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資撤離:地方政府以GDP為綱,盲目招商引資弊端顯現

韓資撤離:地方政府以GDP為綱,盲目招商引資弊端顯現 原載:中國經營報 作者:程濤、張曙光、李國華

  編者按  自一度被煙台市政府視為明星企業的韓資企業——世剛纖維有限公司的30多名韓國籍高管集體逃回韓國之後,對導致韓資企業「逃逸」的原因輿論大多鎖定在中國勞動力、土地和生產成本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上。  然而,本報記者調查發現,創新不足、污染嚴重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不適應中國當前產業升級的時代需要,才是韓資企業被迫撤離的真正原因。  事實上,來自韓國駐青島總領事館以及本報記者調查的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2007年,僅山東省就有共206家韓資企業非正常撤離中國。這種「非正常撤離」對中國的地方政府長期以來「以政績為導向」的對外招商引資政策敲響了警鐘,引發我們對政策導向變革的反思。  一線調查韓資撤離之後的反思一個地方工業園的困惑:要不要付出代價?  「從四年前辦廠開始,我身邊的生意客戶——韓資企業便接二連三地『失蹤』。」 4月16日,在山東省膠州市李哥庄鎮高家村電鍍工業園開辦「青島康宇工藝品廠」(以下簡稱康宇)的生意人戰元群告訴記者,他曾努力從逃逸的韓國客戶手中追討欠款,但是結果並不理想。  記者調查發現,更多的「韓資企業逃逸」事件正在膠州、青島、煙台等地方發生,韓資企業密集的青島市城陽區和膠州市更是「重災區」。  由於引入的韓資企業往往是規模很小,對環境的污染卻很嚴重。在當下環保要求日益提高的時代,越來越多的上述韓資企業無法容身。  一位韓國工藝品協會的人士表示:「從2008年5月份開始,一個韓資企業撤離中國的高潮即將來臨。」  這不僅給中方相關企業帶來經濟損失,也無疑令基層政府的招商引資工作和地方經濟發展都面臨困境。「他們真給韓國人丟臉」  今年31歲的戰元群是膠州市李哥庄鎮高家村本地人。2004年,高家村開始大力引進韓國企業來投資,戰元群等人東挪西湊了130萬元,成立了「青島康宇工藝品廠」,專門給韓資企業做委託加工。一番努力之下,康宇的業務漸漸走上了正軌,每個月的訂單額都可以達到80萬元以上,甚至更多。  然而,就在戰元群等人欣喜的時候,令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往往到了該結賬的時候,韓方就告訴我們加工的產品發往國外的時候出現褪色等不合格現象,要扣加工費。一旦雙方協商,時間就不可避免地拖延,直接影響到下個月的付賬。」戰元群說。  2006年7月10日,韓國企業約定的每月結賬時間,戰元群帶著三個月的賬單去找韓資「青島蓋特工藝品公司(以下簡稱蓋特)」的老闆要賬。蓋特的老闆當時對戰元群說正在安排採購貨款的錢,讓他下午再來結賬。戰元群以為韓資企業還是比較講究誠信的,雙方一直以來都沒有簽訂正式的合同,僅僅是口頭約定。  當戰元群下午來到蓋特的時候,韓國老闆已經捲款逃跑了,「當時的欠款有9萬多元,後來我找企業挽回了一些損失。」戰元群說,蓋特目前還欠康宇的款項有43349元。  「韓國人總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表現得非常誠信,我也忘記與他們簽訂正式的合同。」戰元群說,「但就是因為這樣,我放鬆了警惕。」而一個更大的韓資客戶——「青島豐廣工藝品公司」從2006年的9月份到2007年的2月份,累計欠其貸款達68萬多元。目前,戰元群的客戶中已經有4家韓國企業「不辭而別」了。  欠款始終是壓在戰元群心頭的一塊巨石。有一次,戰元群跟韓資企業的客戶談到令他憂心忡忡的欠款問題,有一個韓國人對他說,「他們(那些惡意欠款逃跑的韓國企業主)真給韓國人丟臉」。  「我對韓資企業是既愛又恨。」戰元群說,不過,他仍然不得不跟韓資企業合作,畢竟還是韓資企業的訂單多。而且因為地理原因,他們這個地方韓企比較集中。目前他的工廠每月會接到80萬元左右的訂單,其中80%以上都是來自韓資企業的,有時候他們的訂單比例會更高。  戰元群告訴記者,他所能採取的「自救」手段就是一經發現韓資企業沒有按照約定的賬期結款,立即停止為對方加工產品,並將對方要求加工的產品作為抵押物品。而戰元群的一個朋友只在2007年開了半年公司就遭遇了4家逃跑韓資企業的欠款。他的朋友也曾經向青島市的「市長公開電話」反映過他們的遭遇,可是對方只記錄了情況,並沒有給予肯定「解決問題」的答覆。