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血色九月——殺戮,殺戮(二)下——江南水

六、真正的原因

製造這個假象的是誰?

張良。

張良在劉邦定都關中後就逐漸淡出了權力圈,這可能是真的,但是並不能說明他不關心政治。從他有條不紊的給呂氏兄妹支招來看,這個計劃早就在他心中多時了,從而證明張良一直在關注著政壇的動向。

劉邦發動第一波廢太子攻勢的時候,張良並沒有出來說話,這就是呂后埋怨他的原因,張良之所以不說話,除了前面有周昌擋著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就是他說的,這不是件浪費口舌的事。

於是他謀划了這麼一個局。

前面說過政治鬥爭的本質是實力的比較,實力大的勝出,實力小的吃癟,這裡的實力包括兩個方面,力和勢。

力,很好理解,就是單純的力量。

勢,就不好定義了,借用一下《孫子兵法》的說法: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

玩梭哈的時候,一方是黑桃AKQJ10同花順,一方是紅心AKQJ10同花順,雙方都認為自己足夠牛,於是拚命加註,最後一翻兩瞪眼,紅心輸,這就是比「力」;一方最大的是一個A,一方最大的是三個K,從牌面上看三個K吃定了一個A,但是如果A方拿出自己是同花順的做派,說不定能夠不戰而勝,這就是「勢」。

在張良這個局裡,那四個老人有沒有本事並不重要,甚至他們是不是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本人都不重要,他們只是張良借來的「勢」。

張良造出了一個太子身邊人才濟濟,並且其中不乏忠勇之士的「勢」,迫使劉邦低頭認輸。

事實上,張良並不想用這一招,也許他內心深處並不希望劉邦的一生帶著失敗的遺憾結束,畢竟劉邦是第一個賞識他的人,並且在那段風雲變幻的日子裡,劉邦一直把他當做朋友,而不是下屬。

出於對朋友的負責,最後時刻張良親自勸諫劉邦,然而,此時的劉邦已經沉迷於自己的想法中,罕見的沒有接受張良的勸諫。

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好請四位老人登場了,這是圖窮匕見的一招。

這是一個很被動的局,必須有劉邦的配合才能完成完美大結局,對劉邦的了解稍出差錯,這個局的結果就是「破局」。

這不僅讓我想到了徐階借嘉靖皇帝的手殺嚴世藩。

那張良為什麼冒這麼大的風險來趟這趟渾水呢,漢家是他們劉家的,哪個兒子當皇帝跟你有什麼關係?

有關係。

在張良,或者說以張良為代表的廣大功臣,看來,漢家江山是他們和劉邦共同締造的,他們自覺不自覺的也把自己看作是漢家江山的主人。這一點很好理解,畢竟他們為這座江山傾注了大量的心血,要是一點兒感情都沒有才見鬼呢。

從感情上,這些功臣並不情願劉邦一手安排漢家的未來,也就是說劉邦擅自更換接班人傷害了這些功臣的感情。

但是,劉邦並不是敗給了感情(怎麼像是言情劇了),不是敗給了功臣對漢家江山的感情。

重要的是利益。

感情只是一時的,只有利益才是永恆的。

這些功臣因為參與了漢家的締造,對漢家有感情,下一代就未必還有,到了第三代估計就會問:啥是感情啊。

但是利益卻是永恆的,第一代,第二代……,都不會跟利益過不去。

劉邦更換太子能夠傷害到這些功臣的利益?

很可能。

可以肯定,廢除太子後,劉邦的下一步就是著手剪除呂家勢力。因為有這股龐大的勢力存在,新換的太子登基後也不會安穩。

呂家勢力是一個龐大的集團,剪除呂家,並不會只是針對姓呂的,還會涉及其它的功臣,就是劉邦集團的人也不敢保證自己能夠倖免,比如樊噲。樊噲不能倖免的話,跟樊噲有關的劉家軍其他人也很難身全。

即使劉邦的刀鋒只是針對姓呂的,不涉及其它人,那麼新太子登基後呢?

漢初,通過分封同姓王和侯爵,已經把各種利益相對穩定,現在的太子登基,方方面面的利益不會有大的改動。換句話說,劉盈登基,現在大臣的利益能夠得到有力保障,因為呂家的利益已經充分保障,不太可能再去侵奪別人的利益。事實上,就是在呂家最囂張的時候,也只是侵奪了劉邦兒子們的利益,而沒有侵犯其它功臣的利益。

換個太子,新太子登基後,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必須尋找新的依靠,最可靠的就是外戚。這些新外戚,在漢初沒有任何利益,新太子為了他們,很可能會侵奪功臣現有的利益。這是廣大功臣不願意看到的。

這也是功臣們反對廢太子的根本原因,但是這種話沒法說出口,所以周昌只好「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新太子將來登基後就一定會侵奪功臣現有的利益嗎?

