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內心強大的40個大智慧!來自習大大多次談到的王陽明。

1905年,為了爭奪亞洲的霸權,日本和俄羅斯在中國的東北爆發一場大戰,史稱「對馬海戰」。

在這場戰鬥中,日本海軍與俄國海軍相比,參戰人數、戰艦數量、炮口火力都處於絕對的下風,這幾乎就是一場「以卵擊石」的戰爭。但是,憑藉著日本海軍東鄉平八郎的超水平發揮,處於劣勢的日本海軍,全殲了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和其波羅的海艦隊,從此正式建立了自己的海上霸權。東鄉平八郎更是一戰成名,成為日本家喻戶曉的英雄。

由於東鄉平八郎在戰爭中的優異表現,日本天皇任命其為海軍部長兼軍將議員,使其一夜之間成為日本海軍第四任首腦,並授其伯爵封賜,列為華族(僅次於皇族的超級貴族)。這還不算,日本天皇還把他召回國,設慶功宴接風洗塵。

在這次宴會上,面對數不清的讚譽之聲,東鄉平八郎什麼也沒說,他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並且告訴大家,他之所以成功,只是憑藉了上面的這句話。

眾人聽完後立刻圍攏了過去,所有人都爭先恐後地看這塊腰牌,要看它上面到底寫了什麼字。

這塊腰牌上只是簡簡單單地寫了七個字:

一生俯首拜陽明。

陽明者,姓王,名守仁,字伯安,字型大小陽明子。此人為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也是中國的一代聖賢。

這位王守仁先生,以其獨特的魅力、超高的智慧、完美的一生,徹底征服了日本人,並且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了自己非常濃郁堅實的一筆。

王陽明最突出的成就是「心學」。知行合一,是其核心哲學理念。歷經風雲變幻,王陽明仍在影響著當今世界、當今中國。

最典型的例子是:近年來,習大大多次推崇王陽明尤其是其哲學理念「知行合一」:

  第1次

  習近平興緻勃勃地來到學生自發組織的以「知行合一、報效祖國」為主題的理論研討會會場,與大學生們進行交流和探討。——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習近平在河南調研。

  第2次

  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

  第3次

  「知」是基礎、是前提,「行」是重點、是關鍵,必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2014年1月,習近平在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強調。

  第4次

  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法國人講「打鐵方能成鐵匠」,都強調要把思想轉化成為行動。——2014年3月25日習近平發表在《費加羅報》的署名文章。

  第5次

  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扎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014年5月4日習近平在考察北京大學時強調。

  第6次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貴在堅持知行合一、堅持行勝於言。——2014年5月24日習近平主席在上海考察時強調。

第7次

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討論時指出。

第8次

必須對黨忠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裡如一,政治品質優秀,道德情操高尚,脫離一切低級趣味,時時處處以榜樣力量感召幹部群眾。——2015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專題民主生活會上強調。

  ……

王陽明火了,確切地說,王陽明又火了!

幾年前,當年明月在他的暢銷系列書《明朝那些事兒》中對王陽明極力推崇,思想豐富、語言幽默的通俗版陽明傳記《明朝一哥王陽明》讓許多人知道了王陽明,浙江大學董平教授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述《傳奇王陽明》,更是將這位從前只有思想史研究者才熟知的先哲推到大眾面前,被他們所了解。王陽明就此火了。

「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心學最高概括之「四句教」。作為史上極少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王陽明為後世留下了很多經典語錄。本微信公眾號(xdkanqi)跟隨習大大的學習步伐,向您推薦王陽明的40種人生大智慧:

1、欲修身,先養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譯文:心即理。天下難道還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嗎?

2、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天地氣機,元無一息之停。然有個主宰,故不先不後,不急不緩,雖千變萬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無主宰,便只是這氣奔放,如何不忙?

譯文:天地間的大氣,本來沒有瞬息中斷過。但有了一個主宰,就能不先不後,不急不緩,即使千變萬化,主宰是一成不變的,人有了這個主宰才產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運行一樣永無停息,即使日理萬機,也經常從容自在,也就是所謂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若無主宰,便只有氣在四處奔流,怎麼會不忙呢?

3、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如今於凡忿懥等件,只是個物來順應,不要著一分心思,便心體廓然大公,得其本體之正了。

譯文:如今,對於憤怒等情緒,只要順其自然,不過分在意,心體自會廓然大公,而實現本體的中正了。

4、回歸簡單

「道之大端易於明白」,此語誠然。顧後之學者忽其易於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於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

譯文: 「道的大的方面容易理解」,這種看法是正確的。只是後世的學者疏忽了那容易理解的道而不去遵循,卻把難以明白的作為學問,這正是「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5、做人要「誠」

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譯文:「誠」有從工夫上說的。誠為心之本體,要恢復心的本體,就是思誠的工夫。

6、無私心就是道

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

譯文:心即天理。沒有私心,就是合於天理。不合於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人生啟迪: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為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7、至誠勝於至巧

惟天下之至誠,然後能立天下之大本。

譯文:唯有天下的至誠,方能確立天下的大本。

8、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

譯文:志不樹立,天下就沒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種工匠技藝,也沒有哪個不是靠志氣才能學成的。

9、一念抱持,成聖之要

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聖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於美大聖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譯文:只要念念不忘存養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記這一點,久而久之心自然會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說的「把凡胎修鍊成了聖胎」。時刻把天理記在心裡,逐漸達到精美、弘大、神聖的境界,也只是從這一意念不斷保存發揚開來的。

10、應好是而惡非

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

譯文: 良知僅是判別是非的心,是非僅是個好惡。明白好惡就窮盡了是非,窮盡了是非就窮盡了萬物的變化。

11、君子如玉亦如鐵

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全是務實之心,即全無務名之心。若務實之心如飢之求食、渴之求飲,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譯文:名與實相對。務實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輕一分。若全是務實的心,就沒有一絲求名之心。如果務實的心猶如飢而求食、渴而求飲,哪來好名的功夫?