目前他的這位朋友正在考慮要不要委託一個自稱是「韓國黑社會老大」的人去韓國收賬。  「因為與韓資企業沒有正式的合同,我們無法去起訴他們,即使起訴了,我看追回來的希望也並不大。」戰元群感到十分無助。  事實可能比公布的數據更為嚴重  韓國中小企業振興公團青島代表處下設的中小企業服務中心課長李炳直(韓國人)介紹說,從2000年到2007年間,採取非正常手續撤離青島的韓資企業有206家,平均每年約25家,其中2007年最多,為80多家。而山東省外經貿部門提供的數據大致相同:青島市2003年以來共有206家韓資企業採取非正常手續撤離,煙台市2007年有三家,但近幾年來的總體數據並不掌握。  「可是每天都有韓資企業逃逸,僅僅青島市城陽區逃跑的企業就不止206家,這個數據在不斷刷新著歷史新高。」工業園區一家企業負責人認為事實遠遠要比公布的數據更加嚴重。  據記者了解,目前很多韓國企業打算把工廠遷到山東省更為內陸的地區,或者是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省份,甚至一部分韓國企業已經前往越南、寮國等國家去考察了。  「別的地方不僅給韓資企業的優惠政策比膠州市要好很多,而且人力成本也比這裡低,聽說安徽、河南等地只需要支付我們這一半的工資就能僱到工人,也不用擔心招不到人。」讓戰元群喪氣的是,韓資企業不斷地從身邊撤離,潛在的欠款風險愈發加劇,他擔心那些欠款名單上會增加新的紀錄。  「一般工人幹上兩三年之後,都會離開這個工業園,因為這裡的污染很嚴重,常用的原料氰化物對工人身體的傷害比較厲害。」戰元群告訴記者。  記者在園區里幾乎可以隨處看到招工的啟示,甚至在4月3日,有一張青島市河套出口加工區的韓國企業招工啟事已經貼到了村委會的大門口。  「電鍍工業園的人工成本已經是兩年前的兩倍了。而這樣的價格還不能招到數量充足的合適人選。」 工業園裡被公認遭受欠款最多的人張積業告訴記者。張的公司主要是向韓國電鍍企業提供原材料。  記者從戰元群提供的一份標示原料價格的「2007年價格變動表」上看到,2007年以來的原材料成本平均是2005年的兩倍以上,像氰化銀、硫酸銅和鎳類的材料價格已經接近了三倍。  遭遇巨額欠款的張積業在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上漲的壓力下,不得不讓工廠陷入半停產狀態,「他們說是回韓國拿錢去了,如果不回來,我的損失就真的是工業園裡的冠軍了。」張積業說。  戰元群認為,中國工廠之所以不得不和韓資企業合作,原因是很多來自全球的訂單都掌握在韓國人的手上。  「這裡有更多的惡性競爭的成分存在。」戰元群說,為了爭奪客戶,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這倒是對韓資企業很有利。  讓當地的中國企業主們還殘留一點希望的是,青島市將於今年夏季舉辦的一個工藝品博覽會。  「前來博覽會的商家將是以歐洲和美國的公司為主。這樣可以避免從韓國企業手上接到訂單,壓低工廠的利潤。」張積業表示,「我現在就是觀察局勢的發展,我已經很少跟韓資企業打交道了。」 在高家村電鍍工業園裡,幾乎每家中國企業都因為「韓國企業的變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  對於「應採取什麼措施來避免中國企業受到更多的損失,一個規模小污染嚴重的工業園如何進行的產業升級」等問題,似乎至今無解。發展代價的困惑  「到目前為止,電鍍工業園裡只有一家韓資企業逃逸,而且是2006年發生的事情。」高家村的一位姓孫的村支部書記告訴記者,「如果村委會不想辦法引進韓國企業,那麼村裡哪能從廠房出租中獲得收益呢?」孫說。  據了解,2007年的4月份,一份來自環保部門的停業整頓通知下發到村裡。2007年9月份,膠州市的環保部門讓區內26家企業在準備開工的時候,鎖上了大門。  「這是因為村民的上訪。有人告到了國家環保總局,說村民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孫告訴記者,當時國家環保總局發文要求山東省處理有關污染的事情,關停的通知由山東省下發到青島市、膠州市,再到村委會。  在村委會提交給環保局一份整改文件中,記者看到,污水處理廠已經新擴建處理污水的能力,花費了幾百萬元引進的新設備已經進入最後的調試階段,將會儘快交付使用。在關停了企業之後,村委會也在加大污水處理的力度。  「污水處理廠不久就可以開工了,而關停的企業也可以有望進入生產狀態。」孫告訴記者。村委會也給違規的企業做了相應的處罰。