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佳氣溢芳甸!咱大揚州的美上了《人民日報》(海外版)

3月29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2版刊發了由人民日報國際部前主編陳特安先生撰寫的《揚州,佳氣溢芳甸》一文。

附《揚州,佳氣溢芳甸》全文如下:

詩人李白「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名句,讓揚州馳名天下。傳說禹治水時,分天下為九州,「揚州」為九州之一,因「州界多水,水揚波」而得名。歷史上揚州有過邗城、廣陵、江都等用名,隋開皇九年始稱揚州。揚州建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邗溝、築邗城,迄今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該城數度繁榮,尤以兩漢、隋唐、清代康乾年代為盛。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人杜牧筆下的美妙意境,不知讓多少文人墨客情牽揚州。煙花三月美景佳人芳氣沁人,隋煬帝修建大運河和乾隆皇帝七下江南的傳說,又不知為揚州之繁盛披上了多少傳奇色彩。

「城在綠中,園在城中,人在景中」成為我對揚州揮不去的記憶。如果有人問我,你對揚州印象最深的是什麼?我會脫口而答:瘦西湖所展現的獨具一格的揚州園林文化。

「東南園林甲天下,二分明月在揚州」,揚州園林大都由以前富商宅院所保留下來,風格清新典雅,與蘇州園林同屬「文人寫意式山水園林」,都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園林精品。

瘦西湖有「翰墨園林」之稱,南秀北雄融合一體。這座湖上園林「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以其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襯以紅花翠柳,串以卷石洞天。從長堤春柳、大虹橋、徐園到小金山、釣魚台等名園勝跡,儼然一幅天然秀美的國畫長卷。泛舟其間,大美之中不醉自醉。

在乾隆碼頭坐上遊船,沿著一泓曲水行進,兩岸樹木織成綠色鑲邊。欣賞長堤春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間,真是「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每當陽春三月,春花繽紛爛漫,柳絲婀娜起舞。亭台樓閣,花木山石,卷石洞天,引人入勝。

如果說「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那麼桃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當年電視劇《紅樓夢》拍攝時,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邊舞邊歌「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時,連桃花塢的花瓣也籟籟飄落,似乎在同情林黛玉的不幸。

小金山是湖中的小島,四周環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山頂有「風亭」一座,絕頂全園。山的西麓有一堤通入湖中,堤端有一方亭,名「吹台」。從其右側看去,正中圓洞恰好收入「五亭橋」一景,左面圓洞正好收入「白塔」一景,其借景手法之巧,令人欽佩。「月觀」是臨湖建築的廳堂,在8月桂花盛開時,推窗賞月,清香四溢,水天兩月同收眼底,甚為動人。

遊船來到五亭橋,但見玉帶狀拱橋在湖水中亭亭玉立,不愧是瘦西湖的標誌性建築,在全國園林中獨樹一幟。其最大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合,力與美、壯與秀的和諧統一。五亭橋下有15個橋洞,每到月圓之夜,每個橋洞中都含著一輪明月,文人墨客對此讚譽有佳。中國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曾說,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秀美的、最富藝術代表性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了。

五亭橋西面不遠,就是二十四橋。《揚州鼓吹詞》中說:「是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相傳唐代有24歌女曾於月明之夜來此吹簫弄笛,巧遇杜牧,其中一名歌女特地獻上素花,請杜牧賦詩。這座橋高24米,有24個台階、24根柱子。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思鄉之情,特別提到:「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橋。」穿行其間,景色迷人。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杜牧詩句因橋詠出,橋因詩而聞名。如今橋還在,景還在,玉人又何在?突然間,我追尋的目光彷彿找到了答案:橋上那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流、甜潤清脆的笑聲,不正是釀成瘦西湖盛景的「當代玉人」嗎?此刻,讓人不得不感嘆:揚州,佳氣溢芳甸!

作者陳特安個人簡介

陳特安,男,1941年2月生於廣東普寧,196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留該校世界經濟研究所任教。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報》理論部工作。1974年調《人民日報》國際部,先後任美歐組組長、部主任助理、西歐組組長、駐英國首席記者。1992年回國後任綜合組組長、部務委員,從1995年起任國際部副主任,1996年被評為高級記者。現任《人民日報》國際部主任。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法系兼職教授。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和中國美國研究會理事。

編輯 勁草

推薦閱讀:

人民網—天球揭密
美帝人民要選一個「瘋子」當總統?

TAG:揚州 | 人民日報 | 人民 | 海外 | 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