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藝術特點

中國畫是具有悠久歷史和優良傳統的中國民族傳統繪畫。中國繪畫源遠流長,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性格、心理、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畫苑中獨具體系。幾千年來中國繪畫遺產十分豐富,從題材內容分類,一般分為三大體裁: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從表現形式上分為:工筆、寫意。工筆中有白描、淡彩、重彩之分;寫意中有大寫意、小寫意(兼工帶寫)之分;另有彩墨、水墨(焦墨、淡墨、潑墨、濃墨)之分。其技法主要是勾勒、沒骨、設色、水墨渲淡。從表現手法上看具有極大的靈活性,多以勾、皴、擦、點、染、干、濕、濃、淡、黑、白,陰陽向背,虛實疏密,空白處理和構圖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不受焦點透視拘泥的靈活手法,來表現物象和經營畫面位置。中國畫強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意在筆先,畫盡意在」,要求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就是以生活為源泉,通過畫者的理想和藝術手法的處理,將被描繪的對象,提煉成為達到傳神境界的藝術形象。其中的關鍵是:自然物象的客觀之神(即他神)和作畫者主觀之神(即我神)融化為一體,通過相應的筆墨、造型,創造出完美統一的藝術形象。從晉、唐始,經宋、元、明、清,很多傑出的畫家遵循這種創作方法,創作了許多璀璨的優秀作品。我們研究和了解了中國傳統繪畫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對中國畫的藝術特點就有了明確的認識。概其要者,主要有以下諸特點:一是意境,二是筆墨之法,三是章法的靈活處理。一、中國畫第一個特點是意境的追求中國畫的最高境界在於意境的完美和表達。所謂意境是指畫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的境界。意是畫家對物象在情感上的「妙悟」,所謂境是境界。意境是客觀生活中事物在畫家頭腦中所反映的結果。就是畫家在作畫之前,通過對客觀物象的深入觀察、體驗和認識(即感覺)所引起的主觀感受,然後把生動而強烈的感受反饋於被描繪的物象,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並且,中國繪畫主張「緣物寄情」、「以景寓意」、「以神取形」、「筆不周而意周,筆不工而心恭」。在概括客觀物象的同時,必須融進畫家的主觀感受,透過描繪對象創造形象的方式來藉以體現畫家的主觀感受,使主觀情感和客觀物象精神性格交融和轉化,即「神遇」(石濤語)及「跡化」(石濤語)為可視可想的藝術形象。同時,使畫家在作畫前的主觀感受得以充分的表達,而產生動人心魄的意境。意境是構成一幅中國畫的靈魂,其主題的確定,構圖的布局和安排,形象的塑造,筆墨及造型的處理,無不受「立意」的主宰。王維在《山水論》中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總之,中國傳統繪畫歷來重視立意問題。二、中國畫第二個特點是對筆墨的注意中國畫從立意到形象的塑造,總歸於用筆用墨。謝赫在《六法》中將「骨法用筆」列為第二條。張彥遠說:「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中國畫家以寫代描,把筆意墨法置於首位。故使筆墨成為表達「意境」、「形神兼備」的重要條件。(一)關於用筆。我國繪畫很重視線的表現,用線來塑造形象。以線為骨,就是指以線為造型的骨架。為之「骨法」表現物象須有具體的線去塑造,其關鍵在於「用筆」。線在塑造形象中力的變化,功在於運用筆法。古今畫家通過熟練的使筆、運筆,產生筆力、筆意、筆趣,形成虛實變化,濃淡相依,頓挫迴旋,巧拙適度,富於節律的造型底線。中國傳統畫論中形容東晉×顧愷之的線如「春蠶吐絲」;形容唐×尉遲乙僧的線如「屈鐵盤絲」;形容唐×吳道子的線為「吳帶當風」;形容曹仲達的線為「曹衣出水」。所謂筆法即指執筆的方法和指、腕、肘的運用。傳統的筆法為人所使,其法有中鋒、側鋒、逆鋒、順鋒、藏鋒、露鋒等法。所以掌握筆法(即用筆)的起止形態變化及行筆運轉方向變化,使之隨畫意而使轉,達到狀形立象、傳情達意。(二)關於用墨。中國傳統繪畫一貫是主張用筆和用墨的。清×惲南田說:「有筆有墨謂之畫」。論用筆必然要論用墨,談用墨必談用筆。所以,筆與墨在中國畫中是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的。