記者從村委會的相關文件中看到,關停共有26家企業,12家企業被罰款整頓,罰金從5000元~10000元不等,其中寶源實業被罰款10000元。   「由於企業停工,現在村裡的第三產業已經受到嚴重的影響。飯館和零售業已經減少了很多的收入。」孫說,引入的韓資企業規模很小,對環境的污染倒很嚴重。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去環保部門上訪的,我們不想因為污染鬧出人命。」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孫說,沒有撤離的韓資企業,如「寶源實業」 就是因為與村裡合資的合同期限是30年,有正規的手續、有土地證,而且工廠加工的設備都是昂貴的精密儀器,一般都不是租用的,而是老闆自購的。「正是因為有了寶源實業,來這裡的韓資企業和配套的民營企業才逐漸多了起來。」據孫介紹,從1992年第一筆韓資落戶高家村,到目前為止一共有12家韓國企業落戶高家村電鍍工業園。  1999年的時候,村民們養殖的魚蝦被指責「受到水源的污染」,請了專門的檢疫部門來化驗,結果發現沒有問題。但是魚蝦卻不能繼續養殖了,村民的收入來源成了問題。隨後,村委會決定將養殖魚蝦的水塘填平,開始引資辦起了電鍍工業園。  記者看到村委會的文件中顯示,截止到目前為止,這個電鍍工業集中的園區里的電鍍企業共有61家,佔地28.8萬平方米,主要從事工藝品的生產以及金屬(塑料)表面鍍金、銀、銅、鎳等。  「我們村是鎮上招商最好的村,村裡人因為有了工業園,收入比較可觀。」孫說,目前村子給7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有80元的生活補助,沒有保險的小孩每月也有50元的補助。從2003年起,村子開始給一部分村民入了保險,每年的花銷大約有40多萬元。  在孫看來,正是因為韓資進入了高家村,村子才有了今天的工業園,老人和孩子也都有了經濟保障。「而臨村最好的情況也就引進了兩三家韓資企業,其收入與高家村沒法比。」孫說。  「高家村每年引資的任務是300萬~400萬元。」孫說,有時候村委會也是沒有辦法,村幹部如果在任期間不能完成招商引資的任務,干滿三年任期就要自動離職。孫告訴記者,高家村的電鍍工業園是李哥庄鎮5個村子裡招商引資做得最好的一個,其他幾個村子都不行,從來沒有聽說哪裡的村官因為招商好得到升遷的,但因為招不到商而被免職的事情倒是在鄰村聽到過。可是現在,有污染的企業在這個村子並不受歡迎。據孫介紹,工業園最多的時候能夠見到五六千工人,但是現在很多企業都遷到了山東省的西部地區、河南、江蘇以及東北地區。廠房的出租價格也在高漲,以前只需要每年20萬元,現在一般都在每年50萬~60萬元。  2008年春節過後,村委會為此開了很多次會議,表示還要繼續招商、引進項目,希望能在2008年引進一兩個非電鍍的、污染不嚴重的企業進入工業園。但那些條件好的企業能看中他們這個地方嗎?如這些條件一般的企業被拒之門外,他們靠什麼發展?  「村裡已經為這個招商引資計劃做好了準備,包括土地已經完成了三通一平。」孫告訴記者,但是工業園沒有其他產業的基礎,招商引資的工作目前還沒有任何進展。  記者在那片「三通一平」的空地看到雜草已經冒出地面。一些垃圾慢慢聚集在這塊被寄託厚望的土地上,隨著風在地面上飛舞。新聞視界引起區間、市間惡性競爭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青島市的政府績效考核體系韓資逃逸早已種下禍根  青島地處膠州半島南部,向來以秀色的風景聞名天下,「青島製造」也是這個城市的一張名片。而現在一場災難似乎正在向它蔓延。當「韓資企業逃逸」驚聞全國以來,青島也正在被貼上「逃逸之城」的標籤。令政府無奈的難題  2008年1月28日,韓國官方的考察團造訪青島進行了為期兩天的調研。  「考察團一方面考察了有關企業,向當地韓資企業代表了解情況;另一方面與當地政府組織的有關部門進行座談,交換看法,參加部門包括商務、稅務、工商、勞動保障、海關等等。」韓國中小企業振興公團青島代表處課長李炳直告訴記者,韓國進出口銀行2月12日發表了《青島地區投資企業的非法撤離現狀》報告書。  2008年春節期間,青島市城陽區的幾家企業主組團去韓國討債。據知情人士透露,他們找到了其中的一個欠款人,在索要欠款未遂之後,債主一怒之下將韓國人打了。結果韓國人報警,這位打人的企業主被韓國警方限制離境。在中國駐韓國大使館的幫助下,才得以回家與親人團聚。  2008年春節之後,青島市政府已經開了多次辦公會議,就是要著手減慢韓資企業撤離的速度,降低因為逃逸事件給青島帶來的負面影響。  「青島市政府不願意張揚此事,也在積極干預韓資企業的撤離。」