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碘與甲狀腺」你所不知道的那些事兒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頭頸外科主任助理。擅長甲狀腺、涎腺、喉咽、口腔等頭頸部腫瘤診治,特別是應用多學科綜合診治理念,以及皮瓣修復、腔鏡輔助手術、隱蔽切口設計等方法,提高治癒率的同時,也儘可能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滿足患者的審美需求。專家門診:周一下午
碘:甲狀腺「熱情之源」
「碘是一種人類乃至各種生物所必須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王玉龍介紹,「在說碘和甲狀腺的關係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甲狀腺。它在我們的頭頸前部,準確來說,是位於喉下部、氣管上部的前側,分為左右兩葉,中間相連,又稱『峽部』,呈『H』形,重約20克-30克,吞咽時可隨喉部上下移動。別看它個頭小,作用卻很大。甲狀腺是人體最大的內分泌腺,其分泌的甲狀腺激素,可是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長、發育和全身代謝的調節。」
如果說,甲狀腺激素是我們生命活動不可或缺的「燃料」之一,那麼,碘就是甲狀腺激素的「熱情之源」: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原料。王玉龍表示,甲狀腺的基本構成單位是腺泡,它對於碘有很強的聚集作用,正常的甲狀腺內含有碘5毫克-10毫克。雖然通常腺體中的碘含量比血液中的含量高25倍-50倍,但每日飲食攝入的碘仍有1/3進入甲狀腺,全身含碘量的90%都集中在甲狀腺。
「甲狀腺的活動受垂體的調控,甲狀腺激素在血液中濃度的負反饋機制,影響腺垂體分泌促甲狀腺素細胞的活動,促甲狀腺激素可以促進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還可以刺激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的代謝和生長。」王玉龍說,「缺碘,會引起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當甲狀腺激素濃度過低時,負反饋機制會使促甲狀腺激素不斷分泌,作用於甲狀腺,導致甲狀腺代償性增生,而甲狀腺在脖子上,這樣脖子會腫大,就出現了我們常說的地方性甲狀腺腫,俗稱『大脖子病』。而人體如果缺少碘,還可能造成其他系統的損害,包括智力發育遲緩,如地方性呆小症,又稱為『克汀病』;孕婦早產、流產和先天畸形兒,影響胎兒大腦的正常發育等。食物是人類攝取碘的主要來源,不過,碘在土壤中的含量因地方而異,在土壤碘含量低下的地區,人們就可能無法從蔬菜中攝取到足夠的碘。在許多國家,碘缺乏病一度成為主要的公眾疾病之一,但同時,它也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中國開始在河北、東北等地區試行食鹽加碘;取得一定成效後,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對病區大規模供應碘鹽;到上世紀90年代初期,基本控制病區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和克汀病。考慮到上述病區以外的地區,如上海和廣東等地的沿海城市也存在碘營養不足的狀況,因此國家正式出台全民補碘政策。補充碘劑是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的基本方法,碘鹽是目前使用最廣泛而又最方便有效的碘劑。1994年,國家正式頒布《食鹽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實施全民食鹽加碘干預措施,到2000年已基本實現消除碘缺乏性疾病的階段性目標。
如今,缺碘情況得到改善,但大家對於高碘的疑惑又出現了。
甲亢甲減:「愛」碘?「恨」碘?
