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廣南縣底圩鄉那烘村發展茶葉產業的調查研究
08-08
做好「山」這篇文章 |
發布時間:2006-5-10 點擊次數:840 |
——對廣南縣底圩鄉那烘村發展茶葉產業的調查研究 瑤 戈 按照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是中央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把握,也是對歷史經驗的全面總結和升華。帶著「建設新農村,瑤族怎麼辦」這個問題,對廣南縣底圩鄉那烘村發展茶葉產業,進行了調查研究。筆者認為,那烘村的瑤族同胞,能夠在漢族和壯族村寨的夾縫中生存,並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關鍵在於自強不息,在山靠山,作好山這篇文章,把茶葉培育成為產業,用產業帶動各項事業的發展。他們的經驗,對於瑤族地區推進新農村建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或許會有所借鑒和啟迪。 一、那烘村的基本概況 那烘村位於廣南縣底圩鄉,與本縣壩美鎮、丘北縣溫瀏鄉和廣西西林縣古障鎮交界,自古就有「雞鳴三縣知」之說。由於地緣上的關係,瑤族村民中98%以上都能講流利的壯族語言和漢族語言。 那烘村地處九龍山腹地,是比較典型的山區,土地多為山地黃壤,自然林木為常綠闊葉和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河流為珠江水系右江支流——達良河,山大坡緩,海拔約在1200—1800米之間,氣候濕潤,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適宜經濟作物的生長。稻田集中在達良河的沿河兩岸,五分之四以上的稻田用河水灌溉,依靠雨水灌溉的稻田極少,糧食生產基本上旱澇保收。 全村轄地面積約9平方公里左右,分別與幾個壯族和漢族村寨相鄰,至2005年末,有23戶130多人,村民悉數是藍靛瑤。①據調查,全村有耕地面積90多畝,其中,稻田50多畝,旱地40多畝,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僅0.75畝。人口密度大,人多耕地少,人均佔有土地面積少,這在廣南北部山區是少有的。 那烘村的歷史不長。從資料記載看,十九世紀末,自其祖先從廣西泗城府(今廣西西林縣)遷居滇賽村時起,至今也僅有100多年的歷史。②由於歷史上封建王朝對游耕民族的歧視,那烘村的山界林權一直沒有被確認過,致使山界林權一再被鄰村侵佔,直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底圩鄉政府才對那烘村與鄰村的山界林權作了粗略的確認。但是,那烘村的瑤族同胞,從來不因為山界林權不清而放棄自身的發展,更不因為土地面積少而自暴自棄,自從定居滇賽村之時起,就見縫插針,開墾荒山種植茶葉和八角等經濟作物,使「底圩茶」這個品牌常勝不衰,並傳遍海內外。 當然,要念活「山」字經,在山上找財源,從泥土中淘金,把茶葉作成一個大產業,那是現代那烘人的思維與自然資源的有機結合,是市場運作的結果。據調查,茶葉已成為那烘村的主業,全村的茶葉種植面積約1000多畝,年加工干茶40000多公斤,產值50多萬元,人均產值近2000多元,是底圩鄉為數不多的富裕村之一。 二、那烘村發展茶葉產業的經驗 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信息不靈,經營機制不活等原因,那烘村發展茶葉產業,曾經有過幾起幾落的波折。但是,隨著市場的開放,那烘村的瑤族同胞,以「底圩茶」品牌取勝,用產品質量佔領市場,使全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自強不息,敢為人先。在計劃經濟時代,那烘村是有名的貧困村,由於田地少,種植業單一,每年的五荒六月,全村就鬧饑荒,有90%以上的農戶,要靠返銷糧救濟。改革開放後,在村長黃文富(已病故)的帶領下,瑤族同胞們不等不靠,用好黨的農村政策,在全鄉率先將山林權劃分到農戶,發動農戶從改造舊茶園入手,將所有茶園改造成台地,建起了第一個茶葉加工廠,茶葉的產量和質量大幅度提高,並在廣西橫縣建立起穩定的銷售點,將茶葉銷往省外,開了「底圩茶」走上大市場的先河。 (二)生存在山,生財靠山。「漢族占街頭,壯族占水頭,瑤族占箐頭」。這是在廣南民間的一句順口溜。那烘村是個典型的山區村落,瑤族同胞們正是依靠佔據箐頭的優勢,才有了與大山共存亡的決心,形成了「生存在山,發展在山」的理念,幾十年如一日,專心致志地發展茶葉產業。如今那烘村的茶葉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擁有茶葉加工生產線3條,年銷售茶葉40000多公斤,產值達50多萬元,成了聞名遐邇的富裕村。 (三)示範帶動,共謀發展。那烘村種植茶葉,雖然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但一直處在粗放的小農經濟狀態,真正把茶葉做成一個產業,那是近十幾年的事。改革開放後,有些村民利用農閑時間到外面經商,他們才發現茶葉市場潛在的商機。1992年,以黃貴忠、黃貴華為代表的一批能人,在本村租用土地連片種植茶葉,並建起第一個茶葉加工廠,村民們在拭目以待中,才看到了經營茶葉帶來的豐厚利潤。