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人是怎麼吃豬肉的?

文:花兔

來源:原創孵化項目作者

(轉載獲得作者授權)

看到今年暑假檔期沒一個重播《西遊記》,再回想這幾年的豬肉價格的漲幅,你肯定覺得豬八戒的出場率與豬肉價格有關係。不過明清時期豬先森的名聲不僅是說書人說出來的,更是吃出來的!而天朝時期的豬肉已經成為眾人飲食菜單的貴賓,小到飯局,大到祭祀都有其身影。那豬先森怎麼成為天朝人民的「菜」呢?

一份除夕夜的皇宴食料單

在那時的生活水準,最會吃的莫過於皇族——福肉、阿瑪尊肉、煳白肉、烤全豬都是清廷著名的菜肴。著名的蘇造肉便是從清宮傳出的做法。傳說是一名姓蘇的男子起初在東華門擺攤售賣,後來被召入昇平署做廚,也稱南府蘇造肉。

蘇造肉湯濃肉酥

你問我清廷愛豬肉有多深?倒是可以看看乾隆四十七年除夕夜的御宴所用的食材單:

豬肉65斤,豬肘子3個,豬肚2個,小肚子8個,膳子15根,野豬肉25斤,大小豬腸各3根。

肥鴨1隻,菜鴨3隻,肥雞3隻,菜雞3隻,關東鵝5隻,野雞6隻,魚20斤。

羊肉20斤,鹿肉15斤,鹿尾4個。

大家看到上麵食料中用那麼多豬肉!這與各位想像中的草原民族的風格有些相去甚遠。不過東北一帶在北方倒是早有吃豬肉的習慣,上至《後漢書》的「挹婁……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直到唐代《括地誌》也是通篇一律的「靺鞨國……養豕,食肉,衣其皮」。而那裡的牛馬即是交通工具,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不可輕易可以宰殺。因而滿清貴族入主中原後,一改前朝宮廷飲食中愛吃羊肉為主的習慣。

你會吃這樣的豬肉嗎?

豬肉不僅出現在宮廷飯局上,在皇家祭祀上更是少不了它的蹤影。後金的崛起掀起薩滿教皇室化的開始,直至成為清代皇室中的皇家祭祀。而美化後的薩滿教祭祀儀式就有煮神豬這一環節。兩頭被選中的神豬來自東北的平常人家,而且全身黑色,從小就要「特殊照顧」。養到膘肉肥厚的豬才會被司祭太監們看上。

抬到宮中正殿的豬會看到什麼?灶王爺神位、井臼、兩口大鍋——這分明就是個廚房嘛。在宰殺之前,大家還要看看神靈的意見——司祝的往豬耳朵灌水,耳朵要是抖動了,人們就認定神靈接受這頭豬。

薩滿教祭祀的神堂坤寧宮也曾是皇后的正宮

也就是說,那頭豬也快OVER了。宰殺後的豬放入坤寧宮中的大鍋里。禮畢後,豬肉切好後放在碗里,有時皇帝幸臨帶頭吃肉,或欽點皇后嬪妃、親王大臣吃肉。被點到的該呵呵了,為什麼?按照祖先慣例,所煮的神肉要求潔凈,不放調味料的肥肉當然不好吃。而且不許打包,當場吃完。有些大臣和太監混得熟的,便會向他討一包鹽灑在肉上遮住膩味。不過不願吃的滿漢大臣還多的是。

這肉不好吃,難到連皇帝都不知道嗎?至少乾隆是知道的。乾隆八年,他趁著回盛京清寧宮舉行薩滿教祭祀時,就把曾經不遵守祭祀習俗的王公大臣訓斥一頓。他先拿堂弟怡親王弘曉開刀:

「今觀滿洲舊例,漸至廢持。……弘曉縱不顧祖先成憲,獨不念及乃父乎?……」《清高宗實錄》卷二〇二

乾隆這麼做自然是迫不得已——如果滿清放縱漢化,將來不要說是皇位,就是能不能吃肉都是個問題。所以為了發揚這種「我是為你好」的愛,乾隆帝還制定了《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要求這種吃肉儀式「永遠奉行矣」。想想看,一天就要煮兩頭神豬,外加吃飯的,要是碰上月祭、年祭、重大節日的……嗯,乾隆爺家的豬蠻多的。

這麼多豬肉,能養嗎?

比起皇族們高大上的吃豬肉,老百姓口中的豬肉是小巧而美味,實在不行就是填飽肚子也是好事。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把豬單獨列為《特牲單》:「豬用最廣,可稱廣大教主。宜古人有特豕饋食之禮,作特牲單。」在他的菜單中,豬肉作為主要菜肴的就有紅煟肉三法、白煟肉、油灼肉等。用甜醬,或者用秋油,或者不用調料都能做出肉色都紅得像琥珀一樣的紅煟肉,要做得恰到好處,全在把握火候上。俗話說:「緊火粥,慢火肉。」

紅煨肉的做法不斷創新出奇,但依舊惹人喜愛

民眾那麼會吃豬肉,自然跟豬的產量離不開關係。不用科學家的證明,大家都看得出豬的產肉量遠遠勝過羊。明代浙江嘉興府的肉豬飼養六個月就可得白肉九十斤。到了清代還形成了近現代聞名於世的太湖豬種群。而《膳夫經手錄》的大羊也不過五六十斤,其產肉量遠遠不及家豬。那繁殖能力呢?明代就有母豬一胎可育仔十四頭的繁殖記錄,而羊的繁殖的一般僅為1—2隻,會飼養的農戶自然會選善於繁殖的豬了。

豬能有那麼多產,可見它的飼養成本也不算高。明代時就有人嘗試用蝗蟲餵豬,結果得到了「豬初重二十斤,旬日肥大至五十餘斤」的好事情。相比之下,在江南地區養羊11頭,農戶一年至少要儲有15000斤飼料。農戶自己可以拿出一千餘斤桑葉,剩餘的枯草、枯葉都需要從別處購買,總共要花費六兩銀子。這就是明代《沈氏農書》的記載,在當時可算是極大的開銷。

「磨刀不誤砍柴工」,農民擅長駕馭牛羊耕種,他們也明白靠豬糞保持土壤肥力更勝一籌。蒲松齡在《養蠶經》中更是把養豬提到了「種田之要務」的地位。養羊雖同樣可以提供土地肥料,促進農耕。但常言道「羊壅宜於地,豬壅宜于田」,也就是說養羊則需要廣闊的牧場土地,這在人口稠密的南方農業區幾乎無法實現。

可是農民兄弟們養豬可不為了口福,一年辛苦養大的豬如果在平常就被無故吃掉,不免心中不安。所以大多數時候都是在祭祀時才用豬肉。為了來年豐收,每年都竭力養豬,相信把豬獻給神靈才得保佑,這也是明清時期福建、潮汕一帶的「賽大豬」出現的原因之一。如今豬肉早已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普通佳肴,相比於祭祀,人們更願意嘗其美味。

參考:

《乾隆一日》,吳十洲,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5月版

《中國食料史》,趙榮光主編,俞為潔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薩滿教與清朝宮廷禮儀制度》,冷冰,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

公眾號鳳凰國學——【養生堂】羊肉曾是中國主流肉食明代豬肉「逆襲」

編排:@二師兄


推薦閱讀:

我們的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十三)什麼樣的男人不能嫁
怎麼練胸肌之啞鈴雕刻胸肌
已經有了現任,還放不下前任,怎麼辦?
談戀愛時怎麼不費吹灰之力抓住男人的心?

TAG:清朝 | 豬肉 | 怎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