沿海地區如本市近年來甲狀腺疾病患者不斷增多,加碘鹽是否為其主要原因?王玉龍介紹,近年來,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有增高趨勢。2012年上海市甲狀腺疾病年度報告顯示,門診甲狀腺疾病中甲亢高居首位,其次是甲狀腺結節和甲減。但是,任何一種疾病的發生都有著眾多誘因,甲狀腺疾病也是如此。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經濟水平上升,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加之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以及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這些都是導致疾病譜改變的因素。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隨著健康意識提高,體檢等早期篩查手段增加,使得甲狀腺疾病的檢出率增加。」王玉龍說,「碘作為甲狀腺的工作原料,其攝入水平的改變,確實會引起甲狀腺的生理和病理改變。目前學術界比較肯定的結果是:碘攝入量增加的主要影響是,低碘地區臨床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發病率的一過性增加,以及過度補碘地區的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甲減)的發病率顯著增加。而其他的甲狀腺疾病,尤其是來源於不同地區的研究結果,往往無法達成統一的結果。這主要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比如:當地居民的飲食結構、經濟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識以及飲用水和食鹽加碘的情況等。」
事實上,針對不同的甲狀腺問題,不同的地區和不同的飲食結構,我們對於碘的攝入也應「有的放矢」。甲狀腺究竟「愛」碘還是「恨」碘?不同情況下,要區別對待。
比如,近年來,甲亢患者明顯增加,其中以「Graves病」,即「毒性瀰漫性甲狀腺腫」最常見。人們會問?不是說缺碘才會甲狀腺腫嗎?為什麼現在都加碘了,還會甲狀腺腫呢?「此腫非彼腫。」王玉龍介紹,「很多人認為,只要甲狀腺腫大就都需要補碘,可甲亢剛剛相反。當甲狀腺這個製造工廠出現紊亂時,過多碘的攝入就會相應生產出過多的甲狀腺激素,並出現相應癥狀。甲亢患者常有怕熱、多汗、皮膚溫暖而潮濕、食慾亢進卻體重減輕、神經過敏、多言善慮、急躁不安、容易失眠等癥狀。現代人生活節奏過快、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這些都是誘發甲亢的因素。一旦有甲亢癥狀出現,應及時到醫院內分泌專科就診,甲亢藥物對於每個患者療效存在個體差異,醫生會不斷平衡藥物劑量和甲狀腺功能。對於甲亢患者來說,需要嚴格忌碘,建議服用無碘鹽,同時防止海產品等的攝入,並注意在日常用品中不接觸碘,比如海藻類護膚品、碘酒等。」
再如,甲減也比較常見,即甲狀腺功能減退症,指甲狀腺不能產生足夠的甲狀腺激素來滿足人體的正常需要。王玉龍說:「甲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手術導致部分甲狀腺被迫切除,甲狀腺原有功能勢必減弱;同位素治療破壞了部分甲狀腺功能;病毒入侵造成亞急性甲狀腺炎;患者體內甲狀腺抗體增加,損害了原有的甲狀腺組織,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橋本甲狀腺炎等。甲減患者要辯證對待碘的攝入。比如,甲狀腺術與同位素治療後的甲減,一般需要藥物補充甲狀腺素,正常飲食即可;而橋本甲狀腺炎所引起的甲減,只要避免高碘攝入即可。」
