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的美國觀 影響歷史至遠至深
08-08
毛澤東的美國觀影響歷史至遠至深唐洲雁 在朝鮮戰爭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通過毛澤東在這一時期獨特的美國觀,來透視20世紀的中美關係,解讀20世紀中國發展進程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影響,對於我們今天正確處理中美關係,將會有著深刻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反對帝國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的形成 1949 年,隨著中國共產黨向國際社會明確宣布實行向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戰略,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兩極對抗的世界格局進一步明朗。在這種兩大陣營相互抗衡的年代裡,毛澤東認識和處理世界事務,無疑是以反對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為前提和目標的。因此,他在這種兩極格局視野下的美國觀,實際上就是「反對帝國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 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把「跟帝國主義鬥爭到底」,作為「我們當前的總方針」之一。而他的美國觀,則是制定這種鬥爭方針的認識論依據。新中國與美國的較量,本來是圍繞著美國是否承認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和是否出兵干涉台灣這樣兩個問題而展開的。然而,一場不期而來的朝鮮戰爭,改變了中美雙方試探性的鬥爭態勢,使對抗迅速上升到劍拔弩張的地步。朝鮮戰爭爆發的當天,美國政府即公開指責北朝鮮對南朝鮮發動武裝進攻,並認為朝鮮戰爭是蘇聯策划下共產黨人向全世界進攻的信號,是「對美國在自由世界領導地位」的一種明白無誤的挑戰。正是根據這一判斷,美國開始部署在朝鮮乃至整個亞洲進行反撲。美軍第七艦隊開進並封鎖台灣海峽。6月27日,杜魯門總統發表聲明稱:「台灣未來地位之決定,必須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與對日和平條約的締結,或聯合國的考慮。」 鼓吹「台灣地位未定論」,並派第七艦隊封鎖台灣海峽,這無疑是美國人對兩極對抗的過度反應,是對新中國內政和統一大業的粗暴干涉。對此,毛澤東在6月28日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指出:「中國人民早已聲明,全世界各國的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來管,亞洲的事務應由亞洲人民自己來管,而不應由美國來管。美國對亞洲的侵略,只能引起亞洲人民廣泛的和堅決的反抗。」他號召全中國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打倒美帝國主義」很快成為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呼聲,也成為這一時期毛澤東美國觀的主題詞。 毛澤東在強烈抨擊美國對台灣政策轉向的同時,還注意到了美國人在亞洲的其他一系列動作。他根據亞洲事務的廣泛內容來評價美國的舉動,,指責美國不僅干涉中國「內政」,而且還干涉「朝鮮、菲律賓、越南及其他國家」;斷言「美國在亞洲的侵略只會激起亞洲各國人民的廣泛的和堅決的抵抗」;認為美帝是「外強中乾」的,因為它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號召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做好「充分的準備來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行為」。這些言論表明,毛澤東不僅看到了美國人在台灣海峽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而且看到了「美帝國主義」對亞洲人民的「新的、有預謀的侵略」。站在整個亞洲形勢發展的高度來認識和評價美國的所作所為,初步顯示了這一時期毛澤東美國觀的國際眼光。 毛澤東美國觀的深化 應該指出,在朝鮮戰爭爆發的最初兩個星期里,儘管美國已經揚言出兵干涉,但由於當時朝鮮人民軍在戰場上擁有壓倒性的優勢,因此,毛澤東關注更多的是由此帶來的對中國解放台灣進程的影響。但是,形勢的發展很快轉移了毛澤東的注意力。「聯合國軍」源源不斷地開進南朝鮮。毛澤東相當敏銳地意識到人民軍將失去兵力優勢,開始高度警惕來自朝鮮半島的美國軍事威脅。 9月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第九次會議上,毛澤東指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朝鮮戰爭持久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漸增大。對於朝鮮人民,我們需要給予幫助和鼓勵。美國在朝鮮幹了起來,也可以在別的地方幹起來。我們不準備就不好。我們要準備大打、長打、打原子彈。同時,他分析了美國軍事上的優劣,認為有「一長三短」:長處就是鐵多。弱點是戰線太長,運輸線太遠,戰鬥力太弱。這些分析,無疑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毛澤東美國觀的深化。 