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 「剛兌」或將打破 銀行理財產品魅力何在

「互聯網時代的金融廣告層出不窮,金融產品和服務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但是金融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金融消費者應通過學習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識和技能、培養良好的金融行為習慣和態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養,才能應對不斷變化的金融市場。」這是今年3.15金融消費者權益日,眾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對金融消費者發出的提醒。或許,這也可以理解為對銀行理財市場或將迎來的一次變革敲響的警鐘。

事實上,早在去年11月,《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已明確即將打破銀行理財「剛性兌付」。近日,上游新聞記者經過走訪在渝多家銀行後發現,對於銀行理財市場的這一悄然改變,金融消費者還需要時間去適應。與此同時,一些銀行對於在售的理財產品類型,已經開始作出相應調整。其中,結構性存款迅速增長,填補了保本型理財產品退出留下的空白。

創新產品 留住金融消費者

「我們建議你現在配置一些中長期產品,即使新規出台也不會受很大影響。」上游新聞記者在工行一網點與客戶經理溝通交流時,該客戶經理這樣建議記者。他說,如果打破「剛兌」,對前期配置的中長期產品,理財收益和風險什麼的應該不會受到影響。

「來銀行買理財產品,圖的就是一個放心。」一位在大廳正準備辦理業務的大爺告訴上游新聞記者。在他看來,理財產品無非就是一個定期的存款。其實,在不少消費者的印象里,銀行理財產品保本是「天經地義」的。

此前,雖然各家銀行提供的理財產品一直都非常穩健(鮮有未兌現的出現),所以給大從造成了保本是「天經地義」這一錯覺。但事實上,上游新聞記者在走訪在渝各家銀行網點發現,這些銀行的在售理財產品清單上,都印有「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提醒字樣,警示金融消費者。

在資管新規落地之前,還有一段過渡期留給銀行業與金融消費者。上游新聞記者發現,傳統的「保本理財產品」現階段尚未正式退出舞台。不過,各家銀行也開始為適應新規做準備,創新推出一些產品,以留住客戶。

在另一家銀行網點發現,該行的宣傳海報更有意思,把這種創新存款產品與儲蓄作了一個對比,給客戶的感覺是一目了然。雖然「剛兌」或將打破,但如這樣的產品一直是吸引客戶的「磁石」,深受市民喜愛。

魅力不減 預期收益率持續走高

「面臨即將到來的變局,消費者必須學會辨別理財陷阱,提高甄別銀行理財產品的能力。」重慶一家商業銀行的理財師這樣告訴上游新聞記者。

她說,銀行在今年3.15前夕,已向金融消費者介紹辨別理財產品等金融類廣告的技巧,首先,要查看金融廣告主是否取得相應的業務資質;其次,要關注廣告是否對理財產品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責任標有「投資有風險」等合理提示或警示;第三,廣告不能以任何方式對未來效果、收益作出保證性承諾等等。

雖然表面上是針對金融廣告,但這其實是告訴客戶一個信號,保本理財產品或將生變。某業內人士透露,所以,近日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的預計年化收益一般都高於5%,並頻繁售罄,這與往年來看是不同的。

如果按照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的規定,資管產品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但對於銀行來說,仍需要一個利率市場化的工具來競爭存款規模。在這種情況下,近期銀行理財產品給出的預期收益率偏高,這是有原因的。

「最近一段時間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逐漸上漲,理財產品的銷售比較好,很多產品不到募集期結束就賣完了。恰好臨近3月末,又迎來了各大商業銀行第一季度考核時期,銀行有攬儲的壓力,因此各商業銀行一般都會相應提高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個人投資者不妨抓住這波行情。」

作為「風險很低、收益不錯」的品種,銀行理財產品這些年來魅力不減,在市民眼裡一直佔據著重要位置,甚至是首選。不過,多家銀行的理財經理表示,市民提高風險意識非常重要。從大趨勢來看,安全和收益難以兼得,「剛性兌付」的情況會越來越少。在認清風險的基礎上,再做出投資決策,才是理性態度,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尋找更多投資機會。

推薦閱讀:

【雨潔理財日記1】為什麼我們必須要get投資理財的技能?
微金石:風控體系再升級,驅動行業健康發展
11款結構性理財產品未達預期收益·每日商報
偉鵬理財: 投資理財賺取的是什麼?
理財產品還安全嗎?

TAG:銀行 | 產品 | 理財 | 財經 | 魅力 | 理財產品 | 銀行理財產品 | 財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