而對於正常人,是否可以通過減少碘攝入來預防甲亢或者甲減呢?事實上,從1994年至2005年,國家根據調研,已3次調整碘鹽中的加碘量。目前我國加碘鹽中的含碘水平相對於美國等來說,屬於較低水平;上海人群的碘攝入量適中。因此,沒有必要刻意改變攝入碘鹽;但相反,孩子、孕婦一定要吃。王玉龍強調,甲狀腺是人體最重要的內分泌器官之一,甲狀腺激素是人體最重要的激素之一,碘是合成這種激素的必備要素,能保證中樞神經發育。
科學攝碘:與甲狀腺「相敬如賓」
近年來,甲狀腺結節者越來越多,同時,甲狀腺癌日益成為嚴重威脅健康的腫瘤之一,各年齡組的發病率均表現出上升趨勢。加碘鹽、甲狀腺結節、甲狀腺癌,不少人將這三者進行排列組合,得出結論是它們呈遞進式的因果關係:加碘鹽導致甲狀腺結節增多,而甲狀腺結節是甲狀腺癌的「前奏」。對此,王玉龍認為,目前沒有肯定的科學依據支持這個觀點。
首先,「加碘鹽導致甲狀腺結節增多」這一結論需要辯證看待。「當初全國服用加碘鹽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地方性甲狀腺腫的發病率,而目前並無任何臨床研究證實加碘鹽長期攝入會導致非地方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結節的發生率增加。近年來,甲狀腺結節的臨床檢出率顯著增加,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體檢普及很快,尤其是高解析度B超的廣泛應用。由於甲狀腺結節發生率很高,而且和加碘鹽的關係不明確,因此臨床上我們對於甲狀腺結節者的建議是不忌碘的。」王玉龍說,「而『甲狀腺結節會最終導致甲狀腺癌』的說法更加不正確。據調查,人群體檢中觸診發現甲狀腺結節的概率約有3%-7%,如用超聲檢查則為20%-76%。不過,絕大多數甲狀腺結節為良性,惡性佔5%。如果查出有甲狀腺結節,不要驚慌,醫生會根據患者個體進行分析,定期隨訪。即使檢查出患有甲狀腺癌,也不要過分恐懼,目前通過及早手術等治療,甲狀腺癌的療效與預後都會較好。」
王玉龍認為,對於甲狀腺疾病,不能把矛頭全指向碘,而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家族遺傳史者應重視定期檢查,及早查出問題所在,根據醫生指導平衡飲食方案,平時放鬆情緒,注意勞逸結合。甲狀腺疾病種類十分複雜,對碘的攝取需要應人而宜,因病而宜。
「國際防治碘缺乏病權威組織推薦的碘攝入劑量是:12歲以上成人150微克/天,6歲至12歲兒童120微克/天,孕婦哺乳期婦女200微克/天,地區尿碘中位數應當控制在100至200微克/升之間,以保證碘營養狀態始終處於安全的範圍。缺碘或高碘都會導致甲狀腺疾病產生。」王玉龍說,「補充碘鹽的濃度,應考慮當地缺碘程度及甲狀腺腫流行情況而定。我國地域遼闊,缺碘情況不一,碘鹽中碘的含量應視具體需要而定,不同地區應提供不同濃度的碘鹽。對個人來說,居住在缺碘地區,用些碘鹽,還應適當吃些海帶、海藻、紫菜、海魚等海產品;居住在沿海地區,缺碘情況不嚴重,可少吃些碘,包括低鹽飲食及減少海帶紫菜等的攝入量等。從補充營養、預防疾病的角度來看,平衡飲食、放鬆心情、勞逸結合比單純糾結於碘鹽不碘鹽要更有益處。」
碘鹽的「小夥伴們」,你都認識嗎?
有句老話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沒想到,如今吃鹽也是一種學問。除了加碘鹽之外,市面上還充斥著各種各樣的鹽,你都認識嗎?