儘管如此,毛澤東並沒有輕敵大意。他甚至提到了要警惕打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性,這反映出毛澤東此時的美國觀與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很大變化。那時在他的思想觀念里,是要極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戰的。現在提出「無非是打第三次世界大戰」,表明他在「兩個陣營」的革命理念影響下,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準備好了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要同美國這個不可一世的軍事強國直接較量。當然,中國出不出兵,毛澤東是有底線的,那就是美軍不能越過三八線。「美帝國主義如果幹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 10月1日,南朝鮮軍隊越過三八線。當天,毛澤東幾乎同時接到了金日成和斯大林關於出兵朝鮮的請求,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此前,儘管他對出兵已有思想準備,但是要下這個決心與美國這個世界上頭號「帝國主義強國」兵戎相見,需要何等的氣魄!為此,他多次召集中共中央書記處會議和政治局會議,並邀請軍隊高級將領參加,反覆討論此事。在10月4日下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旗幟鮮明地指出:這件事要管,不管,美國侵略者將更猖獗,無論對朝鮮,對中國,對整個東方,整個世界,都是不利的。在他看來,如果北朝鮮被佔領,中國東北將直接處於美國軍事威脅之下。大軍壓境,威脅常在,中國將長期處於防不勝防的被動局面。此次不敢出兵,還將意味著我們缺乏力量和膽魄,長他人的志氣,滅自己的威風,導致最終無法解決台灣問題。不僅如此,北朝鮮被佔領的政治後果也同樣嚴重。顯然,在出兵不出兵的問題上,毛澤東考慮的不僅僅是中國和北朝鮮的利益,而且考慮到整個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 應該說,毛澤東對於 抗美援朝的決策,有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在朝鮮戰爭初期,他的注意力仍然放在解放台灣上,心理上雖然有了準備,但不到萬不得已,絕不輕易捲入朝鮮戰爭。仁川登陸導致了朝鮮戰局逆轉,也使得毛澤東最終決定由備戰轉向出兵。這與其對美國的長期認識和對時局的進一步分析有關。首先,隨著美軍越過三八線以後,對中國東北邊境的威脅成為現實。其次,第七艦隊的攔截阻止了第三野戰軍對台灣迫在眉腱的進攻,美國恢復了對台灣國民黨政權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支持,直接影響了新中國的統一大業。再次,杜魯門政府還承擔起支持法國在印度支那殖民戰爭的新義務。這一切行動使毛澤東感覺到:「美國決定從三個主要方向來實行對中國的進攻:朝鮮、台灣和越南」,「美帝國主義者侵略朝鮮的目的,主要地不是為了朝鮮本身,而是為了要侵略中國,如像日本帝國主義者過去所做過的那樣」。正是基於對美國的這種認識和判斷,毛澤東終於下定了抗美援朝的決心。 朝鮮戰爭強化了毛澤東美國觀的鬥爭色彩 朝鮮戰爭使得毛澤東的美國觀變得複雜與多樣。首先,3年戰爭強化了美國在毛澤東心中的帝國主義國家形象。他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今天,世界戰爭的危險和對中國的威脅主要來自美國的好戰分子。」美國是中國人民的頭號敵人,是來自帝國主義陣營的頭號對手。 其次,朝鮮戰爭使毛澤東打消了自解放戰爭以來一直對美軍存有的疑慮,不僅從戰爭中獲得了自信,而且更加堅定了世界社會主義陣營必將戰勝帝國主義陣營的信心,這是他後來提出「東風壓倒西風」的一個重要依據。他認為中國軍隊在抗擊美帝侵略者的戰鬥中獲得了實際經驗。「這一次,我們摸了一下美國軍隊的底。對美國軍隊,如果不接觸它,就會怕它。我們跟它打了三十三個月,把它的底摸熟了。美帝國主義並不可怕,就是那麼回事。我們取得這一條經驗,這是一條了不起的經驗。」 再次,這場戰爭也進一步激起了毛澤東強烈的反美情緒,強化了他的美國觀的鬥爭色彩。在抗美援朝期間,中國大陸開展了廣泛、深入的肅清美帝國主義影響的群眾運動,形成強烈仇視美國、鄙視美國、蔑視美國的社會氛圍。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場戰爭也使美國政府增加了對新中國的仇視。華盛頓的主要決策者們更傾向於認為:中國政府是蘇聯的傀儡,他們把新中國視為來自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強硬對手,甚至認為中國對美國的安全利益特別是在亞洲的安全利益構成了比蘇聯還要嚴重的威脅。此外,朝鮮戰爭還大大毒化了美國國內的政治空氣,極端反共的「麥卡錫主義」的興起,使得美國國務院內部一批較有影響的「中國通」被掃地出門。在上個世紀50至60年代,美國國務院幾乎找不到真正的中國問題專家。 可以說,正是通過朝鮮戰爭,大大激發了毛澤東的反美意識,突出了他的革命理念,強化了他「反對帝國主義視野下的美國觀」的鬥爭色彩。 (《環球視野》第354期,摘自(《毛澤東的美國觀》)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第五節 波斯帝國
※古代中外歷史比較
※記住這些簡單的圖!歷史高分手到擒來!
※景凱旋:歷史是偶然的,也是不怕重複的
※歷史上的今天:20世紀首次現代化陸戰,中國沒參戰卻受奇恥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