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青島市政府的積極干預措施就是,青島市外經貿局已經給各地方經貿局下達了任務,要求下屬單位管好當地的韓資企業,關注他們的動向,制止再發生「出逃」事件。  「這對各區的外經貿部門來說,這也是一個非常無奈的事情。政府缺乏履行和發揮政策效能的法律依據。」知情人士說。  為此,青島市政府政策研究室2008年4月份專門成立了針對韓資企業逃逸的課題組。其實類似的課題組早在2006年和2007年就向青島市政府提交過調研報告,但政策建議的執行力度並不強。  事實上,非法撤離的韓資企業主要集中在首飾加工、紡織和皮革生產等技術含量低、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人民幣升值、實施的新《勞動合同法》或多或少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工人工資上漲、外企稅制改革降低了對外企的優惠程度、控制污染的要求更為嚴格、生產資料價格高漲等因素,都大大地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而上述勞動密集型企業對於成本的變化恰恰最為敏感。  「如何面對生產成本上升所推動的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如何利用外資撤離提高開放質量並推進產業升級,這不僅僅是青島市面臨的問題,也是全國各省市都要面對的問題。」青島科技大學東北亞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曉莉認為。  袁曉莉是青島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的專家顧問團的成員之一。她在2006年的10月份,曾經向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名為《提高青島市對外招商引資質量的對策研究》的報告。  在這份報告書中,袁曉莉寫道,「在考核批准項目、引進資金數量的同時,逐步把社會效益、投資效益、稅收貢獻,特別是地方稅收貢獻也納入考核內容,增加投資針對性,提高投資項目質量」。候鳥企業影響顯現  在2006年的調研中,袁曉莉為了得出更準確的結論,不僅跑遍了山東省的各個市縣,還到了上海和蘇州等外資企業集中的城市去考察。  從2004年開始,青島市就在實際利用外資方面勇冠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首。但是,外資的質量確與北京、上海、蘇州等城市有著不小的差距。  「許多外資到青島投資設廠看中的就是優惠的引資政策、廉價的勞動力和優越的地理交通位置等因素,最初目標就是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袁曉莉說。  「十五」期間,青島市的第二產業所實際利用外資達到31.74億美元,占青島市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86.8%,但對青島市產業結構升級、現代服務業發展等有帶動地方經濟加速發展意義的外資項目太少,這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青島市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步伐。  當時,袁曉莉發現了問題:青島市的最大外資來源國是韓國,韓資企業主要以投資規模較小的勞動密集型製造加工業為主,撤資外逃、勞工問題很多,韓國企業對青島市的稅收貢獻最小。  青島市的城陽區和膠州市是這次「韓資企業逃逸」的重災區,對青島康宇工藝品公司欠款的企業全部都是來自青島市城陽區的韓國逃逸企業。  1989年,山東省第一家韓國投資企業——青島托普頓電器有限公司就落戶於城陽區。截至2007年底,城陽區累計批准韓資企業2820多家,韓企主要集中電子機械、紡織服裝、工藝品玩具等行業,常住的韓國人有3萬人。自2003年開始,城陽區通過日益完善的投資環境,對韓招商進入新的高峰期,5年間就引進了1825個韓資企業。  以韓國企業為主的眾多小規模的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一方面造成了資源青島市土地資源的浪費,提高了政府的招商成本;另一方面小規模外資企業存在的「候鳥企業」現象比較嚴重。  