高鉀低鈉鹽:不應神化,也別醜化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營養科主任凌軼群介紹,高鉀低鈉鹽是以含一定量的碘為基礎,成分中的氯化鈉含量是65%,而鉀是25%。鉀的作用主要是攝入後能促進鈉排出;鉀可以軟化血管,從而降低血壓;鉀對於因高鹽引起的蛋白尿、腎衰等病變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逆轉作用。
對於網上流傳的高鉀低鈉鹽長期食用會引起高鉀血症,應該怎麼看?凌軼群表示,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鈉攝入每日不宜高於5克,是有限制的,而鉀的適宜攝入量為2克。在排鉀的器官中,最主要的是腎臟,對調控血鉀濃度發揮著關鍵作用。當鉀攝入不足,腎臟就會減少鉀的排泄;如果攝入過多,腎臟就會將多餘的鉀排泄掉。對於腎功能正常的人而言,高鉀低鈉鹽是安全的。當然,高鉀低鈉鹽不能無限制地食用。對於腎功能不全或在使用保鉀類利尿葯的人群來說要慎用,長期使用可能導致高鉀血症,甚至危及生命。
同樣作為營養鹽的,還有鐵強化營養鹽、鈣強化營養鹽等。凌軼群介紹,鐵是人體含量最多的一種必需微量元素,又是人體最容易缺乏的一種微量元素。這種鹽適合嬰幼兒、婦女及中老年等特殊人群對補鐵的需求。加鈣的營養鹽則適合兒童、老年人和骨質疏鬆的病人。但要注意的是,食用鈣營養鹽時,必須同時多吃含磷豐富的食物,如蛋類、豆類等,並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晒晒太陽。
竹鹽減肥?小心「竹籃打水」凌軼群說,竹鹽的成分為氯化鈉,含有微量鈣、鉀、銅、鐵、鋅等,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竹鹽的烘烤溫度高達1000至1300度,在此溫度下,有機物會被燒掉,只剩下無機物,竹鹽其實是另一種形式的「粗鹽」。經過煉製的竹鹽,可能含有一些其他的礦物質,錳、鈣、鋅、鐵、硫等成分的含量比純食鹽或者粗鹽要高。但是,對於一些廣告宣稱「每天一杯竹鹽水可減肥」,完全沒經過現代科學方法驗證。竹鹽的主要成分還是鹽,一般認為,人體每天食鹽攝入量不應超過6克,但多數人的正常飲食中往往已經超過了這個量,而一杯「竹鹽水」又額外增加幾克食鹽,得不償失。
對於「竹鹽可補充礦物質」的說法,凌軼群認為,這也不科學。礦物質廣泛存在於各類食品和飲用水中,我們每天所吃的食物中所含礦物質基本可滿足正常需要,根本不需要服用某種保健品來額外增加某種礦物質的攝入。礦物質如果攝取過多,容易引起過剩症及中毒。
礦鹽:最「綠色」的鹽?
廣告里說:礦鹽比海鹽、井鹽等更「綠色」,因為它來自地底的礦物,沒有任何污染,因此對人體更健康。這麼說,科學嗎?
凌軼群介紹,按鹽的原料來源,可分為4類:海鹽、湖鹽、井鹽和礦鹽。以海水為原料曬制而得的鹽,叫作「海鹽」;開採現代鹽湖礦加工製得的鹽,叫作「湖鹽」;運用鑿井法汲取地表淺部或地下天然滷水加工製得的鹽,叫作「井鹽」;開採古代岩鹽礦床加工製得的鹽則稱「礦鹽」。由於岩鹽礦床有時與天然滷水鹽礦共存,加之開採岩鹽礦床鑽井水溶法的問世,所以又把「井鹽」和「礦鹽」的合稱為「井礦鹽」或泛稱為「礦鹽」。
她表示,礦鹽是海鹽經過幾億年的地質擠壓與地下高溫作用,將地底的礦物與海鹽結合形成「鹽的化石」。但鹽的主要成分是鈉,從營養角度來說,井礦鹽和海鹽沒有區別。不過,井礦鹽相對於海鹽更純凈、質量好,因為井礦鹽原料均采自千米深井以下天然滷水和岩鹽礦床,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雜質少。井礦鹽煉製原理是通過全密封真空工藝精鍊而成,幾乎不破壞其原有物質,是純天然的,井礦鹽在色澤和形狀上均優於海鹽。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有害化學物質對海鹽的原料——海水的污染日益嚴重,而井礦鹽的原料相對不受影響。
凌軼群認為,與其關注吃哪種鹽比較好,不如關注吃多少鹽更重要。從維持人體機能的角度來看,一天2克-3克鹽就足夠了。
來源:《大眾衛生報》
推薦閱讀:
※心腦血管科普常識
※非洲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遺址,真相被無知掩蓋!「求真科普」
※古建 | 一篇古建築專有名詞科普貼,拿走不謝
※中山市科普網 腳圖
※【軟文經典】腦白金科普軟文 睡眠篇一 《你會睡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