12、養一身浩然正氣

須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義所生者」,勝得容易,便是大賢。

譯文:必須有勇氣,用功久了,自會有勇。因此孟子說「是集義所生者」。容易取勝,就是大賢人。

13、去做才是孝

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稱他知孝知悌,不成只是曉得說些孝悌的話,便可稱為知孝悌。

譯文:又如,我們講某人知孝曉悌,絕對是他已經做到了孝悌,才能稱他知孝曉悌。不是他只知說些孝悌之類的話,就可以稱他為知孝曉悌了。

14、孝不孝代表人格

善人也,而甚孝。

譯文:真正善的人,必是極為孝順的。

15、不孝無良知

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

譯文:不慈不孝,這是我的良知所厭惡的。

16、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譯文:如果己心沒有私慾,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而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17、身外物不奢戀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譯文: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棄。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屬於我的,不可以留藏起來。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譯文: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剋制約束自己;能夠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19、榮辱毀譽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

譯文: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即以花為善,以草為惡。若要利用草時,又以草為善了。這些善惡都是由人心的好惡而產生的,所以從形體上著眼看善惡是錯誤的。

20、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譯文: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21、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於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

譯文: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剷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閑思雜念?

22、心是快樂的根

常快活便是功夫。

譯文: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23、要活得輕快洒脫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譯文:我們做功,但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去一分人慾,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輕快洒脫,何等簡捷便易啊!

24、慎思之,篤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譯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結果。

25、不做就是不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譯文: 沒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26、路,儘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譯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認識一段,到十字路口時,有疑問就打聽,打聽了又走,才能慢慢到達目的地。

27、天理即是仁心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

譯文:所謂的心,並非專指那一團血肉。如果心專指那團血肉,現在有個人死去了,那團血肉仍在,但為什麼不能視、聽、言、動呢?所謂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視、聽、言、動的「性」,亦即天理。有了這個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28、求道須深下去

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

譯文:這個道原本無窮盡,問得越多,精微處就越能顯現。

29、耐住寂寞,久久為功

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譯文:各位只要經常懷著一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的心,根據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別人的嘲笑、誹謗、稱譽、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要這致良知沒有片刻停息,時間久了,自會感到有力,也自然不會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動搖。

30、自省才能自明

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譯文:學習應該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責別人,就只能看到別人的錯誤,就不會看到自己的缺點。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指責別人?

31、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譯文:省察是有事時的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的省察。

32、反觀自身,自我提升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則不至於責人已甚,而自治嚴矣。

譯文:看見有德行或才幹的人就要想著向他學習,看見沒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內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樣的錯誤。這樣就不會過分的責備別人,而對自己要求嚴格。

33、嘴巴閉關,身體力行

以言語謗人,其謗淺。若自己不能身體實踐,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譯文:用言論詆毀他人,這種詆毀是膚淺的。若自己不能身體力行,只是夸夸其談,虛度光陰,浪費時日,這是在誹謗自己,這樣就嚴重了。

34、世間磨難,皆是砥礪

凡今天下之論議我者,苟能取以為善,皆是砥礪切磋我也,則在我無非警惕修省進德之地矣。

譯文:現在,天下的人都在議論我,如果能因此為善,那麼,都是在與我砥礪切磋,就我而言,不過是提高警惕,反省自己,增道進德。

35、最怕是傲字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36、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知輕傲處,便是良知;除卻輕傲,便是格物。

譯文:知道輕浮傲慢處,便是良知。除去輕浮傲慢,便是格物。

37、只求力所能及

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譯文:大凡謀求力所不及的事,勉強做智力不能完成的事,都不為致良知。

38、不動心,不煩惱

心之本體,原自不動。心之本體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動,理元不動。集義是復其心之本體。

譯文:心之本體,原本不動。心之本體即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動,理原本不動。集義就是恢復心之本體。

39、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容

我不看花時,花與我心同寂。我看花時,花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我心之外。

譯文:我不看花的時候,花與我的心同處於寂滅狀態。我看花的時候,花和我的心就都鮮活起來。如此便能知道,花與我的心同在。

40、參破生死,盡性知命

人於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上帶來,故不易去。若於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

譯文:人的生死之念,原本是從生身命根上帶來的,因此不能輕易去掉。如果在此處能識得破、看得透,這個心的全體才是暢通無阻的,這才是盡性至命的學問。

參考書目:1、《王陽明傳》 中國法制出版社;

2、王陽明《傳習錄》等著作。


推薦閱讀:

圖文:哲理漫畫,智慧快餐
理家理心(四):取捨的智慧
什麼是智慧課堂?
智慧人生:(110)人生的起跑線,就在眼前
第15屆《宇宙聯結智慧》第二天:接納是化解一切痛苦的通天法門!

TAG:智慧 | 內心 | 內心強大 | 自習 | 強大 | 王陽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