「這些外資企業入駐某個區市工業園區一般不自建廠房,主要是租用,以便今後遷徙,等一旦過了優惠期,以假倒閉的形式,將工廠轉向另外的市區尋求優惠政策,甚至像城陽、即墨出現了外資企業外逃、欠發工人工資,引發了工人不滿。」袁曉莉說。  此外,袁曉莉還發現青島市的對外招商隱性成本非常高,在引進外資時「惡性競爭,競相優惠」所造成的區、市政府之間「鷸蚌相爭」、外資企業「漁人得利」的不利局面。  有一次,青島市的兩個區為了爭奪LG的投資項目,雙方竟然打起了優惠價格戰,而最終獲勝方以免土地使用費為代價贏得了LG的投資。深度反思  此前,青島市所轄地方政府過度追求招商引資的規模業績,在利用外資的實際操作中,普遍採取了粗放的賬上方式,出現了良莠不分現象,造成了土地資源、環境污染、電力緊張和勞動力短缺等問題。  「而引起區間、市間惡性競爭的主要原因在於當時的青島市的政府績效考核體系。」袁曉莉認為。  為了完成年度引進外資的招商指標,青島市區、市之間,過度給予外商在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造成了單位土地外資強度低下、招商成本高,甚至引進不少高資源消耗、高污染的產業,並助長了「候鳥外資」的形成,損害了青島市的利益也給青島市今後對外招商引資帶來了不利影響。  有一年,青島市黃島區沒有完成上級指派的招商引資任務,還有300萬元的差額。這時候,時任黃島區的區領導找到了某家外資企業,要求他們給黃島區注資。可是外資並不想這麼做,但是迫於來自政府的壓力,只能就範。區領導親自打電話給銀行以及相關年審部門,要求簡化審查程序,手續特別暢通。  「所以,這還會管什麼環保不環保,是否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小企業嗎?」知情人士說。  此外,招商考核體系中,境外金融、保險業資金不能納入實際利用外資考核中,這對於青島市市南區商貿、金融招商引資工作非常不利,實際招商情況在考核中不能充分體現,影響了青島市以市南區為主的商貿中心區的招商信心。  在袁曉莉的考察中,她發現在上海、蘇州和崑山等城市,為避免以上問題,已經提高了引進外資的門檻,將污染嚴重、規模小、技術及含量低的外資擋在門外。崑山市政府制定了「三不政策」,即勞動力需求量超過8000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退稅額過高的產業,以及高污染產業,一概拒絕。而類似的現象在長三角其他地區,以及珠三角等外商投資密集地區都存在。  所以袁曉莉建議,青島市對外商投資的審核,應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對引資質量和外資企業效益予以高度關注。  「對外商投資的審核,應設三道門檻:規模門檻、環保門檻和信用門檻。特別是對於一些有信用劣跡的外資企業,應加大監管跟蹤力度,限制一些不守信用的企業,在青島所轄的一個市區向另外一個市區的轉移。」袁曉莉建議。  「目前,全區有20多家韓資企業非正常撤資,佔全區已開工投產韓資企業總數的2%左右。由於政府相關部門提前介入、措施得當,將各種損失降到了最低。」城陽區宣傳科人士介紹說。  城陽區目前已經成立了「外資企業清算援助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加強了對企業清算和破產工作的領導,引導企業走正常的清算撤資之路。  「這一輪發生在中國經濟發達區域的外資轉移,或者更嚴格地說,低端外資項目外遷的現象,從更大的範圍看,反映的只不過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加快發展的大趨勢,以及正在加速的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的優化重組、產業轉移浪潮。」知情人士說。曙光閑話饅頭吃飽了之後  潘石屹在他的博客中回憶童年時常做的夢,其中一個場景就是撿菜票,撿到菜票後到食堂買饅頭吃,醒來後枕頭都被口水打濕了。用經濟學需求理論解釋,這時他對饅頭的需求還是處於「基數效應」,吃第一個饅頭「效用」最大,但還遠遠不夠,吃兩個也不飽,吃到第三個時也許是剛好吃飽。吃到第四個時效用減弱,吃第五個時效用開始呈現出負的,就是撐著了。當吃饅頭不再成為他的第一需求時,這時他的需求就開始轉為「序數效應」。就是選擇性的需求,吃、穿、用等等,究竟先選擇哪一個?則有不同的偏好。中國很多地方經濟對投資的需求大概也是處於這樣一種狀態,從最開始的投資饑渴到後來的相對飽和,對資本選擇性的需求逐漸顯現。