有筆,墨才能變化;有墨,筆才能顯現。故「筆為畫之骨,墨為畫之肉,有筆無墨非也,有墨無筆亦非也」(潘天壽語)。然而,中國傳統繪畫尤重用墨。筆以達氣,墨以生韻。用墨表現畫面的氣韻,求得生動是很重要的。中國之墨經用筆引發和水的滲化,可變化出濃、淡、干、濕、黑、白(紙的本色)不同層次的色彩感。古人謂之「五墨六彩」。中國傳統繪畫用墨大約始於唐,經五代到宋確立了用墨的重要地位,嗣後經元、明、清得到長足的發展漸次完備了用墨之法。古代繪畫用墨法很多,有濃墨法、焦墨法、淡墨法、潑墨法、破墨法、積墨法、宿墨法。歸納其要者,謂之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三種。破墨法即淡破濃,濃破淡,干破濕,濕破淡,以水破淡之法,備求墨色的渾化對比。潑墨法即以多量的水份調墨,要求不能太均勻,而後隨筆潑灑,一次完成,以求墨色渾化自然、潤澤。積墨法即在淡墨上層層加深,每次待干後復加之。求得墨色層次既有變化而又渾厚。此三種方法可單用,可混用,以求變化萬千、豐富多彩。以墨代色,力求單純、明快、概括,是中國畫的獨特創造。以墨代色的不同變化,表現各種色彩感覺,富有浪漫主義的處理特色。即如陳簡齋墨梅詩中說:「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故中國繪畫注意用墨而慎於用色。中國畫在設色方面突破了自然物固有的約束,代之以感情的意匠色彩。就是畫家在觀察客觀物象時,將感情移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繼之產生有我的色彩關係。這種傳統的設色方法,強調在單純、明快的對比中追求色彩的主從和諧與色彩的感染力。三、中國畫第三個特點是章法布局處理的靈活性中國傳統繪畫的章法即是構圖,就是把形象藝術規律及畫家作畫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稱作布局。南齊×謝赫論畫《六法》曰為「經營位置」,東晉×顧愷之稱章法為「置陳布勢」。中國畫特別講究「立意」、「立象」(立形)之道,而章法是「立象」的重要環節。所以,章法布局受其獨特的觀察方法和表現方法以及民族的欣賞習慣的影響,形成了具有特殊的規律和方法。章法與用筆、用墨、設色以及透視諸方面有密切的聯繫。同時,在表達畫面「立意」時體現了極強的寫意性和靈活性。這種寫意性和靈活性表現在透視、取捨、主次、取勢、開合、呼應、空白、疏密、穿插、虛實、邊角的處理及題款、鈐印的處理上。採用這些靈活的藝術手法,有利於突破自然時間、空間在人們心理上、視覺上所造成的限制,使畫面主題「立意」得到更完美的表現。傳統繪畫章法布局中,對透視的處理主要採取不固定「視點」去展現畫幅的視野。這種透視法稱作「移動透視法」,也稱之為「散點透視法」。其實稱作「運動透視法」更為準確。中國畫向以「面面觀」、「景隨人移」的欣賞習慣要求處理構圖。這樣可以使觀畫者看的全面、看的深遠、看的精細,具有可望、可游、可居的視覺感受。所以中國畫家採取不為「自然」奴的「物為我用」觀點,大膽而巧妙的運用通景法、三遠法及「以大觀小」的俯瞰式「運動透視」法去組織畫幅中的景物、人物,從而達到使觀者遊目騁懷的藝術效果。在中國畫章法布局中狀物立象,首先必須剪裁取捨,分別主賓。然後根據物象往來逆順的運動之勢布置畫面,使之縈紆起伏,氣脈聯貫,造成動人心魄的氣象。中國傳統繪畫在「置陳布勢」中,如果要使畫面章法獲得靈動舒暢富有變化,必須巧妙的處理空白、疏密、虛實之間的關係。所謂空白是無畫處,是虛處,是疏處。是與密、實相對而言的,是與疏密、虛實有密切聯繫的。虛實對構圖、筆墨有極大的概括性。所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即是疏密有致,可以打破構圖中的平均布置。巧妙安排疏密、聚散,可使畫面得到空靈變化的意境。諺云:「密不透風,疏可走馬」。另外,中國傳統繪畫特別重視題款、鈐印。一幅畫在章法上,適當的安排題跋、朱印,可以起穩定和諧構圖的作用。所以,中國畫與題款、鈐印、書法、詩詞的相互補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以上種種章法規律及特點,與傳統繪畫的立意、用筆、用墨、設色相融合,構成了中國畫獨具的形式美和藝術特色。
推薦閱讀:

初學國畫必知,山村美景,如何畫成一副中國畫?
【藝術理論】 中國畫技法
中國畫-「灕江勝境……」丨李可染·繪
北京畫院(原名北京中國畫院)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南路12號院
中國畫的意象造型

TAG:中國 | 藝術 | 國畫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