從此,村民們不再外出經商或打工,開始在自有的荒山上種植茶葉,並帶動了鄰近村寨齊頭並進,共同發展茶葉產業,使茶葉產業在這個山村初具了規模。 (四) 市場營銷,以質取勝。那烘村村民在經營茶葉的過程 中,充分認識到質量是產品的生命。茶葉作為商品經濟市場的物質資料,能不能在市場競爭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關鍵在於產品質量的優劣。因此,他們從種植到生產都嚴格把關,在保持「底圩茶」傳統生產工藝的基礎上,採用現代先進的生產工藝,開發出底圩綠茶、碧螺春、春尖白毛等新產品,做到「人有我優,人大我強」,茶葉價格一路攀升,深受海內外客商的歡迎。 三、從種植茶葉到發展成為茶葉產業得到的啟示 創新是一個民族不竭的源泉。從那烘村種植茶葉到發展成為一個產業,充分說明了創新與發展的重要性。經過對那烘村發展茶葉產業的調查研究,得到了許多啟示,也值得我們去思考。 (一)自強不息一個民族發展的精神動力。少數民族的共同 特點,就是缺乏自信。那烘村的瑤族同胞,之所以能夠在漢族和壯族村寨密集的夾縫中生存和發展,關鍵在於他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幾十年來,儘管他們的生活比較艱辛,但是,他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鬥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教育投入和智力開發等方面,他們的投資力度,都遠遠超過鄰近的村寨。那烘村現已有大學文化3人、高中文化12人、初中文化20多人,人均受教育年度相對較高,從而為他們推廣先進技術,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有文化、有知識,是現代文明的標誌,用知識武裝起來的村民,不論是在城鎮還是在農村,都已成為山村發展的信息員和領頭雁,為發展經濟提供智力支持。 (二)發揮比較優勢是瑤族山區經濟發展的前提。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既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準則。從調查的情況看,那烘村雖然土地面積少,但水資源充裕,氣候濕潤,土地肥沃,人口素質高,可利用資源多,比較優勢明顯。1964年修通縣鄉公路後,上可直通文山,下可直達廣西西林,交通相對便利。因此,他們揚長避短,找准自己的優勢,念活「山」字經,做好「山」這篇文章,在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緊緊抓住茶葉這個產業,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三)典型引路才能帶動全面發展。典型示範的力量是無窮的。從那烘村的發展歷程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那就是典型示範引路,帶動全村共同發展。那烘村種植種茶,雖然已經有了100多年的歷史,但一直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階段。而改革開放後僅幾十年的時間,茶葉卻發展成為帶動全村經濟的產業,這就充分說明是典型引路的結果。如果沒有村裡的幾個帶頭人,堅持抓住茶葉產業不放鬆,那烘村的茶葉不可能發展成為龍頭產業。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瑤族山區急需一批敢為人先、有創新精神的典型,並能結合自身的優勢,做強具有自身優勢的傳統產業。 (四)參與市場競爭才能把茶葉做成大產業。再好的產品,如果不參與市場競爭,只能是待字閨中,永遠都不為人所知。那烘村自從把茶葉當作一個產業來做的時候起,就一直瞄準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把自己的產品置於市場競爭之中。通過參與市場競爭,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的知名度,不斷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十幾年來,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優勝劣態的殘酷現實,他們以市場為平台,以廣西橫縣等省內外銷售點為窗口,不斷展示自己的產品,促使茶葉銷售業績不斷攀升。 注釋:①、②均引自《靛村瑤族》一書(黃貴權著,雲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作者:黃貴方 文山州供銷社副主任、州瑤族研究會副會長 通聯:雲南省文山州供銷社 電話:0876.2188978 13887639790 日期:2006年5月10日 |
推薦閱讀:
※除了立頓你可能再也想不到第二個茶葉品牌了,這會是個機會嗎?
※茶葉煮蛋好滋味(附圖)*
※【圖文】五香茶葉蛋的做法
※製作茶葉蛋時,加入這些,製作出的茶葉蛋好吃百倍!
※【茶營銷】——茶葉愛「網」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