在中國持續了二十多年的招商引資熱浪對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對目前一些地區出現的外資撤離現象也要全面、歷史地看。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經濟增長的方式可以有兩種,一種是自身積累型的,一種是外來投資型的。自身積累型的過程會比較長,速度慢,一步一步走過來,是一種內生型的經濟增長。而外來投資型的經濟增長會比較快,說來就來了,可以將過程省去。可一旦環境發生變化,外來資本就會撤資,對本地經濟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在新中國經濟增長歷史中,前十年可以說是外來投資型的增長,主要是前蘇聯的大批援建項目,這一時期的外來援建項目為中國打下了初步的現代工業基礎,後來由於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國家關係急速惡化,前蘇聯停止援助,加上國內經濟政策的失誤,中國經濟一度停滯,甚至出現了倒退。而後中國進入了漫長的自我積累時期,到文革期間,我國領導人曾宣布,中國是一個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的國家。但到文革結束時,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據當時搞外貿的人士後來回憶,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國的外匯奇缺,出國人員如果想帶20美元的話都得由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可見中國當時對外匯的稀缺程度。而這種狀態也就為後來改革開放出現的招商引資熱潮埋下了伏筆。  改革開放後,從中央到地方,大力招商引資,中國很快成為世界上吸引外資最多的國家,外來資金的注入也為中國經濟的增長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到2007年,僅54個國家高新區營業總收入就達到52840.2億元,工業增加值達10629億元,出口創匯1878.9億美元,實現凈利潤2733.9億元。招商引資的效果雖然如此顯著,但如果想要保持本地經濟長期穩定地增長,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招商引資層面上。  在外來資本大批註入的同時,資金流入國家或地區首先要關注的問題就是培養經濟增長的內生性,要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機制,也就是要以外來資金為啟動資金,最終形成自身經濟實體的增長;二是提高本地區的商業環境,從前期依靠低價土地、廉價勞動力、優惠稅收吸引外資,到依靠全面配套的產業鏈、優勢的物流、交通、通訊體系、高素質的勞動力來吸引外資。三是對外資實行有選擇的需求,引進真正對提高本地區經濟競爭力有意義的資金項目。如果這些工作能夠做到位,本地區的經濟增長就有了長遠的保證,不管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也會「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如果僅是為了政績指標,靠收地租廠租過日子,為外資跑龍套賺小錢,一旦情況有變,則可能又會重做潘石屹「撿菜票買饅頭」的夢魘了。  (作者為《中國經營報》副總編)延伸閱讀「候鳥企業」的「雁行」形態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政府紛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之近年來GDP及招商引資驟然成為評價地方政府業績的最重要的指標,追求任期內(一般為5年)經濟指標好看、政績數字增長几乎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主管官員的所愛。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為了在短期內出經濟業績,地方政府想盡各種辦法、動用人員和條件、給出各色優惠便利招商引資。由於一定時間內資金的供給相對穩定而眾多地方競相招引,招商引資的難度不斷加大。強烈的政績壓力和衝動、相對寬鬆的行政環境、缺乏足夠監督約束的權力、較多的資源掌控支配促使地方政府拉開了一場遍布全國、聲勢浩大、曠日持久的「招商引資優惠比拼競賽」。  