一處位於美國北達科他,還有一處在亞利桑那的「四角」(FourCornnrs)。這些石刻文字明顯與古瑪雅象形文字不屬於一個系統,反而與中國商殷之際的甲骨文極為相似,有些文字簡直與甲骨文相同。難怪北達科他商業與工業開發署,曾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人曾一度訪問過北達科他」;並且在1972年再版的《關於北達科他的種種事實》一書里,附以有關中國人這次探險的記載。④在北美洲發現的這些古代石刻,很可能就是古人「自東極至於西極」測量大地所留下的遺迹。要知道,「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是一個相當遙遠的距離。如果不以古時測量步算(據說舊時丈量土地時左右兩腳各向前邁一步為一測量步),僅以普通行走,兩步為一公尺計,五億步當有2.5億公尺——已有20萬公里以上了,其行走距離,早已遠遠超出中國本土,可以環繞地球幾圈了!如果考慮古人行走時翻山越嶺、涉水渡海,不可能以直線行走,「自東極至於西極」距離的記載是可信的。並且,這項巨大的測量工程,不一定像有些學者所說的需要幾代人才能完成,而是可以由一批同代人或一個部落的同代人便可完成。前些年,上海有位徒步走遍全中國的壯士余純順。筆者雖然沒有仔細核查過他的有關資料,但以他經歷過的幾乎走遍中國大陸上的每一個市縣、行走時間歷時八年的情況看,他所走過的里程相加,相信已可以繞地球一圈。遠古的健行人恐怕日行不止百里,若按日行一百華里計,一年約可走三萬多華里,三年便可行走十萬華里,足以繞地球一周。從《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兩篇記錄來看,其敘述風格如出一位親歷者之手。可以推想,古時健行人完成了「自東極至於西極」的壯舉,將大荒之東和大荒之西的所見所聞記了下來,並講述給別人,因此才有了《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偉哉,華夏先人!默茨博士研讀了《山海經》,並親自踏勘美洲的山水河流之後,由衷的讚歎:對於那些早在四千年前就為白雪皚皚的峻峭山峰繪製地圖的剛毅無畏的中國人,我們只有低頭,頂禮膜拜。⑤而今天,我們還趕得上祖先的腳力么?
推薦閱讀:
※兒童版山海經3
※4-山海經卷之二
※山海經探源:七山與十日
※山海經七十五大異獸大全,各有傳奇
TAG:世界 | 地圖 | 世界地圖 | 山海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