這個不好說,但是新太子侵奪的可能性遠遠大於現任太子劉盈是肯定的。功臣們不能拿自家的身家性命去打賭。

這個很好理解,買股票有的人賠的傾家蕩產,但是還有很多後來人前赴後繼,但是在非典期間有多少人前赴後繼的來北京?人們為了萬分之一的利益可以不顧一切,但是從沒人主動把自家性命冒萬分之一的風險。

當年這些功臣為了利益跟著劉邦出生入死,如今為了防止自家的利益處於危險的境地,也義無反顧的站在了劉邦的對立面。

打天下的時候,劉邦和大臣們利益一致,所以他們能夠同心協力的走向成功。

在更換太子的時候,劉邦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子孫的利益上,而沒有考慮到,他的所作所為有可能傷害到功臣的利益,迫使大臣們幾乎都走向了他的對立面。當他跟更大的利益作對的時候,他的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張良看錯了劉邦,劉邦毅然決然的廢除太子,大臣和呂家又有什麼辦法呢?

他們的確沒有辦法,但是,如果劉邦強行廢除太子,那結局可能不會是他希望的那樣江山永固,萬年長青。

如果劉邦強行廢除劉盈,確保新太子登基,登基後的新皇帝將面臨著一個主弱臣強危險局面,新皇帝所依靠的外戚在整個朝廷也沒有根基,上下相疑,要想安定團結,幾乎不可能。不是臣弒(標準用法)主,就是主誅(也是標準用法)臣,長安城的天空會是一片血色。那時候,江山姓什麼就只有天知道了。

這不是穿越,事實上劉邦去世後,以呂后之尊也曾動過殺掉所有大臣的念頭,在酈商的勸說下才打消了這個可怕的念頭。

當然,不排除這是大臣們為了說明自己屠殺呂家的正當性,而給呂后的欲加之罪。但是我相信,只要人類能想像出來的事情,就一定會有人去做。

劉邦過分看重江山的歸屬了,然而,他看的越重就對功臣的利益越忽視,他越忽視功臣的反彈就越大,功臣的反彈越大劉邦換的太子未來的位子就越不穩,從而使江山的歸屬陷入未知。

這是一個絕妙的諷刺,然而這種諷刺在人間並不罕見。

張良用四個老人造的勢,避免了這一可怕局面的出現,為漢初的穩定做出了重大貢獻,才使得這場風波在今天看來,只是茶壺裡的風暴,看似兇險無比,但僅限於小範圍的宮廷內部。這也是為什麼後世把這次風波歸到宮闈秘事之類,而忽視了他的政治內涵。

尾聲

雖然廢太子的風波最終以劉邦的認輸而告終,但是,劉邦始終沒有放棄削弱呂家勢力的決心。

最強大的大舅哥呂澤已經死了,二舅哥呂釋之水平有限,如今跟呂家關係最密切、最有影響力的就是劉邦的連襟樊噲了。

前面說過樊噲娶得了呂家的小女兒呂嬃,並且始終跟劉邦在一起,是劉家軍的鐵杆兒。更重要的是,樊噲對劉邦還有救命之恩,當年在鴻門宴上斗酒彘肩的豪情,慷慨陳詞的氣魄,折服了項王。雖然我認為劉邦在鴻門宴只是有驚無險鏈接出處,但是樊噲為劉邦的安然脫險還是做出了巨大貢獻。

樊噲在漢初能夠有如此的影響力並不是只靠裙帶關係和救駕之功,主要還是依靠自己硬邦邦的功勞的,《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從,斬首百七十六級,虜二百八十八人。別,破軍七,下城五,定郡六,縣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其中所謂的「從」就是跟著劉邦,「別」就是獨立領軍。

既然不能完全拔除呂家的勢力,那就盡最大可能的削弱吧,樊噲這根出頭的椽子是個合適的對象。

劉邦什麼時候有了殺樊噲的決心,已經沒法知道了。但是,劉邦選擇殺樊噲的時機很值得琢磨。

劉邦從征討樊噲回來,病情越來越重,就在這時候,他的把兄弟燕王盧綰又背叛了他,樊噲奉命出兵討伐。

此時大約是在漢十二年(前195年)四月,這是劉邦在人間的最後一個月份。

估計劉邦也知道大限將至,也顧不上「臨陣換將」的兵家忌諱了,他決定殺掉樊噲。

劉邦是派陳平去執行這項任務的,同時安排了樊噲的替代者,周勃。

劉邦給陳平的命令很決絕:見了樊噲就殺掉他!(平至軍中即斬噲頭!)

也許劉邦不想面對樊噲那雙無辜的眼睛吧。

劉邦的想法沒錯,但是他選錯了執行命令的這個人。陳平一生滑頭,沒有貶義,他的確很滑。劉邦想讓陳平背黑鍋,看來他真是病糊塗了。

陳平只是把樊噲抓了起來,帶回長安,在回長安的路上,劉邦病逝。

劉邦一生充滿了失敗,但是他還是創立了漢朝。然而,在到達人生終點的時候,他卻遭到了接連的失敗,這是為什麼呢?

前面說過了,利益。

換太子,觸動了大多數功臣的利益,他失敗了;殺樊噲,想讓陳平背黑鍋,他也只能失敗。

只有跟大多數人的利益一致才能成功,這就是劉邦的成敗留下的教訓。

推薦閱讀:

這位小伙給各省寫「福」字,紅遍大江南北!
江南江北皆春色

TAG:江南 | 南水 |