正是因為各地政府為招到商、引到資而競相「討好」商資,給出了各種五花八門、或明或暗的優惠政策,且相互攀比、你無我有、你有我多,誘使、驅導投資商投政府、官員之所好,紛紛利用優惠政策進行投資(或實或虛)。而限於國家法規和社會關注,除了那些一次性交易優惠外,對招商引資開出的優惠政策基本上都有一個期限。  因此,相當部分的投資企業就充分享用期限範圍內的優惠政策,待優惠政策期結束後又得到異地優惠暗示,就毫不遲疑地紛紛外遷,因為新的優惠收益大於搬遷成本。  人們往往都將這類經常忙於「搬遷」的企業稱之為「候鳥企業」。  這些「候鳥企業」利用各地政府招商引資的急迫需要,追逐優惠政策、資源而投資設立,待優惠政策期限臨近就像候鳥一樣遷走,哪裡有優惠政策就飛向哪裡的企業。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超過一千美元後,一國要素成本將會相對快速地上升,國際資本也將隨之不斷轉移到其他成本相對較低的國家與地區。這種某一產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間伴隨著產業轉移而興盛或衰退,以及某一國家內部各種產業先後興盛衰退的「雁行」形態,最佳的例子正是二戰後東亞各國經濟發展及與產業結構變遷的歷程。  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日本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競爭力變弱的生產技術轉移到韓國、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而到了八十年代,在韓國、中國台灣和中國香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又紛紛轉移到中國內地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等東盟各國。  二十年過去了,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的中國在未來幾年裡也將出現大規模的產業轉移浪潮,在鞋帽、服裝、玩具、日用品上的「中國製造」標籤很可能將越來越多地變成「越南製造」或「柬埔寨製造」。  這一輪發生在中國經濟最發達區域的外資轉移,或者更嚴格地說,低端外資項目外遷的現象,從更大的範圍看,反映的只不過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合作加快發展的大趨勢,以及正在加速的新一輪全球生產要素的優化重組、產業轉移浪潮。來函韓國駐青島總領事館領事姜亨植對本報記者的採訪回函撤離原因不在於中國政策的調整  一、韓國官民調查團發表的三點意見及我館所做的後續工作  今年1月底,由韓國產業資源部牽頭,並由外交通商部、勞動部、中小企業振興公團、貿易協會代表組成的官民聯合調查組先後在青島、上海、廣州等地調查韓資企業非正常撤離情況。之後,於2月19日發表以下三點意見。第一,在青島總領事館設立由我館、大韓投資貿易振興機構青島貿易館、中小企業支援中心的相關人員組成的韓資企業清算協助小組,為準備清算的韓資企業提供實質性的幫助。第二,研究對惡意非正常撤離的企業家在韓國給予司法制裁的方案。上述兩個措施是為防止非正常撤離現象發生而採取的措施。第三,為陷入困境的企業在經營方面提供幫助,讓這些企業能夠繼續正常經營。比如說,讓過去單純依賴於加工貿易的韓資企業把眼光轉向中國內銷市場,把企業生產的產品銷售到中國國內。為此,我們將為企業提供相關信息,並在開拓內銷市場方面提供實質性的幫助。  2008年2月28日,由我館牽頭、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青島貿易館以及韓國中小企業支援中心共同參與的中國首家韓資企業清算協助小組在我館成立。  韓資企業清算協助小組成立後,先後與韓資企業密集的青島、煙台、威海等地的地方政府進行接觸,並就相關問題交換意見。  在通過韓企協會等渠道廣泛宣傳企業清算程序的基礎上,該小組先後在威海、煙台舉辦韓資企業法律政策說明會,以便韓資企業更好掌握和適應政策變化,避免發生非正常撤離現象。  截止到目前,韓資企業清算協助小組共受理約10家左右韓資企業的清算方面的諮詢,不過這些企業均沒有近期進行實質性清算的想法,而是想提前了解相關程序等內容而已。  二、對少數韓資企業非正常撤離的觀點  我們認為,在山東省投資的韓資企業大部分經營狀況尚屬正常。一些中小勞動密集型企業遇到經營困難,並不單單是韓資企業特有的現象。  少數韓資企業非正常撤離有各種各樣的複雜原因。在分析這個原因之前,我想先強調一下這些非正常撤離的韓資企業只佔整個山東省內10000多家韓資企業數的極少部分。首先,隨著最近中國政府的宏觀政策調整,過去對外資企業的很多優惠措施逐步取消,比如說出口退稅率降低,對限制加工貿易的商品種類數增加,通過企業所得稅的修訂提高對外資企業的稅賦標準等等。其次,不管對國內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共同適用《勞動合同法》,並開始徵收土地使用稅,還加強了對環保的要求,這些都提高了企業所承擔的負擔。同時,人民幣不斷升值、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工人工資成本上漲,短時間內公司所承擔的負擔急劇上升,所以企業感到很大壓力。 還有,根據中國的法律,企業要正常清算,一般需要6個月以上的時間,在清算過程當中需補繳過去按照慣例沒有足額繳納的社會保險費及按照寬鬆的標準繳納的稅費,都需一次性補繳,所以本身已經陷入困境的企業很可能不敢輕易選擇正常清算的方式。 最後,一小部分企業,守法經營的意識淡薄,企業管理不夠嚴密,甚至存在不合法經營的現象,所以,想清算也無法提供完整的財務賬本及原輔材料賬本,還存在購買和使用原輔材料的記錄不全等問題。我認為,上述這些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綜合作用,造成了部分韓資企業非正常撤離的現象發生。  但是我想強調部分韓資企業非正常撤離的原因並不在於中國政府的政策調整本身。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都會發生變化,只有沒有好好適應這種變化的企業才會選擇撤離。過去,韓國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也經歷了幾次政策調整過程。一開始的時候,因為國內企業無法與國外的大資本企業相競爭,所以對本國企業採取了必要的保護措施。但是現在韓國企業也已經壯大,韓國的經濟規模也進入世界12強,並建立了完全開放的市場經濟體系,所以不可能繼續採取這些措施。我認為,中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所採取的各種政策調整,都是在可以理解的合理範圍內進行的。我認為,如果一些沒能適應這種調整的韓資企業選擇撤離,雖然不是我們願意看到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現象。我想更多的韓資企業能夠通過提高競爭力來適應這種政策的變化,並繼續正常經營和發展。  截至2007年底,青島市累計審批的韓國投資項目數接近1萬項,實際投資累計超過110億美元。而發生非正常撤離現象的企業數為206家,占很小一部分,並集中在工藝品、皮革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且企業規模都比較小。  三、今後韓國企業對山東投資的前景  因為韓國與山東地理位置相近,並有很大的產業互補性,所以今後韓國企業對山東投資將繼續增加,但是也會發生一些變化:在投資規模上,以中大型企業為主;在投資地區上,逐步將目光轉向山東中西部內陸地區;投資領域上,逐步向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擴展。  雙方政府將韓國投資企業向以下領域引導:電子信息及家電、機械設備、化工、食品、紡織服裝、生物技術及材料等山東省政府積極推動的六大支柱產業;造船等裝備工業;利用高新技術產業優化傳統行業;基礎設施建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節能降耗產業;國有企業改組改造等領域。這些領域都是山東省希望引進外資的重點領域,也是韓國企業具有一定優勢的領域,雙方互補性比較強,是完全可以實現雙贏結果的領域。  (註:因統計來源不同,韓國駐青島總領事館提供部分數據與本報記者採訪獲得數據有出入。)

TOP

推薦閱讀:

西鄉隆盛:明治政府的功臣如何成了叛臣
來鳳縣政府大樓為何熬過七年才「癢」
茅於軾:政府插手高利貸無用
【第一軍情】安倍政府策劃終極陰謀,日本將重新走向戰爭之路?

TAG:政府 | 地方 | 招商 | 招商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